城市规划原理知识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9011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重点.docx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知识重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重点.docx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重点来源:

李乐的日志

第一章    城市产生与城市发展

城市最为本源和最为主要的特征是:

聚 集

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

非农人口数量、产业规模和行政管辖的意义。

我国一般按行政建制设立中央直辖(省级)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及县级市四个级别。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城镇体系并不是与城市同时产生的,它是在区域内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镇体系的构成一般具备以下条件:

①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之间在地域上是邻近的,具有便捷的空间联系。

②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均有自己的功能和形态特征。

③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从中心城市到一般集镇,共同构成系统内部的等级序列,而系统本身又是从属于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城市的特征:

城市发展十分缓慢绵延时间很长,城市结构较为简单,城市成长主要采取有机生长方式,规划成长很少,城市的主要作用是政治的而不是经济的。

现代城市的主要特点:

1城市趋向现代化、生态化、宜人化、家园化……2城市地域结构趋向分散,由单中心变为多中心城市;3城市职能倾向两极化:

职能叠加和职能分化。

4城市个数继续增多,城市规模空前膨胀。

5城市化波及整个世界,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城市发展基本规律:

一、城市发展的经济规律二、城市发展的人口规律三、城市发展的区域空间增长规律四、城市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与完善的过程。

它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当代世界城市呈现如下主要特征:

1、发展速度快且呈现持续加速的趋势;2、以20世纪中叶为界限,城市化发展的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大城市迅速膨胀并且在现代社会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主导地位;

我国城市发展政策新趋势:

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形成国家主体功能区2.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3.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第二章城市规划与城市开发建设

城市规划定义: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的任务:

1从城市的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2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4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5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城市规划的特点:

综合性,政策性,前瞻性,系统性,长期性,法制性,强制性。

城市开发的类型:

1.公共开发和商业性开发2.新开发和再开发3.土地开发和物业开发

城市开发的经济特征:

1.空间经济特征

(1)水平空间可达性,2)垂直空间的可达性。

)2.时间经济特征

市场机制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外部效应的存在,公共设施开发的缺失,价值准则

的偏差,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市场垄断的危害,我国转型期市场的不完善性(1不成熟的房地产市场,2土地使用“双轨制”所造成的隐形市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尚不完善)。

城市规划公共干预的方式:

1不同规划层次的控制与引导,2不同规划管理手段的运用

城市经营的目标:

1)城市经营的目标在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优化与可持续发展2)建立城市发展资金流的良性循环。

3)提升城市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城市经营与城市规划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城市规划与城市经营的结合:

1.以经营的思想规划城市2.以城市规划角度发掘城市经营新方式

房地产经营的作用:

1.房地产经营是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房地产经营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3.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4.房地产业具有较强的投资导向作用,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5.发展房地产经营有助于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

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影响:

1.城市规划是房地产开发经营的依据和指导2.城市规划引导房地产开发,降低投资经营风险3.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法律控制性

房地产开发经营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房地产开发经营对城市规划的影响2.房地产开发经营是实施城市建设的最佳方式3.房地产开发经营促使房地产行业有自己的规划设计队伍

第三章 城市规划基础之一:

自然环境

土地在城乡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生态功能

城市用地除具有一般土地所共有的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区位的极端重要性2.开发经营的集约性3.土地使用功能的固定性4.不同用地功能的整体性

水资源对城市的影响:

1.水资源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2.水资源制约工业项目的发展

3.丰富的水资源是城市的特色和标志4.正确评价水资源供应量是城市规划必须做的基础工作 

城市气候的特征:

(一)“热岛效应”

(二)“灰霾岛效应”(三)“雨岛效应”(四)“干岛”、“湿岛效应”

第四章 城市规划基础之二经济与社会基础

城市规划与主要相关经济学理论:

1外部性与环境经济学理论,2供需理论与城市住宅市场3与城市用地布局城市空间经济理论4城市产业结构演化理论5区域经济空间演化理论.

