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3128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8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docx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docx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

建设方案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二O一一年十月

目录

第一部分建设基础3

一、专业建设背景3

(一)区位优势3

(二)人才需求状况3

二、专业建设基础3

(一)专业发展状况3

(二)校企合作形成一定规模3

(三)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取得成效4

(四)从“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两方面建设了“双师”教学团队4

(五)校内外实训条件4

(六)社会服务能力5

第二部分专业建设目标6

一、总体目标6

二、阶段目标6

(一)全面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6

(二)以企业介入为特点建立新型课程体系7

(三)实训条件建设9

(四)人才培养方式改革10

(五)师资队伍建设10

(六)实施第三方评价10

(七)提升社会服务能力11

第三部分建设内容12

一、突出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对接12

(一)建立校企长期对接平台12

(二)实现校企对接12

二、探索系统培养人才,建立中职高职衔接体系15

(一)设计系统化的中、高职课程体系15

(二)系统化建设中、高职衔接的优质核心课程和教学资源库17

(三)改革招生考试办法18

三、强化实践育人,建好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18

(一)建设具有“厂中校”特征的“人才培养基地”19

(二)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和培训部19

(三)建设校内实训室19

(四)编写实训指导书20

(五)内涵建设20

四、按照“项目化、实战化、数字化”进行人才培养方式改革20

(一)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20

(二)按照职业要求举办学生大赛;21

(三)与企业共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22

(四)引数字化入课堂22

五、师资队伍建设22

六、实施第三方评价23

(一)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23

(二)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3

(三)建立毕业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毕业生职业发展监控24

(四)分析第三方评价,促进专业建设与改革24

七、提升社会服务能力25

(一)职业培训25

(二)技能鉴定25

(三)制定行业标准25

(四)对口支援与交流25

第四部分举措与保障26

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26

(一)校企合作深度问题26

(二)第三方评价的问题26

(三)校内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相脱节的问题26

二、保障措施27

(一)组织保障27

(二)经费保障28

(三)机制保障29

(四)人员保障30

(五)政策保障30

(六)质量保障30

第五部分建设进度及2012年、2013年预期绩效32

第六部分两年建设经费全额预算及年度执行计划35

第一部分建设基础

一、专业建设背景

(一)区位优势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国家文明城市——马鞍山市,是中西部地区东进长三角的黄金跳板,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基地和长三角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

当前,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就我市来说,已拥有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且马鞍山及周边地区的装备制造业非常发达。

建设好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既是马鞍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安徽东向发展经济战略的要求。

(二)人才需求状况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一个专业口径较宽的专业,与该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不仅数量多,地域分布广,而且规模、层次各异。

科技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也已发生变化,高职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据调查,至2010年安徽省电气自动化技术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学历水平和技能还较低,高职高专以上学历者仅占不到20%。

随着各单位的电气自动化程度明显提高,在未来数年内,该专业从业人员的需求量还将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

而安徽省现有高校对该专业高质量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具体表现为:

一是总量不足,二是素质不够,适应不了行业发展的需求。

目前尤其紧缺的是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工控技术人员与高级维修技术工人。

二、专业建设基础

(一)专业发展状况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办学初期,专职教师少、各方面条件落后。

经过近二十年的办学积累,在马鞍山市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学院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积聚了一定的电气类人才培养的办学实力。

学校以其不断提高的办学水平,良好的办学条件,出色的教学质量,在改革与发展中所焕发出来的生机和活力,赢得了马鞍山市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现已拥有一支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马鞍山乃至长三角培养了大批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深受企事业单位的好评,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

(二)校企合作形成一定规模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围绕安徽省有优势的制造企业,紧紧依靠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紧密联系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宝钢冶金建设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公司、马鞍山万马集团、马鞍山山鹰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泰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大订单式培养的力度,践行“课堂+车间”的合作办学模式。

(三)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取得成效

为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与岗位对应工种的职业标准相结合,加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促成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注重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以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模式案例化,学生实训企业化为目标,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围绕电气自动化技术典型工作岗位,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即按照本专业岗位所需技能及职业素养搭建课程体系,并进行了相关课程开发。

