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教育学复习提纲知识概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7052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小学教育学复习提纲知识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最新小学教育学复习提纲知识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最新小学教育学复习提纲知识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最新小学教育学复习提纲知识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最新小学教育学复习提纲知识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小学教育学复习提纲知识概要.docx

《最新小学教育学复习提纲知识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小学教育学复习提纲知识概要.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小学教育学复习提纲知识概要.docx

最新小学教育学复习提纲知识概要

 

小学教育学复习提纲知识概要

复习指南

第一章小学教育概述

一、西方古代小学教育的发展

1.中世纪的教会教育

(1)堂区学校、主教学校和修道院学校

堂区学校:

读写算,宗教启蒙

2.世俗教育

(1)骑士教育

三阶段:

家庭教育(0—7、8),礼文教育(7、8—14)和侍从教育(15——21)

二、近代各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宗教的、慈善的小学退化,国家的小学强化

1、英国

星期日学校,导生制学校,1870年的《福斯特法案》

2、法国

初级小学、高级小学,1833《基佐法案》,1882《费里法案》

“义务、免费、世俗”三原则

3、美国

1837年,马萨诸塞设立州教育委员会;1852年该州颁布义务教育法

三、近代西方小学教育的特点

1、立法。

建立国家开办、支付费用和管理的小学

2、义务。

每一个家庭有责任让孩子接受教育

3、世俗。

学习社会的、而非宗教的内容

4、终结。

每一个孩子都以就业或补习为目的,而非升学

四、现代各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欧洲新教育运动,双轨制变单轨制

1、英国

1918《费舍法案》,5——11(5—7,8—11)

1944《巴特勒法案》,第一阶段,11岁考试,

2、法国

1919,统一学校运动

3、美国

学制的进一步完善,8—4,6—3—3,学段的衔接

五、现代小学教育的发展特点

1、多种学制并存。

6—3,5—4,9年一贯制

2、公立与民办并存。

1980年以后允许社会、企业等独立办学。

《民办教育促进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

3、课程类型变化。

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4、校长负责制

六、小学作为传播文化的主体

1.文化的选择

►古代与现代文化,中国与外国文化,人文与科技等不同类型。

2.文化的传播

►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开展、组织不同的文化活动。

七、小学承载文化的主体

1.有自己的学校文化

2.反映本土或区域性的文化

3.继承和发展文化

八、小学教育的功能基础:

社会规定性

1.社会发展制约教育的发展

►政治的

►经济的

►文化的

►人口的

2.教育的发展制约社会的发展

►维护社会的稳定

►促进社会的进步

九、小学教育的功能

1.普及

►让所有适龄的儿童或失学的成人完成初等水平的教育。

2.奠基

►奠定儿童或失学成人发展的基础:

知识和能力、智慧、人格

►为接受高一级教育做好准备:

提高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完善自身的建设,做好“幼小”和“初小”的衔接:

制度建设

3.自我完善

►去除负面的功能

►加强正面的功能

十、小学教育活动的特性

以全身心的投入体现儿童发展的心理逻辑——探索、交流、创作等活动

1.游戏活动

►表现出儿童之间轻松、愉悦的互动。

2.操作活动

►做中学:

无论体育、智育和德育等的活动都是如此

3.制作活动

►完成作品:

十一、波伊尔理想小学的标准

1、学校成为共同体

拥有共同的目标,教师成为领导者,家长成为合作者

2、连贯的课程

以语言为中心,具有共性的核心课程,测量结果

3、促进学习的环境

达成目的的教学方式,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孩子提供服务

4、品格的塑造

培育核心美德有理想的生活

第二章小学教师

一、教师是什么

1.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法)

(1)专业上,学有专攻、学高为师

(2)职业上,专门、全职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3)关系上,学有常师和学无常师

(4)狭义上,指在学校里专门承担教学任务的专业人员

2.代表国家从事该项工作的公务人员

(1)公立学校里的教师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

二、教师的专业性

1.教师的专业性

这种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员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他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

(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2.专业特征

▼一套完善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作为专业人员从业的依据

▼对于证书的颁发标准和从业的条件有完整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对于职责范围内的抉择有自主决策的权利

▼相当高的社会声望以及经济地位(奥斯汀,1989)

三、教师的角色

1.教师的角色含义

教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权利和责任,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行为准则与规范。

代表教师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和身份,也包含着社会所期望于教师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既包括社会、他人对教师的行为期待,也包括教师对自己应有责任的认识。

2.主要角色

(1)教学的实施者

(2)课程的开发者

(3)学生的领导者

(4)教育的研究者

四、教师的权利

1、《教师法》规定的六大权利内容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和寒暑假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行政部门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

