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863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初中语文教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谈初中语文教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谈初中语文教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谈初中语文教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谈初中语文教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语文教法.docx

《浅谈初中语文教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初中语文教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初中语文教法.docx

浅谈初中语文教法

浅谈初中语文教法

——导入法、作文法

先丽

本文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阐述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法和作文法。

导入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

作文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创作激情,让学生写作文由“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

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追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下面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认为以下10种方法值得一试。

(一)“丢包袱”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

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心理学上认为:

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

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目标展示”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

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

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

一讲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

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三)“直观教具”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

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

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

(四)“语感传送”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

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

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

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

(五)“动手操作”导入法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

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

(六)“演示实验”导入法。

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

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

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七)“讲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

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

(八)“音乐感染”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

(九)“讲文学史”导入法

许多文学家的感人的事迹,不但能引人入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向先辈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立志成才。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

“导入”只能是“导火线”。

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再者,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总之,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

同时,还要明确,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初中语文教法培训

袁丁

   如何处理好课文,这是教学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当我们拿到一篇新课文,开始教学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教学,怎样把握课文,怎样理好各个环节。

一篇课文如果教学方法选择得当,那么教学过程就会顺利,教学效果就会好。

根据我自己的教学体会,对语文课文教学的处理大致可以分以下这样几种方式。

 

一、从理解文章的主题入手进行教学。

 

任何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主题。

文章的所有材料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作者之所以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现材料,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考虑到一篇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内容对表现主题能起什么作用,课文是采用什么形式来反映主题的,其语言又有什么特点。

在教学活动中也应从这几方面着手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也都应围绕主题来进行。

这在我的理解,即在教课中要抓总体结构的问题。

 

再如《春》这篇课文,主题就是描绘春景美好,催人奋发。

根据这一个主题的内容,教学活动过程可以这样安排:

 

要学生细读课文时考虑:

春景的美好表现在何处?

找出描写春天的主要景物: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

再考虑,除了这些春景描写的段落之外,那么开头和结尾的几段在结构上在何用处?

通过讨论明确,开头是总写春光,结尾引出对人的描写,并直接赞美春天,启发人们深思。

然后具体分析:

文章各有什么特征?

指导学生抓住具体的字、词、句进行分析,领会春的含义。

 

在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时,要注意,那些对表现主题有直接关系或关系很大的内容就要细讲、精讲,而那些对主题只起补充、说明作用的内容就应略讲、少讲。

二、从教材的特点入手进行教学 

所说的教材特点,一是指文章不同的体裁特点,二是指课文本身的写作特点。

 

1 、不同体裁的文章,教法应不同。

在教一般的记人叙事的文章时,要想法让学生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事,表现什么人物,而所写的这些材料是怎样组织安排的,找出其中的规律来。

还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记叙语言的特色,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或是人物本身的语言描写。

在教说明文时,要学生抓住文章的说明对象,说明重点(性质、用途或者事物的原理)来理解,要了解说明的条理性,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

 

在教议论文时,我们可以这样来处理课文:

要了解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出现的,论据有哪些,论证的方法怎么样。

要懂得中心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中心论点提出之后,各个论据应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论证的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2 、文章的写作特点不同,教法应该不同。

我们在备课时,应先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然后根据写作特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特色,新编教材中每一篇课文的开头都提出了学习的重点,这学习重点大多是根据文章的写作特点来定的。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只须对照这一重点来教就行了。

 

如《故乡》一文是以 “ 我 ” 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以对比反映人物的思想变化,以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状况。

因此,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处理课文的:

 

第一步,要求学生根据第一个特点,以 “ 我 ” 的活动为线索,把课文分为三大部分,写出三部分的大意:

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是什么,有何感受,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是什么(写出层次大意),我离故乡时的感受是什么。

 

第二步,提示学生,肖像描写的对比是重点,那么仔细了解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肖像各有什么不同特点?

