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的创作技巧参考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4910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杜甫诗歌的创作技巧参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杜甫诗歌的创作技巧参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杜甫诗歌的创作技巧参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论杜甫诗歌的创作技巧参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论杜甫诗歌的创作技巧参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杜甫诗歌的创作技巧参考资料.docx

《论杜甫诗歌的创作技巧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杜甫诗歌的创作技巧参考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杜甫诗歌的创作技巧参考资料.docx

论杜甫诗歌的创作技巧参考资料

 

论杜甫诗歌的创作技巧

[内容摘要]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相对鼎盛的一个时代,也是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

初唐四杰各领风骚,李白、杜甫等中唐诗人更是把诗歌艺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杜甫又以其特有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贯绝一时。

杜甫曾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他的诗歌博采众长,搜炼古今,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技巧。

杜甫的诗歌被人称为“诗史”,是由于其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但如果没有独特高超的技巧,尽管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再透析,也不能把这些事物通过诗歌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探讨其诗歌创作技巧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杜甫诗歌;艺术创作技巧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相对鼎盛的一个时代,也是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

初唐四杰各领风骚,李白、杜甫等中唐诗人更是把诗歌艺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杜甫又以其特有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贯绝一时。

前人曾说:

杜甫诗“无一字无出处”。

这说明杜诗的渊源是十分广泛的;又有人说过:

杜甫是“集大成的诗人”。

这说明杜诗渊源虽广,但杜甫却又能融会贯通,采集众人之长而自成一家。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

杜甫诗歌的创作成就不仅仅在于继承前人,更多的则是自我创新的结果。

首先我们来看其诗歌的精神实质。

《兵车行》、《新安吏》等都是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而且毫无夸张造作之辞,这种创作手法我们称之为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这是杜甫继承了《诗经》中的《小雅》的创作手法,也就是说:

《小雅》诗是杜甫诗歌精神实质的渊源。

因《小雅》既言情,又加以议论,而且具有很强的时代针对性,议论大多是在论世。

杜甫的很多诗篇例如《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都是除言情外还在叙事并加以议论的。

胡夏客这样评论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诗凡五百字,而篇中叙发京师、过骊山、就泾渭、抵奉先,不过数十字耳。

余皆议论,感慨成文,此最得变雅之法而成章着也。

”①

杜甫的诗歌得变雅之法,我们认为这正是杜甫吸取和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而又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加以发扬光大的。

杜甫之所以能够真实地、深刻地、广泛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说它正是继承了《雅》。

这正好指出杜甫诗歌的精神实质与《雅》诗的精神实质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诗歌创作的精神实质多来源于《雅》,那么表现手法也就多以《雅》为模板了。

他的诗歌创作运用以赋为主、间用比兴的手法,也可以说是散文化了的诗。

尤其是如《新婚别》、《垂老别》、《新安吏》等篇幅比较长的诗更是如此,这种散文化诗的来源,是和班固《咏史诗》有着深刻的联系的,而更多的则是学习蔡琰的《悲愤诗》,我们知道《悲愤诗》是写汉末之乱的诗,而杜甫的《北征》同样以散文化的手法即以赋为主的手法写了天宝之乱中的遭遇,二者多么相似。

 

以赋入诗、兼用比兴

杜甫诗在布置段落方面则是条理清晰、长短兼有、参差不齐却又错落相间,并且有明有暗、有重有轻以求方板。

例如杜甫的《北征》则段落划分很有章法,前有叙事,后又加以抒情和议论。

杜甫的长篇大多如此布置段落;在音律节奏方面杜甫则更是高人一等。

如著名的《兵车行》中对音律节奏的把握和创造很能说明这一点,其它长篇诗对这方面的处理也很有讲究,杜诗节奏音律变化之精巧,韵律把握之准确,罕有后人与其相提并论。

下面我们重点讨论一下杜甫诗歌的用韵方面。

杜诗长篇在用韵方面,相对于《雅》则有不同的变化。

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全篇一直押韵,而且是押同一韵;另一种则是中间换韵或者说是转韵。

