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重要概念名词解释汇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4600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重要概念名词解释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重要概念名词解释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重要概念名词解释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重要概念名词解释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重要概念名词解释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重要概念名词解释汇编.docx

《高考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重要概念名词解释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重要概念名词解释汇编.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重要概念名词解释汇编.docx

高考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重要概念名词解释汇编

高考政治:

必修2《经济与社会》重要概念名词解释汇编!

 

第一课

 

1、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决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社会意识等上层建筑。

2、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是国家依据社会性质及基本国情,通过法律对社会经济秩序中生产资料归属做出明确规定的经济制度,是社会经济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规定。

中国现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

4、生产力

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5、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以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生产工具改变劳动对象、创造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6、生产资料

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

一般可包括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原料等等。

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7、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

从表面上看,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实质上它是通过对物的占有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属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剥削阶级的所有制和劳动者个体所有制则属于生产资料私有制。

8、社会化大生产

社会化大生产又称生产的社会化,是指同小生产相对立的组织化、规模化生产。

它表现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在企业中进行有组织的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发展,各种产品生产之间协作更加密切;通过产品的市场化和市场自动调节,使生产过程各环节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9、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10、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1、社会总资产

社会总资产不仅仅是口袋里,银行里的货币存款和证券;它包裹着我们的血肉之躯,供养着我们;比如供人或物流通的铁路、桥梁、公路、及铺设信息高速公路;也包括外延人力的机器设备。

12、公有资产

由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构成的公有资产。

主要包括经营性资产、非经营资产。

经营性资产是以保值增值为主要目的的资产,非经营性资产是投资于行政、国防、公益事业等而形成的资产。

13、国民经济命脉

国民经济命脉指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行业、企业和资源。

涉及到四大行业和产业。

包括第一、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国防工业、造币、航空航天);第二、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大型水利设施、环保设施、城市公共交通);第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矿产资源行业(电力电网、电信、铁路、煤炭);第四、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化工等)中的骨干企业。

14、外商投资

外商投资,是指外国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私人直接投资。

外商投资的投资主体是“外商”,又称为“外国投资者”,这里强调的是外国国籍,包括在中国境外、依照其他国家相关法律设立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以及具有外国国籍的个人;此外,由于历史、政治、法律等原因,外商还包括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投资者。

15、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是从所有制性质角度界定的一个概念,即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国有、集体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

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在我国它由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构成。

17、国有资本经营

国有资本经营是指以国有资本为经营和使用对象,在保证国有资本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对国有资本的运作,取得国有资本增值、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国有资本经营侧重于经营性国有资本,国有资本使用侧重于非经营性国有资本。

18、企业活力

企业活力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得以迅速发展的内在力量。

国民经济能够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基础。

其构成要素是:

(1)内在动力,即企业自身的物质利益要求和职工个人的物质利益要求。

(2)潜在能力,即企业素质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3)外在压力,即科学技术革命挑战,生产者之间竞争及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衡量企业活力的标准,主要看企业有没有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和技术设备更新能力。

19、依法治企

依法治企就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来治理企业,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

20、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国有企业改革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促进国有资本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

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努力提高国有资本质量效率。

21、战略性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巨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包括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

22、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财产权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

从宏观层次来讲,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制结构的非单一性,即在所有制结构中,既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也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拥有国有和集体成分的合资、合作经济;而作为微观层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的企业。

23、公司组织机构

公司组织机构是指从事公司经营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公司最高领导机构。

24、公司执行机构

公司的执行机构是董事会。

董事会是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规定,按公司或企业章程设立并由全体董事组成的业务执行机构。

25、公司的监督机构

公司的监督机构是监事会,是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的行为进行监督,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会议,向股东会会议提出提案的公司机构。

26、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针对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责不明确、保护不严格等问题日益突出进行改革,对于农村经营性资产,重点是明晰集体产权归属,将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探索发展农民股份合作。

对于农村非经营性资产,重点是探索集体统一运营管理的有效机制,更好地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及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性服务。

27、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28、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提供各种服务而形成的网络体系,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主要由供应服务、销售服务、加工服务、信息服务等构成。

29、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家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3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

其中,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家庭经营,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是合作经营、集体经营或者企业经营。

31、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是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即商品进入市场的监护人、所有者。

它具有自主性、追利性和能动性等基本特性。

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以一定组织形式出现的法人;既包括营利性机构,也包括非营利性机构。

因此企业、居民、政府和其他非营利性机构构成了市场主体的诸要素。

32、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习俗。

33、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是指经营活动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

主要有政治法律,经济技术,社会文化,自然地理和竞争等方面的因素。

34、法治环境

法治环境是指全社会主张法律主治、依法而治所形成的特定意义上的社会环境。

35、市场准入

所谓市场准入(MarketAccess),是指一国允许外国的货物、劳务与资本参与国内市场的程度。

其中包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准许放宽的程度的承诺。

36、新型“亲清政商关系

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亲”、“清”两个字。

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所谓“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

对民营企业家而言,所谓“亲”,就是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

所谓“清”,就是要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

37、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其中既包括竞争战略,也包括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技术开发战略、人才开发战略、资源开发战略等等

38、企业信誉和形象

企业的信誉是指企业在一切经济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反对失信和欺诈,而企业的形象则是指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与认同。

企业的信誉与形象是企业的一种的无形的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第二课

 

1、配置

在经济学中,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广义资源是指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

可以说,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

2、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是指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

3、计划

所有资源都由国家按计划来协调分配。

4、市场

市场就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通俗的讲就是商品买卖的场所。

5、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形式。

6、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7、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计划经济体制。

8、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市场经济体制。

9、基础性作用

“基础性作用”是指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着基础性作用。

它并没有明确在资源配置中政府与市场两者究竟谁起主导作用,也可以理解为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一个重要原因。

