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2课时.docx
《《沁园春长沙》教案2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沁园春长沙》教案2课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沁园春长沙》教案2课时
《沁园春长沙》教案(2课时)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
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
如对《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题解与背景):
二、朗读,了解大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思路理清
1、听录音,注意字音、节奏、感情基调。
2、齐读(模仿、评价)
3、说出大意。
指名
①通过读,你能说出这首词的大意来吗?
你认为自己读懂了哪几句?
②词作一般分为上、下阙,上阙写景,下阙抒情。
这首词分上下两阙,各写什么?
③找出思路关键词。
明确:
①
②上阙:
写景,橘子洲头的秋景
下阙:
抒情,回忆了早年的革命斗争生活
③
(二)品析上阙
1.①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上阙所绘之景。
作者是怎么来构画这幅秋景图的?
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②前三句交代了什么?
“独”字写出了怎样的情境,是否表示这里清静人少?
(投影原文)
明确:
时间、地点、(除此,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诗的语言跳跃性比较大,语序也经常会有调动,读诗时要发挥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
)
③这三句连起来怎么说?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独”字写出了诗人虽然遭通辑,处境危险,却仍然坦荡从容。
(联系背景)
2.请用两个以上的形容词准确概括这幅秋景图的特点。
如果要在原文里找出一句话来表达画面特点,是哪一句话?
①色彩绚烂、生机勃勃;②“万类霜天竞自由”
3.赏景:
作者独立橘子洲,看到了哪些景?
词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湘江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秋景的?
A、齐读七句;
B、找出领字:
这几句由哪个字领起呀?
“看”就是词中特有的领字了,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就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比如:
我们在〈雪〉的上阙中就能找到“望”这个领字。
C、讨论:
(投影)这几句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角度相应的有什么变化?
用哪句诗来概述了眼前的秋景?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作者为什么不写“落叶、枯草”之类呢?
D、指名明确:
投影上阙写景:
描绘湘江生机勃勃、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四个方面角度
山上: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
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
鱼翔浅底 (俯察)
“自古言秋多寂寥”在毛泽东的笔下是不是也悲凉、凄清、死气沉沉呢?
用什么词来概括一下?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
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一切景语皆情语”呀!
E、表情朗读:
下面找个表演能力强的同学来模仿一下诗人当时“独立”饱览秋景时的神情、动作,特别是他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的胸襟与乐观态度。
(神态从容、显出伟人的气度)
4.大家都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幅画中实境的游客,你会有什么感觉?
进行想像力的训练
雨果说: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
分为四步:
(1)勾勒形态:
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染上颜色:
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
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
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5.面对眼前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秋景,作者是什么感觉?
想到了什么?
置身于这样一种万类多姿竞自由的蓬勃画境里,作者何来“怅”慨?
(此间相机落实一些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齐读)
明确:
①在这里诗人“独立寒秋”,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沉浮,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足见青年的毛泽东就有胸怀天下的豪情,有伟大的抱负。
(这是一种什么心境?
生:
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
②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
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4、师小结:
上阙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文字投影:
伟大抱负)
(三)品析下阕
1.下阕所抒何情?
用什么方法抒情?
2.与意趣相投之人结伴同游是一件很快意的事情。
当年与作者同游的是怎样的一群青年?
他们是不是跟我们平常旅游一样是游山戏水去了?
交待诗词背景:
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从韶山来到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
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沁园春长沙》。
(1)讨论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①“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②“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③“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④“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⑤“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
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
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
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三)内容小结
1.上下两阕的写景抒情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2.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个词来概括全词的行文思路。
四、深读解味
1.我们都是有自然生活常识的,当时的橘子洲头有红叶、有苍鹰可能不假,但肯定还会有枯草落木一类秋天特有的景象的,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
2.形容词、动词是描形绘色的必要工具,有人说这首词对这两类词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请找出你认为用得极妙的形容词或动词来,说说你的理由。
3.除了形容词和动词,你认为还有哪些词语在这里运用得特别巧妙?
说说你的理由。
4.如果我们来作一个置换:
“立”改成“站”,“击”改成“飞”,“翔”改成“游”你觉得好不好?
或者干脆把写景部分全部改成“看万山衰遍,枯林尽灰;湘江浊透,朽木横流。
鹰哀长空,鱼藏水底,万类霜天尽忧愁”,这样改后意象色彩也还是统一的,你认为好不好?
5.总结本词中心、特点以及鉴赏诗词的方法。
鉴赏方法:
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厘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五、总结提升
这是一首秋的赞词,自由的赞词,风华少年的赞词!
年轻的的毛泽东,泰山一般沉着独立于深秋的辽阔江天,不作感伤文人的悲吟哀鸣,不学孤傲文人的高蹈自适,而是表现出了主宰天地的青春豪情,充满了高度自觉的社会使命感。
在当时革命不利的背景下,毛泽东依然积极乐观,逆境中勇拼搏,灰色际遇里寻亮色,只因他胸襟宽阔有天地,性格里烙着绚烂的底色。
“英雄自古出少年”,伟大领袖毛泽东不是生下来就命比帝王的,历史上的许多伟人,也都是青春年少时就表现出了崇高的壮怀:
(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终不还。
埋骨何必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毛泽东《呈父亲》
(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面壁十年图破壁”
——周恩来
(三)“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四)啊,青春!
青春!
或许你美妙的全部奥秘不在于能够做出一切,而在于希望做出一切。
——屠格涅夫
(五)做一番伟大的事业,总得在青年时代开始。
——词德
(六)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雷锋
(七)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鲁迅
结语:
这就是青春!
青春在任何一个时代,在任何一个年轻人身上赋予的意义都是一样的,相同的年龄,必有相同的激情,只是时代不同,任务不同而已。
承前启后靠我们,世界的未来和希望,在我们的身上,大家能不能充满自信地来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1、作者回忆往昔和同学战友在这里的不平常的战斗生活。
这里哪个是领字?
带出的内容到哪里?
2、指一男生朗读(提示,这里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不平常的战斗生活,应读得激昂、自信,稍快些)
想:
这里给我们塑造了一群怎样的革命青年?
明确投影:
年青有朝气、有才华、有抱负、有热情、有力量,关心评论国家大事,写激浊扬清的文章,贬斥丑恶,弘扬善良,视军阀如粪士,蔑视反动统治者。
3、最后三句如何理解?
这里写一群青年到水深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把疾驶的船都阻住了,多么大的气魄!
(夸张)说明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
(激流勇进、奋发向上、敢作敢为)
你认为他只是在回忆游泳这件往事吗?
为什么?
(其实他是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
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
譬如说:
“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
”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
(诗歌讲究艺术形象,不能像散文那样,太直白了就不像诗。
(五)、领会作者情怀
1、综上所述,你认为整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讨论明确:
询问大自然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胸怀祖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塑造一群革命青年形象——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抱负。
2、齐读,体会感情:
把作者的伟大抱负和革命精神读出来。
(六)展开想象、描述意境,入境欣赏、审美创新。
1、从时代背景出发,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以记叙与描写为主,用300字左右写出意境来。
提示:
什么时间、地点、作者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回答了什么问题?
2、准备、指名、投影参考:
词的上阙写景。
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深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向北奔流。
“远望千山万岭,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近观满江碧水,无数船只争相竞驶,抬眼望,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低眉处,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
”面对寒秋严霜万物却生机盎然,词人思绪万千,不禁提出:
谁是辽阔大地的主宰者呢?
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是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是关心国家命运,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
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他们不主沉浮,谁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