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M金融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4495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FRM金融案例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FRM金融案例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FRM金融案例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FRM金融案例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FRM金融案例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FRM金融案例分析.docx

《FRM金融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FRM金融案例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FRM金融案例分析.docx

FRM金融案例分析

 

FRM金融案例分析(总7页)

2007年北岩银行挤兑事件

每一次经济恐慌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但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即它们都紧接着一段表面上的繁荣期之后发生,从而暴露出这种繁荣的空洞。

这种顺序屡试不爽,每当我们发现可以不必通过艰苦缓慢的实干,就能轻松大发其财之时,就可以十拿九稳地断言,恐慌时期即将来临。

可能过去就有人讲过这样的话。

事实上,在1859年,它已被写进1857-58年商业危机的历史。

金融动荡感觉上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几乎如出一辙。

让我们从一个显然极为相似的案例开始。

北岩银行(NorthernRock)是英国自1866年欧沃伦格尼银行(OverendGurney)关门以来第一家倒闭的大型银行。

两家都是久负盛名的机构,有着审慎且令人敬佩的财务历史:

北岩银行的前身是东北部一家共同所有的建房互助会,欧沃伦格尼银行则在东安格利亚贵格会拥有深厚根基。

渴望增长的新一代高管接掌了两家银行的领导权,他们急切想要迅速扩大他们的贷款规模:

北岩在房价泡沫的顶峰陷在房屋抵押贷款里,而欧沃尼栽在一些显然有问题的企业上,包括造船、谷物贸易、铁路融资行业及许多其他行业的企业。

这些企业都犯了致命错误,即依赖短期借款为他们快速扩张和风险越来越大的贷款账目提供资金。

与北岩一样,欧沃尼为其有缺陷的业务模式付出了代价。

一个重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英国央行让欧沃尼倒闭了,导致其他一些企业在接着引发的恐慌中倒闭。

最近,两位美国经济学家——马里兰大学的卡门•莱因哈特(CarmenReinhart)和哈佛大学的肯•罗格夫(KenRogoff)发表了一份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分析报告,在文中他们找出了二战以来发生在工业国家的前18次银行业危机,把当前的金融危机放到了这一背景下加以研究。

他们发现了把单个事件转化成金融繁荣和萧条的整体图景的共同主题,他们称之为“诸多标准金融危机指标上惊人的定性和定量相似点”。

他们重点对美国进行了研究,但如果你观察相关数字,他们分析中的大部分内容也适用于英国。

在每次重大金融动荡之前,住房价格都会快速上涨,股票价格也是如此。

由于直到危机发生的前夜,资本流入加速,经常账盈余迅速扩大。

公共债务上升是战后危机中一个几乎普遍的前兆。

当问题隐约浮现时,总体经济增长开始逐渐放缓。

此外,以往的金融冲击发生前,通常有一段放松金融管制的时期。

作为一位见识颇多的记者,我见证了1973年至1974年的次级银行危机,我们最强大的金融机构险些被拖垮。

现在,我还仍然保留着由四大清算银行之一发布的否认它们身处困境的新闻稿。

那次事件有几个不同的触发因素:

其中之一是1971年底开始实施的《竞争与信贷管理条例》(CompetitionandCreditControl),它放开了贷款的上限,降低了对银行的流动性要求,并终结了利率同盟。

之后的两年里,对英国居民的信用垫款总额增加了倍。

放松管制也在今天的事件中扮演着角色。

引用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尔(PaulVolcker)的话,过去25年间“我们从一个以商业银行为中心的、高度监管的金融体系,转变为一个经过了高度设计、复杂得多的体系。

今天,众多金融中介发生在有效的官方监管和监督之外的市场,全都装在不知有多少万亿规模的衍生品工具里。

另一个共同特征是,资产价格泡沫通常接在一段时期的价格稳定后发生,最近英国《金融时报》一篇由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Goodhart)和阿维纳什•佩尔绍德(AvinashPersaud)撰写的文章指出了这一点。

他们引用了1929年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1997-98年的亚洲,以及2007-08年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作为案例。

低通胀导致低利率和真实资产的积累,继而导致投资者为了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而去冒更大风险。