地租:

是指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向土地使用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时索取的报酬,是自然垄断的结果。

地租又可分为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土地的价格:

土地的价格不是取决于它自身的价值,而是它的地租的预期收益。

第五章城市规划基础之三:

思想理论

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产生的背景:

1空想社会主义;2英国卫生和住房立法;3巴黎改建;4城市美化运动;5公司城;

雅典宪章:

首次提出了城市的基本功能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这四大功能,而居住功能是城市的首要功能,城市规划应该处理好这些功能 

马丘比丘宪章:

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及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认为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提出了规划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北京宪章》:

实现全球化与多元化,追求“人本”、“质量”、“能力”和“创造”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理论:

1系统理性的城市规划思想2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3新区域主义4生态城市规划思想。

当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1城市规划向区域规划拓展2多学科交融的综合规划3静态规划向动态规划发展4公众参与的城市规划5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6城市规划实践的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实践发展的趋势:

1区域合作不断受到重视2市中心的复苏3穷人和老龄人的需求不断增长4交通和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的拓展5开放空间网络与绿色通道6更加紧凑的开发与混合使用的中心7网络空间对土地利用的影响8对公众参与的日益重视9开发者与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合作

 

第六章  城市规划基础之四法律政治

新的城乡规划法的特点:

1规划范围的扩大2加强规划编制的法律程序3法律监督机制和公众参与的加强4在操作上的进一步完善

我国城乡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2土地使用权形态多样化3土地征用制度有待完善4耕地保护制度仍需加强

第七章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和方法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中心城区规划3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1城市规划区范围。

2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

3城市建设用地。

4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5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6城市防灾工程。

城市规划的调查方法:

1现场调查2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3访谈和专题座谈会4文献资料收集

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区域环境的调查2历史文化环境的调查3自然环境的调查4社会环境的调查5经济环境的调查6现有建筑物及市政公用工程系统调查7城市土地使用的调查

城市规划的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2空间模型分析3定量分析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影响因素:

1经济总量目标2经济结构目标3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目标

编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注意的问题:

1认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2做好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3强化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

国土规划的内容:

1地区资源的综合评价2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整治目标3确定国土资源配置的空间规模和结构

国土规划的作用:

1控制作用2协调作用3优化作用4保障作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应遵循的原则:

1保护耕地和控制建设用地的原则2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原则3统筹安排用地的原则4可持续利用的原则5耕地占补平衡原则

第八章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具有法定效力的最高层次的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也是一种战略层面的城市发展蓝图。

区域社会经济条件:

1区域社会经济条件2.区域社会经济条件(a.人口与劳动力b.科学技术条件c.其他条件)

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

1首先应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并选择城市主导产业2其次要确定城市战略发展重点及其战略保障措施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职能的着眼点就是城市基本活动部分.

城市内部各种功能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城市职能的基础,

城市与外部世界(区域或其他城市)的联系和作用是城市职能的集中体现.

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从联系性而言,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从区别性而言,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

城市规模是指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由于城市用地规模随城市人口规模而变,所以城市规模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来表示。

城市用地规模=人口规模´用地指标

 

科学定位城市规模战略意义:

1降低城市规模成本2提高城市资源整合能力3提高城市竞争能力4提高城市市场生存能力5有利于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6提高城市投资效率和建设质量7减少城市经营成本8增加城市规模效益

城市环境容量的制约条件:

1.城市自然条件2.城市现状条件3.经济技术条件4.历史文化条件

城市用地选择基本要求:

1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2尽量少占农田3保护古迹与矿藏4满足主要建设项目的要求5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创造良好条件

城市用地建设条件组成:

1城市现状条件:

用地布局结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经济构成现状特征等;2技术经济条件:

城市的区域经济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用水条件;供电条件;用地条件等;

城市建设条件是指组成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状况、近期内建设和改进的可能、服务水平与质量。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的主要内容:

在调研各项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对用地在工程技术与经济合理性方面进行综合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的适用性程度,为正确选择和合理组织城市用地提供依据。

城市用地的评定分类:

1适宜修建用地2基本适用,但要采取一定工程措施的用地3不宜修建或需要大量工程措施才能使用的用地

城市用地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1城乡结合,统筹安排2功能协调,结构清晰3依托旧城,紧凑发展4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内容:

是城市用地的九大类用地的布局。

其中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化用地等四大类城市用地,是城市最主要的建设用地。

城市总体布局的艺术性:

1城市用地布局艺术2城市空间布局体现城市审美要求3城市空间景观的组织

第九章城市交通与市政工程系统规划

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

1我国城市交通发展尚处于比较低的发展阶段2现有交通设施仍不能满足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3居民出行结构的变化、人口的增长和私家车的大量出现都为城市交通状况的改善带来负面影响

国外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借鉴:

1)强调实行交通需求管理 2)注重优先发展公共交通3)重视区域交通综合规划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1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2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3交通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4实施规划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5对城市交通未来发展趋势的总体预测和判断6从宏观上把握城市交通发展方向

北京宣言:

1)五项原则2)四项标准3)八项行动4)全面概括了城市交通发展的原则、社会经济与环境目标和具体的发展策略

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阶段目标:

1综合交通网络规模调整,公平与效率充分兼顾;2管理体制获得创新3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4有效缓解运输紧张状况,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智能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

①普及的导航系统②自动收费系统③安全驾驶的援助④交通管理的最优化⑤公共交通的援助

城市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1城市布局制约着城市道路网布设,左右着城市交通网络2城市布局与城市交通密切相关、相互依存3城市道路布局既服从城市布局,又影响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交通与城市布局:

1.城镇布局与交通走廊2.土地使用与道路网3.居住区与工作地点的布局4.大型公共建筑与干道网5.交通枢纽与公共交通 6.城市交通环境与城市风貌

城市对外交通是以城市为基点,城市与城市外部区域之间进行人与物运送和流通的种类交通运输的总称。

对外交通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城市的对外交通。

拥有发达的对外交通是现代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

城市市政工程系统规划的任务:

1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在规划的不同阶段3科学合理地确定各项工程系统的源地、设施规模、容量与供应方式4布置各项工程的主要设施和管网系统5制定相应的建设策略与保护措施

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制定城市黄线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管理,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高效运转,保证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第十章  城市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1自然环境生态系统2经济生态系统3社会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2开放度大的非独立系统3高输入与高能消耗的系统4人对城市生态系统有调控能力

生态城市规划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自然和谐2.生态平衡、整体最优3.经济高效、循环再生

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个方面:

1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2生态基础设施(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3居民的生活标准;4文化历史的保护;5将自然融入城市.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还可进一步概括为:

1.生态管理规划2.生态工程规划3.生态概念规划

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生态功能区划被认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框架,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

1.生态保育区(禁建区)2.生态重建区(适建区)3.生态过渡区(限建区)

所谓大气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指从区域或者城市的大气环境整体出发,针对该地区大气污染问题,根据对大气环境质量的要求,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抓住主要问题,综合利用各种措施,组合、优化确定大气污染防治方案.大气污染控制的措施主要是调整工业结构、推行循环经济、改善能源结构、大力节约能源、综合防治汽车尾气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等.

城市主要噪声控制的技术路线:

1)交通噪声的控制2)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噪声的控制3)工厂噪声的控制

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2)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3)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建设项目概况;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5)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6)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7)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

1生态功能2.减灾功能3.宜居功能

“绿线”是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绿地率是城市一定地区内各类绿化用地总面积占该地区总面积的比例。

城市绿地率和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是衡量城市绿地系统的主要指标。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城市公共绿地总面积/城市总人口

灾害是指由于某种不可控制或未能预料的破坏性因素的作用,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突发性或累积性破坏或恶化,引起人群伤亡和社会财富灭失的现象和过程。

灾害按基本成因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纯自然型灾害,第二种是人为自然灾害,第三种是人为及社会灾害

城市综合防灾主要有两层意义:

一是对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要有全面的认识,制定综合控制对策;二是对灾害发生后的各项救灾、减灾等措施要统筹安排,采取综合性的应对手段。

城市综合减灾规划内容:

1)城市消防工程系统规划。

2)城市地质灾害减灾规划。

3)城市防洪(潮、汛)工程系统。

4)城市气象减灾规划。

5)城市生命线防灾规划。

6)地下空间利用与人防工程规划。

7)应急交通工程规划。

8)城市救灾系统规划。

 

环境卫生规划原则:

实行垃圾收集与处理的分类化、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

环境卫生规划内容:

1.垃圾产生量预测2.垃圾收运方式3.垃圾处理方式4.环境卫生公共设施规划

(1)垃圾处理厂(场)和垃圾填埋场。

2)公厕。

3)其他设施。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多层次的保护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目前我国已公布了44个历史文化名镇,36个历史文化名村.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原则:

首先,要维护生活的延续性原则。

第二,要保护整体风貌。

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各个因素,除建筑外,还包括路面、院墙、街道小品、河道、古树等。

第三,要保护真实历史遗存,要尽可能多地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和历史建筑,对历史建筑进行积极的维护整修,不要将仿冒造假当成保护手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原则:

首先坚持保护与发展的原则。

第二系统保护原则。

第三坚持物质形态的保护与非物质形态伯保护并重原则。

  

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地区所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城市更新的目标是针对城市中影响甚至阻碍城市发展的城市问题。

这些城市问题的产生,既有环境方面的原因,也包括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城市更新的原则:

1)连续性维修原则2)大规模改造原则(①交通改造②城市环境改造③基础设施改造④居住环境改善)3)提高和创造城市公共品质原则4)改造工业闲置地和企业搬迁后用地的原则