抓住这二段肖像描写的内容反复朗读,体会闰土前后不同肖像的变化。

再从文中找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不同语言、神态、动作来领会变化的根源。

在此,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再举出杨二嫂二十年前后有什么变化,以此来补充说明闰土变化的社会根源和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于是就可推想出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对路所发的感想有何含义了。

 

三、由题目入手,进行教学。

许多文章的题目都点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

题目就像是文眼。

因此,有些文章可以由分析题意入手,来设计问题。

 

四、通过找文章的主线,来处理课文。

 

任何文章都应有连贯全文的线索,一切的材料都应由主线串联起来,才使文章有条理、有主次。

这线索,或是叙事线索,或是抒情线索,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有的显而易见,有的须仔细领会。

所以,我们如抓住线索,就能有条理地分析课文。

 

五、根据文章的组材顺序来处理课文。

 

一篇文章中材料组织安排总是有一定的顺序的,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或按总分顺序,或以逻辑为序等等清顺序的安排,才能分出结构。

其实,一篇文章分几段几层,就是根据一定的顺序来定的,那么怎样抓顺序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记叙顺序是按地点来定的。

那么,我们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地点给课文分为二大部分,再理解写百草园时,着重写了什么?

写三味书屋时,有哪些内容?

二个地方的生活有何不同?

 

六、可以朗读入手,进入课文的教学。

 

朗读很重要,许多文章的感情,是通过朗读来体会的。

在朗读时要根据文章的感情,制造气氛,使人听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总之,教无定法,但有法可循。

只要不断的摸索、实践,熟练地掌握教学方法,必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教法“五”点谈

陈功伟

初中语文教学,往往存在耗时多,用力大而收获小的状况。

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学习叶老这句话我认为只有教给学生语文学习方法、技巧,让他掌握方法,主动学习,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语文学法指导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功课的动力。

首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和培养,可以渗透自学成长的个人事例进行兴趣激励,也可以激发学生写兴趣入手,多让学生带着题目到“野外”素描、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确实把学生带入情境,体察情境,有所感,动其情。

这样语文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激发起来了。

二以“读”为本,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课文。

通过读,去感悟、去联想,去认知,吸取文章的精华与营养。

对典范文章,精彩段落,可运用精读方法动笔圈点、勾画、批注,摘抄名言警句,体会句子含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教会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方法。

文章是一个圆球,圆球都有球心,各个部分对球心保持向心力。

因此去理解学习文章时,应该发掘球心,使文章字词句各部分都环拱于球心,保持其整体性。

在理解文章过程中,应循着作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结合文章中心来理解每一个问题,不能孤立进行字、词、句、段的条块分割式的阅读。

四学会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阅读时要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方式去领悟问题,展示讨论成果,从而发现文章所蕴含的“真金”,进而运用到其它课文中去,把握住学习重点,围绕目标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对语文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五字会对文章的赏析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在赏析文章时,要注意让联系时代背景,从作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参考,去多读多悟,闭目想象,然后把自己心中的再造像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形成自己“读、悟、品”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解决其它的语文问题,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初中语文学法指导

赵丽

语文学习是个慢工夫,大体可以分为三块:

基础知识,阅读,写作。

一、基础知识:

这是语文学习中最为零散的一部分,它是各种能力培养的资本。

对于它的学习,应注意把工夫用在平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二、阅读:

这是基础知识和写作的纽带。

应养成多看,爱看,会看的习惯。

三、写作:

多读,多练,多写;勤改,勤评,勤学。

同学们都知道语文学科重要,也很想学好语文,但是总觉得学语文见效慢,成绩提高不快,那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吗?

首先要认清语文学科的特点。

一是延展性。

语文学科是单调的,不是乏味的。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任何内

容都离不开语文,只要有意识地学习,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可以学到语文。

二是感悟性。

语文学科是悟性的,不是生硬的。

“文章不是无情物。

”优秀语文教师都

是很好的演员。

教师带着感情教,才有可能教好;学生带着感情学,才有可能学好。

三是灵活性。

语文学科是综合的,不是死板的。

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不是像其他学科那

样呈线形或链条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

因而语文学习的由浅入深,不是很严格很绝对的,只能相对而言。

学习语文要“学死”与“用活”并重。

其次要端正学习语文的态度。

学习必

须循序渐进。

学习必须持之以恒。

学习必须一丝不苟。

学习必须勤于思考。

最后谈一下学好语文的具体做法:

语文的功夫都在平时的积累上。

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语文。

语文必须多读多背多写,光听老师讲,自己不读不背不写,是学不好语文的。

认真听讲是重要的,但自己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

要培养自己对知识和书籍的渴望。

学会对课内文章进行研读,对课外文段进行赏析,对精彩的篇章一定要能够背诵;课余时间要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并学会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

要学会有条有理地做笔记,坚持不懈地记周记或日记,有感而发地写文章,还要关注社会生活。

 

初中语文学法指导

先丽

在我的学法指导中,最主要的是追求科学的方法、民主的观念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笔者在本文,仅就“学法指导”谈谈点粗浅的看法。

   “学法指导”整体结构可以简单地用“一个学科,两条原则,三大部分,九项措施”来概括。

 一、一个学科

    一个学科,初中语文学科。

然而这一学科并不是人们一般理解的初中语文,而是“大语文”。

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受教材的限制,不受学科的限制;语文教学的时间不受课堂45分钟的限制;语文教学的空间不受教室或校园的限制等等。

二、两条原则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原则是多方面的,而我认为主要的是如下两条原则。

    

(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要求学生首先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知识占有的水平,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来确定自学内容。

这正如魏书生所说:

“我不要求学生的‘齐步走’,而要求他们‘各自为战’”。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不要求学生在知识的占有和能力的发挥上“整齐划一”,而是经常鼓励学生要“学有所得,循序渐进”。

尤其是教育那些学习落后的学生,在与同学做横向比较看不出成绩时,要做自我纵向比较。

“新我一定要战胜旧我”,做经常性的自我竞赛,这样久而久之,自我强化意识自然形成,自学能力也就不断提高。

三、三大部分

   如果把学生比喻成一辆汽车,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动力部分、能源部分和操作部分。

(-)动力部分  常常教育学生要有理想,为了实现理想要终生奋斗,用“理想”作为人生的动力。

为了强化学生的动力,主要可以采取三项措施。

1.明确目标。

老师教育学生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

(1)终生的目标。

你最崇拜的人是谁,要熟悉他的传记,记住他的格言,经常用对他的认识来衡量自己。

(2)现实的目标。

在班级内选择最切合实际的经过努力后能够追赶上的目标,写上他的名字,时刻追赶他。

(3)走出学科学习任务目标。

要做到“定向、定时、定量”。

2.激发兴趣。

老师千方百计地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老师把语文学科各项知识点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承包给每个学生,如文字、词汇、文学常识、语法、修辞等等都落实在每个学生的身上,由这某一项的承包者为全班学生解答其承包项目中的知识内容,这样全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项,都有给别人当老师的机会,同时又都是别人的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极浓,又找到了自身的位置,明确了自身的价值,学习情绪日益高涨。

3.锤炼意志。

老师针对初中学生意志薄弱的特点,经常给学生们讲以勤补拙的道理。

老师让差生搜集达尔文、爱迪生等小时候智力不好,经过努力后成为杰出人物的故事,把这些故事拿到“班会上”交流。

老师给学生讲埃及双目失明的塔哈·侯赛因,讲法国自幼没有双臂的画家戴尼斯,讲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等事例来激励学生。

更主要的是经全班学生讨论后规定每天要做的事必做。

如规定每天每人写日记一篇,学习笔记300字,左手小揩50字,健身长跑5000米,仰卧起坐或俯卧撑100个等等,要求人人做到,天天如此,用这些方法来磨炼学生意志。

(二)智力部分(能源部分)智力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辨别、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老师非常重视理论研究,但老师更注重实践探索,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老师可以采取如下三项措施:

1.培养注意力。

初一学生入学伊始,老师就狠抓学生注意力的养成。

老师给学生讲,从小学到初中有个过渡阶段。

有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问题,就是培养自己注意力问题。

注意力不集中,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

然后,老师就给学生讲注意力的稳定性、注意力的范围、注意力的分配、注意力的转移、注意力的培养等有关基本知识。

接着让学生写有关注意力方面的日记,如《一谈注意力》一直写到《五谈注意力》。

更主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注意力。

如唱歌时,让学生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黑板的中缝的中心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要写500字的“说明书”。