在《数字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电子工艺学》等课程开展了“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经过多年改革和实践,教学效果明显,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认可,已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

(四)从“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两方面建设了“双师”教学团队

通过多年建设,本专业已形成一支由工控行业知名专家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加的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本专业现有教师25人,其中,专任教师15人,企业兼职教师10人;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等高级职称的教师6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72%;近年来专业教师主持和参与的各类教科研项目8项,获得国家专利1项,发表论文近30篇。

(五)校内外实训条件

1.校内实训条件

本专业现有金工实训室、单片机微机实训室、计算机仿真室、电气控制PLC实训室、电子工艺实训室、电子实训室、电工电子综合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等实验实训场所。

实验、实训室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实训场所内配有钳工工作台、普通金属切削机床、高配置计算机、计算机仿真软件和其它专业教学软件、PLC实验台、电子电工综合实验台、电路数模电组合实验箱、单片机综合实验箱、维修电工实验台以及电子工艺等实验、实训所需的仪器仪表,总价值约600万元,这些实验、实训设施不但为各专业课程开展实验教学提供了保证,而且为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其中,电气控制与PLC试验室正与企业商谈合作事宜,拟逐步建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为电气自动化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实习岗位,并真实感受到企业工作环境,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了保证。

2.校外实训基地

学院和自动化系非常重视实训基地建设,近几年已先后为本专业搭建了8个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口的各类企业和有良好实训条件的兄弟院校。

企业实习实训基地有上海宝钢冶金建设公司、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山鹰造纸有限公司、马鞍山万马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采用企业为实训基地,体现了“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使学生能在一线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技能训练,并有利于其掌握本行业新知识、新工艺;同时又能实现教、研合一,利用学院的人才资源为企业解决有关技术难题,拉近校企之间的距离、密切校企之间的关系。

不仅如此,如上海宝钢冶金建设、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还是本专业的就业型实训基地,学生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实训、实习,结束后大多被公司录用。

这种实训基地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学校附近的马鞍山技师学院和马鞍山中职园,是马鞍山的两所职业类院校,拥有良好的实训条件。

由于共处一地,本专业和他们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

(六)社会服务能力

为社会和校内进行了1000余人次维修电工、电子装配中级工和高级工的考证培训,一次通过率达85%以上。

多名教师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培训工作。

如为万马机床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服务,负责一些项目的分析任务,并辅助公司对新员工进行专业培训;2008年4月参与马钢三钢轧大H型钢厂主轧机PLC控制系统的技术改造和升级,由西门子S5系统升级为S7等。

第二部分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石,是高等职业院校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之一,它标志着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一贯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以人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稳步办学规模,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内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马鞍山市委、市政府高标准建设职业教育体系的精神,结合我院“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以培养结构合理的优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载体,立足马鞍山,面向安徽省,辐射长三角,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基于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培养具有个性化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强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构建基于工程实践的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基于生产性的院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群;构建基于企业和学生双方满意的就业服务体系。

力争使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省教育厅关于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各项指标要求,努力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打造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省级特色专业,在同类院校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并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带动院内其它相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二、阶段目标

(一)全面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与企业合作办学,能实现学校、企业和社会多赢的局面。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育人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规格,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不仅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接收毕业生就业,而是利用高职院校的技术力量进行技术和产品研发,还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的场地建厂设店,依托高职院校发展企业。

高职院校还可以教学班级设在企业车间、企业研发机构,与企业融为一体,边实习见习,边学习提高,变消耗型实习为生产型实习学习,增强学生的真本事。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围绕安徽省有优势的制造行业,紧紧依靠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紧密联系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宝钢冶金建设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公司、马鞍山万马集团、马鞍山山鹰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泰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强订单培养的力度,践行“课堂+车间”的合作办学模式。

具体合作办学模式为:

1、继续做强校企“互动式”模式

近两年,要做强在上世纪末的与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宝钢冶金建设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公司等单位进行的“互动式”模式。

