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复习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5420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5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复习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复习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复习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复习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化学复习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复习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docx

《高考化学复习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复习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复习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docx

高考化学复习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2014年广东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分析

王旭东

2014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考生们都在焦急的等待之中。

广东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又让人耳目一新,凸现广东特色,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命题内容上与往年相比,知识点未变,但考查形式更加灵活!

尤其在单项选择题中,陷阱众多,学生不知所措。

第二,命题情景花样翻新,对绘图、识图能力要求有所提升,整体难度加大。

第三,计算题考查的是基本的思想和常规的方法,且计算量不大,适合广东学生。

第四,试题紧扣教材与考试说明,注重对重要化学知识、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体现了新课标思想与学科特点。

并非剑走偏锋,第五。

有较好的区分度,体现了高考试题的选拔功能。

但不能做到让大多数考生皆大欢喜。

一、近三年高考试题考点比较:

项目

2012年广东高考题

2013年广东高考题

2014年广东高考题

8、离子共存问题

8、离子共存问题

8、离子共存问题

11、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

9、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

10、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

10、氧化还原理论及其应用

10、物质性质的分析

11、电化学原理

22、“位、构、性”的关系

22、“位、构、性”的关系

23、“位、构、性”的关系

7、常见物质的性质

7、常见有机物的性质

7、化学与生活

23、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

12、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

12、离子浓度大小的数、形关系

12、实验现象、结论分析

11.无机实验现象、结论分析

9.无机物性质、实验现象、结论间的因果关系分析

9、物质的制备、鉴别、提纯

23、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分析

22、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及因果关系分析

30、有机合成题(16分):

碳碳偶联反应题。

分子式结构简式-反应类型-方程式。

分值少,考点基础。

要求有结构分析力,类比迁移力。

30、有机合成题(16分):

碳碳偶联反应题。

考点基础,能力要求模仿+推理运用(增加物理实验方法)。

30、有机合成题(15分)烯烃制备不饱和酯类的信息给予题,考点基础,能力要求有结构分析力,类比迁移、模仿+推理运用,但未考查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31.化学原理题(16分):

反应速率和实验方案结合题。

反应速率-变量控制和因素分析作图-原电池—盖斯定律。

图表信息整合能力,化学逻辑分析力,变量控制。

31、化学原理题(16分):

反应速率+实验方案结合题。

图表分析力,化学计算,原理分析,盖斯定律。

31、化学原理题(16分)盖斯定律的运用,平衡转化率的计算,但计算难度略高于往年。

对识图能力、表述能力有较高要求。

32.无机流程题(17分):

化学流程和原理结合题。

钙镁离子的性质-平衡移动原理和常数计算-读图得律。

要求有因果关系分析力,趋势分析力,化学计算

32.无机流程题(15分):

粗银铜精制题。

由去年的主族元素转为过渡元素。

电化学,氧还反应,计算,实验操作。

考察原理知识为主。

32、化学工业流程题:

(16分)流程图较上年复杂,有关物质的推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有较大的难度。

同时考查基本的实验操作、电化学防腐的基本原理。

33.实验探究题(17分):

化学流程和探究过程结合题。

基本操作-定性鉴别-纯度计算。

要求有流程分析力,信息迁移力和专业表达力。

33.实验探究题(17分):

氯气实验和电化学装置题。

实验描述和电化学装置完型设计(电化学为主的原理知识)

33.实验探究题(17分):

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表示方法。

源于教材,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灵活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单一变量控制实验以及绘图能力

从2014年各题的难度设置来看,化学工艺流程、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难度、区分度相对其他内容要大一些,其比重同样也较大;其次是化学反应原理内容的考查流程复杂,知识考查和提取、处理信息能力相结合,今年有两处考查了绘图,这种类型的试题加大了一定难度;题型与考点均在意料之中,并非剑走偏锋,但难度令大多考生有些意外。

难道是我们的命题专家借鉴了2014年深圳的一模试题。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完整的解答化学试题的确让人头痛。

二、2014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的亮点:

 1、突破传统,另辟蹊径,数形转换,考查能力:

如(单选12题)12.常温下,0.2mol/L的一元酸HA与等浓度的NaOH溶液

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部分微粒组分及浓度

如图5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A为强酸

B、该混合液pH=7

C、图中X表示HA,Y表示OH-,Z表示H+

D、该混合溶液中:

c(A-)+ c(Y)=c(Na+)