一韵到底的如《哀王孙》、《寄韩谏议注》等这是杜甫不同于初唐长篇的换韵,而自行创造出来的,妙在用意曲折,描写多端,并不平板排列。

例如《哀王孙》: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折断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脖下宝玉青珊瑚,可怜王孙涕路隅。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全诗除一二句外都押“乌”韵,韵脚落在最后一个字上。

读起来琅琅上口,而整体内容有自然连贯,毫无有意造作之感。

杜诗长篇一韵到底的并不多,大多是中间转韵。

如《丹青引》、《高都护骢马行》、《乐游原歌》等,不过各篇又各有不同,都有些许变化。

如《丹青引》诗全诗押韵首尾腰腹,安排得十分匀称;《玄都坛歌》则又长短不齐,充分显出参差之美。

同时杜甫在转韵的时候又有所创新,那就是在转韵的首句不用韵。

如《兵车行》中的转韵首句“或从十五北防河”,《剑器行》中的“先帝侍女八千人”,《醉歌行》中的“君不见东吴顾文学”等等诗句。

就七古而言,杜诗亦有声韵之特色。

《哀王孙》怜王孙之困苦,实忧国家之颠覆。

诗句以比兴起头,所谓“长安城头头白乌”。

接着写王孙之遭遇,诗人对他的同情和慰勉。

这和《兵车行》诗一样同样是一韵到底的。

至于《哀江头》则写沦陷时曲江残破景色,和《丽人行》可以两相对照,一写繁华,一写悲惨,对照极为鲜明。

本诗用仄韵,而又有所转换。

本来七古转韵,在初唐七古之中极为普遍。

杜甫之七古则有不转韵者,而《哀江头》又用转韵,足见杜甫七古之兼容并包。

七古之中首句不转韵者则很多,如《哀江头》的转韵处的首句则不押韵,而下一句“苑中不物生颜色”始用韵,这又是有意识变换,是服从内容的需要的。

这首诗所用的转韵虽有变化,但都在仄声韵的范围。

杜甫更有以平仄声韵转换的,如《洗兵马》,这首诗的头段首句“中兴诸将收山东”用平声东字韵,二段“成王功大心转小”则用仄声韵。

三段“攀龙附凤势莫当”,用平声阳字韵。

四段“寸地尺天皆入贡”又用仄声送字韵。

这些音节上的变化,使杜甫的七古在声调上更加铿锵悦耳,琅琅上口。

杜甫写诗以赋入诗,运用各种赋的创作手法则是得心应手,尤其是在运用反接、突接方面很有特色,倒插手法在他手中也是信手而来。

例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则兼具这三种手法,因而这首诗也颂扬至今,在创作手法上罕有与之相匹者。

诗的起首运用突兀之笔,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中段则用翻腾之笔,给人以好奇之感;收处则用逸宕之笔,给人一种塌实平稳的感觉。

突兀以气振山河之势,犹如泰山压顶,令人始料不及;翻腾则波澜壮阔,令人目不暇接;逸宕则神韵深远,另人心旷神怡

杜甫不仅限于单纯用赋笔,比兴也间而用之。

比兴的作用就是托物言事或以物寄情,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晰的看出作者的情怀寄托。

例如杜甫的《骢马行》中写道:

