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产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7015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生产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水稻生产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水稻生产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水稻生产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水稻生产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稻生产基础知识.docx

《水稻生产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生产基础知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稻生产基础知识.docx

水稻生产基础知识

第二章水稻生产基础知识

1、水稻一生包括几个生育阶段

水稻一生从种子发芽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过程,直到新的种子形成为止。

根据水稻一生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状况的不同,通常划分为两个生育阶段,即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4个生育时期,即秧苗期、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及结实期。

(一)水稻营养生长阶段

在生产上如何应用水稻营养生长阶段是指从种子发芽开始到幼穗分化前,在这一时期内主要是摄取养分长植物体,为过渡到下一发育阶段积累必要的营养物质。

营养生长阶段包括幼苗期和分蘖期。

幼苗期是指秧田期内稻种发芽,出苗到插秧前,分蘖期依分蘖时间和速度不同,又分为分蘖始期,最高分蕖期、分蘖末期等。

分蘖期间分蘖数开始时增加较慢,数量少,称分蘖始期,随着稻株同化作用的增加,生长旺盛,分蘖速度加快,分蘖茎数迅速增加以至达到最高分蘖数,称最高分蘖期,最高分蘖期以后,分蘖茎数的增加又趋于缓慢,以至分蘖茎数停止发生,即分蘖末期。

水稻发生的分蘖并非都能成穗,只有有效分蘖茎数才是每亩穗数的基础。

因此,了解水稻分蘖特性后,在农业生产上就要千方百计的采取促进措施,争取多一些有效分蘖。

如果分蘖期光照充足、温度高、环境条件好,栽培上施足基肥,加强肥、水管理,供给稻株充足的营养物质,促使早生快发,就能达到早分蘖,低节位蘖数多,有效分蘖数多,无效分蘖少,成穗率高,保证在一定面积内达到最高的有效茎数。

因此,分蘖期是决定穗数多少的关键时期。

(二)水稻生殖生长阶段

在生产上如何应用水稻生殖生长阶段是指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新的种子形成。

在这个时期要吸取大量营养物质,除建造植物体外,还要转化形成生殖器官,开花结实。

生殖生长期包括幼穗形成期和结实期。

幼穗形成期从穗原始体开始分化到抽穗为止。

结实期是从抽穗开花到籽粒成熟为止。

幼穗形成期间,稻株节间迅速伸长,植株高度增加很快,所以这个时期又叫伸长期,这个时期是决定每穗粒数多少的重要时期,也是关系到产量高低的重要时期。

此期如外界环境条件良好,营养充足,每穗粒数就多,则获得高产可能性就大,反之,外界环境条件不能满足稻穗生长发育,营养条件很差,穗头小,籽粒少,产量不高.从氮素供应情况看,从幼穗分化到抽穗结束,所吸收的氮素数量约占水稻一生中吸收氮素总量的30%左右,为此,栽培上特别强调在前期施肥不足的情况下,采用施穗肥的措施,补充营养,以增加粒数。

结实期是结实率的高低和粒重的决定时期,此期营养条件妤,则结实率高,籽粒饱满,相反,养分不足,影响千粒重,因此,这个时期水稻继续吸收养分,氮素需吸收l0%左右,如此期养分不足,应施粒肥,增加粒重。

结实率是指除去未受精的空壳和很早停止发育的秕粒以外的谷粒占全穗所有粒数(含秕粒)的百分率,成熟率还应除去结实率中不够充实的谷粒,因此,成熟率的标准要求比结实率高。

2、划分水稻品种早、中,晚熟的标准

人们常说这个水稻品种是早熟种、中熟种或晚熟种。

那么,划分水稻品种熟期的标准是什么?