解析:

答案为D。

一元酸HA与等浓度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两者恰反应,溶液中只有溶质NaA且浓度为0.1mol/L。

由图5中A-离子浓度小于0.1mol/L,说明A-离子发生了水解,从而可知HA是弱酸,故A错误项。

B项:

水解显碱性pH>7。

故B项错误。

此外,溶液中除Na+,其它离子大小为c(A-)>c(OH-)>c(HA)>c(H+)可知C项错。

由物料守恒知D项正确。

2、思想解放,敢于跨越,依纲扣本,考查双基:

以往常考的前三周期内元素,此次深入考查到第四周期,虽不深入考查锗元素的性质,但无形中增大了考生的心理负担。

如果平时教学到位,学生做题也是易如反掌的。

如(双选23题)甲~辛等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表。

甲与戊的原子序数相差3,戊的一种单质是自然界硬度最大的物质,丁与辛属同周期元素,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金属性:

甲>乙>丁

B.原子半径:

辛>己>戊

C.丙与庚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差13

D.乙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只含离子键的化合物

解析:

答案为BC。

由题给信息可知戊是“碳”,因此己是“硅”;庚是“锗”,丙、丁元素后出现了10种过渡元素,由甲与戊的原子序数相差3,则丙与庚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差10+3=13,且知甲是“锂”;乙是“钠”,丙是“钾”;丁是“钙”。

据可知:

A项明显错,C项锗与钾32-19=13正确。

D项钠的氧化物,过氧化钠中含有共价键,故D项错误。

又如32题工艺流程题的第4问,(4)由溶液IV生成沉淀V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依托教材,挖掘联系,合理迁移,如果没有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则无从下手。

32.(16分)石墨在材料领域有重要应用,某初级石墨中含SiO2(7.8%)、Al2O3(5.1%)、Fe2O3(3.1%)和MgO(0.5%)等杂质,设计的提纯与综合利用工艺如下:

(注:

SiCl4的沸点为57.6℃,金属氯化物的沸点均高于150℃)

(1)向反应器中通入Cl2前,需通一段时间N2,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高温反应后,石墨中氧化物杂质均转变为相应的氯化物,气体I中的碳氧化物主要为_______________,由气体II中某物质得到水玻璃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3)步骤①为:

搅拌、________、所得溶液IV中的阴离子有_______________。

(4)由溶液IV生成沉淀V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100kg初级石墨最多可获得V的质量为___________kg。

(5)石墨可用于自然水体中铜件的电化学防腐,完成图19防腐示意图,并作相应标注。

(4)答案:

AlO2-+CH3COOCH2CH3+2H2O

CH3COO-+Al(OH)3↓+CH3CH2OH

3、推陈出新,加大开放,注重实验,对考生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逐步提升:

如33题。

将考生熟悉的H2O2绿色氧化还原试剂、Fe3+的催化作用为知识背景,设计测定在不同H2O2浓度下的反应速率,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力。

虽然考查点依旧是控制变量法,但命题者由过去的给定实验框架的半开放性实验变成了由学生绘制实验装置、拟定实验表格、记录待测物理量和拟定数据的实验设计,开放程度加大。

同时在第二问还加入了学科内的综合。

对知识与技能的记忆、提取与应用能力的考查,将学科内知识从多角度加以整合,考查考生知识与技能记忆的准确清晰程度、基础知识掌握的广阔性和全面性,对知识应用的思维灵活程度。

应该说对考生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在逐步提高。

33.(17分)H2O2是一种绿色氧化还原试剂,在化学研究中应用广泛。

(1)某小组拟在同浓度Fe3+的催化下,探究H2O2浓度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限选试剂与仪器:

30%H2O2、0.1mol∙L-1Fe2(SO4)3、蒸馏水、锥形瓶、双孔塞、水槽、胶管、玻璃导管、量筒、秒表、恒温水浴槽、注射器

①写出本实验H2O2分解反应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设计实验方案:

在不同H2O2浓度下,测定___________

(要求所测得的数据能直接体现反应速率大小)。

③设计实验装置,完成图20的装置示意图。

④参照下表格式,拟定实验表格,完整体现实验方案(列出所选试剂体积、需记录的待测物理量和所拟定的数据;数据用字母表示)。

(2)利用图21(a)和21(b)中的信息,按图21(c)装置(连能的A、B瓶中已充有NO2气体)进行实验。

可观察到B瓶中气体颜色比A瓶中的_________(填“深”或“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1

参考答案:

(1)①

②相同时间产生氧气的体积。

(2)深。

原因是2NO2(红棕色)⇋N2O4(无色),△H<0是放热反应,且双氧水的分解反应也是放热反应。

当右边双氧水分解时放出的热量会使B瓶升温,使瓶中反应朝逆反应方向移动,即向生成NO2移动,故B瓶颜色更深。

4、不偏不怪、由表及里、突出创新、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彰显广东特色:

2014年广东化学高考题仿佛似曾相识,贴近生活,虽然考查的物质均为常见,计算题分散,且难度不大,但并没有降低对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而是将考查重点放在典型的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上,进而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海量图表及开放性实验设计乃广东高考化学试题的一大特色。

如今年的33题探究H2O2浓度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有如31题的

(2)反应①-③的平衡常数的对数lgK随反应温度T的变化曲线见图18,结合各反应的∆H,归纳lgK-T曲线变化规律: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盛有CaSO4的真空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CO,反应①于900℃达到平衡,

c平衡(CO)=8.0X10-5mol∙L-1,计算CO的转化率(忽略副反应,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此题应该说一图多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看图计算能力。

对2013年高考试题,我曾经说:

“年年有新招、师生俱欢颜。

”。

那么,今年我得说:

“今年有突破,更上一层楼,基础要夯实,能力更重要!

 三、2015年高考复习建议

2014年高考已悄悄离去,2015年高考的备考周期又要拉开序幕,面对广东省高考的创新模式,我们如何组织有效的备考?

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考任务呢?

我个人认为应该认真研究近几年的广东高考,特别是近三年高考,从中找出常考知识点、常考题型。

另外我们还要关注近三年的全国及其他省市高考理综试题,从试题中找出命题新特点和命题方向。

同时加强与市教科院的联系,积极参与省市组织的各种高考备考研讨会,把握方向,洞察信息,以便应对来年的高考。

1、注重基础发挥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复习的关键首先要过好教材关。

任何复习资料都不能代替教材。

课后练习是高考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课本演示实验和有关的分组实验尤其不能忽视新教改后的“思考与交流”部分。

例如,2014年高考32题的外加电源的阴极保护法33题的第二问2NO2(红棕色)⇋N2O4(无色)的平衡移动实验。

在看教材的过程中要划出重点和难点,了解哪些知识属于记忆性内容,哪些属于理解性内容,哪些属于综合运用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梳理教材,挖掘教材(特别是高三选修教材)中实验和习题的可变因素(如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实验或同一方法完成不同实验、一题多解和变式练习等),进行深入的理解、应用,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

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

总之,我们学习时必须善于重视基础知识,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知识。

如果在复习中往高、难两方面延伸,做练习往难题、偏题、怪题等方面发展,就会使自己误入歧途、得不偿失。

2、规范解题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可以完善思维过程形成一般性的方法与策略,形成“思维块”或有效的“思维链”。

可见反思是十分必要的,是进行有效学习,获取有效知识的有效手段。

因此高三化学复习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要通过严格、合理、规范的要求来帮助、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具体来说有五个要求:

1、在概念复习中,对众多的知识点,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

2、及时归纳总结。

通过反思融会同类知识而形成有效的知识块,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3、自制一本错题集。

要求学生将自己感触最深的解题错误摘录在错题集上,并且寻根求源以防再错。

3训练思维培养化学学科能力

思维能力是化学学科能力的核心,复习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

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创设复习教学的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对知识的梳理、归纳、总结要引导学生按知识结构的框架自己完成;对例题的分析、讲解,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思路,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反对复习课教师大包大揽,一讲到底);要精心选择记忆模仿、迁移应用、推理创新、空间想象、评价最优、快准计算的练习题,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层次。

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逐步到位。

第一轮复习应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多穿插一些小专题,侧重训练、提高学生的某种单项能力,如:

