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学前教育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7354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学前教育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学前教育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学前教育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学前教育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学前教育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学前教育解析.docx

《福建学前教育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学前教育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学前教育解析.docx

福建学前教育解析

2012年福建省幼儿园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组稿

(三)学前教育学模块

1.学前教育及其发展

(1)学前教育的内涵

广义的学前教育:

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比如幼儿在家看电视、看图书、帮父母做家务劳动,或随成人去旅游、参观、看电影、参加社会活动等等,都是学前教育教育。

狭义的学前教育:

狭义的学前教育则仅指幼儿园(或其他名称的幼儿教育机构)教育。

幼儿园教育在我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

(2)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

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被世界誉为“幼儿园之父”,是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

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1)国外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

①幼儿教育机构数量的增加;

②幼儿教育机构多样化;

③教育质量的提高。

(2)我国幼教机构的发展

①我国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②旧中国的幼儿教育;

③新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2.著名幼儿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

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

(2)游戏理论;

(3)协调原理;

(4)亲子教育。

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1)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

(2)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

(3)教师的作用;

(4)幼儿的自由和作业的组织相结合的原则;

(5)重视感觉教育。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1)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

(2)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3)幼儿园课程理论;

(4)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3.我国幼儿园教育

(1)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性质

我国学前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国家通过立法、制定方针政策来保证它的实施,通过行政管理体系来领导和贯彻落实。

(2)我国幼儿园教育的任务

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任务之一是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其二是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4.儿童观

(1)儿童观的内涵

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观念之总和。

简言之,就是社会或成人怎么看儿童,把他们看成是什么样的存在。

(2)当代儿童观

当代儿童观认为:

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5.学前教育的原则

学前教育的一般原则

(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2)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3)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学前教育的特殊原则

(1)保教结合的原则;

(2)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

(3)环境育人的原则;

(4)整体综合教育的原则;

(5)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6.幼儿园课程

(1)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它指明了学习者通过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成就。

(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

课程内容是依据目标以及相应年龄段的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而选定的学生能够学、应该学、适宜学的知识范畴。

它包括概念、方法、态度和技能的学习等。

(3)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

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日常活动与生活;

学习环境;

家园合作。

(4)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要素

7.幼儿园游戏

(1)幼儿园游戏的价值

游戏能够促进儿童身体的发展;

游戏能够促进儿童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游戏能够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游戏能够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游戏能够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幼儿园游戏的特点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

游戏无强制性的外在目的;

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

游戏活动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发展的。

(3)幼儿园游戏的类型

(一)从教育的作用上分

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

(二)从教师的指导上分

幼儿自发游戏、规则游戏

(三)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上分

非游戏行为、旁观游戏、独立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四)从幼儿认知的发展上分

机能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游戏、

(4)幼儿园游戏的条件创设

设定游戏时间;布置游戏空间;提供游戏材料;丰富知识经验。

(5)幼儿园游戏的支持与指导

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以间接指导为主;

正面评价游戏;

按各种类型游戏的特点指导游戏;

正确评价幼儿的游戏;

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8.幼儿园教学活动

(1)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

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地发挥各领域的教育作用;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幼儿必要和有效的学习内容;

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兴趣,内容具有时代性、丰富性;

适合幼儿的能力与发展需要,对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具有挑战性。

(2)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方法

观察、实验、游戏操作、参观、谈话讨论、讲解讲述

9.幼儿园主题活动

(1)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内涵

主题活动是指围绕着贴近儿童生活的某一中心内容即主题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线来组织教育教学的活动。

(2)幼儿园主题活动的特点

知识的横向联系;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富有弹性的计划;需要刻意遵循儿童“前学科”知识经验的建构规律。

10.幼儿园区域活动

(1)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内涵

指的是教师以教育目标、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吸引儿童自主选择并在活动区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活动。

(2)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特点

儿童自选活动的内容;儿童自主性的活动;小组和个体活动。

11.幼儿园一日生活

(1)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合理安排

幼儿园一日活动包括:

接待幼儿入园、早操、教育活动(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或小组活动)、间隙活动、自由游戏活动、进餐、睡眠、午点、离园、晚间活动、盥洗等。

(2)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

组织领导幼儿园一日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把幼儿园一日活动列入教育计划,保证幼儿身心得到全面的、充分的、主动的发展;

要制订一日生活常规;

要把组织的集体教育活动和分散的个体活动结合起来;

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要面向全体幼儿;

保教结合、教养并重;

12.幼儿园环境创设和利用的要求

 

13.幼儿园与家庭、社区

(1)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关系

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家庭是人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力量。

幼儿园教育需要社区的配合

(2)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形式

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是:

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是:

与社区资源共享,发展以幼儿园为核心的社区幼儿教育;为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服务,共创幼儿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14.幼小衔接

(1)幼小衔接的内容

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

(2)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15.幼儿教师

(1)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2)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与能力

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

职业品格

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与献身精神;热爱儿童;尊重集体和团结家长;

基本文化素质

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幼儿教育理论基础;

身体素质

个性心理素质

幼儿教师必备的能力

观察力;沟通的能力;组织分组活动的能力;创设与利用环境的能力;开展家长工作与社区工作的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学前心理学模块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趋势

