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宏观概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3483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宏观概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宏观概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宏观概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宏观概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宏观概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宏观概念.docx

《高考历史宏观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宏观概念.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宏观概念.docx

高考历史宏观概念

高考历史宏观概念

第一册

一、

(1)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

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在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国家。

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2)古代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建造了金字塔。

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

(3)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并逐步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二、

(1)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与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步相辅相成,培育了以雅典民主政治为代表的古代政治民主制度,为希腊古典文化在哲学、史学、文学、戏剧和建筑艺术等各个领域里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古代罗马是继古代希腊之后崛起于地中海地区的另一个古代文明中心。

它通过不断的对外战争,从一个城邦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与这一历史发展进程相适应,古代罗马国家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共和国和帝国两个时期,并形成了以“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为标志的罗马法律体系。

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创立了基督教。

三、

(1)中世纪西欧社会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之上,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是西欧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

自给自足的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法兰克王国的采邑改革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

(2)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过形成了等级君主制。

(3)中世纪西欧的王权与教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争斗,阿维尼翁之囚标志着教权由盛转衰

(4)中世纪西欧文化在各个领域多有建树,对后世产生了相当影响。

第二册

一、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新时期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

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二、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倡导的德治与礼制,是周王朝的两大创设。

经历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取代了封建世袭贵族制,大国兼并战争催生了“天下定于一”局面的产生。

急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思想家的活跃和思想创造力的发挥。

“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古代历史上灿烂的思想学术奇观之一。

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三、汉承秦制,革除前朝弊政,休养生息,国力有所增强。

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加强集权,外御强敌,使汉代声威远扬四方,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强国之一。

光武帝削平群雄,把汉王朝从衰乱中挽救过来,重振国势。

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地方势力日渐膨胀,最终演化为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的分裂局面。

分分合合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推进,为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四、唐继隋统一之后,不仅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还创造出了中古历史上辉煌灿烂的大唐气象。

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等制度,“贞观之治”展示的统治者虚怀若谷、开明廉洁的形象,成为后世王朝效法的榜样。

积建国八九十年的努力,终于成就了著名的“开元盛世”。

大唐王朝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周边各族,吸纳外来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

第三册

一、北宋初期的制度创设,有效防止了类似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重演,但也带来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积贫积弱的后果。

北方民族的兴起和扩张,形成了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至南宋最终完成。

活字、火药等创造发明,表明宋朝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的前列。

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辽阔的疆域客观上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较以前更为积极和活跃。

 二、明清两朝,传统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独揽决策,行政大权,君主专制至于顶峰。

明朝经济的发展令人瞩目,商品贸易有长足发展,但后期陷于深重危机,王朝统治在内外交困中土崩瓦解。

清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稳固政权,发展生产,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防卫和管理,一度颇为强盛。

明清之际虽有过西学东渐的现象,但统治者的自大与保守终使帝国从海禁走向闭关锁国,拉开了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第四册

一、

(1)15、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2)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导致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

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最初的组织形式之一。

(3)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4)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猛力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二、

(1)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专制王权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2)欧美大陆新生的资产阶级在政治和思想领域向封建专制统治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先后爆发了英国革命、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它们以排山倒海之势给旧统治以致命打击,在欧美主要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三、

(1)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发生,并迅速扩展到西欧、北美及其他地区,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铁路和汽船代替了马车与木帆船,煤炭和钢铁等新能源、新材料被广泛应用。

(2)与生产力迅猛发展相适应,工厂制、股份制、社会立法等新制度和新法规应运而生。

(3)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社会产业结构,而且引起社会阶级结构、上层建筑、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等的深刻嬗变。

(4)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5)工业革命在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同时,也衍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

四、

(1)工业革命开启了财富新源泉,但资本和劳动的对立的社会矛盾,也因此趋向尖锐。

(2)工业化初期的西欧社会,冲突迭起,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设计了理想中的和谐、协作和平等的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吸取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明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方向。

(3)1871年成立的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尝试,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五、

(1)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北美、中东欧和亚洲。

美国通过工业革命和南北战争,向着世界强国的道路迈进;德意志民族以王朝战争的方式实现统一,在中欧迅速崛起;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后不断扩张,又经历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也跻身资本主义国家之列。

(2)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推动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3)新兴强国后来居上,掀起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

以英、法、德、美、俄、日新老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第五册

一、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连续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从此,中国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催生了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

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率领太平军,纵横十数年,横扫大清王朝半壁江山。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刺激下,洋务派以“自强”、“求富”相号召,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步履蹒跚的现代化之路。

二、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民族的命运。

甲午战争后,面对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继续探索救亡图存的出路。

无论是鼓吹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还是以“扶清灭洋”相号召的义和团运动,以王朝自救为目标的清末新政,均以失败而告终。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终结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民主共和的始基。

由此,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三、

(1)20世纪初,世界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竞争激烈,冲突迭起,国际风云变幻莫测。

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彼此敌视。

(2)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战争的残酷超乎人们的想像。

它摧毁了欧洲的四大帝国,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实力对比。

战后出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个新的国际政治体系,它建立在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之上,因而只能暂时稳定国际格局。

人类社会依然面临下一场战争的威胁。

四、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确立了一个新的国际格局,也催生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革命回应了俄国民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呼声,开启了俄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历程。