邓公马癖人共知,初得花骢大宛种。

夙昔传闻思一见,牵来左右神皆竦。

雄姿逸态何崷崒,顾影骄嘶自矜宠。

隅目青荧夹镜悬,肉骏碨礌连钱动。

朝来久试华轩下,未觉千金满高价。

赤汗微生白雪毛,银鞍却覆香罗帕。

卿家旧赐公取之,天厩真龙此其亚。

昼洗须腾泾渭深,朝趋可刷幽并夜。

吾闻良骥老始成,此马数年人更惊。

岂有四蹄疾于鸟,不与八骏俱先鸣。

时俗造次那得致,云雾晦冥方降精。

近闻下诏喧都邑,肯使骐驎地上行。

这首诗可以分为两大段,以“吾闻”句为前后分界。

前段层层叙马,一起四句写邓公好马,名种一见惊人。

接着四句写马的形状,是一层。

次四句写马的高贵装饰,是第二层。

再次写马的才力、本领,是第三层。

用这样分叙,以显出诗的疾徐节奏。

后段以借马写人,“吾闻”二句一层,“老始成”实为一篇主意。

次四句追叙到神物降精的事,是夸张,也是发挥浪漫主义幻想。

尾二句以诏求大用结束。

这样前段层层叙马,是赋的写法,刻画精当。

后段层层借马喻人,又是比兴手法,言马与邓公皆当为天子所用。

寓意深远,写马也是写人。

抒发了作者的壮志情怀及对建功立业人物的崇敬和向往。

再如《朱凤行》:

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

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劳。

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

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

这当然不是单纯咏凤,而是以凤之仁慈来象征仁者之心,甚至于就是象征我们诗人自己。

浦起龙云:

“‘侧身’、‘垂翅’喻不遇时文势得次一曲。

‘乌雀’、‘蝼蚁’俱喻困难伤民。

……此朱凤素志矣。

咦,托之空言也。

”②这是道出了诗的含义。

诗是托物寄兴,不忘民生,杜甫咏鸟,也是联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的。

杜甫在这些比兴诗篇中,明确地表示了他自己的爱憎态度,因为指桑骂槐,倒更是泼辣大胆。

他对荧火虫的讽刺更是如此:

“幸因腐革出,敢近太阳飞。

”及“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都是讽刺朝廷小人奸臣的诗,将奸臣批得一无是处,同时反衬自己的洁身自好。

这些寄托深微、爱憎分明的态度,再杜甫的鸟诗、打鱼诗里,同样有所表现。

例如《杜鹃行》表现忠君爱国思想;《瘦马行》表现壮志难酬思想等等,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事实上,杜甫的咏物诗,多半是有所寄托,多半是与时事、民生相关。

浦起龙云:

“君子故穷,不变所守焉”。

③《病柏》、《病橘》、《枯楠》等诗,都是兴当时事。

杜甫不忘民疾,关心现实,咏之于诗,赋之不足,又出之于比兴,兼而用之,变化莫测,使他的诗歌再技巧上是赋比兴三者兼有,无不达至绝境,造诣极高,总体来说是以赋为主,兼用比兴。

议论入诗、夹叙夹议

杜甫诗的第二个方面则是议论入诗,夹叙夹议。

在《诗经》中,大多数诗歌都是以抒情和叙事为主的,很少有议论的是诗篇,如《节南山》、《十月之交》等都是如此。

但到了唐代杜甫的手上,则打破了这种格套,他的诗抒情而又夹叙夹议。

下面我们来看他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全诗首联和颔联叙事,写丞相祠堂周围的环境景色,而后两联则是抒情夹议论。

全诗写景、叙事、抒情以及议论结合的十分完美,丞相祠堂周围的景是“柏森森”、“碧草”、“春色”;叙事则有“何处寻”;后两联则是抒情中带有议论或者说议论中夹以抒情。

他不仅是赞美历史上的诸葛亮,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心,并抒发自己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的苦闷。

议论的则是英雄暮年壮志难酬的情怀以及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肝义胆。

杜甫议论入诗最有名的当数《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通篇可分为三大段,夹叙夹议,边叙边议。

“首明志去国之情,中慨君臣耽乐之失,末述到家哀苦之感。

而起首用‘许身’、‘契’二句总领;结尾用‘忧端齐终南’二句结尾,如玉之振也”④作者在诗中作了大段的议论,并将议论的诗句恰如其分地融于诗中,不仅没有改变原诗的抒情气氛和形象的完整,反而更加增强了抒情意味,使形象更为丰富、厚重。

杜甫的以历史为题材的诗的议论也十分出色。

例如《八哀》诗对王思礼、李光弼、严武、苏源明、张九龄等八人的刻画和议论更像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作品。

其议论毫无夸张造作之处,以真语言真事,议论与历史事实紧密结合,因此有人说杜甫知人论世,杜诗为史。

如《悲陈陶》一诗: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浦起龙云:

“陈陶之悲,悲轻进遗志败矣。

官军之聊革败没,贼军之得志骄横,两两如生,结语兜转一声好,写出人心不去。

”⑤本诗写了唐朝军队在陈陶一败再败,老百姓流离失所,对官军的信心一再被摧残,最后议论了人民尽管对朝廷已经失去了信心,但是仍然盼望官军能早日收复失地,驱走胡蛮。

全诗夹叙夹议,作者的心声代表了沦陷区老百姓的共同心愿。

再如有名的《北征》一诗。

作者先议论自己不忍离开朝廷“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维时遭艰危,朝野少暇目”。

又叙述了自己在旅途中的迷茫和恍惚“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突然接上一句“乾坤含疮痍,尤虞何时毕”的论调,议论世间万物遭受苦难,何时才让人不再忧心。

紧接着又写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紧接上“雨露之所濡,同甘齐结实”的论调,议论了愿与国家同命运、共生死的心绪。

又从安史之乱的经过回忆起更接上大段的议论“”。

讨论了历史上的人物的功劳,并由此结合现实国家情况,表现对收复祖国美好河山的必胜决心。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杜甫是有意识地将议论纳入诗篇,而且是即事论事,很好的把叙述、议论、抒情结合了起来。

这种模式往往是先把所见所闻加以叙述描绘,而后议论其特点和性质,并在议论中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表现的一览无余。

又例如《述古三首》其一:

赤骥顿长缨,非无万里姿。

悲鸣泪至地,为问驭者谁。

凤凰从东来,何意复高飞。

竹花不结实,念子忍朝饥。

古时君臣合,可以物理推。

贤人识定分,进退固其宜。

浦起龙评道:

“连用两喻,而主语都在前句之末,错综入古。

后四露正意,不责上而安分有道之言。

”⑥全诗运用了两个比喻,即马和凤凰,来说明君臣关系:

贤臣遇不到明君则没有用武之地,则“竹花不结实,念子忍朝饥”。

而古时的明君贤臣一结合则可以“物理推”,作者借古讽今,以古喻今,发表自己的评论即:

贤臣必须遇上明君。

而综观当时朝野,奸臣当道,皇帝昏庸无能,怎能配以“君臣和”,又怎么能够“物理推”呢?

《述古》其二:

市人日中集,于利竞锥刀。

置膏烈火上,哀哀自煎熬。

农人望岁稔,相率除蓬蒿。

所务谷为本,邪赢无乃劳。

舜举十六相,身尊道何高。

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全诗道及社会本末问题,讥讽唐朝统治者本末倒置,不分忠奸清白,以市人和农人为例,讨论社会问题,又以舜务实、秦明法令来表现自己的哲学思想,并将褒贬寓于诗中,褒农人和舜,贬市人和秦。

议论十分中肯恰当,并寓感情于其中。

其它议论入诗的诗篇如《写怀》、《诸将》、《病柏》等无不是议论时政,褒贬历史,借古讽今。

杜甫议论入诗的创作技巧多为后世文人所吸收,例如宋代诗坛的“江西诗派”更是以杜甫为祖师,倡导“以事论世”,将议论入诗这一创作特点发扬光大,使诗歌成为当时文坛的一面旗帜。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杜甫写诗的第三个创作技巧。

杜甫的许多诗篇尤其是年轻时期的诗篇大多以写景抒情见胜,尤其是他对景情两方面的描绘则更是错综复杂,变化无端。

谢臻曾评价道:

“诗乃模写情景之具,景耀乎外而远且大,当知神龙变化之妙,小则入忽其微,大则腾乎天宇,此惟李杜二老知之。

”⑦

例如《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全诗写景有“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波浪”、“塞上风云”、“野菊”、“孤舟”等。

而抒情则分布其间,作者将写景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先写景后抒情,将自己内心的感伤和忧愁通过对苍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出来,正所谓“触景而生情”。

例如《秋兴八首》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前二联写景,后四联抒情。

通过对朝晖下的山郭、红楼以及渔人、燕子等的描写而烘托出作者的感情,作者触景而生情,通过“飞飞”表现出内心的无聊和惆怅。

杜甫的山水诗大多以写景为开端,而以抒情结束,这在他的七古之中非常常见。

例如七古《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一诗,此诗描写宾主以日落登舟,奏笛其舞,忽有鱼跃出水面听歌,真是想入非非。