城市更新的规划体系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用地使用规划2)环境容量规划3)设施配套控制4)建筑建造规划5)城市设计引导

城市更新的方式:

1)重建或再开发。

2)改建。

3)维护。

第十一章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

新城市主义运动其核心思想为:

1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2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3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现代居住区发展趋势:

生态化,人文化,智能化。

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2经济性原则3生态性原则4地方性与时代性原则5超前性与灵活性原则

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1以组团和小区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2以小区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3以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住宅建筑的朝向是指主要居室的朝向。

朝向影响因素:

地理位置、日照时间、太阳辐射强度、常年主导风向、地形

居住区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1人车分行2人车混行3人车局部分行   

居住区绿地的组成:

1公共绿地2专用绿地3宅旁和庭院地4街道绿地

居住区绿地的标准:

1公共绿地指标2绿地率指标。

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种植成活率不低于98%。

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

1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2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现状条件3合理地选择和配置绿化树种4保持适当的间距

公共绿地的规划布置:

1“点”、“线”、“面”相结合2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3绿化与水景结合布置4将绿化与小品融合设计;柔化硬质景观5观赏绿化与经济作物绿化相结合6绿地分级布置

第十二章 城市中心区规划

城市中心区仍具有一定的共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五大特征:

1区位的高可达性2最高的物态集中性3最多的人流量4最高的土地开发强度5自我更新与发展

城市中心区的功能组成:

商务功能:

1信息服务功能2生活服务功能3社会服务功能

专业市场:

1行政管理功能2居住功能

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形态:

1街道主导型;2格网主导型;3街区主导型;4轴线主导型;5自然主导型;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的发展模式:

1“中心联结”模式2“整体网络”模式3“轴向滚动”模式4“次聚集点”模式

所谓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指城市规划区内地表以下的空间的规划,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内容:

1地下公共活动系统;2地下交通系统;3地下公用设施系统;4地下综合防灾与防护系统

CBD的职能构成:

1管理和控制职能2金融市场运作功能3专业化生产服务职能;

CBD的功能活动构成:

1零售活动2办公活动3服务活动

现代CBD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双核结构、内核外环式结构、区域+核结构、多种新结构等四大结构特征

城市综合体是指城市中居住、办公、商务、出行、购物、文化娱乐、社交、游憩等各类功能复合、相互作用、互为价值链的高度激越的街区建筑群体。

开发与运作的操作理念:

1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为先导2必须有畅通的融资渠道和庞大的资金规模3应以城市经济实力为前提4巨大的社会价值潜质5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6超前的开发与经营管理理念

未来城市商业步行街的保护与更新可以沿如下方向努力。

一是整合传统商业步行街的功能;二是慎重处理好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三是建立多层面、高效率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四是寻求城市商业街外围的交通平衡;五是完善城市商业街的步行系统

步行街基本类型:

1带状商业步行街2块状商业步行街3立体式商业步行街4混合式商业步行街

步行街规划设计:

设计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突出城市形象原则;整体协调性原则;功能技术合理原则等。

设计内容:

主要是步行街街道设施的规划设计。

如各种建筑物、附属设施和辅助设施、绿化、水体、造景小品和界面的设计等。

设计要求:

应符合人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特性;应考虑艺术性和体现审美价值;应关注无障碍设施的合理设置等。

步行空间设计的质量评价:

安全性,洁净度,便利程度,空间尺度,环境氛围,景观质量

第十三章城市(乡)规划管理

学习城市规划管理原因:

一、时代背景的需求,二、城市现代化建设,三、城市综合竞争力,四、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一、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概念与任务、核心框架、规划控制与管理方法,二、城市规划编制管理——任务和成果管理、成果公示以及审批管理,三、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管理规定、“一书两证”、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以及实施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城市规划管理应实现信息化:

一、城市信息技术基础,二、城市基础信息和日常业务管理

三、公众参与信息管理,四、城市空间动态变化分析研究管理,五、数字城市的创建

城市规划管理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2系统管理原则3集中统一管理原则4政务公开原则

城市规划管理重要任务:

1保障城市规划建设法律、法规的施行和政令的畅通,2保障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3保障公共利益和维护相关方面的合法权益,4保障城市各项建设纳入城市规划的轨道以促进城市规划的实施

城市规划管理特征:

1服务和制约2宏观和微观3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4阶段性和长期性5专业和综合

城市规划管理概念是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

城市规划管理的控制就是规划管理人员对城市规划的编制、建设用地和各项建设活动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及其法律规范进行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