10、决定性作用

“决定性作用”是指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着决定性作用。

对市场的定位从以往的“基础性作用”上升为“决定性作用”,凸显了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决心,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否定政府的作用,而是为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妥善解决以往政府存在的“越位”和“缺位”、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11、供给

供给包括生产、向市场提供出售、售出三个环节。

12、需求

意思是指人们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某个具体商品的需要。

13、市场机制

它是指市场机制体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机理。

市场机制有一般和特殊之分。

一般市场机制是指在任何市场都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

14、市场调节

市场调节是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经济的运行。

即由供求变化引起价格涨落,调节社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各个部门的分配,调节生产和流通。

15、市场规则

市场规则是国家为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而依据市场运行规律所制定的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

社会主义市场规则可以分为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和市场仲裁规则等四个方面。

16、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是指具有各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共享的基本特征的,服务于城市生产、流通和居民生活的各项事业的总称。

通称城市基础设施或市政服务事业。

在我国,主要指城市自来水、电力、煤气、供热和公共交通事业,邮政通讯等。

17、公益性服务

公益服务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为全体人民提供无偿服务,即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

18、网格型自然垄断

网络型自然垄断即依赖一定的产业网络为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

如果离开这些产业网络,企业所生产或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无法流转到社会消费领域。

如供水、电力、煤气、热力供应、电信、铁路、航空等。

19、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其对其他人的供应,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

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包括:

国防和灯塔、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义务教育、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20、特殊物品

是指市场经济中不能由市场来调节的物品。

即在经济学中特殊物品一般是指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物品。

21、自发性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标志性词语“利令至昏、唯利是图、不择手段”.

22、盲目性

是指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上所有的信息,生产经营活动具有盲目性的表现。

标志性词语:

”一哄而上和一哄而下”。

23、滞后性

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经济活动参加者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涨或下跌后才作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应的决定的。

标志性语言“事后调节、错过机缘”

24、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

25、国家发展战略

国家发展战略,筹划指导发展国家的实力和潜力,以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方略。

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国防等各个领域的发展的战略。

2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和指导全国或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工作。

27、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macroeconomicpolicy)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

28、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国家制定的,引导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引导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国家产业结构、使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产业政策主要通过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包括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产业结构调整计划、产业扶持计划、财政投融资、货币手段、项目审批来实现。

29、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

30、区域政策

区域政策,是以政府为主体,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为对象,为弥补市场在空间范围配置资源失灵而采取的相应对策的总称。

从覆盖内容上看,包括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社会政策、区域环境政策,区域政治政策、区域文化政策等。

31、环境政策

环境政策是一个国家保护环境的大政方针,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环境立法和环境管理,也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环境整体状况。

32、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

33、市场监管

市场监管是指对市场和市场规则的监管。

市场监管不是对某一行业、某一具体市场、某一区域的管理,而是具有普遍性的监督管理。

34、市场秩序

市场秩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市场生产经营主体合法交易行为与违法交易行为及其客观后果的总和;广义的市场秩序是市场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市场经营主体的交易行为、市场消费主体的购买行为及市场交换客体的数量与质量作用于市场及其客观后果的总和。

35、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和相关中介机构履行法定职责,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要求,为其提供帮助或者办理有关事务的行为。

36、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

即:

国际收支净额=净出口-净资本流出。

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衡量一国对所有其他国家的交易支付。

如果其货币的流入大于流出,国际收支是正值。

此类交易产生于经常项目,金融账户或者资本项目。

国际收支平衡被视作一国相关价值的另一个经济指标,包括贸易余额,境外投资和外方投资。

37.生产力布局

生产力布局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国家、地区、城市)生产力系统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它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纵横交织的综合系统。

具有地域性、全局性、长远性和继承性等特点。

38、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财政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39、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四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基准利率。

40、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投融资进行国家基本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引导、推动、扶持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投资,增加就业,扩大内需,使本国经济平衡可持续发展。

它的实施当前靠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

41、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使本国币值稳定的国家经济政策与宏观调控手段。

使本国币值稳定的根本是货币发行量与国家有效经济总量等比增长。

它要靠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42、定向调控

定向调控,也就是结构性调控,基本思路是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确定调控“靶点”,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功夫,预调微调、远近结合、防范风险,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和行稳致远。

43、区间调控

区间调控是指在宏观调控时明确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确定“下限”与“上限”,形成区间调控。

它主要是对影响经济运行的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判断,确定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所处的合理区间,将其作为科学宏观调控的主要依据和目标定向。

44、宏观调控制度体系

国家为了经济的发展,以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形成的体系

45、简政放权

指精简政府机构,把经营管理权下放给企业。

是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阶段,针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的状况,为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而采取的改革措施。

46、公共管理体制

公共管理体制是指为了公益目的,由社会上发展起来的多元管理主体以及它们组成的网络结构,综合运用公私部门所提供的有效方式与方法,在公民广泛参与、参加、制约下,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活动并承担管理责任的一种体制。

 

第三课

 

1、发展为了人民

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发展依靠人民

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幸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彰显制度优势。

4、经济增长

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产出水平的持续增加,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

5、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6、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7、新型工业化

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8、新型城镇化

是以城镇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9、文明发展道路

是相对于断子孙饭的、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道路。

10、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是指在现化代的道路上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现代化。

11、开放战略

是指以区域外的市场为导向,通过经济要素的内外交流促进经济振兴的战略模式。

我国的开放战略主要是指互利共赢。

12、开放原则

是指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国是指要遵循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

13、经济发展方式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现总量增长、质量提高的途径和方法,是落实发展理念、实现发展进步的具体路径。

在我国要促进经济发展当前主要由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同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

14、经济增长动力

是指一个时期里,为一国或地区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