诗云:

“姚公美政谁与俦,不减昔时陈太丘。

邑中上客有柱史,多暇日陪骢马游。

东山高顶罗珍羞,下顾城郭销我忧。

清江白日落欲尽,复携美人登彩舟。

笛声愤怨哀中流,妙舞逶迤夜未休。

灯前往往大鱼出,听曲低昂如有求。

”又写道:

“三更风起寒浪涌,取乐喧呼觉船重。

满空星河光破碎,四座宾客色不动。

”这一忽起风浪,使穿左右摇晃,这种写景之法,是不可理喻的,本诗最后抒发感慨,云:

“请公临深莫相违,回船罢酒上马归。

人生欢会岂有极,无使霜过沾人衣。

”又是所谓曲终奏雅了。

又如七古《乐游园歌》一诗:

乐游古园崒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

公子华筵势最高,秦川对酒平如掌。

长生木瓢示真率,更调鞍马狂欢赏。

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

阊阖晴开昳荡荡,曲江翠幕排银榜。

拂水低徊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

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未醉已先悲。

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

圣朝亦知贱士丑,一物自荷皇天慈。

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诗一起先写宴园周围的近景以及远景,然后写园中景事以及与亲人朋友共同游览所带来的欢乐。

末以感慨作结,既叹年华老大,复悲值时不遇。

这种前面写景后面抒情的写法再山水诗里很多,是从谢灵运的山水诗里借鉴过来而又发展变化得来的。

本诗最后两句感情浓郁,发声亢奋,很有哲学意味。

杜甫的《黄草》诗云:

黄草峡西船不归,赤甲山下行人稀。

秦中驿使无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

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

莫愁剑阁终堪据,闻道松州已被围。

诗为感伤蜀中之乱,复忧吐蕃之侵,写来沉痛,但记叙全部属实,毫无斧凿痕迹。

首联一起即写景,以峡名对地名;颔联写事,以两地情况相对;颈联以景寓情,含义深远;尾联又写事,道及两地情况,寓情于景,全篇开合动荡,一结点题。

诗《又送辛员外》云:

双峰寂寂对春台,万竹青青照客杯。

细草留连侵坐软,残花怅望近人开。

同舟昨日何由得,并马今朝未拟回。

直到绵州始分首,江边树里共谁来。

诗以首联写别离之景,写来极其自然;颔联承“春”字来,把细草残花拟人化了,细草为留恋,残花如惆怅,加深描绘景色,从景中见情;颈联再以对句写别,昨日一层是未别,今朝一层是不忍别;末尾一气而下,再写别情,又是情中有景,又暗与前半相对应。

《登岳阳楼》一诗是杜甫情景交融写法的代表篇目: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全诗前面写洞庭湖的壮观和威武,写景真实淋漓尽致。

而后面两联则抒情,作者登上岳阳楼看到了昔时耳中听到的岳阳楼和洞庭湖,今日方才一睹其真面目,但心中却又掠过一丝丝不安的情绪,进而感叹人生易老,壮志再也难酬。

本诗描绘洞庭湖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身世,反映了他对亲人的怀念,对国事的忧思。

《旅夜抒怀》一诗写景阔大,抒情深沉,诗云: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全诗前面四句写景,后面四句抒情。

开头两句写近景,作者这样描绘:

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而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舟则寂寞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

此处写景是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以孤独、空旷的环境衬托作者内心的孤独感受,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

接下来则写远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对仗工整,写景广阔,大笔勾勒,描绘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诗的后面四句则是直接抒情。

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失落之情,“名岂文章著”说明其志向未酬,却只能以文章而扬名;诗人以“官应老病休”的

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此诗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

描写,抒发了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

杜甫的山水诗《水槛遣心二首》亦为情景交融的佳作: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首联可以说先写草堂周围的环境:

离城郭很远,旁无村落,环境清幽,游人能够极目远眺。

中间四句是全诗的中心,写眺望到的景色。

“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这是写远景:

“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

在有细雨的时候,鱼儿才会自由自在地游到上面嬉戏玩耍;如果遇到天气不好,鱼儿就潜入水底了而不出来了。

在有微风的时候,小燕子才会自由自在地飞上天空;如果风大雨急天气不好,燕子就不会出来飞翔了。

尾联呼应起首两句。

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

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

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美丽画卷此诗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

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杜甫情景交融的高超手法实在令人叹服。

《水槛遣心二首》其二: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支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在这首诗中,水是灵秀所在,是无声的音乐,是无限的想象力。

面对绮丽的蜀地风光,置身草堂娴雅的环境,杜甫的诗中,流露出的正好是他远离尘世喧嚣的闲适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无牵无挂,一尘不染的透明心境,恰到好处地表露了杜甫幽静、闲适的心情。

我们再来看杜甫的七古名作《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前面写景,而且是从高处写到低处,从远处写到近处,用仰视、俯视的角度来写景,有见又有闻。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

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离乡之苦。

这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次联描绘了一幅秋色萧条图,给读者以丰富的想像空间,写景十分到位。

三联转而抒情,从时空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尾联又写自己生活的艰难和磨难之多,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首诗从景中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杜甫的情景交融创作方法来源于晋代谢灵运以及初唐诗人的山水诗作品,而杜甫则是青出于蓝,将这一手法运用得得心应手,后世文人在创作时也多效仿这一创作方法,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句法炼字

我们都知道,唐诗的句法,七言诗大多是上四下三的句法,在五言诗中,大多是上二下三的句法。

杜甫的大多数诗也是如此,但为了更贴切地表现某种内容或某种思想,他也在不改变诗的内容的情况下作了一些十分必要的尝试。

杜甫在这方面是学习阴锵、何逊的精神和手法的,他曾说:

“颇学阴何苦用心”,也曾说: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何”。

不过事实上,我们知道杜甫当然不仅仅是学习阴何,在杜甫之前的很多诗人的诗句,常常为杜甫所运用、变化而呈现出翻新的语意。

《丽人行》的诗句“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的句法,是上一下六,以“蹙”字来说明“绣罗衣裳”的装饰,既贴切又紧凑,很具有新意,如果不用这种句法则很难达到这种效果。

《将晓二首》之二的诗句“壮惜身名晚,衰渐应接多”则是上一下四的句法。

还有《月夜忆舍弟》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名”也是上一下四的句法。

《寒食》的诗句“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则是上三下二的句法。

《春宿左省》的诗句“星临万户动,月傍九宵多”则是上四下一的句法。

《九日》的诗句“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场傍人”则是上二下五的句法。

《野老》中的诗句“渔人网集澄潭下,估客船随返照来”则是上三下四的句法等等。

杜甫使用这些句法更多的是要表现某些内容和表达某种感情,而这些句法的运用又丰富了诗歌的形式,使诗歌创作变得形式多样起来,诗歌创作也就变得简单起来。

杜甫在创作诗歌时使用交互错综的句法也有很多,这样可以以收到奇特的效果,使诗的内容显得更加充实丰富,从而可以用更简洁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内容。

例如《春日忆李白》中的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运用了互文的句法,表面上写的意思是渭北春天的树和江东夜幕降临时的云,而实际上则是写渭北和江东的树和乌云。

这样写起来显得更有文采,表达上也更加紧凑。

又例如《秋兴八首》之八的诗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但是一看,令人大吃一斤,这岂不违反常理,其原意是鹦鹉吃剩下的稻谷,凤凰栖息在梧桐树上。

但是倒装起来,除开音节响亮之外,更重要的是强调了香稻、鹦鹉这两件长安之物,使人加深了对京都的怀念。

这样写一举两得,而且给人的感觉是很有文采。

杜甫不仅在句法方面很有讲究,而且在炼字方面也有十分的功力。

他曾说:

“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说明他对炼字是非常有把握的。

例如《望岳》中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个“凌”字,则将诗人的少年豪气展现得一览无余,更将泰山的雄伟壮丽表现得淋漓尽致,令读者读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