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届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
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具体表现为:
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
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
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
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传播、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动等特征的大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
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时甚至纯粹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
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讯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摘编自杨雅厦《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
B.以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现在,政府只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众多主体之一。
C.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因为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
D.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简要地说明了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方法和要达到的目标及其要求。
B.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
C.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的精准特点,论述了广泛应用大数据服务社会对智能治理的重要意义。
D.文章最后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为社会智能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才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B.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障碍。
C.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达到智能化,是因为现有的网络化和网络空间,不能使社会生严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
D.如果能扭转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的现状,就有可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形势有所好转。
【答案】1.B2.B3.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表述不全面,“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的原因,除了“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以外,还有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
C项,强加因果关系,原文是说“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
D项“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表述不准确。
原文说“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型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并未说明主要是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在流动。
故选B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不准确,主要是论述了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的迫切性。
故选B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C项,曲解文意,“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错。
原文说“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即现有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是彼此关联的,“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只是“重构”。
故选C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两位小保姆的故事
刘醒龙
小时候住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如果没有别的事情吸引,我就会出神地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棵大樟树。
传说黄昏是一天当中灵魂开始出没的时候,月光落地,清风入夜,这些都是它的背景。
女儿尚小的那几年,家里前后请过几位小保姆。
之所以做不长,大部分是因为她们思家心切,但也有两位例外。
早来的那位女孩,初中毕业。
朋友们特地介绍说,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
大樟树本是一棵有名的树,那地方原本叫满溪坪。
也就二三十年的时间,作为地名的满溪坪就没有人叫了,而换成了大樟树。
女孩来之前正在山上采荼。
一见面我就问她,那棵大樟树还在不在。
女孩回答说,在,已被列为县里重点保护的古树了。
女孩一来就明白地表示自己最多只做半年。
我开始还不太在意,以为是想家的另一种说法,后来才发现女孩是当真的。
她之所以愿意出来,是想挣钱给父亲治病。
从中介绍的朋友先前就说过,女孩的父亲患了食道癌。
所以,女孩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就委托我们替她存起来,连一分钱都舍不得花。
正好半年的那天晚上,女孩突然对我们说,她要去汉口中山大道的某个地方买能治食道癌的药。
女孩要买的那种灵芝做成的药,媒体上已不止一次披露,其治癌的功效是假的。
女孩言之切切的样子,让我们不好直接提出忠告,只好答应说,我先去看看情况,然后再带她去。
同时费尽心机地将披露相关情况的文章找出来,放到她的房间里,希望她看过后,能有所转变。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女孩反而更加迫切地反复催问我们,何时让她去汉口买药。
从汉口回来后,她一分钟都不肯等待,当即就要去车站。
她说:
“我要给我的父亲送药回去。
”
送别的路上,我有些恍惚。
坦率地说,这半年我们对女孩的表现不能说是十分满意。
在车站里,上了车后,她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人心酸极了。
几年后的某一天,在东湖边的那处咖啡馆里,很静的时候,忽然听到邻座的人轻声提及一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名词。
女孩走后不到一年,这种以灵芝为名的名噪一时的所谓特效药,便从社会信息传播途径中全面消失了。
邻座的人说,父亲生病后一向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不肯吃药花冤枉钱,也不知为什么,大概是广告做得太诱惑人了,突然同意试试这种药。
他花了几万元买回来的药,还没吃完,父亲就走了。
其实,他明白那药是假的,可是父亲都病成那个样子了,做儿子的还能做什么哩!