可概括为三条:

一是从播种到成熟所需的总天数,二是不同品种稻株的主茎总叶数,三是有效积温数。

以从播种到成熟所需天数作为水稻熟期划分标准,各地区分法有所不同,从我们延寿县大体上认为:

凡全生育期即从播种到成熟在110—115天以内的叫早熟稻种,在115--125天的为中熟稻种,在125天以上的为晚熟稻种。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长短不是固定的,常因地区不同和种植季节不同而有很大变化。

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熟期,同一地区由于气候的变化和播种期的不同等,也常常出现差异。

所以,仅用生育期所需天数作为区分熟期的标准不够全面,对此提出了用主茎总叶片数的多少来区分熟期。

我们黑龙江一般以主茎11片叶的作为早熟稻品种,主茎12片叶的作为中熟稻品种,主茎12片叶以上的作为晚熟稻品种,因为一个品种一生中叶片的多少受播种期和气候影响较小,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用叶龄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划分生育期。

划分品种生育期长短,除了上面两条以外,有效积温也是一个很重要依据,不同生育期的品种一生中需要的有效积温数是不一致的,一般早熟品种要求有效积温少,晚熟品种要求有效积温多。

我县以积温低于2300度的为早熟品种,积温2300—2450度的为中熟品种,大于2450度的为晚熟品种。

3、水稻种子是由那几部分构成的

水稻种子是稻苗生长的基础。

水稻的种子即谷粒,植物学上叫作谷粒的最外层是谷壳,谷壳分两片,外面的一片叫外颖,里面的一片叫内颖,谷粒的顶端叫稃尖,稃尖有的延伸成为芒,芒的有无、长短和色泽是鉴别水稻品种的依据之一。

谷壳的里面是果实,即糙米,果实由胚和胚乳两大部分组成。

糙米重量的98%是胚乳,胚乳含有丰富的淀粉及少量的蛋白质和脂肪等,是人类食用的主要部分,也是秧苗生长初期的营养供应“仓库”。

糙米大多数是白色透明的,也有少数品种糙米外表是紫红色的,糯米为乳白色,大多数米粒的腹部与中心处有一白色不透明的部分,在腹部的叫腹白,在米粒中心处的叫心白。

腹白和心白组织松疏,米质差,加工时容易成碎米,所以,米粒腹白、心白的有无和多少是鉴别米质好坏的重要标志。

胚位于米粒腹面的基部,由胚芽、胚轴,胚根、盾片(子叶)几部分组成,是发育成幼苗的雏体。

种子发芽时,胚根向下生长发育成根,胚芽向上生长,发育成秧苗的地上部分。

4、何谓水稻产量

所谓水稻产量包括两个概念:

一是生物产量:

是指水稻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的总量,即整个植株(不包括根系)总干物质的收获量。

其中有机物质占90一95%,矿物质占5一10%,故有机物质是形成产量的主要物质基础。

二是经济产量(一般产量):

即按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稻谷收获量。

作物的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的一部分,经济产量的形成,以生物产量即有机质总量为物质基础,没有高的生物产量,就不能有高的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称为经济系数。

水稻的经济系数为50%左右,玉米的经济系数为25—40%,大豆的经济系数为30%左右。

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三者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水稻在正常生长情况下,经济系数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物产量高,经济产量一般也较高,所以提高生物产量是获得水稻高产的基础。

水稻产量(经济)结构包括哪些因素

水稻产量由每亩有效穗数、每穗结实粒数和粒重(千粒重)构成,通常叫做产量三要素。

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在一定范围内随基本苗数增加而增加,但是,每亩穗数增加超过一定范围后,穗数与粒数的矛盾增大,即每亩有效穗数的增加反而引起每穗结实粒数的减少。

假若因增加穗数造成每穗结实粒数减少的损失,不能由增加穗数来弥补时,就会导致产量下降。

千粒重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但如气候条件差、栽培管理不当,千粒重小,也能对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由此可知,只有合理选择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正确协调个休与群体关系,调整产量各因素之间最佳构成,才能获得高产。

5、水稻育秧“干长根,湿长芽”的意义

水稻种子萌发是先出芽还是先出根,取决于种子萌发时所处的环境条件。

稻种经过浸种处理后,在适宜的温度和水分条件下,胚芽的萌动比胚根伸长速度快。

在正常浸种催芽过程中,稻种刚“扭嘴”或“破胸”或“白”时,首先看到的是小白点,这个小白点就是胚芽鞘先突破种皮和颖壳的部位,而后胚根长出。

未经浸种处理的干种子播在湿润的土壤中,由于氧气充足、水分少,胚芽的萌动和伸长速度较缓慢,而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和颖壳,先长根。