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判断、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无机元素化合物性质推导、化学计算基本方法、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原理设计、仪器设计、操作方法设计、有机同分异构体推导(限制条件与不限制条件)、有机分子式确定、有机官能团推导等等。

对于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第一轮复习不可涉及过多,以免要求太高,学生一时达不到,挫伤学习积极性。

4、研究“标”“题”把准复习方向

“标”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题”是理综高考化学试题,要加强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和理综高考化学试题的学习、研究,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和理综高考化学试题及考试说明指导复习,把准方向,增强复习的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

总之,高三备考复习,决不是简单的拼时间、拼精力、漫无目标地大量演题的过程,而是科学的、有计划的复习过程,只要复习中时刻以《新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为依据,明确复习要求,把握复习方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目标。

祝愿2014年广东高考的莘莘学子们如愿以偿,圆梦高考!

2014年6月10日于深圳

 

(因时间仓促,恐有错漏,敬请海涵)

 

附:

2014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详解(见下页)

 

2014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7.生活处处有化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制饭勺、饭盒、高压锅等的不锈钢是合金

B.做衣服的棉和麻均与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

C.煎炸食物的花生油和牛油都是可皂化的饱和酯类

D.磨豆浆的大豆富含蛋白质,豆浆煮沸后蛋白质变成了氨基酸

解析:

答案为A。

A项:

“不锈钢是合金”,不锈钢是铁、钴、镍等的合金。

B项:

棉和麻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与淀粉不属于同分异构体。

C项:

花生油是植物油,是不饱和酯类。

D项:

豆浆煮沸是变性,蛋白质要在催化剂作用下才能水解为氨基酸。

8.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Na+、Ca2+、Cl-、SO42-B.Fe2+、H+、SO32-、ClO-

C.Mg2+、NH4+、Cl-、SO42-D.K+、Fe3+、NO3-、SCN-

解析:

答案为C。

A项:

CaSO4微溶不可大量共存。

B项:

ClO-氧化Fe2+、SO32-。

D项:

Fe3+和SCN-络合不可共存。

9.下列叙述I和II均正确并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叙述I

叙述II

A

KNO3的溶解度大

用重结晶法除去KNO3中混有的NaCl

B

BaSO4难溶于酸

用盐酸和BaCl2溶液检验SO42-

C

NH3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NH3可用于设计喷泉实验

D

Ca(OH)2能制成澄清石灰水

可配制2.0mol∙L-1的Ca(OH)2溶液

解析:

答案为B。

A项:

重结晶分离物质的条件是: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小的可溶性物质。

D项:

Ca(OH)2微溶于水,常温下溶解度为0.02克左右。

不可能配制出2.0mol∙L-1的Ca(OH)2溶液。

10.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甲苯含有6nA个C-H键

B.18gH2O含有10nA个质子

C.标准状况下,22.4L氨水含有nA个NH3分子

D.56g铁片投入足量浓H2SO4中生成nA个SO2分子

解析:

答案为B。

A项:

甲苯化学式为C7H8,有8个C-H键。

B项:

18gH2O为1molH2O有10nA个质子。

C项:

22.4L氨水非气体不可计算。

D项:

铁片被浓H2SO4中钝化,只有表面反应,不可计算。

11.某同学组装了图4所示的电化学装置,电极ⅠAl,其它均为Cu,则

A、电流方向:

电极Ⅳ→A→电极Ⅰ

B、电极Ⅰ发生还原反应

C、电极Ⅱ逐渐溶解

D、电极Ⅲ的电极反应:

Cu2++2e- = Cu 

 

解析:

答案为A。

注意左边两个烧杯形成盐桥原电池,最右边烧杯是电镀池。

各电极名称依次是Ⅰ(负极)Ⅱ(正极)Ⅲ(阳极)Ⅳ(阴极)。

A项:

电子从Ⅰ经A流向Ⅳ,电流方向相反,故A正确。

B项:

Al铝是金属失电子,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

C项:

Ⅱ极上有铜析出。

D项:

Ⅲ阳极铜溶解,Ⅳ阴析铜析出。

12.常温下,0.2mol/L的一元酸HA与等浓度的NaOH溶液

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部分微粒组分及浓度

如图5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A为强酸

B、该混合液pH=7

C、图中X表示HA,Y表示OH-,Z表示H+

D、该混合溶液中:

c(A-)+ c(Y)=c(Na+)