2、教师权利的构成

(1)基于公民身份而享有的权利

(2)教育权——教师依据特有的教师身份而享有的权利

(3)具有公务员身份而享有的权利。

五、《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内容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六、教师的专业标准

标准一:

理解所授学科的主要概念、探究的工具和结构,为学生创造获得许可上述意义的学习体验。

标准二:

理解学生如何发展和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支持他们在智力、交往和身体方面的发展。

标准三:

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机会。

标准四:

了解并使用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操作技能。

标准五:

应用对个人和群体动机和行为的理解来创设一种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的交往,积极参与学习

标准六:

使用有效的言语、非言语以及媒介交流技巧来促进课堂里的积极探究、合作和具有建设性的相互交往。

标准七:

根据教材、学生、社区和课程目标方面的知识来设计教学。

标准八:

了解并使用正式和非正式的评价策略来评估并确保学生的智力、交往和身体的发展。

标准九:

成为反思型实践者,不断地对自己的选择和对他人行为的影响进行评估,积极寻求专业成长的机会。

标准十:

增进与学校同事、家长和社区机构的关系,以支持学生的学习和幸福。

七、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

(一)专业精神

1.专业信念

►是基于对教育教学工作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坚定追求

2.专业目标

►是基于现实基础期望达到的高水平教学

3.专业追求

►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排除环境干扰,坚定而不懈努力地行动

(二)专业知识

1.类型的划分

(1)舒尔曼的七类型

►科目知识、通用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生及其特征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教育的知识

(2)格拉斯曼的四类型

►通用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情境知识

(3)林崇德的三类型

►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2.专业知识构成

►科目知识(本体性知识)

►教育学知识(条件性知识)

►教学临床知识(实践性知识)

(三)专业能力

1.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

►前者主要是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合理的教学方案,后者主要是如何把教学方案落实于课堂

2.课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

►这是每一位教师能否正常开展教学的重要辅助能力

►课堂管理主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班级管理主要是控制学生的行为不违背学校的规定

3.教育技术运用的能力

►这是现代教师应具有的必要能力

►以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运用为主要标志

4.教育研究的能力

►这是保证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能力

►核心是教学的反思能力,在小学里以“校本教研”为代表

八、专业发展的含义

教师个体从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职业从非专业或半专业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过程。

九、教师生涯的阶段

费斯勒于1984提出了一套动态的教师生涯循环理论,分为八个阶段:

职前教育,入职,能力培养,热心和成长,生涯挫折,稳定和停滞,生涯低落,生涯退出。

十、专业发展的水平

伯林纳(1988)按照教师教学专长发展可以划分为:

新手(Novice)教师,熟练(AdvancedBeginner)教师、胜任(Competent)教师、业务精干(Proficient)教师和专家(Expert)型教师。

国内的学校普遍分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还有是教师的职称。

十一、师范生专业发展方式

通过学习,获得丰富的知识、洞察力、态度和教师在既定的学校环境中从事日常教学工作所需的实践性知识。

1、从五个方面进行学习转变

第一,思想品德素养的学习;

第二,知识技能和能力素养的学习;

第三,教育教学艺术素养的学习;

第四,心理素养的学习;

第五,教师角色仪表素养的学习。

2、角色转变

(1)角色困惑

(2)角色学习中的冲突(3)角色的认同和接受

3、方法

见习,实习,榜样

4、身份认同

(1)危机的表现

归属感的消解,方向感的模糊,无力感的侵袭

(2)危机的原因

教师身份确定性的消失,与教学实践的疏远,功利主义的流行,被动学习的态度

(3)解决的办法

第三章小学生

一、学生是什么

1.在各级各类学校或教育机构学习的人(教育大辞典)

(1)身份上,正规生、插班生、旁听生

(2)水平上,正常生、留级生、随班就读生

(3)入学方式上,录取生、转学生、条子生

(4)狭义上,指在公立和私立学校里专门学习的人员

2.在小学或初等程度教育机构里学习的人

(1)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温江村的噩梦)

(2)主要是指处于儿童阶段的学生(我的小学

二、儿童的社会地位

1、政治地位

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例外:

班级选举)

2、经济地位

没有收入,依附于父母或监护人(社会现象—童工)

3、男女儿童地位的差异

男尊女卑的文化传统,她时代的来临——女权运动

三、学习水平标准下的学生类型

1、学习困难生

2、学习中等生

3、学习优秀生

四、儿童观的概念

是成人对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影响力观念的总和。

五、西方儿童观的变化

从对儿童权利的漠视、对儿童身心特征的忽视、对儿童手段的粗暴及成人(教师)中心向维护儿童权利、重视研究儿童身心特征(包括用科学手段研究儿童的身心特征)、关爱所有儿童、以儿童为中心,协调好成人(教师)与儿童关系的方向发展;从注重外铄的手段向注重内发的引导发展。