20世纪70年代就有一个经典案例,当时石油美元涌入国际资本市场并推动利率走低。

银行流动性充足,正四处寻找新的出口。

他们在中欧和拉美的发展中经济体找到了正在找寻的东西。

但当1982年8月墨西哥政府暂停偿还外债时,这种情形便戛然而止。

过去数年中发生了很多同样的事件。

甚至罗格夫和莱因哈特大胆地暗示,这一次大量资金事实上已被再循环至一个发展中经济体,但这回这个经济体存在于美国境内。

逾一万亿美元被导入由最穷、信用最低的借款人构成的美国次级房贷市场。

此处的共同特征就是对风险的误判,对风险的定价错得离谱。

1929年,问题出在投资资金被过度利用;1997-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则是与错配的货币敞口有关;互联网热潮时期,当时的想法就是互联网将导致永不休止的经济增长。

在最近这次信贷泡沫中,想法就是把债务分开拆碎,然后分发到世界各地,垃圾债券能就这样奇迹般地转变为3A级投资对象。

这一次确实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然而,最近的这次事件与历史上其他相似片段共同的另一个特征是,其性质是真正的国际性的。

几个世纪来一次又一次地的金融危机让世人明白一个道理,即乐观、贪婪、狂热和绝望是不分国界的。

早在互联网之前,不断变化的市场情绪就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席卷全世界。

1929年10月24日和29日的股价下跌,以及1987年10月19日再度上演的这一幕,简直是在除日本外的所有金融市场里同步发生的。

用套利、资本流动或资金转移远不能解释这一现象。

1720年的南海和密西西比泡沫是相关的,放松管制和在英格兰及法国的强力货币扩张助长了泡沫。

紧跟泡沫发生的危机波及到了荷兰、意大利北部以及德国北部。

此类国际性震荡的名单一眼看不到头。

当然,世界各地国家经济体之间总有着实体的联系,如国际贸易商品和金条、出口和进口、资本和资金流动,等等。

但我发现,让我着迷的却是纯心理方面的联系,像是某国投资人的情绪在什么时候影响另一国投资人的情绪,有时候是距离非常远的两个国家。

我们在考虑金融快感和恐惧时始终要牢记的是,理性行为总是不在考虑之列。

历史上最伟大思想家之一的艾萨克•牛顿(IsaacNewton)在南海股票上大肆投机,结果输惨了。

正如他沮丧地感言:

“我能计算天体的运动,却不能计算人类的疯狂。

重大金融震荡的结果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大量知识来自于经济史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Kindleberger),他1978年发表了经典著作《癫狂、恐慌与崩溃》(Manias,PanicsandCrashes)。

金德尔伯格用相当没有把握的方式所表达观点是,得到正确运用的最后贷款人所扮演的角色,是令通常紧接着金融危机之后发生的商业滑坡缩短的关键。

他引用1720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21年和1929年的危机作为证据。

这几次危机中,没有一次最后贷款人能真正出现。

之后发生的萧条比之其他几次时间更长、程度更深。

19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两次危机,均被称为“大萧条”。

最后贷款人角色的经典定义是由沃尔特•白芝浩(WalterBagehot)所下的。

他的伟大著作《伦巴第街》(LombardStreet)发表于1873年,书中阐述的一个理念此后就一直是央行在危机时刻的指导格言:

凭良好抵押品以高利率自由放贷,也是从那本书开始的。

自由放贷,用他的话来讲就是,“止住恐慌”。

用高利率,目的是“没人可以不经过慎重考虑、用很低的代价就借到钱”。

无限度地凭所有良好的银行业证券放贷——因为“造成惊恐的方式,就是拒绝持有优质抵押品的人”。

但是,不幸的是,生活并不那么简单。

首先,央行官员们并不总是把他们的工作做得很好。

人们普遍认为,英国央行在干预1825年恐慌时没起什么作用。

城市历史学家戴维•基纳斯顿(DavidKynaston)说明了英国央行的政策是如何在自满和过于剧烈的信贷紧缩之间急剧转向的。

70多家银行倒闭了,据传,英国央行自己也是侥幸逃过一劫。

正当5英镑和10英镑的纸币全部用光之际,有人发现了大量1797年后就一直留在金库里的1英镑的票子。

这些纸币是得到政府许可发行的,并“创造了奇迹”。

接着发生的萧条持续了几年时间:

根据一份报告,直到1827年年底,“在商界,几乎人人都仍旧感觉得到1825年的高潮留给他们的损失所造成的伤痛——并且直到现在,由于害怕风暴后持续很长时间的汹涌波涛,甚至现在都远离海边”。

另一个问题是,过度热情的央行干预可能给未来造成实际麻烦。

关于艾伦•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所留下来的经济摊子的热议,背后体现的就是这个问题。

2006年1月,艾伦•格林斯潘卸任美联储主席。

美联储的经典角色一直是逆风而行,在艰难时期放松信贷,在局面失控之前紧缩信贷。

威廉•麦克切斯尼•马丁(WilliamMcChesneyMartin)曾担任过18年的美联储主席,直到尼克松总统时代,用他的话说:

“美联储的功能,就是在聚会渐入佳境的时候,端走宾治盆。

”格林斯潘的批评者声称,他非但没有端走宾治盆,而且在聚会快结束的苗头初步显露时,他又喝了一瓶白兰地,高兴得不想离场。

他们还说,不论出了什么问题,格林斯潘执掌的美储储总会通过创造足够多廉价货币收买的方法来化解困境。

1987年10月市场崩盘后,美联储在六周内三次降息,股市迅速恢复。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以及911事件之后。

但央行能走多远还是有限制的。

随着时间推移,廉价货币和负的实际利率导致带来泡沫的投机和通货膨胀。

这是央行行长们警告道德风险的危险时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种道德风险指的是,把银行家们从困境中拯救出来只会鼓励他们将来更加不负责任。

当应该让一家机构倒闭时,试图把个人过失和可能导致极严重后果的系统性失效清楚地区分开来是十分困难的。

出于这个原因,多年来,常常是这样一个情况,银行当局下决心不干预,最终却发现自己被迫屈服于压力。

利物浦勋爵(LordLiverpool)1825年威胁说,如果投机者得到拯救,他将辞去财政大臣的职务,但最后投机者还是得救了。

金德尔伯格发现类似的例子发生在1763年、1869年、1897年和1975年拯救纽约时。

现任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MervynKing)也对道德风险多次发出强有力的警告,直到几个月前英国央行准备进行一次看上去象经典白芝浩式的干预为止。

在给投机者一个教训和系统性失效之间取得平衡相当困难。

只有历史才能够对格林斯潘和金的不同做法作出评判。

在对最近这场危机的反应中,美联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比他们的前辈们走得更远。

华尔街投资银行贝尔斯登(BearStearns)因在衍生品和证券化贷款市场上的巨大敞口而面临倒闭危险。

面对这种情况,再次引用保罗•沃克尔的话,美联储判断有必要采取“把合法和默示的权利用到极致,跨越某些根深蒂固的央行准则和惯例”的措施。

同样,这种救援肯定必定导致美国证券监管的彻底重塑。

如果美联储将来站到这些机构背后,那它需要的监督程度要远比当前规则下允许的要直接地多。

难怪沃克尔言语之间有些担心。

经济低迷时间跨度可能有多长,影响可能有多深

当然,任何回答都不得不受限于大量的变数。

关键之一是最后贷款人的存在和表现。

但还有许多其他变数,因为繁荣和萧条鲜有单一触发因素的。

例如,1847年危机的触发因素有:

铁路狂热、马铃薯病害、一年小麦歉收和第二年丰产以及欧陆接着发生的革命。

1857年华尔街恐慌通过内战变成了一场持续很长时间的衰退。

关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成因,著有众多的教科书,而《大崩溃》(GreatCrash)绝不是其唯一的贡献者。

 

一、法兴银行案例简介

进入2008年,世界金融市场接连传来坏消息。

由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股灾余波未了,法国兴业银行又爆出丑闻:

因其精通电脑的一位名叫JeromeKerviel的交易员冲破银行内部层层监控进行非法交易,致该银行出现71亿美元巨亏。

成为迄今为止是史上由单个交易员所为的最大一桩案子。

法兴银行此次亏损金额超过了美国商品期货对冲基金AmaranthAdvisorsLLC在2006年亏损的66亿美元,同时也是巴林银行1995年14亿美元亏损的五倍多。