但同样干种子播在水育苗床的泥浆耻,因水分充足,结果先发芽,后长根。

稻种露白后,长芽发根的快慢与土壤中水分和氧气多少有关。

如稻芽播在水多、氧气缺少的苗床里,胚芽生长较快,而胚根生长缓慢,但在氧气不足的湿润秧田里,幼根生长快,胚芽生长较慢。

通常说“湿长芽,干长根”。

“湿”是指有水份大,“干”是指水份小。

水份的大小直接影响氧气的多少。

近年来推广的旱育苗较好的解决了供给秧苗充足氧气的问题。

水稻育秧从播种到2叶期的主要栽培任务是促进秧苗及时扎根。

只有在扎好根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壮苗。

生产上旱育苗在浇足底水播种的基础上,出苗前—般不补水。

当苗达1叶1心时,如床面表现缺水,要用喷壶浇补给水份,切不可用大水漫灌的方法补水。

其道理就是要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以利于促进秧苗扎根。

另外大水漫灌还会使地温下降,也不利于秧苗的生长。

这就是稻农常说的“育秧先育根”。

6、水稻根系发生与分布的规律

水稻根系是纤维根系或称为须根系。

由于发生的先后和部位不同,可分为种子根,冠根和不定根三种

(1)种子根(初生根,胚根)直接由种子生出。

当种子发芽时,由胚根直接发育来的一条根,是最初出现的唯一的一条种子根。

此根的作用是吸收水分、支持幼苗。

一般待冠根形成后,即萎枯,好象婴儿的乳齿一样,到一定时期即换为永久齿。

(2)冠根(后生根)发生在茎秆基部近地面3厘米左右的茎节上。

通常在茎的最下部一,二、三、四各茎节成轮状发生,数目甚多,形成稠密的根群(须根)。

随着分蘖增加,根群也逐渐发展,每一纤维根上又发生多条支根。

一般老根呈褐色,新根呈白色。

新根近根尖部分生有根毛。

土壤疏松或通气性好时,则根毛较多,如长期一直生长在水中,则根毛少甚至没有,所以,通气良好的稻田,根群发育也好。

水稻根群的分布,不同的生育过程分布不同。

如分蘖期,根群向横向扩展较快,根系呈椭圆形,茎伸长期开始以后,向下伸长的趋向大了,转变为倒卵形,在良好生长条件下,根群幅度达40厘米,深达50厘米以上,开花期,根部不再继续伸展,活动能力逐渐减退,接近成熟朝时,根系吸收养分能力完全停止,以后水稻的生育和结实所需要养分,全靠植株体内的养分转移维持。

(3)不定根:

一般指冠根以外的根,由地上部分茎节上所生。

在一般生长状况下,不定根是不发生的。

只有稻株倒伏后,或稻茎压于水中或土中,每节才可发生不定根。

7、为什么说“白根有劲,黄根保命,黑根生病,灰根要命”

为什么从根的颜色就能知道根的活力呢?

白根一般都是新根或是老根的尖端部分,这些根成一个氧化圈,使周围的土壤呈氧化状态,形成一个氧化圈,可将其周围的可溶性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沉淀,而不聚积在根的表面,保持了根的白色。