五、辛亥革命后,民国取代了专制王朝,但共和政体并未真正建立。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以几度余波显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落幕。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礼教的批判扫清了旧文化的地基,为人们接受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想做了重要准备。

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河。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推进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中国共产党联合“以俄为师”的国民党,进行了北伐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六、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政变导致大革命的夭折,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旗帜,以“血与火”的抗争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革命武装,汇聚井冈山,在毛泽东领导下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会后,红军继续长征,并取得伟大胜利。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危机。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相互依存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然而,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世界经济组织与国际贸易规则的缺失,威胁着脆弱的国际新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是从世界经济大危机开始的。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求解困之道。

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调整了19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经济政治,尝试发挥国家在经济与社会中的调控作用。

与此同时,意、日、德三国先后建立了法西斯体制,走上了对内独裁与对外扩张之路。

人类社会面临战争的威胁。

八、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兴起与结盟改变了战略格局。

突破与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为成为这一时期外交舞台上的焦点。

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开始,法西斯国家不断拨动战争的火焰。

西方大国或坐视不理,或有意祸水东引,以致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人类的上空。

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协同作战,扭转战局,取得了胜利。

第六册

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七七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浴血奋战。

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代价,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民主的光明前途,中国共产党付出了很大努力。

蒋介石集团却一意孤行,悍然发动内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民党统治区危机深重,民怨沸腾。

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的支持下,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部队被基本消灭。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攻克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雅尔塔体制构成了新的国际格局。

联合国的成立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世界整体化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战后初期,以苏联和美国为中心的“两大阵营”的对抗展开了东西方“冷战”。

冷战时期的世界由两极逐渐向多极化演变;殖民体系的瓦解兴起了“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两大阵营的分化导致大国关系的重组;美苏争霸态势因双方力量的消长而发生变化。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以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为标志,东西方冷战宣告结束。

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时期。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首先兴起于美国,随后席卷全球,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它进一步加速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步伐。

其中,西欧的一体化进程率先实现了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与经济联合。

与此同时,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陆续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

一个覆盖全球的世界贸易体系已经破茧而出。

在这股浪潮中,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共存。

五、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中,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抗美援朝,维护国家安全,为新中国展开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奠定了基础。

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推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创设,保证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六、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毛泽东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中共八大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确定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但1956-1957年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左”的思潮兴起,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生重大失误。

1958年提出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所有制的“一大二公”,造成严重后果。

经过国民经济的调整,形势有所好转,“两弹一星”的成功试爆与发射标志着中国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1966年毛泽东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使国家陷入十年内乱。

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中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中国率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初展外交风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发生新的变化,中国利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第三世界的兴起和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积极拓展外交舞台,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冷战结束后,适应和平与发展的新趋势,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致力于建立全方位的对外关系,赢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和平环境,并对构筑新型国际关系、处理重大国际事务做出了重要贡献,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第七册

一、儒家学说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的春秋乱局,以重振礼乐制度为己仁,希望通过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

汉代儒士兼采阴阳五行学说,为儒家的伦理纲常敷上浓郁的神学色彩。

宋明理学家则将儒学提升至哲学的高度,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

从本质上说,儒学是与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在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长期延续的过程中,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儒学还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并在西方引起很大反响。

二、两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学源源而入,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倡导“中体西用”到输入进化论,再到主张共和革命,中国的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

高举“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大旗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新学制的建立,使新式教育得以迅速推广。

近代科技的引进、西学书籍的大量翻译出版以及报刊业的繁荣,在传播西学新知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科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交通、通讯手段的改进,民间社团的兴起以及社会习俗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的嬗变,以及经济、政治的变革,推动着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转型。

三、从崧泽文化开始,上海地区已有了文明的雏形。

经过元明时代的设县与建城,上海初步具备了城市的框架。

至清中期,上海已发展成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鸦片战争迫使上海开埠,西方列强的入侵形成了“国中之国”——租界。

租界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也在客观上将上海推向世界。

从清末到民国,上海的市政、城建、经济、文化在近代社会的大变局中逐步发展。

四、在文字产生以前,先民对历史的记忆和认识,只能反映在口耳相传的传说中。

至迟到殷周时代,文字、历法和专职记事的史官的产生,为史学的萌芽、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从此以后,史官、史家层出不穷,史书编纂连续不断,史书体裁丰富多样。

司马迁《史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和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知往鉴来”,体现了传统史学的基本特色。

到20世纪初,史学研究的目的、内容、服务对象和历史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最终促成了传统史学向“新史学”的转型。

五、启蒙运动出现在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发展的17——18世纪。

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和荷兰。

就近代而言,启蒙运动发端于17世纪的英国、近代唯物主义的科学文化,促成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在18世纪的法国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的影响遍及欧洲、美洲和亚洲。

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它高扬理性的大旗,引导人们向现代社会前进。

丰富而深刻的启蒙思想为近现代世界各国的变革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六、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飞跃,也是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转折。

现代化的进程是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张的过程。

这一过程开始于西欧,16世纪后,西欧地区的历史运动(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等)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文明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17——18世纪,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此后,工业革命推动的现代化进程在欧洲、北美和东亚逐次扩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如法国、德国、俄国等,北美、东亚的美国和日本先后实现了工业化。

这些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各具特色,并通过殖民主义方式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现代体系。

2)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并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展开了多次重大经济政策的调整,形成了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的新模式;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为人类选择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获得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在选择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多样的现代化模式。

目前,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运动仍在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将把世界历史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