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核心英语翻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362670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核心英语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核心英语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核心英语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核心英语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核心英语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核心英语翻译.docx

《新核心英语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核心英语翻译.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核心英语翻译.docx

新核心英语翻译

Unit1

A笃行:

麻省理工与列奥纳多·达·芬奇

(之)精神

(一)

早上好,欢迎麻省理工学院2012届的各位新同学!

同时还要欢迎在你们开始麻省理工人生探险之际,为你们送行的好友和家人!

首先让我谈谈我们对各位的感觉:

你们决定加入到麻省理工的行列,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一方面,你们为麻省理工带来了你们的个人风采:

你们所拥有的智慧、活力、思想和抱负;你们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世界观;你们的语言、文化和信仰;还有你们的想象力和幽默感。

另一方面,除了你们每个人所展现出的才华,你们还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代表着人类领悟力历史上辉煌新篇章的开始。

巧合的是,我们相聚在这个具有非凡趣旨的场所,共同开启这一思想进程。

今天上午我们坐在宏大宽敞、绿草如茵的基连广场,“博思沃斯楼”环绕四周。

此地及其周围楼群共同构成了我们校园地理的、象征的中心。

不仅如此,这些大楼还是一座丰碑:

它们记载了人类坚忍不拔的求索之力,用一砖一石彰显着人类理解大千世界的历程。

当我们朝着离河最近的楼群望去,就会看见墙上镌刻着的一组名字,他们是科学家、哲学家、数学家、医学家、建筑学、艺术和工程界的巨人。

其中有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牛顿和富兰克林,达尔文

和巴斯德。

这些名字见证了人类在通向现代世界的路途中上下求索的重要里程。

这些名字看起来离我们很遥远。

他们都已作古,而且这个名人榜还肯定是不完整的——名单上全是白人、男性和西方人。

有众多理由让人不禁要问:

这些智慧的灵魂难道跟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来到这儿毫无关系吗?

答案是:

绝对大有关系。

因为他们所有人,都曾翻开人生的新篇章——正如今天的你们一样。

他们痴迷于数学、科学、工程、设计、艺术和哲学——正如今天的你们一样;

他们满怀希望、一腔抱负、充满好奇——正如今天的你们一样;所以,即使我们不可能全都成为知识巨人,我们每个人却可以为这座不可思议、令人向往、不断延伸的人类求知的长城垒上自己的一砖一石——正如他们所做过的那样。

今天,我想从这面墙上撷取一个名字,跟大家来分享一段你们将要继承的不同寻常的历史,一段关于麻省理工的历史。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最为人所熟知的名字,你在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所在的1号楼的西墙上可以找到这个名字。

达·芬奇生活在500年前的1452至1519年间。

试想,500年后的2508年,那个英名身后留下的杰作依旧能激起我们对学术的景仰,那是多么令人称羡!

有些人主要把他看作是画家,是在所有西方艺术最值得称道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取得最高艺术成就的两三位大师之一,然而,绘画并非是他花费大部分时间来做的事情。

达·芬奇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是雕塑家和发明家,是市政规划师和建筑师。

他的广博兴趣和才华揭示了一所大学、尤其是我们这所大学的理想之所在。

让我给各位描述一下达·芬奇所具有的与麻省理工的价值取向尤为契合的三大特质。

首先,他完全超越了不同知识领域间公认的界限,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与其他的事融为一体,将完全不同的层面相互连接。

今天,我们将这种学术态度笨拙地称为“跨学科思维”,但对达·芬奇而言,这只不过是他强烈的好奇心使然,他有探知一切、解释一切、致一切所学为用的欲望。

作为科学家,他对人体结构、地质、树木构造以及水和光的物理特征都进行了极为精细的观察。

他绘制、记录、计算过各种力,思考过原因,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一遍又一遍的试验。

反过来,这些研究——他对各种观察对象的深刻了解——使得他的画作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同时,他出类拔萃的绘画能力——三维思考和表达能力——实际上使得他能够把此前难以想象的工程学理念发明、描绘、传达出来。

作为解剖学家,他用这些方法图示了人的颅骨及其与大脑的关系。

作为工程师,他运用自己对流体力学和地质学的理解,设计出了精妙的运河和桥梁。

同样,麻省理工众多最激动人心的工作正在学科间的交叉路口上进行着:

肿瘤生物学与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纳米工程学融合;气候学和对新能源的需求与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以及建筑学和商务世界的实际现实嫁接;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哲学、语言学联姻。

在麻省理工,你们每个人都将在掌握某一领域知识的过程中找到快乐和力量——那就是理解自己学问的学问。

但我希望你们还能超越这些学科疆域去追随自己无穷的好奇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擦出新思想和新视野的火花,引领你们去超越前人的发现!