白根有很强的生理功能,生命力和吸收能力都很强,所以说白根有劲。

黄根是老根和根的基部表面。

这些根因为老化,外皮层细胞壁增厚,泌氧能力下降,“氧化圈”缩小到贴近根表,三价铁沉积在根上,成为黄褐色铁膜。

这层铁膜有保护作用。

可防止有毒物质浸入根的内部。

但这种根系吸收能力大大减弱。

长期淹水以后,由于土壤内氧气不足,有机质进行嫌气分解,产生硫化氢等一系列有毒物质。

当硫化氢和二价铁相结合时,便生成硫化铁(黑色)沉淀在根表。

这种根生理机能已大大衰退。

所以说黑根生病。

当土壤中有一定数量的二价铁存在,可以及时清除硫化氢的毒害作用,对水稻生长是有益的。

若土壤缺少铁元素硫化氢得不到消除,对根的毒害作用是很大的,能抑制根系的呼吸作用和吸收功能,使稻根中毒死亡。

硫化氢中毒症状是,拔起稻苗观察根系呈灰色水渍状,有臭鸡蛋气味,所以说灰根要命。

8、水稻分蘖

水稻分蘖发生是有规律的。

正常情况从第1片叶的叶腋伸出分蘖。

但是,也有特殊情况,分蘖发生不规律。

如稀播壮秧,秧苗生长健壮,有时分蘖从不完全叶长出;再如病、弱秧、播量大,秧苗生长细弱,分蘖发生就无规律,蘖位高,分蘖晚或不分蘖,所以,分蘖发生部位是水稻生育健壮与否的标志。

壮秧是从主茎第4片叶(不算不完全叶)抽出的同时在主茎第1片叶的叶腋中出现第1蘖,第5片叶开始生出的同时,在第2叶的叶腋中伸出第2蘖,依此类推。

这就按一定规律,即主茎新出叶位与分蘖长出的节位总是相差3个叶。

节(n一3,n是主茎叶片数,n大于3)。

(1)水稻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

有效分蘖是分出的蘖最后能长成有效穗并结实,每穗实粒5粒以上的分蘖,分蘖不能成有效穗或中途死亡或每穗不足5个成粒的分蘖均为无效分蘖。

有效分蘖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即有效穗数。

在生产上应采取促进措施,争取更多的有效分蘖,减少无效分蘖。

水稻有效分蘖期,一般在最高分蘖期前7—15天,此时的叶龄指数在70一75之间。

因此生产上从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千方百计促进分蘖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穗数,这是分蘖期管理的主攻方向;另一方面还要适当控制后期分蘖,防止分蘖发得过头,无效分蘖过多,消耗养份,影响光能利用率。

(2)什么时期出生的分蘖才能长成有效穗

什么样的分蘖才能成穗,主要决定于分蘖出现时间和独立生活能力。

分蘖出现在三片以前,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由主茎供给的,分蘖本身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到了3叶或3叶以后,分蘖便陆续从自己的第一叶上发出冠根,吸收水分和养分,维持独立生活。

同时分蘖本身也有了—定的叶面积,能制造有机物,以满足本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所以一般必须有3片叶的分蘖才可能成为有效分蘖。

水稻长穗拔节后,主茎和分蘖由于茎秆和稻穗等迅速生长,需要大量的养分,对小分蘖便照顾不上,这时如果分蘖还不到3叶时,由于得不到充足的养分供给,便停止生长,而成为无效分蘖。

一般主茎每长一片新叶约需5一—6天,分蘖每长一片叶也要5天左右。

这样便要求分蘖至少在长穗,拔节前15天左右出生,才能长到3片叶子,成为有效分蘖,在此以后发生的分蘖,由于生长的时间不够,则多半无效。

必须指出,分蘖有效与否,除与发生时期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生长环境有密切关系。

