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2766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仙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仙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仙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仙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仙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仙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docx

《仙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仙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仙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docx

仙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仙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一、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6)

㈠“十一五”发展基础…………………………………………(6)

㈡“十一五”发展特征…………………………………………(8)

㈢指导思想…………………………………………………(12)

㈣发展目标………………………………………………(12)

二、空间布局与区域定位……………………………(14)

㈠空间布局的基本点…………………………………………(15)

㈡县城综合区域……………………………………………(15)

㈢工业新城…………………………………………………(16)

㈣中部旅游休闲中心………………………………………(17)

㈤西部产业发展次中心……………………………………(18)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8)

㈠构建新农村的新形象……………………………………(19)

㈡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现代产业体系……………………(20)

㈢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系………………………(22)

㈣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23)

㈤建立和深化新农村民主管理新机制……………………(25)

㈥有序发展村庄居住社区化………………………………(26)

四、打造富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26)

㈠构筑“一城四园”的工业发展平台…………………………(27)

㈡培育自主创新的竞争能力…………………………………(28)

㈢重组特色行业发展新优势…………………………………(28)

㈣培植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30)

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30)

㈥营造“兴工强县”的发展环境……………………………(31)

五、创建浙江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32)

㈠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布局……………………………………(32)

㈡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管理…………………………………(32)

㈢绿色农产品的多元化发展…………………………………(33)

六、构筑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34)

㈠开发“仙居”特色旅游产品………………………………(34)

㈡实施“大神仙居”整合工程………………………………(34)

㈢加快旅游管理体制创新……………………………………(35)

七、整体推进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和升级……………(36)

㈠加强引导、快速推进………………………………………(36)

㈡推进房地产业的有效调控和有序发展……………………(36)

㈢推进商贸物流业和新兴服务业业态化……………………(37)

㈣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38)

八、生态县建设的任务和要求…………………………(39)

㈠生态保护与综合开发的路径选择…………………………(39)

㈡生态功能区划与重点区域…………………………………(41)

㈢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43)

㈣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社会体系……………………(45)

九、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48)

㈠加快转变政府职能…………………………………………(48)

㈡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49)

㈢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50)

㈣扩大对外开放……………………………………………(51)

十、发展社会事业,提升软实力水平………………(52)

㈠加强科技与人才工作………………………………………(52)

㈡推进教育事业新发展………………………………………(53)

㈢继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55)

㈣建设文化软实力的“五大工程”…………………………(55)

㈤构建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57)

㈥深入开展“平安仙居”建设………………………………(60)

十一、强化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62)

㈠县域基础设施………………………………………………(62)

㈡工业基础设施………………………………………………(63)

㈢服务业基础设施……………………………………………(64)

㈣城镇基础设施………………………………………………(65)

㈤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65)

㈥水资源利用基础设施……………………………………(66)

十二、规划实施保障措施……………………………(66)

㈠建立和完善规划体系………………………………………(66)

㈡创新规划的实施与监督机制………………………………(67)

㈢加强规划管理与协调………………………………………(67)

㈣严格项目管理……………………………………………(68)

附录

附表一:

“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69)

附表二:

“十一五”时期重大建设项目规划……………(70-75)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转轨、体制转换、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奠基时期。

根据《中共仙居县委关于制定仙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认真编制和有效实施仙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准确把握和系统筹划必须突破的若干重大问题,对于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十一五”发展基础

“十五”以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深入推进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发展思路和发展道路选择有较大突破,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5年全县GDP总值达到50.8亿元,超过50亿的计划目标,年均增长13.1%。

财政总收入完成5.5亿元,超过5.34亿元的计划目标,年均增长13.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超过2.45亿元的计划目标,年均增长13.6%。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有效进展:

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16.1:

48.7:

35.2调到2005年的11.4:

47.0:

41.6。

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杨梅等农特产品产业化发展迅猛,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提高。

全县合力兴工,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医化、橡塑、机械、工艺美术、金属制品、绿色食品加工等行业特色更加突出。

