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专题三 五年高考真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6162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专题三 五年高考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必修三专题三 五年高考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必修三专题三 五年高考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必修三专题三 五年高考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必修三专题三 五年高考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专题三 五年高考真题.docx

《必修三专题三 五年高考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专题三 五年高考真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三专题三 五年高考真题.docx

必修三专题三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考点一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2015·课标全国Ⅱ,28)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

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解析 从题干分析,奕、丁日昌、郭嵩焘都属于洋派的代表,奕、丁日昌被起崇洋媚外的绰号,郭嵩焘任第一任驻英公使遭到冷嘲热讽,本质上反映了洋务运动遭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反对,故选A项。

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只是表象,B项错误;C项题干未体现,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答案 A

2.(2015·课标全国Ⅱ,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

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

解析 据所学可知:

19世纪末,面对民族危机,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借用孔子及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但是遭到清政府的禁毁,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不能从本质上反映题干的主旨,均排除。

答案 C

3.(2015·山东文综,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

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

试举例明之。

解析 注意把握题干中“19世纪70年代”这一时间概念和“洋务学堂”这一社会概念,这一时期中国人关注“洋务”主要是西方的先进技术,因此A项正确。

近代中国银行成立于清末新政时期,B项错误;关注西方的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是在甲午战争之后,C、D项错误。

答案 A

4.(2015·江苏单科,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

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解析 材料中“西方不仅学习机械一门,还学习政治、法律”“言论遭到谩骂”说明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政治,这违背了当时洋务运动倡导的中体西用思想,故C项正确;A项李鸿章的思想在材料中未体现;B项“过于推崇”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C。

答案 C

5.(2014·课标全国Ⅰ,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

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解析 材料显示梁启超“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受到“近万名”举人的极力反对,A项体现的是众举人反对的原因,但只是事件的表象,实质表明康梁改制缺乏必要的思想动员及广泛的社会基础。

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6.(2013·安徽文综,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

“康有为以为望变法

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解析 题干材料中“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说明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启发民众的智慧和觉悟,故A项正确。

B、C两项都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故可排除。

D项表述本身错误,戊戌变法并不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答案 A

7.(2013·天津文综,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

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该言论是维新派对洋务派仅学习西方器物,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批评,故选D项。

答案 D

8.(2012·北京文综,16)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

其中句

读错误的是(  )

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国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⑦

解析 本题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同时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

材料中第一句应为“西人立国具有本末”,故①句读错误;第三句应为“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故③句读错误;⑥正确句读应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故⑥句读错误。

材料主要抨击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阐明了早期维新派的“体用”观,据此中心思想对材料句读可以更准确地作出判断。

答案 B

9.(2012·天津文综,3)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

“若把

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解析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蕴含的主旨。

分析题干诗歌内容可知其反映的主旨为中国并非是世界中央,联系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可知针对清朝晚期“天朝上国”的顽固思想,由此可知D项正确。

A、B两项虽为戊戌变法期间的思想,但与题干诗歌含义不符,可排除;C项错误在于“科学救国”应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也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答案 D

10.(2011·天津文综,4)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

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

解析 图片是《大清邮票·大龙票》。

从邮票上“龙”的形象可知该邮票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故A正确;从邮票上英文“CHINA”和“CANDARINS”可知该邮票受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故B正确;中国近代邮政是学习西方的产物,故C正确;“兴民权、倡新学思想”兴起于维新运动时期,即19世纪90年代,D与题干中的“1878年”不符。

故D符合题意。

答案 D

11.(2015·课标全国Ⅰ,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

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

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

“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知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解析 第

(2)问,解读材料一韩愈关于儒学的论述与材料二康有为对儒学的看法,从对待孔孟儒学地位、后人发展儒学的态度及目的等方面概括归纳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特点。

第(3)问,从儒学的现代价值及局限性的角度,分析指出对待孔子与儒学的原则,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12.(2015·安徽文综,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

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

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代表人物

生活年代

言论

顾炎武

1613~1682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

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日知录》

魏源

1794~1857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海国图志》

陈独秀

1879~1942

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卷5号

《答顾克刚》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解析 第

(1)问,紧扣“社会问题”的设问角度,考生要从存在的问题去逐一分析三位思想家的言论,顾炎武的言论指出了文章因能起到明理、记事、教化的作用,故其不能灭绝,这从反面说明了当时出现了空谈的文风,为此,他主张经世致用;魏源言论中“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说明了当时清政府存在不能科学的认识、分辨西方可取之处的问题,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陈独秀言论中“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可知他认为当时中国存在民族危机深重的问题,故主张挽救民族危亡,进行思想启蒙;第