如有些稻田于前期肥量过多,分蘖过多,群体过大,田间郁蔽严重,处于稻株下层的分蘖,即使具有4片叶,也会因光照不足,而成为无效分蘖。

相反,插得较稀,群体较小,光照条件较好的稻田,肥水条件又能跟上,有些只有2—3片叶的小分蘖,也有可能成为有效分蘖。

所以,合理栽植,使群体和个体生长协调,是提高分蘖成穗、实现穗多、穗大的重要措施。

此外,肥料水平与分蘖能否成穗也有密切关系。

肥料充足,有些小分蘖也可以成穗。

肥料不足,有些大分蘖甚至主茎也可能死亡。

所以,分蘖期田间管理的任务,除了促使秧苗早生快发外,还要创造有利于分蘖成穗的条件,力争较多的分蘖成穗。

(3)影响水稻分蘖的因素有哪些

水稻分蘖与栽培技术和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温度是影响水稻分蘖的重要因素。

分蘖的最适温度是28-—31℃,低于18℃就不会发生分蘖。

水稻分蘖的部位一般都在表土下2—3厘米处。

因此,影响分蘖最直接的温度是水温和泥温。

据研究,分蘖期白天浅灌1—2厘米水层比深灌4厘米的泥温高1—2℃,而晚上浅灌的反而比深灌的低0.5度左右。

所以,分蘖初期白天采取浅灌水的方法,对于提高泥温,促进分蘖的发生和生长是有效的。

插秧的深浅与分蘖发生的快慢也有密切关系。

秧苗浅插,表层通气良好,泥温也容易升高,有利于分蘖的发生。

如果秧苗深插达7厘米时,春天的泥温要比3.5厘米的泥温低1—2℃左右,而且分蘖节要达到泥表后才能分蘖,这样秧苗被迫形成“二段根”或“三段根”消耗养分。

而^每伸长一个节间,约需时间5—7天,分蘖期延晚,有效分蘖大大减少。

光照对分蘖也有很大影响,秧苗移栽后,如果阴雨天多,光照不足,光合产物少,叶鞘增长,秧苗细瘦,不利于分蘖的发生。

反之,分蘖期晴天多,光照好,叶鞘较短,植株生长健壮,分蘖多而快。

营养元素供应充足与否和分蘖发生有密切关系。

一般营养水平高,分蘖发生早而快,分蘖时间也延续得长,反之,营养水平低,分蘖发生迟缓,停止早。

营养元素中氮,磷、钾三要素对分蘖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以氮素影响最大,所以,肥田,速效氮肥供应充足,及时,分蘖早。

故应早施分蘖肥,使其早分蘖。

9、水稻开花的规律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水稻属疏散圆锥花序。

稻穗从苞叶抽出后,很快开始开花。

全穗开花顺序,是从穗顶部渐渐向基部。

每个梗上的一次枝梗或二次枝梗开花顺序是,最尖端的颖花先开,其次是这个枝梗基部颖花开,而后沿基部向上开花,最晚开花的通常是顶端第二朵颖花。

就水稻全穗来说,开花最盛期是在抽穗后第3、4日,约占开花总数的50%以上。

一穗花期与穗型大小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普通水稻品种一穗的花期为7一8天,大穗型品种有的可达12天之久。

水稻开花规律与成粒先后有密切关系,先开花,先灌浆,先成粒。

最后开花是顶部第二朵颖花,最后灌浆。

如霜期来得早,大多数难以成粒。

水稻开花与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

开花最适宜的温度为26—30℃,最高温度为40—45℃,最低温度为15℃。

但当气温低于21℃或高于31℃,花药的开裂就要受到影响。

温度太高对早、中水稻开花影响最大。

据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35℃是开花的受害温度,时间以开花前0—24小时受害较重,其中以尚未开花和虽已开花但子房尚未伸长的颍花受害最重。

颖花一旦受精完毕,子房开始伸长,高温的影响就渐次减小。

就整个稻穗来说,以抽穗的当天受高温影响最大。

除了高温影响造成空壳外,低温也是造成空壳的重要因素。

据研究,水稻抽穗开花期受低温危害的温度指标粳稻为5日平均温度低于20度。

另外,降雨,干旱和风力等对开花授粉也有影响。

空气干燥加上高温,花粉的寿命缩短,生活力降低,甚至干燥死亡,降雨时颖壳难以张开,但花丝可以在颖内伸长,花药也可以裂开,进行闭花授粉。

正在开花时遇到大雨,则花粉被冲洗,使授粉率降低。

阴雨天多,日照少,花粉发育不良,也使空秕粒增多。

大风影响授粉效率。

晴暖微风的天气,对开花最为有利,授粉好,结实率高。

水稻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上午9一10时开花,11一12时最盛,下午2—3时停止。