听话声十分深情,但从面容上看十分平静,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风暴来袭,也吹不动一片叶子。
乡村的大樟树是一种活生生的哲理。
在远处遥望樟树的人,内心比每天都能享受樟树荫蔽的人还要丰富。
明白真相的时候,倒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格外无助;
之后来家带孩子的第二个女孩,心地十分善良,女儿和妻子十分满意,过年时,还专门开车送她到离家最近的小路口。
说好,过完年她就回来,并且将回程的车票钱都给了她。
女孩穿着妻子送给她的那件红色呢绒大衣,在冬日的原野上一路走走停停。
我们一直等她到正月底,仍没有任何音讯。
难得全家都很满意的女孩不辞而别,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打击,于是我们决定,不再找小保姆了,家务事早前就请了钟点工来做,孩子则由自己来带。
这样过了半年之后才听说,女孩非常想再来,却没有钱搭车,连同我们给的返程车票钱,她都给了母亲,一半用作长期卧病不起的父亲的医疗费,一半用作年后弟弟上学时的报名费。
得到消息的时候,女孩已再次来到武汉,跟着同村的人一起在离我们家不远的长江二桥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做零工。
几年之后,妻子还在提起这个女孩,想不通长江二桥离家如此近,她到武汉后,即便不来打个招呼,怎么就不肯来个电话呢?
或许,是那张返程车票梗在中间,成了打不通的大岭关山。
女孩一定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拿了车票钱,人却不来。
其实,真正惭愧的是我们,是我们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得久了,用以体察周围的智慧锈蚀了。
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并非总是伴随命运的起承转合。
有时候,它宁可成为一张车票,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借灵芝之名的药。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我”一见到第一个做保姆的女孩时,就向她打探大樟树的情况,表达了作者对大樟树具有非常深厚的情感。
B.文章写“我”费尽心机将披露“治癌假药”的文章放在她房间,女孩却仍然催促“我们”去买药,以此暗示女孩单纯幼稚。
C.文章插入“我”在咖啡馆听到男子明知假药却仍然花几万元把药买回来给父亲吃的故事,有力地映衬第一个保姆的行为。
D.文章开头写“灵魂开始出没”,结尾又说“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首尾呼应,读完全文,我们发现作者时时在剖析“灵魂”。
5.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大樟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文章通过叙述两个小保姆的故事,抒写作者的多种情感,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答案】4.B5.①情节上,引出第一个小保姆的故事,因为第一个小保姆来自大樟树村。
②结构上,引起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也为下文作者对自我灵魂的剖析作铺垫。
③人物形象上,烘托人物善良、朴实、坚韧的品质。
④主旨上,是作者抒发情感,阐发议论的寄托物,如“就像长在几里外的大樟树,风暴来袭,也吹不动一片叶子”等语句,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和哲思。
6.①对儿女们孝敬父母、敬爱父母的讴歌之情。
第一个女孩出来挣钱是给自己患食道癌父亲买药治病,即使是假药也在所不惜;第二个女孩连同车票钱都给了母亲。
②对两位女孩朴实、善良、坚韧品质的颂赞之情。
两个女孩为给父亲治病,不怕劳累外出当保姆,到工地打零工,可见善良、坚韧;第一个女孩,表示只做半年,当真只做半年;第二个女孩,因返程车票钱给了家人,而“觉得自己做得不好”,可见朴实。
③对不能体察和体谅贫穷者处境的自责之情。
第二个女孩因为家庭困难而没有钱返回时,我们不理解和妻子“抱怨”,写出了在衣食无忧中无法理解贫穷者的自责。
④对弱者的怜惜之情。
作者对第一个女孩为父亲治病甘愿上当感到“心酸”,对第二个女孩不辞而别及不来电话原因的猜想与反思。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暗示女孩单纯幼稚”错,作者是在提醒女孩不要上当,食道癌是无法治愈的,表达的是作者对女孩的关心,同时也说明了女孩对治疗父亲的病的急切心情。
故选B。
【5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
题干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多次提到大樟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中物象作用能力。
物象作用主要有:
引出某某内容,行文线索,把众多的材料组织穿串在一起,或起着象征、衬托的作用,营造氛围、增加感染力,升华文章主旨、寄托作者情感,引出作者议论等。
解答本题,先通读文章,在文中圈画出文中前半部分有关对“大樟树”的描写,比如文章第一段,写自己小时候住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经常会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颗大樟树。
第三段,写家里来了小保姆,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
大樟树所在地方名字已经换为“大樟树”,“我”见到小保姆就问大樟树还在不在,女孩说在,大樟树“已被列为县里重点保护的古树了”。
根据这些关于大樟树描写所在的位置,结合其所在的上文内容和文章的主旨分析作答。
【6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题干是“文章通过叙述两个小保姆的故事,抒写作者的多种情感,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是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所表达情感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
梳理文章结构,根据对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
比如本题,通读文章,文章主要写了两个小保姆的故事,第一个小保姆出来挣钱是给自己患食道癌父亲买药治病,即使是假药也在所不惜,第二个小保姆连同返程的票车钱都给了母亲,表达了对儿女们孝敬父母、敬爱父母的赞美讴歌。
得知第一个女孩要求去买一种假药给父亲治病,就搜集关于该药是假药的报道放在女孩房间,可是女孩还要坚持去买药,且买药后一刻也不停送回家去。
当时“我”对女孩的行为十分不满,其实不满也是不理解。
第二个女孩竟然把“我们”给她的返程车票钱都给了母亲。
女孩回来后在离家不远的建筑工地做零工,竟然不来家里看看,或者打个电话。
对此,我们当时不理解和妻子的“抱怨”,表达了自己处在衣食无忧中不能体察和体谅贫穷者处境的自责。
还有当第一个女孩买到药,立刻就要给父亲送去,“我”送她去车站,她上车后“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人心酸极了”,这里的“心酸”是作者对第一个女孩为父亲治病甘愿上当感到“心酸”,以及后来对第二个女孩在离家不远的建筑工地做零工,却不到家里来不打个电话原因的猜测和反思,表达了作者对弱者的同情。
【点睛】准确把握物象作用“4角度”
1.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
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作了映衬,如梅、玉、竹等。
2.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
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从环境方面思考
指的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作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4.从主题方面思考
“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答题模板
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衬托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渲染环境。
)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
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
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
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