六、《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权利

1、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

2、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

3、未成年人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

七、儿童的基本权利构成

1、基于公民身份而享有的权利

2、教育权——学生依据特有的身份而享有的权利

3、相关法规规定而享有的权利

八、《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儿童权利内容

1、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

(1)初等教育应属义务性质并一律免费;

(2)对那些未受到或未完成初等教育的人的基础教育,应尽可能加以鼓励或推进;

九、《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权利

1、年满6岁,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年满7岁入学

2、免试入学,就近入学

3、户籍所在地或非户籍所在地

十、学生的具体权利

1、受教育权

2、安全健康权

3、获得公正评价权

4、申诉权

5、监督权

6、参与管理、活动权

7、隐私权

8、通讯自由权

9、财产权

10、宪法与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其他有关权利

十二、学生的义务

1、刻苦学习

2、遵纪守法、服从管理、接受教育

3、维护集体利益与荣誉

4、遵守社会公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5、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6、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公益劳动

7、保证家长能看到学校让学生带回家的各种文件、报告和通知

8、同不良现象作斗争,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9、有根据有关规定向学校交纳有关费用的义务

10、宪法与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其他有关义务

十三、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1、家庭环境

2、已有知识

3、认知风格

4、志向与期望

5、学习动机

6、学习情绪与情感

十四、小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

1、体质特征

2、认知特征

3、人格特征

十五、学习的具体特征

1、学习感受

2、学习策略

3、学习逆反

十六、学习习惯的概念

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一贯的、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或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

十七、学习习惯的作用

1、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社会化行为,责任感更高,更合群,冲动较少。

2、学习习惯是保证学习效益的重要条件。

3、学习习惯是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十八、学习习惯的特点

1、自动化:

不假思索、自动地体现于行为中

2、情境化:

在特定情景下自动地作出反应

3、固定化:

在人们的行为中经常地、反复地出现

4、情感依赖:

反应的同时得到情感的满足

十九、衡量学习习惯的标准

1、动作的速度

动作的敏捷性日益提高

2、动作的质量

动作的精确性和协调性应该不断提高

3、是学习者的消耗

体力消耗和脑力消耗要不断维持相对平衡

二十、学习习惯的类型

1、监控习惯与科目学习习惯(申仁洪,2007/2)

2、预习、出声早读、认真上课、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勤学好问、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单元总结、学习分析、时间计划、讲究效率(吴阿坚张明珠,2007/6)

3、主动学习、作业承诺、课堂守纪、课外阅读、勤奋、去拖沓和听讲专注(田澜,2010/9)

4、预习、听课、复习、作业、阅读、写字、听说、活动、探究和计划(厦门教科院)

第四章小学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是什么

1.是预期教育所要(能)达到的结果

(1)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

(现代汉语词典)

(2)是教育核心价值观或理念的体现——人。

(3)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规定或设想、意图。

(4)规定体现的是教育政策或制度所要求达到的结果。

2.与目标的联系

(1)目的是客观满足主观,产生主观体验状态;目标是主观合乎客观,产生可经验状态。

(2)目的是完整的;目标是分解的。

(3)目的具有概括、单一性;目标是具体、多样性的。

(4)目的可以分解为目标,大的目标也可以分解为小的目标。

(5)目的和目标可以转化。

二、教育目的的类型

1.性质的标准

内在的教育目的与外在的教育目的

2.过程的标准

即时的或现在的教育目的与未来的终结的教育目的

3.层次的标准

(1)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

(2)最高目的与最低目的

4.领域的标准

课程设定的基本标准,教学的基本规定(双基),管理的核心要求

5.主体的标准

(1)国家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

(3)教师的

(4)家长的或社会的

(5)学生的

6.内容的标准

(1)自然人、社会人与宗教人

(2)全面发展的人与片面发展的人

三、教育目的的特点

1.是属人的

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核心规定,区别只是什么样的人。

2.是规定性的或理想的要求

前者是有政策或制度保证的,后者是社会的美好愿望。

3.是实际的或空想的

前者是与行动一致的,后者是与行动脱节的。

4.是多元化的

表现在社会不同群体、集团追求教育的核心利益。

5.是开放的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

四、教育目的的作用

1.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动力与方向

2.应该是检验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标准

实现或没有实现的结果

3.影响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之一

协调和修正不合方向的教育教学活动

改变不合方向的教育教学活动

五、建国后的2000——2010十年教育:

1.教育目的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社会背景

►市场经济,就业压力,人口下降,社会公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3.教育状况

►高校扩招,中小学择校,课程与教学改革,高考改革

六、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构成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育