10、影响水稻幼穗发育的外界环境条件

幼穗分化是水稻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重要标志。

幼穗分化以后,水稻进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时期。

这个时期植株生长虽迅速增大,根的生长量是一生中最大的时期,植株叶片相继长出,全田叶面积也达最高峰。

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将近占一生中干物质总量的50%左右。

因而也是水稻一生中需肥最多的时期。

据测定,对氮、磷、钾的吸收量,约占一生中总吸收量的50%左右。

这个时期,不仅需要大最的矿物质营养,而且对周围外界环境条件反应也十分敏感。

环境条件对水稻幼穗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温度:

幼穗分化期最适温度为26—30℃。

据研究,昼温35℃左右、夜温25℃左右的温差最利于形成大穗。

幼穗分化过程对低温的敏感时期是在减数分裂期以后2—3天,即花粉四分子体和小狍子发育期。

此欺如遇17度以下低温,花粉粒的正常发育就开始受影响,如遇15度以下低温,花粉粒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导致雄性不育,而引起结实率大大降低。

如在减数分裂期前后遇低温,可在夜间灌水8—10厘米,提高穗部温度。

(2)日照时数和光照:

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对枝梗和颖花的发育也有很大影响,日照时数过短或光照不足,都会造成分化的杖梗及颖花退化,这种现象以大穗型的品种更为突出。

(3)水分:

水稻进入幼穗分化以后,植株生长量急剧增大,此期为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最多的时期,不能缺水,但长期淹水,特别是灌很深水层也是不利的。

(4)营养:

幼穗发育期间,需要较多的氮、磷、钾等矿物质营养,特别在减数分裂期前后,养分不足会导致枝梗和颖花的退化。

正确施用穗肥,是增产的有效措施。

除此之外,水稻在幼穗分化以后,人在田间走动多,踩断了稻根,秧苗不易再发新根,就会影响水稻后期生长。

所以,到了孕穗期以后,就不要轻易下田。

11、水稻成熟要经过几个阶段?

什么时候撤水好

根据稻谷成熟过程和谷壳颜色变化等可将水稻成熟过程分为以下4个时期。

乳熟期:

乳熟期就是一般说的灌浆期。

在米粒内有淀粉积累,并出现白色乳液时即开始灌浆。

一般开花后3-4天进入灌浆。

以后米粒随着淀粉的积累,米质逐步变硬成白色,背部仍为绿色,这是灌浆期的标志。

这个时期一般7—9天左右。

蜡熟期:

米粒硬结,手压仍可变形,背部绿色逐渐消失。

谷壳稍变黄色。

此期经历7--9天左右。

完熟期:

谷壳黄色褪淡,枝梗干枯,顶端枝梗易折断,米粒偶尔有横断痕迹。

水稻成熟期的长短因气候和品种不同而有差异,气温高成熟期短,气温低成熟期延长。

全穗完熟,一般中熟品种大约需40天,而大穗型品种需45天以上。

一些地区收获前常因撤水过早而影响籽粒饱满度。

水稻在灌浆结实期的合理用水,是达到养根保叶,使水稻能清秀活熟、灌浆足、粒重大的重要条件。

为此,一般在收割前7天左右灌最后一次水。

但要根据当时土壤含水量及天气、水稻成熟情况灵活决定撤水时间。

12、水稻为什么选种前一定要晒种

水稻越冬贮藏期间,生命活动非常微弱,播前进行晒种,可以增加种皮的透气性,有利于贮藏过程中种子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气的排除,也有利于氧气、水分等迅速进入种子内部,提高酶的活性,使种子内含物迅速从凝胶转变成溶胶,促进内部新陈代谢,增强种子活力。