与互联网商业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产业热潮。
——摘编自:
《中国江苏网》2017年11月23日
材料二:
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数据来源:
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0月13日
材料三:
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
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
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
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
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
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摘编自:
《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
材料四:
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
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
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
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
一种模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
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
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XX、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
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选择。
——摘编自:
《中国青年报》2016年07月27日
7.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的例子引出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其快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
B.材料二侧重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份额比例,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C.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其发展。
D.材料四侧重于网络对知识付费提供内容的分析,并对人们的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指出这种消费形式对于部分人是最好的选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人在对文化的消费中是具有话语权的群体,这与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对于内容付费的支出有很大关系。
B.专业资料和文学书籍两类的用户倾向占到将近六成,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
C.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具有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等特点。
D.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而以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为模式的知识必须付费后才能得到。
9.对于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你有怎样的建议?
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
【答案】7.C8.A
9.①国家层面,要加大网络版权保护力度,鼓励相关商家合理发展;
②商家层面,要针对市场需求,努力提供更广泛、更优质、更具性价比的优质服务;
③消费者层面,在消费过程中要更加理性,不能盲目消费,养成思考的习惯,注重能力的提高。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C项,“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其发展”没有依据,尽管它存在作者所说的不足之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消除其消极影响。
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B项中“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说法错误,这类人可能占的比例较高,但还有其它身份的人群。
C项中“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不正确,原文中只是说二者变现方式的差别,并不是说互联网商业模式不符合国内创新产业热潮。
D项中“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说法错误,原文中“多采用免费服务”。
故选A。
【9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
注意题干中“对于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你有怎样的建议”“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的要求。
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努力,结合文本,有政府层面,有商家层面,有消费者层面,只有这几个方面都有合适的行为举措,这样的新生事物才能真正地成长。
从文本(材料二)来看,政府需要提供好的发展环境,即加强对于网络版权的保护力度,这也是为商家提供了正常的经营环境。
从文本(材料一、二、四)来看,商家要想发展,只有让消费者愿意消费,并且从消费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即更全面的内容、更优质的答案、更合理的价格。
从文本(材料三)来看,作为消费者个人来讲,需要从内容付费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但是也要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促进自身的发展。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
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
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
胡安国①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
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
“臣所知朱震,学术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讲读,必有益于陛下。
”上乃召之。
既至,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
上说,擢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
震因言:
“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万全计也。
”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
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
“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
”从之。
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
将行,震曰:
“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
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优加奖劝。
”上从其言。
故事,当丧无享庙之礼。
时徽宗未袱庙②,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行明堂③之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