加大力度聘请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

2、做活“订单式”合作

自2009年开始,本专业与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泰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订单式”合作办学,在2011级新生一入学,就成立“精诚”班、“泰尔重工”班,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是由学生自由选择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3、尝试校园引进企业模式

未来5年内,为了更好的建设本专业,要尝试引进1~2个有实力的企业到学校,由我院出场地,企业的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这种模式能让学生感受到在企业工作的气氛,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的学生热情,并且主要能解决学校实习实训设备条件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二)以企业介入为特点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

聘请企业专家和生产一线的技术工程师共同研讨,经专业改革与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按照电气自动化专业职业岗位知识、能力、态度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电气设备应用能力为主线,以《电气控制》、《PLC控制和应用》、《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等课程融入国家职业标准,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主线”工学紧密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基地平台为载体、把人文社科知识、基本理论基础、基本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分解到不同的教学阶段,分解成若干个教学项目,以教学、实训、军训、讲座、社团活动、社区服务等形式,贯穿到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四个岗位专业能力,以形成学生的专业岗位核心能力。

其中,基地平台是指校内基地、校企共建基地、企业基地三位一体所构建的教学基地平台。

2、专业能力课程模块。

专业能力课程教学的内容,是根据岗位群的核心能力要求,按“能懂、够用、实用”的原则,以其所对应的技术规范、政策法规、能力目标、培养规格所制定出的一个个与工作过程相一致的知识能力模块,使学生在掌握了这些知识能力后,形成胜任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

课程模块建设包括设计与制造基本能力、控制仿真与编程能力模块、电气设备维护与维修能力、企业岗位工作能力模块。

3、编写规范专业培训内容,建立校企合作式鉴定体系

根据专业岗位能力的需要,结合马鞍山市和安徽省大中型企业的现状和特点,以项目为载体,对项目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分析,来开发设计课程。

在此基础之上,按照“选用优秀教材,编写适用讲义,建设特色教材”的思路,组成以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和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有周边高职学院教师参加的编写组,编写出相关专业教材,并与企业合作创建新的鉴定体系。

4、教学方式与手段建设。

(1)以就业为导向,推行项目化模式

将现有的学科体系转变为行动体系,充分引入企业元素,以企业学徒制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就业为导向,把“讲课、作业、实验、实训”过程改为综合性的“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开发模式。

通过项目的开发,营造一种创意、创新和创业的环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2)用“工厂”代替课堂,提倡现场教学,校中厂建设装配车间

借鉴“教学工厂”的先进教学理念,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中,营造一种“车间是课堂,师傅是老师,工人是学生”的企业环境,多采用现场教学,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和综合技能的培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零适应期,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建设完善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配套的自动化专业实训装配车间。

(3)满足地区发展需求,为企业“度身定做”人才

学院与用人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根据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编制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为企业“度身定做”人才。

建立以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努力做到教学计划共订、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共建、教材共编、学生共同培养。

实现“产、学、研”合一,突出课程“嵌入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相协调,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到企业后可以立即上岗。

(三)实训条件建设

搞好高职专业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改善教学基本条件,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前提条件。

我们将会通过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全面提升电气自动化方面的实验实训条件。

未来5年,学院将通过政府扶持、对外引资、校企合作、自主开发、自筹资金等形式,有步骤地对现有自动化技术基地进行改造。

总体目标是教室专业化、实验室实训化、实训基地产业化,着力建设现代化的具有教学、生产、科研三位一体功能的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

1、整个实践教学分四个层次来建设,具体规划如下:

第一层主要是基础和专业基础实验室,主要作用是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验证,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强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电工实验室、电子实验室、电子技能实训室等。

第二层主要是各专项实训室,主要作用是强化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如PLC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电力传动实训室等。

第三层主要是各综合实训室,主要作用是强化对学生在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如自动化技术培训中心、现场总线与组态实训室等。

第四层主要是校外实训基地,主要作用是使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得到锻炼与提高,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厂中校)

基地管理制度建设。

2012年完成电气自动化专业及相关专业群人才培养基地管理制度建设,本制度应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及运作方式。

2013年在与中钢矿院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1个,主要对专业内优秀学生进行深化学习与培训。