解析:

答案为D。

一元酸HA与等浓度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两者恰反应,溶液中只有溶质NaA且浓度为0.1mol/L。

由图5中A-离子浓度小于0.1mol/L,说明A-离子发生了水解,从而可知HA是弱酸,故A错误项。

B项:

水解显碱性pH>7。

故B项错误。

此外,溶液中除Na+,其它离子大小为c(A-)>c(OH-)>c(HA)>c(H+)可知C项错。

由物料守恒知D项正确。

2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苏打和小苏打溶液中分别加入盐酸

均冒气泡

两者均能与盐酸反应

B

向AgNO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

溶液澄清

Ag+与NH3∙H2O能大量共存

C

将可调高度的铜丝伸入到稀HNO3中

溶液变蓝

Cu与稀HNO3发生置换反应

D

将KI和FeCl3溶液在试管中混合后,加入CCl4,振荡,静置

下层溶液显紫红色

氧化性:

Fe3+>I2

解析:

答案为AD。

A项:

B项氨水可与Ag+发生络合反应,先生成沉淀AgOH后溶解生成Ag(NH3)2OH溶液,故B项错误。

C项铜与稀酸发生的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故C明显错误。

23.甲~辛等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表。

甲与戊的原子序数相差3,戊的一种单质是自然界硬度最大的物质,丁与辛属同周期元素,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金属性:

甲>乙>丁

B.原子半径:

辛>己>戊

C.丙与庚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差13

D.乙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只含离子键的化合物

解析:

答案为BC。

由题给信息可知戊是“碳”,因此己是“硅”;庚是“锗”,丙、丁元素后出现了10种过渡元素,由甲与戊的原子序数相差3,则丙与庚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相差10+3=13,且知甲是“锂”;乙是“钠”,丙是“钾”;丁是“钙”。

据可知:

A项明显错,C项锗与钾32-19=13正确。

D项钠的氧化物,过氧化钠中含有共价键,故D项错误

30.(15分)不饱和酯类化合物在药物、涂料等应用广泛。

(1)下列化合物I的说法,正确的是。

A.遇FeCl3溶液可能显紫色

B.可发生酯化反应和银镜反应

C.能与溴发生取代和加成反应

D.1mol化合物I最多能与2molNaOH反应

(2)反应①是一种由烯烃直接制备不饱和酯的新方法:

 

化合物II的分子式为___,1mol化合物II能与___molH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饱和烃类化合物。

(3)化合物II可由芳香族化合物III或IV分别通过消去反应获得,但只有II能与Na反应产生H2,II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写1种);由IV生成II的反应条件为_______。

(4)聚合物

可用于制备涂料,其单体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类似反应①的方法,仅以乙烯为有机物原料合成该单体,涉及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NaOH醇溶液/△。

(1)AC

(2)C9H104

(3)

(4)

 

31.(16分)用CaSO4代替O2与燃料CO反应,既可提高燃烧效率,又能得到高纯CO2,是一种高效、清洁、经济的新型燃烧技术,反应①为主反应,反应②和③为副反应。

11/4CaSO4(s)+CO(g)⇋1/4CaS(s)+CO2(g)∆H1=-47.3kJ∙mol-1

②CaSO4(s)+CO(g)⇋CaO(s)+CO2(g)+SO2(g)∆H2=+210.5kJ∙mol-1

③CO(g)⇋1/2C(s)+1/2CO2(g)∆H3=-86.2kJ∙mol-1

(1)反应2CaSO4(s)+7CO(g)⇋CaS(s)+CaO(s)+6CO2(g)+C(s)+SO2(g)的∆H=___________(用∆H1、∆H2和∆H3表示)

(2)反应①-③的平衡常数的对数lgK随反应温度T的变化曲线见图18,结合各反应的∆H,归纳lgK-T曲线变化规律: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盛有CaSO4的真空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CO,反应①于900℃达到平衡,c平衡(CO)=8.0X10-5mol∙L-1,计算CO的转化率(忽略副反应,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为减少副产物,获得更纯净的CO2,可在初始燃料中适量加入_______。

(5)以反应①中生成的CaS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经原子利用率100%的高温反应,可再生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