B

笃行:

麻省理工与列奥纳多·达·芬奇

(之)精神

(二)

达·芬奇性格与麻省理工相契合的第二个方面是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和工程师对自然的尊重与好奇。

他在笔记中这样写道:

“人类任何创造发明的智慧都比不上大自然来的优美、简约和恰如其分,因为在她所有的发明创造中一切都分毫不差、恰到好处。

当今的社会在日常生活中总有办法把我们与自然分离开来。

但在麻省理工这儿,你们会发现有非常多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把大自然作为他们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对达·芬奇而言,他所欣赏的自然界之简约成为他设计中的最高准则。

在这儿你们将发现,从机器人科学到航空航天学,从计算机科学到机械工程学,设计之简约堪称“非常麻省”!

实际上,机械工程系的艾米·史密斯最近提出了七大原则,这些原则指导她的设计工艺,为发展中国家的社区设计各种机器。

而她的第三条原则就直接引自达·芬奇:

“简约即最

高境界的精妙。

达·芬奇性格与我们麻省理工的事业息息相关的第三个特点,是对亲手制造、设计、实践和试验以及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热切追求。

达·芬奇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懈追求正是麻省理工核心使命的写照:

“让知识承担世界上的伟大挑战”,这也是麻省理工成就卓著的追求之一,它直接促进了二战期间雷达的发明以及今天万维网标准的诞生。

在应用中学习的相同理念将贯穿在你们接受麻省理工教育的全过程。

正如达·芬奇所说:

“动手做的紧迫性时刻伴随

着我,仅仅掌握知识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学以致用。

500年后的今天,达·芬奇最初留下的这些教诲——他的跨越学科的好奇心以及他解决实际问题的澎湃激情——使得他一直是一位深具魅力的导师。

你们在麻省理工还会遇到很多卓越优秀的老师,他们或许是你们一生中遇到的最令人振奋和最鼓舞人心的榜样。

现在到了演讲的忠告部分。

如果我今天能成功地传达给你们哪怕只提一条明智的建议,这条建议就是:

那些从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育中获益最多的学生无一例外地都与至少一位麻省的老师相交甚深。

我敦促你们将此作为你们在麻省求学岁月的目标之一;也许你们会把这作为你们大学一年级的目标。

你们有些人会觉得这个作业轻松得让人吃惊:

你们将见到自己的任课教师,我要鼓励你们在他们的办公时间里接受邀请去跟他们交谈。

你们会发现,与老师多接触还会为你带来课内课外的种种其他裨益。

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你和你的同学还将互教互学。

这是一个你们此生难得再有的机会:

在一个像麻省理工这般拥有众多不同文化与背景的社区里生活和工作。

你将和那些在外貌、谈吐与思想上与你不尽相同的同学分享你的麻省理工体验,这将为你今后职业生涯中参与全球性合作共事做好铺垫。

还有,在这里追求新的智慧探险并非难事,你可以通过一个我们称之为“MISTI”(麻省理工国际科技创新)的项目,去国外参加暑期实习。

你可以从我们的艺术办公室领到免费门票,去聆听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演奏,或去参观美术博物馆。

你还可以在每年一月的“自主活动月”(或称IAP)去旅行,或去听示范课,或参加你此前从未尝试过的活动。

像达·芬奇一样坚定你的好奇心吧——果真如此,你在麻省理工这四年的光阴就一点儿也不会虚度!