组织校内教师培训。

培训包括管理制度学习、熟悉企业生产环境、掌握企业技术应用特点、掌握企业生产技能要求等,要求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职业技能。

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学校与企业充分合作,寻找双方合作的切入点,探索双方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过程,充分发挥基地为学校和企业提供双向服务的功能。

实训项目与实训包开发。

根据企业生产及技术应用的特点及规律,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有效地展开专业课程教学和校内实训项目的进行,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生产需求,拓展实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开发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实训项目。

(四)人才培养方式改革

在《电气控制与PLC》及《电子工艺学》等核心课程中,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开展“项目化”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改革,按照“实战化”要求举办学生大赛,使大赛常规化、制度化,并实现与电子设计、智能车、楼与自动化等比赛的衔接,积极组队参加省级及以上比赛,与企业共建建设《数字电子技术》、《楼宇自动化》等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五)师资队伍建设

我系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是省级教学团队,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满足本专业建设和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具体是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和引进工作。

经过建设,使本专业专兼职教师总人数达到40人,其中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4人,专任教师总数达到20人,专兼职教师比例为1:

1。

老、中、青比例2:

4:

4,“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比例达75%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0%以上。

通过出国、高校进修、主持科研项目、企业锻炼等方式培养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

组成一个由工控行业的技术专家组成的不少于20人的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授课比例达30%以上,使本专业教学团队成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六)实施第三方评价

建立由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及学校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建立建全相关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由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学生及其家长等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通过评价分析,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及课程改革等提供科学依据,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七)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在努力做好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与辐射能力,扩大对外交流,为周边学校开展师资培训和学生实习实训,加强校际合作。

每年开展各种培训600多人次,积极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不少于2项。

 

第三部分建设内容

一、突出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对接

为了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与芜湖精诚铜业等企业合作,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以“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实现“校企互融六对接”,即“专业对接职业、课程对接技能、教师对接师傅、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

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相互融合,职业技能培养效果更加显著,学生就业能力日趋增强,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一)建立校企长期对接平台

与精诚铜业集团、中钢矿山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1个,成立“人才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及教学教研部、实习管理部等部门,制定《人才培养基地管理规定及工作职责》、《人才培养基地实习制度》、《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制度》、《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制度》等。

发挥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校企对接

1、校企合作建立“学校专业+企业车间”的专业建设模式

围绕马鞍山相关行业,面向“长三角”,紧紧依靠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学校专业+企业车间”的专业建设模式。

专业建设模式见图1所示。

 

图1“学校专业+企业车间”的专业建设模式图

“学校专业+企业车间”的专业建设模式中,实训条件由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组成。

校内实验实训室主要由学院自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由校企共建。

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设备技术含量同步、管理方式与企业接轨,使校内实训基地实现功能系列化、管理企业化、设备先进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

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的车间一起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并为师生开展教学、科研、培训、产品加工、开发、技术创新提供平台。

以车间为载体,开展专业建设。

通过以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以技术同步为目标,更新实训设备;通过校企互惠,建设双师团队;通过校企互动,开展产学活动。

这种模式将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有机地融合起来,推进了工学结合,实现学校、企业两位一体,双方互动、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学校专业+企业车间”的专业建设模式。

使得教育与行业发展、市场经济相协调,提高了职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2、课程对接技能,确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

(1)企业工作岗位需求调查。

每年寒、暑假,本专业组织两个调查组,安排半个月的时间,分别到相关企业、行业,对其工作流程、工作规范、工作能力、工作素质进行调查和分析,制定出岗位工作群和岗位工作能力要求。

对实习学生和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了解学生的能力素质,在经过信息统计和分析之后,及时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修正。

(2)确定专业工作岗位(群)的核心能力。

根据自动化专业工作岗位(群)和岗位工作能力要求,专业建设小组与聘请的企业专家一起制定出本专业工作岗位(群)的核心能力。

(3)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

根据专业工作岗位(群)的核心能力,在专业改革与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由专业建设小组与聘请的企业家一起制定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

(4)制定专业能力课程模块体系。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细分出专业能力所对应的各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