法国兴业银行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集团之一,是法国第二大银行,市值仅次于法国巴黎银行。

其总部设在巴黎,上市企业分别在巴黎、东京、纽约证券市场挂牌,2000年12月31日它在巴黎股票交易所的市值已达300亿欧元,2000年12月的长期债务评级为“Aa3”(穆迪公司)和“AA-”(标准普尔公司)。

在全世界拥有500万私人和企业客户,在全世界80个国家拥有500家分支机构,大约有50%的股东和40%的业务来自海外。

自2007年年初开始法兴银行的交易员JeromeKerviel在股指期货操作对欧洲股市未来的走向投下巨注,“悄然”建立起预计高达500亿至700亿欧元的多头仓位。

JeromeKerviel开始在欧洲股票指数上使用期货,豪赌欧洲市场将出现持续上升。

直到2007年的年末,JeromeKerviel的交易还处于赢利水平。

但在2007年圣诞节及2008年新年假期后,市场开始走向了他的对立面。

他所交易的巴黎CAC-40指数开始大幅下挫。

这意味着他所持的头寸出现了较大损失。

2008年1月18日,德国DAX指数下跌超过600点的时候,盖维耶尔可能已经损失了20亿欧元。

法兴银行在此方面的损失曾受到了德国方面的警示。

同天,法兴银行的一位法务官员发现一笔超过该行风险限制的交易。

法兴银行立刻打电话给这笔交易的交易对手进行核实,而接到电话的一方声称他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笔交易。

2008年1月21日,法兴银行开始动手平仓。

法兴银行21日起的平仓举动引发市场猜测,该行低价贱卖这些仓位也许就是导致全球股市本周一大幅下跌的原因。

当天,法国、德国和英国的股市全线下跌5%以上。

2008年1月24日,位于香港的法兴亚太总部向国内媒体公告,由于该行的JeromeKerviel交易员在股指期货操作上的欺诈行为,该行产生了49亿欧元(约合亿美元)的损失。

随后法兴银行通过对JeromeKerviel负责仓位的审查和对他所在部门负责的全部持仓的彻底分析,并确认该欺诈交易事件为独立事件。

二、法兴银行内部控制缺陷的分析

法国兴业银行事件的出现,很多专家认为在于其内部控制的监控不力。

这种分析当然是正确的,但令人感到有足够嘲讽意味的是,这家银行在业界一直是以内部控制监控和风险管理到位而闻名的,甚至因此而成为急欲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的中国银行业青睐的对象。

但是,就是在这样一家银行里,那位交易员从去年上半年即已开始从事违规交易,而该行高管居然长期不知,才导致了这种场面。

因此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法兴银行的内部控制到底怎么了下面我们对法兴银行的欺诈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探究其内部控制缺陷,以为我国银行业内部控制提供思考。

金融体系中风险爆发的原因有主客观两种,主观因素在于监管制度漏洞和监管者失职;而客观原因则在于监管者因外部原因而无法履行职责。

1.客观原因分析

从表面上来看,法兴银行的案件似乎与以往任何一次金融案件不同,属于后者——监管者因外部原因而无法履行职责的客观原因。

法兴银行事件本身充满了“技术性”的传奇色彩。

案件的当事人JeromeKerviel有着“电脑天才”的名号,据媒体报道“他经常工作到深夜,在法兴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中埋头苦干,好像已把一种掩盖自身交易的多层次的方法植入了计算机系统中”。

法兴银行表示,JeromeKerviel丰富的中后台工作经验为其炮制这个骗局提供了很多便利。

现年31岁的JeromeKerviel于2000年进入法国兴业银行,他在一开始的五年中,分别在不同的中间部门工作,这些中间部门的职责在于控制交易员所在的部门。

由此,JeromeKerviel对法兴银行的操作与控制流程了如指掌。

2006年被升任交易员,JeromeKerviel转入交易部门,,从事套汇交易,主要负责处理欧洲股指期货的坐盘交易。

正是由于,JeromeKerviel熟悉法兴银行监管交易的流程。

JeromeKerviel就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曾经在银行中台部门(middleoffice)工作,利用在这个岗位积累的丰富经验,他蓄意侵入银行安全系统,精心设计虚构交易,隐藏了这一巨额的违规头寸。