所以,晒过的种子比未晒的种子发芽率高,发芽势也强。

晒种还有消毒杀菌的作用。

通过晒种,附着种子外表的病菌大部分可以杀死,从而可以减轻由种子传播的某些病害的发生率,晒种还可以消除种子间含水量的差异,使种子干燥均匀。

13、苗床上出现“白芽病”是怎么回事

水稻播种后,种子发芽需要吸收充足的水分和氧气,才能进行正常的呼吸,促使酶旺盛活动,形成新细胞和分化新器官,达到正常发芽,出苗。

然而如果苗床湿度太大,稻种在淹水情况下,由于氧气不足,仅有芽鞘“徒陡”,叶绿素难于形成,成为白色芽,幼根发不出来,往往形成畸形芽,群众通称为“白芽病”。

产生“白芽病”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苗床湿度过大,二是温度低,光照不足,三是覆土过厚。

如果是苗床湿度过大造成的,应选择晴朗天气,将棚膜打开,即降低了苗床湿度,又可使苗床直接受阳光照射,使幼苗健壮生长,同时修好排水沟,降低床面湿度。

如覆土过厚,幼芽顶出硬盖,可用小木棍拍打盖土,使盖土破碎,以利幼苗出土。

总之,要抓好产生“白芽病”的原因,灵活采取措施,使病苗尽快恢复正常生长。

14、秧苗发生药害怎么办

农药对水稻的药害,常因药剂变质、不了解农药性质误用、用量过多、浓度过高、施用不均匀等而引起。

常见药害症状有;焦斑、黄化、畸形、青立等。

如喷施2,4—D农药,由于施用浓度过高而受害,造成水稻植株矮小、叶色墨绿,叶片变硬、分蘖受到抑制,用药后20—30天出现管状叶(叶片呈葱管状)。

使用农药前要认真检查,切不可草率用药,不要使用质量不好或变质失效农药。

发现受药害的秧苗,要灌水冲洗,降低农药浓度,减少药害危害程度,加强水、肥管理等。

15、什么叫水稻“吐水”现象,在生产上有何意义

清晨在稻田观察,会发现水稻叶尖多有晶莹的小水珠出现,这些水滴,并非露水,而是水稻叶片“吐水”形成的。

为什么说水稻叶片上的水滴是“吐水”而不是露水呢?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露水是水汽的结晶,类似比较纯净的蒸馏水,而“吐水”是由根部吸收的水分向外自动“吐出”的,含有水稻根部吸收的多种无机盐类,可以通过测定得知,二是露水一般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叶片上,而“吐水”主要集中在叶尖,特别是直立的新叶叶尖上,这是由于稻叶的尖端有一水孔的缘故。

水孔是专门用于排除水分的一个小孔,秧苗夜间或傍晚吸收的水分,除支付生命活动和少量蒸散外,多余的水分便从水孔中向外“吐出”。

根系生长旺盛、健壮,吸收的水分就多,从水孔中吐出的水分也就多,根系生长瘦弱或者有病时,吸收的水分就少,从水孔中“吐出”的水分也就相应地少或没有。

所以有经验的稻农,不需看水稻根系,只看叶片“吐水”的多少,就可以判断根系生长的强弱。

在生产上,通过“吐水”现象可以得知秧苗是否返青,因为移栽时根系受伤,影响吸收,没“吐水”现象。

叶尖“吐水”说明根系已恢复吸水功能,这就意味着秧苗已返青。

此外,“吐水”是稻株生长健壮的指标。

壮苗“吐水”多,僵苗“吐水”少。

开花时水稻“吐水”多,表明根系生长健壮,光合产物合成运输顺利,灌浆也就快。

“吐水”也可以反映晒田程度。

晒田较重时,根系吸收受到抑制,“吐水”少。

所以利用“吐水”多少,作为观察水稻植株生长健壮与否的标志,是一种方便又科学的方法之一。

16、秧田期幼苗生长不整齐怎样调整

秧田期幼苗生长不整齐,常出现一侧高,一侧矮。

产生的原因是通风炼苗方法不当。

苗高的一侧是因为炼苗时农膜经常盖在上面,温度高,秧苗比撤膜侧生长快,而经常通风炼苗侧的秧苗,由于通风时撤去覆盖在上面的农膜,秧苗比覆盖农膜侧矮。

所以造成同床苗一边高,一边矮,高矮不齐。

出现上述情况的补救办法是,苗矮侧覆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