在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你们为这个国家、为这个世界开始了大学生活。

但即便如此——尤其如此——我深信你们会发现麻省理工是一个激励人学习、研究和成长的好地方。

麻省理工是在面对世界最重大的课题时充满现实乐观主义与热情参与之所在,是不探索到最深层答案决不满足之所在。

因此,让我最后借用达·芬奇一句充满睿智的话来结束演讲。

他写道:

“依我长久以来的观察,大凡成器者鲜有坐等一切发生之辈。

他们走出去,用行动改变现实。

”这就是麻省理工的故事,也是开创未来的方程式。

我们为你们的加入而欣喜,你们将写下人类认知史上的新篇章。

现在,走出去,开创未来吧!

 

Unit2A

理解科学入门篇

最近科学为你做了些什么?

如果你认为科学对你无关紧要,最好再想想。

科学事关我们所有人,一年中的每一天,从我们醒来的那一刻起,整个白天,还有整个晚上。

你的数码闹钟,天气预报,你开车所走的柏油路,你搭乘的公交车,你吃烤土豆不吃炸薯条的决定,你的手机,你治疗咽喉痛的抗生素,你家水龙头流出的净水,你在一天结束时关掉的那盏灯,这一切都承蒙科学的恩赐。

如果没有科学催生的知识和技术,现代世界将不再现代。

想弄清科学到底和我们的生活怎样息息相关,只需设想一下没有科学进步的一天会是什么样子。

首先,没有现代科学,将会出现下列情形:

用不上电。

从本·弗兰克林18世纪对静电和闪电的研究,到亚历桑德罗·伏特发明第一块电池,再到电磁关系的重大发现,科学一步步深化着我们对电的认识,而今,是电在电话线上传导着我们的声音,通过电视带给我们娱乐,让电灯发光。

没有塑料制品。

早在20世纪初,一位化学家就研制出了最早的全合成塑料,从那以后,化学界开发出了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各种类型的塑料,从防弹背心到光滑的洁牙线无所不包。

没有现代农业。

科学改变了我们今天的饮食方式。

在20世纪40年代,生物学家开始研发高产玉米、小麦和水稻品种,这些新品种在化学家们新开发的化肥和农药的配合下,大大提高了单位耕地的粮食产量,进而促成了绿色革命。

这些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带来了农业的惊人变化,大范围提高了粮食产量来养活全世界的人口,同时也改变了农业耕作的经济结构。

没有现代医学。

在18世纪晚期,爱德华·詹纳尔首先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疫苗的功效。

到了19世纪,科学家和医生建立起了细菌导致多种疾病的学说。

1920年代,一位生物学家首次发现了抗生素。

从消灭天花到预防营养不良,再到成功地治疗曾经致命的传染病,现代医学对全球人类健康的影响真是不可估量。

事实上,要是没有科学,许多今天活着的人可能早就被现在完全可以治愈的疾病夺去了生命。

塑造社会。

正如科学影响着你个人的决策,科学知识还帮助我们作出管制性的决定并制定政策,这些决定的结果随处可见。

实际上,这些决策太普通,以至于你从来都不会想到它们。

你购买的牛奶盒上为什么会有营养成分标签?

学校为什么会检查学生的疫苗注射记录?

为什么您厨房的防护板不是石棉做的?

为什么往你家的下水道倾倒废机油是违法的?

当然是因为有了科学。

科学昌明决策,促进我们的健康、安全和环保。

科学并不决定决策,但科学确实给我们在决定想要得到的结果时提供了行动指南。

例如:

◆想要摆脱小儿麻痹症吗?

1940和1950年代,美国社会通过向一个叫做“一毛钱运动”的慈善组织捐款倾力支持对小儿麻痹症的预防和治疗。

通过“一毛钱运动”掀起了一场全社会对小儿麻痹症研究的关心和资助。

科学为我们提供的疫苗使得预防小儿麻痹症成为可能,科学还让我们了解了小儿麻痹症的传播,从而使我们掌握了使用疫苗的方法。

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摆脱这种疾病,只要大面积接种疫苗即可。

在今天的美国,接种疫苗已成为公立学校入学的常规要求。

1988年一批国际卫生机构在全球发起了一场通过广泛接种疫苗来消灭小儿麻痹症的活动——这场战斗还在继续。

到2007年1月,小儿麻痹症已被控制在四个国家的范围内。

◆想要得到自然灾害预警吗?