(2)问,分析表格中三个人物的生活时代,顾炎武是明末清初,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陈独秀是辛亥革命后,综合分析,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分别指出古代和近代不同时期转型的内涵即可,据此,得出“趋势”的答案;回答“原因”,其实是考查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考生在回答时,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关注时代、顺应时代、反思时代以及个人因素的角度,综合回答即可。

答案 

(1)顾炎武:

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

魏源:

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陈独秀:

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

(2)趋势:

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

原因:

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

13.(2014·江苏单科,22)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

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

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类别

命题者

试题

格致(自然科学)类

龚照瑗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教育类

刘坤一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

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

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

试互证而详论之。

治术类

周馥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

相关表格简编

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

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

咸有裨于国家大计。

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

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

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解析 本题开篇虽然表明王韬是早期维新志士,但其脱胎于洋务派,命题中“新旧杂糅”表明实际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相关史实。

(1)问,先据所学明确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然后对照材料,找出相关叙述,再解读其“中学为体”体现的传统性即可。

(2)问,采取小论文模式论证,具有一定开放性,既可采取认可王韬课士具有近代性或促进中国近代化,也可持相反观点。

关键在于亮明观点,然后给出支撑观点的证据。

实际是考查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认识相关内容。

答案 

(1)表述:

(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现:

坚持纲常政教。

(2)示例答案:

(个人撰写,仅供参考)

观点一:

王韬课士为中国迈入近代化奠定了一定基础,具有近代性。

在“中体西用”的指导下,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自然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和革命准备了条件,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观点二:

王韬课士延阻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具有传统性。

王韬课士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没有改变专制制度;用现代化手段维护传统价值观;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专制统治,违背历史潮流。

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

14.(2014·福建文综,38)(节选)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

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

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

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

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

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解析 第(3)问,第一小问,注意根据材料概括,由材料中“邑聚”“省聚”“天下聚”“复于百数进士”等信息可知科举制层层选拔人才;“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可知科举制度不能选拔具有实际治国能力的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第二小问,结合戊戌变法的背景和目的可知梁启超上述议论是为了实行变法,改革科举以挽救民族危机。

第(4)问,注意从两个方面进行评述,一是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的原因是科举考试的办法公平公正,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二是科举制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评述时应结合科举制的弊端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的时代特征,多角度进行评述。

答案 (3)看法:

科举制层层选拔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学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

目的:

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4)西方:

用考试办法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

中国:

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

(答两点即可。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15.(2012·山东文综,28)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严复

(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威”“扬武”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标者何?

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

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解析 本题通过严复的个人经历与思想来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涉及“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想等知识点。

(1)问,由表格内容可知,严复早期经历与洋务运动关系密切。

结合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及简表中所示主要活动说明“背景”。

(2)问,由材料二中的“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可知,严复主张标本兼治;由“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可知,严复强调治本的重要性;再结合严复对“标”与“本”的认识回答严复与洋务派(只治“标”)相比的进步之处。

第(3)问,从19世纪末中国所面临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思想状况等角度分析客观原因。

答案 

(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

(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2015·四川文综,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

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解析 结合时间“1919年”可知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潮社应是一个进步的社团,故A项错误;材料“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只是说明这一新潮社员没有认同西式婚俗,C、D项中“国人尚未”“决定时人”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带有夸大性,排除。

根据“看八字命书”可知。

B项正确。

答案 B

2.(2013·江苏单科,7)一位学者评价说:

“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

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解析 题干材料中“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说明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传承了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故D项符合题意。

材料并未体现出反对旧道德的主张,故A项错误。

C项与作者意图完全相反,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均可排除。

答案 D

3.(2011·天津文综,5)《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

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

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解析 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改造中国的要求,尽管新文化运动期间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但其改造中国的精神始终不改,故A项符合题意。

B、C两项无法体现先进中国人探索的核心目的,D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 A

4.(2011·浙江文综,16)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

“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

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

”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解析 解答本题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抓住时间“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二是抓住关键信息“相对论”“民约论”。

此时,新文化运动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对青年知识分子产生重大影响。

故B项正确。

答案 B

5.(2015·北京文综,37)(节选)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三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

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创造新词的方式

繁体字

1956年后推行的简体字

音译外

来词

沙發、牛顿、布爾什维克

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麦当劳

赋予旧词新涵义

共和、格致學、計學、總统

共和、科学(格致学)、经济学(计学)、总统

其他

西學、洋錢

西学、洋钱、孔子学院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上表进行解读。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解析 第(3)问,第一小问由时间是“20世纪1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此时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所以答出新文化运动关于“文学革命”的具体内容及与“废汉字”之间的联系,注意与材料中的信息相吻合;第二小问的“解读”注意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归纳。

依据表格中近代汉字的新变化,分析音译外来词、旧词被赋予新含义、新词出现以及简化字出现的原因,再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答案 (3)时代背景:

20世纪10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