七、小学的教育目的

1、围绕五育形成的教育质量观

合格+特长

2、体现办学理念的教育质量观

和谐,幸福,卓越,个性

3、体现小学功能的教育质量观

进重点/示范中学

八、全面发展的问题

1、全面发展的内涵解读150—151

(1)完整的发展

(2)和谐的发展

(3)自由的发展

2、价值取向的差异

(1)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2)形成个性发展的多样性

3、全面发展的误读

(1)平均发展

(2)平庸发展

4、现实追求的变异

(1)片面发展

(2)过度发展

5、全面发展的均衡

(1)如何理解均衡的全面发展

(2)均衡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九、升学与发展

1、升学的作用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检验学习的效果,提供发展的机会

2、升学的扭曲152

从追求升学演变为片面追求升学,扭曲了升学的目的,扭曲了师生关系,扭曲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3、升学的变革

(1)改变评价制度

(2)建立现代教育文化

(3)健全教育观念

十、学业负担的含义和表现

1、含义:

学生应该承担的学习压力和数量;合理与不合理,内源性和外源性

2、过重学业负担的表现:

(1)上课

(2)补习(3)作业(4)考试

第五章小学教育环境

一、教育环境是什么

1.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的教育条件

(1)广义的,是指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区文化等

(2)狭义的,是指学校教育活动的时空、教学设备、校风班风等

(3)是特殊的文化环境

二、小学教育环境的特点

1.自然性

2.可控性

3.纯化性

4.学习化

5.开放化

三、教育环境的层次

1.教育环境

是指宏观的教育环境和微观的教育环境,可以说是国家或家庭有目的创设或计划的

2.教学环境

是指那些与教学有关的、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所有因素,是学校和教师有目的创设的

3.学习环境

包含学生本位的教育含义,是符合学生需求的、建构性的客观条件

四、教育环境的一般分类

1、物质环境

(1)空间环境

(2)设施环境

(3)自然环境

2、社会心理环境

(1)人际环境

(2)信息环境

(3)组织环境

(4)情感环境

(5)舆论环境

五、功能分类

1、物质环境

2、交往环境

3、符号环境

4、活动环境

六、学校文化的概念

1、广义的,是指全校群体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过程

2、狭义的,是指创造精神产品的过程

3、学生同伴的群体文化和教师的专业性文化

七、教师的文化取向

1、文化的内容取向

教师组织或群体所共享的价值观、信念、习惯等

2、文化的形式取向

(1)个人主义的文化

(2)派别的文化

(3)协作或合作的文化

(4)人为的同事文化

八、校园文化的类型

1、校园物质文化

2、校园制度文化

3、校园精神文化

九、学习环境的概念

1、广义的

可用于学习的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

2、狭义的

专指课堂环境

十、学习环境的物理因素

1、颜色

2、声音

3、温度

4、装饰

5、桌椅

6、课堂规模

十一、学习环境的创设

1、班级课堂环境优化

2、课堂组织多样化

3、符合学生的个人需求

4、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六章小学教育活动

一、小学教育活动的含义

1.小学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一切专门活动

(1)皮亚杰:

同化与顺应,自我建构

(2)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社会建构

2.在学校和教师引导下小学生主动学习与建构知识意义的文化活动

(1)自我建构与社会建构之间的平衡

(2)学生主动建构的合法与多样

(3)教师指导与鼓励下的主动建构

二、小学教育活动的类型

1.社会要求与个体需求统一的标准

(1)体育

(2)德育

(3)智育

2.历时阶段与共时要素的标准

(1)课程与教学设计

(2)课堂教学

(3)课外活动

(4)管理与领导

三、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

1.遵循小学生发展的规律

(1)顺应小学生的发展阶段

(2)尊重小学生的发展特性

(3)创设新颖、多样的教育活动

2.适应时代的要求

(1)时代精神的表现:

科学、信息与全球化

(2)当前时代的特点:

多变与多元、不确定性和选择性

(3)应对:

规训,独立意识,主动精神,自主能力

四、小学体育活动

1.体育活动的作用

(1)生理机能

(2)大脑功能

(3)人格品质

2.体育活动的形式

(1)德国式

(2)瑞典式

(3)英国式

3.体育活动的要求

(1)注重体育游戏

(2)注重身体的养护

(3)注重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五、小学德育活动

1.狭义的含义

是指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属于教育目的的组成之一,有时也被视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2.德育活动的要求

(1)突出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2)突出价值观的培养

(3)突出理想的培养

(4)突出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六、智育活动的要求

1、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

2、注重经验的转化

3、注重知识与经验的意义建构

4、注重智力的训练与开发

七、.教学实施活动方案设计

1、方案设计的要求

①分析学生

②分析教学内容

③分析教学目标

④分析教学过程

2、方案设计的类型

①学年和学期教学计划

②单元教学计划

③课时教学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