尽管我们还不能预报地震,但科学确实已具备预报飓风何时何地袭击陆地的有效方法。

这一知识已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很好运用。

全国气象服务中心一直在收集气象模型数据,并根据我们对气候体系的科学认识来分析这些数据。

该中心

可基于分析结果发布飓风警报,让市民有足够的时间获得安全保障,让社区机构官员做好疏散和应急准备。

科学并不告诉我们应该预防疾病,在灾害来临时提供预警,或者保护我们的地球。

人们作出这些决定是基于他们自身的价值观,但是一旦作出了某一决定,我们就可以运用科学知识来规划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以及可能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B

理解科学

要弄懂科学是什么,你只需环顾四周。

你看见什么了?

也许是您握着鼠标的手、电脑的屏幕、纸张、圆珠笔、家里的猫咪、照进窗户的阳光……

“科学”一词或许令人脑海里呈现许多不同的画面:

厚厚的课本、白色的实验室外套和显微镜、天文学家透过望远镜窥探太空、在雨林中的自然学家、爱因斯坦写在黑板上的字迹草草的公式、太空飞船的发射、冒着气泡的量杯……

所有这些意象都反映了科学的某一方面,但没有一个能提供一幅完整的图像,因为科学本身有着如此众多的棱面:

因此确切说来,什么是科学呢?

其实,科学是很难精确定义的。

(几十年来哲学家们一直为此争论不休!

)问题是,“科学”这一术语涵盖极为广宽泛的人类活动,从激光应用到对影响人类决策诸因素的分析。

要了解科学是什么,我们来看看下列概括科学主要特征的清单:

科学主要特征的清单:

它有多科学?

□聚焦在于自然世界

□目的是对自然世界作出解释

□运用经得起检验的理念

□依赖于证据

□与科学界有关

□可以开启后续研究

□得益于科学行为

这份清单为科学涵盖了哪些种类的活动提供了指南,但由于我们对科学的界定并不清晰,所以它不应被视为界定科学的金科玉律。

这其中的一些特点对科学尤为重要(例如,所有科学都必须绝对建立在证据之上),另一些的重要性则次之。

例如,有些堪称完美的科学研究可能走进死胡同而无法开启后续研究。

且把这份清单作为科学一般特征的参照,如果有什么与其中的大多数特征不符,那它就不应被视为是科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是我们所掌握的关于宇宙一切事物的知识:

从你的电脑芯片中金属的某个原子里最小的亚原子微粒,到形成我们的太阳这样巨大的气态火球的核反应,再到复杂的化合反应以及我们人体内部产生的、使得我们可以阅读和理解这些词汇的电脉冲。

但同样重要的是,科学也是一个我们认识宇宙一切事物的可靠途径。

可是,科学又因其特有的方式而有别于众多其他的认知方法。

科学依靠从自然世界收集的证据来检验思想。

科学有助于满足我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天空为什么是蓝的?

豹子为什么有斑纹?

日食是什么?

有了科学,我们就不需要借助魔法解释来回答这些问题了。

科学可以引领技术进步,帮助我们了解诸如健康、环境、自然灾害等极其重要和有用的话题。

没有科学,现代世界就一点儿都不现代,而我们还有许许多多未知的东西要学习。

在世界各地有数百万的科学家正致力于解答宇宙如何运行这个谜团的不同部分,用显微镜、天文望远镜和其他工具来窥探它的每个部

分,揭示其种种奥秘。

科学是复杂而多面的,但科学最重要的特征却明白易懂:

◆科学聚焦于自然世界,而不是超自然的解释;

◆科学是一种学习方法,用来了解自然界有什

么,自然界是如何运行的,以及自然界何以成

为现今的样子。

科学并不仅仅是事实的堆积,

而是通向理解的道路。

◆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多种多样,但所有科学都有

赖于对观念的测试,即推导某种设想会引发何

种预期,并通过观察来发现这些预期是否合

理。

◆广为接受的科学观念之所以可靠,是因为它们

都经过了严格的检验,但随着新证据的获得和

新视角的出现,科学观念也是可以更新的。

◆科学是一项群体的事业。

它有赖于一套检验与

平衡体系,该体系能够保证科学沿着更为精

确、更深理解的方向发展。

这一体系因科学群

体(内在)的多样性而得以发展,因为科学群

体可以为科学观念提供广阔的视角。

对很多人来说,科学看上去像是一座充满神秘的、象牙塔般的殿堂,但这一印象却是建立在对科学的误解之上的,因为事实上:

◆科学每天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你的生

活;

◆科学可以是好玩有趣的,而且人人都可以参与

其中;

◆你可以把你对科学的理解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去;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科学家——职业的或业余的。

 

Unit3A诺贝尔奖的争议

诺贝尔奖在其100多年的历史中已然引起了一连串为人所瞩目的争议:

有关于显然应得奖者的名落孙山,有评奖标准的前后不一,有引起质疑而后又遭取消的提名,或者把奖颁给了不配得奖的人。

另一个引起争议的事实是:

诺贝尔奖几乎从未授予已经逝世的人,于是本来有资格的得奖者,仅因成就尚未得到充分肯定就已去世而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被忽略的成就

圣雄甘地在1937~1948年间曾五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但从未获奖,就在1948年1月30日和平奖提名终止前两天,他被刺身亡。

挪威的诺贝尔和平奖评奖委员会很可能已经计划在他去世后仍把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他,但最终还是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在该年不颁发此奖。

限制将一个奖项同时颁给三个人的严格规定也是引发争议的原因,因为,如果某个团队有三个以上的合作者,其中的一人或数人就肯定不能获奖。

例如,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田中耕一和约翰·芬恩,以表彰他们在蛋白质化学中发明了大分子质谱分析法,该奖项却未能对法兰克福大学物理与理论化学研究所的弗伦茨·希伦坎普和米夏埃尔·卡拉斯的成就予以肯定。

另一次广为人知的错失是1965年的物理学奖,该奖颁给了理查德·P.费因曼、朱利

安·S.施温格和朝永振一郎,却没能表彰为证明这三位科学家量子电动力学公式的等价性作出杰出贡献的弗里曼·J.戴森。

同样,禁止死者获奖也阻止了对恰巧在颁奖前去世的某个合作者成就的认可。

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在1953年DNA结构的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她1958年死于癌症,而四年后1962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颁给了弗朗西斯·克里克、詹姆斯·D.沃森和莫里斯·威尔金斯(富兰克林的合作者之一)。

富兰克林重大且相关的贡献在克里克和沃森那篇如今名满天下的论文

中仅被一笔带过,“我们还从M.H.F.威尔金斯博士、R.E.富兰克林博士及其合作者们尚未发表的实验结果和思想中所阐述的有关一般性特征的知识里得到过启发……”

诺贝尔奖独缺数学奖

诺贝尔奖独缺数学奖一直引发人们对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为何忽略数学的大量揣测。

一些其他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在数学领域也取得了斐然成就或对数学作出过杰出贡献,例如,伯特兰·罗素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50),马克思·波恩和沃尔特·波特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1954)。

其他一些数学资质出类拔萃或主要以数学家身份而知名的人被授予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而设立的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如肯尼思·阿罗(1972)、利奥里德·康托洛维奇(1975)、约翰·福布斯·纳什(1994)、柯莱夫·W.J.格兰杰(2003)、罗伯特·J.奥曼(2005年与托马斯·C.谢林分享)以及罗杰·梅耶森和埃里克·马斯金(2007)。

诺贝尔奖还缺计算机科学奖,而作为一门学科的计算机科学,其历史渊源就是数学。

重发现甚于重发明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留下一大笔财富以用于每年资助“在物理学领域取得最重要发现或发明之人”的奖励。

诺贝尔本人并没有特别强调发现的重要性,但历史上诺贝尔奖委员会一直都是重视发现多于发明:

77%的物理学奖被授予发现领域,而发明类只占23%。

克里斯托夫·巴特内克和马迪亚斯·劳特伯格在其发表在《自然与技术智力艺术》杂志的文章中指出,这种对发现的倚重已经使得诺贝尔奖偏离了其褒奖前一年对社会作出的最伟大贡献的初衷。

奖励和平活动家还是政治家?

1901年以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人多为那些握有能够缔造和平和发动战争权力的国家领袖和政治家们。

例如,首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政治家是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日俄两国之间的斡旋是他在1906年获得提名的主要原因。

然而,难道他调停日俄战争时所扮演的“快乐的角色”真的足够重要到成为提名人选中的佼佼者?