从简单到复杂;

从具体到抽象;

从被动到主动;

从零乱到成体系。

(2)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初生到满月:

适应新生活;依靠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

满月到半岁:

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开始认生。

半岁到周岁:

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手的动作开始形成;语言开始萌芽;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1~3岁称为先学前期:

学会直立行走;使用工具;出现独立性;语言和表象思维的发展。

3~4岁:

生活范围扩大;认识依靠行动;情绪作用大;爱模仿。

4~5岁:

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5~6岁:

好问、好学;抽象能力明显萌发;开始掌握认知方法;个性初具雏形。

(3)关键期、最近发展区等基本概念

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一般说来,儿童心理发展是以渐进式变化的。

但是也有一些时候,儿童心理出现了飞跃式的变化。

这时儿童心理急剧发展,在短时期内变化非常明显,心理的矛盾高度激化。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于儿童心理发展两个阶段之间的转折时期,我们称之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各种否定性行为,所以,转折期往往被称为危机期。

关键期

关键期的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敏感期和最佳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则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最近发展区

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

前者水平不及后者。

这一段距离或差距,称为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也是儿童可接受教育的程度的重要标志。

(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生物性因素(遗传因素、先天素质);

社会性因素(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早期的生活经验)

2.学前儿童动作和语言发展

(1)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儿童动作发展表现为由近及远;

儿童动作发展表现为由粗到细;

儿童动作发展表现为由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儿童动作发展表现为由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2)学前儿童言语表达能力发展

幼儿口语的发展;书面言语掌握的可能性。

(3)游戏语言、问题语言、自我中心语言、内部言语等基本概念

游戏言语是一种在游戏、绘画活动中出现的言语。

其特点是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话,用言语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这种言语通常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

问题言语是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言语,用以表示困惑、怀疑、惊奇等。

这种言语一般比较简单、零碎,由一些压缩的词句组成。

自我中心言语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上的现象。

在言语方面表现为讲话时不考虑自己在同谁讲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自己讲话,他或是自言自语,或是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不是用来和人交际的言语,它的发音隐蔽,而且比外部言语更概括和压缩。

幼儿前期没有内部言语,到了幼儿中期,内部言语才产生。

3.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1)幼儿方位知觉的特点

3岁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幼儿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辨别左右仍然感到困难。

(2)幼儿时间知觉的特点

幼儿前期,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映时间;

幼儿初期,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

幼儿中期幼儿可以正确理解“昨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和“晚上”等词,但是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等,理解起来仍感困难;

幼儿晚期,在前面的基础上,又开始能辨别“前天”“大后天”等;并能学会看钟表等。

但对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位,如几个月、几分钟等辨别仍感困难。

(3)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4)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与常用策略

特点: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常用的策略:

帮助幼儿进行及时、合理的复习;给幼儿的识记材料要形象,方法要有趣;帮助幼儿理解识记材料;让幼儿采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

(5)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

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

(6)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由直观形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7)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的概念与特点

儿童最初的思维是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

直观行动思维是指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

(8)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阶 段

年龄/岁

特 征

感知运动阶段

0~2

智力表现为运动神经的活动,即对可看见、可触摸、可感觉的事物的探索。

前运算阶段

2~6或7

能使用符号,语言的运用日趋成熟,记忆和想象蓬勃发展。

思维方式以自我中心为主,不合逻辑。

具体运算阶段

6或7~11或12

自我中心式的思维方式逐渐减少,开始用数字、空间、类别、规则重新构建世界。

针对具体物体可以运用逻辑运算。

形式运算阶段

11或12~15

思维逐步抽象化。

能合乎逻辑地使用与抽象概念相关的符号,进行假设、归纳、推理,并形成观点。

 

4.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依恋: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1)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2)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同伴交往对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4)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

(2)幼儿自身的特征;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影响儿童的探索欲和能力的发展;

(2)影响儿童性格的发展;

(3)影响儿童情绪的发展;

(4)影响儿童的人际交往模式;

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

(1)家庭的影响;

(2)同伴相互作用;

(3)移情;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父母的惩罚;

(2)大众传播媒介;

(3)强化;

(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它区别于其他心理现象,把认识的目光转向了自己,自己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气质:

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反应的快慢)、强度(反应的大小)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方面。

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性;

(3)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幼儿性格的特点

(1)活泼好动;

(2)喜欢交往;

(3)好奇好问;

(4)模仿性强;

(5)好冲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

婴儿期(0~1.5岁)。

本阶段发展任务为:

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

儿童早期(1.5~3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

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

本阶段发展任务为: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

学龄期(6~12岁)。

在本阶段中,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五阶段:

青春期(12~18岁)。

青少年因为生理的急剧变化,以及新的社会冲突和要求,而变得困扰和混乱。

第六阶段:

成年早期(18~25岁)。

本阶段发展任务是: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

成年中期(25~65岁)。

在本阶段中,个体已经建立家庭,他们的兴趣开始扩展到下一代;而且他们也非常关心各自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状态。

第八阶段:

成年晚期(65岁以后)。

这是人生的最后阶段,发展危机是自我整合对失望,发展任务为: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