由于严格训练,即使是自习课,任何人从外边走进教室,学生也不会看你一眼。

2.培养记忆力。

老师总是由浅入深地从理论解说到实际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老师给学生讲记忆力的规律,说记忆力是人脑的一种能力,它和人民币相反,不是越花越少,而是越用越多,越锻炼能力越强。

每人平均具有140亿个脑细胞,根本用不完。

目前杰出的科学家也不过仅用了脑量的十分之一。

我们这些平常人就用得更少了。

老师把记忆力形象地比喻成开发露天煤矿,上面的煤层挖掘得范围越大,潜在的煤层露出来的就越多。

如果开巴掌大的小孔,那么大量的煤层只好一辈子埋藏着。

老师更注重实际训练。

老师讲课常常从报刊上选取一些教学内容,让一个学生读,其老师同学听,然后让同学凭着自己的记忆写出内容提要或复述提纲等等。

有时搞5分钟的记忆力比赛,如背诵课文,或在听读后,写一段长长的话等等。

老师还教给学生做记忆力“体操”,让学生每天晨跑后拿出20分钟背诵各科知识,由学习委员将一个月中每天要背诵的知识列成一张表,叫作“记忆力体操计划”。

3.训练思维力。

老师认为,训练学生的思维力比培养学生记忆力更重要。

记忆的东西不一定理解,真正理解的东西才便于记忆。

老师从来不让学生死背硬记每篇文章的段意、中心、写作特点,对于这些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之后自己去解决。

老师结合议论文教学,教给学生简单的归纳、演绎、类比等推理方法。

利用阅读课文和课外阅读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如理解每篇文章从字、词、句、段、篇到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就是一个分析。

综合、再分析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

.另外,老师也常常通过写作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力,让学生用同一个文题写一百篇日记,也就是学生变换身份,变换角度,变换时空来写。

如《谈学习是乐趣》由“之一”写到“之一百”。

经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明显提高,思维能力大大加强。

    

(三)操作部分。

操作部分是“学法指导”的主要部分,有了理想作为动力,有了智能作为基础,然而不去实际操作,也不可能有什么好的结果。

老师在这一部分中主要采取了如下三项措施:

1.计划、预习。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上非常重视计划。

因为只有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才会避免盲目性,减少无效劳动,于是老师让学生制订出若干计划;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等等。

计划订完后,同学们彼此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这样就形成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机制。

    预习,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个环节,然而,老师的预习指导与众不同。

老师不单单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还指导单元预习,学期前的一册书的预习。

明确预习内容,交给预习方法,然后及时进行预习检测。

例如,寒暑假前把教材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假期预习,开学的第一天便进行“期末考试”,也就是进行全册书预习检测,这样便于学生更进一步明确自己本学期要学的知识体系,以便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2听课巩固。

听过老师课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

老师的课,全场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视学生为主人,以导学法为主要教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的。

老师探索出一条切合初中生实际的教学规律,创立了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堂六步教学法。

即定向、讨论、自学、答题、自测、目结。

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正是学生制订自学计划、认真预习的延伸。

学生们可以利用课堂这一有利时机,把自己预习中所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加以解决,把自己已经学懂的知识加以巩固。

3.复习、检测。

老师非常重视这一过程,教给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

老师强调学生一定要实事求是,联系自己的实际,不会什么复习什么,全班同学一般不集体复习什么知识。

因为魏老师已为学生绘出了语文“知识树”,学生可以根据“知识树”的内容顺蔓摸瓜。

如果有的同学通过复习后还有弄不懂的知识,就去请教承包这一知识点的同学。

这样,同学们复习的过程也就是互相学习互相较量的过程,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复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复习的乐趣。

    检测是学生检验自己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或操作能力如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处理上,老师首先和同学们共同研究分析典型试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们了解各种语文知识在试卷中所占的比重。

然后学生自己出试题“自测”、“老师测”或“互测”。

检测后学生通过自己分析,互相分析,找出缺陷,继续自学。

这样做有效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推动老师们学习能力的逐渐形成。

总而言之,“学法指导”力求系统而科学,基本上使学生达到了无师自通的程度,正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教是为了不要教”,当然,这种学法指导必须建立在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