委员会在作出颁奖决定前考虑过罗斯福政策的其他方面吗?

1906年颁给罗斯福的这一奖项饱受和平运动的争议。

在某些人看来,这样一个人物根本就不该被授予和平工作的奖项。

社会民主党人和其他人等纷纷发文对此表示抗议,于是在接下来的五年里诺贝尔和平奖都授予了传统的和平活动家。

但罗斯福并非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殊荣的唯一政治家,继他之后被授该奖的政客不一而足。

B

诺贝尔奖的历史

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奖每年都颁发给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事业方面成就卓著的人士。

诺贝尔奖与整个20世纪的现代科学史、艺术、以及政治发展密切相关,是一项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由诺贝尔基金会管理执行的国际性奖项。

除了诺贝尔和平奖之外,其他诺贝尔奖项和经济学奖都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冥诞纪念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颁奖典礼上颁发。

诺贝尔和平奖每年在挪威奥斯陆举行的颁奖典礼上颁发,时间也是12月10日。

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是一位全心全意的和平主义者,也是一个天生的发明家。

他于1867年发明了一种新型的、使用起来更安全的炸药——甘油炸药。

然而,这项在他看来可以结束所有战争的发明在许多人眼里却是战争工具中极其致命的产品。

1888年一家法国报纸错把阿尔弗雷德去世的哥哥路德维希当作了他而写出这样一篇报道:

“死亡商人死了!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靠把杀戮变得比以往更有效率而致富。

诺贝尔不想在历史上留下可怕的骂名,于是立下一个令亲友震惊不已的遗嘱,即设立今天闻名遐迩的诺贝尔奖。

遗嘱写道:

我身后所有可以变现的财富将按以下方式处理:

资金将由我的执行人进行安全的证券投资并建立一个基金,投资所得利息以奖金的形式,每年一次颁发给此前一年为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那些人。

上述利息将平均分为五份,由以下人士分享:

一份奖给在物理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之人;一份奖给在化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改进之人;一份奖给在生理学或医学方面作出最重要发现之人;一份奖给在文学领域写出反映理想境界最杰出的作品之人;一份奖给为促进国家间友好、为废除或削减现有军队、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作出最大或最好奉献之人。

物理学和化学奖由瑞典科学院颁发;生理学或医学成就的奖项由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皇家学院颁发;颁给和平斗士的奖项由挪威国会推选出的五人委员会执行。

我所表达的愿望是,颁奖无需考虑获奖候选人的国籍,所以,不管他是否是瑞典人,实至则奖归。

诺贝尔身后留下了其财产的约94%来建立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奖这五个奖项。

尽管他在遗嘱中提出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奖励方案,但其中仍有诸多实际问题: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亲属对遗嘱感到十分震惊,纷纷提出异议。

◆遗嘱的格式存在漏洞,这些漏洞有可能在法国引起异议。

◆遗嘱中未说明哪个国家为阿尔弗雷德的法定居住地。

他九岁前是瑞典公民,但此后他在俄国、法国和意大利都居住过,但都不曾成为这些国家的公民。

诺贝尔去世前曾有过最后定居瑞典的打算。

居住地将决定按该国的法律来执行他的遗嘱和管理其财产。

如确定是法国,遗嘱可能会引起争议并将按法国税制课税。

◆由于诺贝尔邀请挪威议会来遴选和平奖得主,许多人指责他缺乏爱国思想。

◆用来执行颁奖的“基金”尚不存在,还需另行创立。

◆诺贝尔遗嘱中提名来颁发各奖项的组织在诺贝尔本人去世前并未被告知将履行其职

责。

而且,对这些机构为实施奖项所做工作的补偿也未列入计划。

◆遗嘱没有提出如果某一年未发现合适获奖人选将作何处理。

由于阿尔弗雷德遗嘱的不完整性和其他障碍,诺贝尔基金会在五年之后才得以建立,在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五周年后的1901年12月10日,首批诺贝尔奖得以颁发。

一百多年后,诺贝尔奖和有着百年历史的诺贝尔基金会一样,已然成为坚挺的品牌机构,依然坚守其创立之初的伟大传统。

原先对诺贝尔奖整个理念的抨击已经平息,在瑞典和挪威两国,颁授诺贝尔奖都被看作是一件国之盛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