他在期货指数市场进行一笔交易的同时,会虚构另一笔交易。

比如,一个买入,那另一个就卖出,两个交易的头寸相互抵消,得以逃避内部控制系统的“雷达”。

为了确保虚假的操作不被及时发现,JeromeKerviel利用了他多年来对于处理和控制市场交易的经验,连续地屏蔽了所有的监控,这些监控本来可令法兴对JeromeKerviel的交易操作的性质进行检验、监控,其中包括是否真实存在这些交易的监控。

直至2008年1月19日到20日,JeromeKerviel进行了数额巨大的交易,由于市场暴跌,损失一下子暴露无遗,被法兴银行监察部门发现。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在金融交易和监管系统完全实现了电子化的今天,一个计算机天才是有可能让监管系统失灵的。

从这个角度看,在法兴银行案件中,理应承担失职责任的是技术研发人员,而非是履行监管职责的制度体系和当事人。

如果法兴银行案件的最终侦破结果的确如此,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此次事件实属统计学意义上的“小概率事件”。

毕竟能够将计算机技术精通到破解银行“五重关卡”的金融交易员实在是极其罕见,从该事件本身所能深究出的制度性弊病其实并不多。

据此,由法兴银行事件推演出金融衍生品的“罪恶论”更应该休矣。

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初衷,绝不是为了扩大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更不是为了让人们投机获利。

恰恰相反,该类产品的出现原本正是为了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风险。

2、主观原因分析

然而,法兴银行案件只是归因于由于监管者因外部原因而无法履行职责的原因而导致显然是不够的。

曾因令英国巴林银行破产而“声名远扬”的尼克·里森也作出了回应,其把矛头直指现代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银行体系根本就没有吸取教训,现在的制度同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时没什么两样。

”事实上,自里森于10多年前拖垮巴林银行之后,各家银行都已安装了复杂的黑匣科技,以避免类似灾难再次发生。

但与里森一样,后台工作人员出身的“单纯”期货交易员JeromeKerviel轻松欺骗了这些复杂的系统。

上述指责最后能否被证实,我们无从得知。

与法兴银行交易员JeromeKerviel透过技术漏洞进行秘密违规交易的行为相比,金融企业中金融衍生品的违规投资行中制度的缺陷是更值得关注的。

过去5年中,投资者充分享受着股票、债券和石油等大宗商品市场的盛宴,全球银行业者似乎只顾着狂欢了,忽视了对流程的控制和风险的管理。

这就让内部的董事会理应行使的各种权力经常流于形式,内部自发的监管职能如同虚设;而相关的监管部门在履行监管职责时,又会受制于行政部门间权力范围的牵制,很难在事前直接查处或限制当事人的职权,由此使得外部监督职能无法到位。

正是内外部体制管理的弊病,最终才会让金融体系的诸多案件频频出现。

  从市场发展的角度出发,一个“电脑天才”引发的金融诈骗案件其实并不可怕,因为这样的案件并不具有被“广泛复制”的可能性。

然而,金融市场中真正可怕的风险在于,由于制度体系本身的弊病而让监管无法真正履行。

3、对我国启示

法国兴业银行事件对于正在急速发展和转轨中的中国金融业,有十分重要的警示意义。

就欧洲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与现实看,与我国现有金融业管理现状相比,应该完全可以说,其不论在金融业内部风险管理还是在市场监管上,都远比我国的金融业制度来得严密和健全,可尽管如此,不管是多年前的巴林银行破产事件还是这次的法兴银行,事实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证明,有些看来天衣无缝的监管制度,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被轻而易举地攻破。

所以在这前提下,特别是在我国金融业呈现双向开放的市场环境里,如何在内部风险管控和外部市场监管方面,并将相关的风险通过制度设计降低到最小程度,显然就应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严峻命题。

能否从这次的法兴银行事件中汲取教训,对国内金融业来说正是一次站在他人“肩上”,并对自身制度予以健全的机会。

从法兴银行和巴林银行的案例可以看到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对于金融企业显得特别重要,下文就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