服务业发展较快,尤其是生态休闲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三次产业的快速成长。

改革开放取得成效:

投资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较大进展;企业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深化;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和经济协作进一步扩大,“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取得成效。

城乡统筹有序推进:

城镇化水平达到43.8%,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至14.6KM2,横溪、白塔、下各三个中心集镇初具规模,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逐步增强。

“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及“农民饮用水工程”成效明显。

大力实施下山移民工程,建成一批移民新村。

稳步推进“农民素质培训”,建立和完善了扶贫助学制度。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台金、诸永高速公路建设与35省道改扩建工程及县道硬化、康庄工程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电力、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逐渐加大,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依法治县稳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快,“平安仙居”建设初见成效,社会政治保持稳定。

这些都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

主要是:

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产业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突出,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环境亟待优化,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提升任务艰巨。

城乡二元结构还未根本打破,农民增收不快,新农村建设任务任重道远,区域差距有待进一步缩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不断努力。

利益格局调整带来矛盾增多,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需要同步健全,民主法制建设有待深入推进,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任务十分繁重。

这些问题要在“十一五”时期着力解决。

(二)“十一五”发展特征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战略机遇期,在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仙居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发展特征:

1、发展的内涵特征。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特征。

我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受自身经济实力和要素积累不充分的约束,既不同于发达地区,也有别于原始积累时期的发展模式。

因此,我县的经济发展只能以结构调整和实力培育为主线,构建平台、强化引进、突出集聚、加强融合,坚持在大引进中促进大发展,在扩大增量过程中调整结构,提升档次,培育经济实力,在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拓展创新领域过程中提升企业素质,增强综合竞争能力。

这种结合构成了“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特征。

——体制转换的特征。

我县的体制转换受传统观念和生产力水平的局限,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这就决定了“十一五”时期的体制转换必须从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入手,其主要特征是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实现资源优势与资本优势对接为重点,构建投融资平台,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扩大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调节各个阶层的分配关系,创新加快发展的新机制。

——社会转型的特征。

全县90%以上农民实现小康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

我县的社会转型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以破解“三农”为核心,提高中心集镇对产业、人口、要素的集聚能力,为农民的就业转移开辟道路。

在不断改善全社会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形成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我县作为椒江流域的生态源头和生态屏障,决定了我县的发展要对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的牺牲和贡献。

因此,以“生态县”建设为载体,突出永安溪流域的综合保护和合理开发,科学界定功能区块,永续利用生态资源,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是我县可持续发展的明显特征。

2、发展的增长特征。

——以区域综合发展为单元的全面增长特征。

区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载体。

通过区域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区域特色,提高中心集镇功能,完善各个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创造更多的享有就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机会,使各个区域的人民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增长特征。

——以夯实基础为核心的前慢后快增长特征。

“十一五”时期是为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的一个重要时期。

许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有一个过程。

台金、诸永两条高速公路和35省道的改扩建工程、工业集聚区建设、旅游景区整合、仙居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从前期到开工,从建成到发挥效益,需延长至2008年前后。

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将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十一五”的发展过程将呈现明显的前慢后快的增长特征。

——以产业集聚融合为特色的集约型增长特征。

我县各个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

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和农特产品既是制造业的原料,又是旅游业的亮点。

工业布局集聚化、旅游开发集约化、农产品拓展基地化的产业发展趋势,将有效地推进各个产业进一步集聚和融合,更加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拓展产业面,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形成以产品为龙头,各个产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凸现集约型增长特征。

——以缩小人均收入差距快于总量差距的增长特征。

我县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只要把发展的重点倾斜于人均收入,突出劳动力转移,注重“就业优先”,发挥旅游休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有利于农民转变就业和创业的产业优势,在加速产业发展的同时,强化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就能形成人均收入差距缩短快于总量差距缩小的增长特征。

3、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经济快速发展与三大瓶颈约束的挑战。

“十一五”时期的大规模投入和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要素支撑,而我县欠发达的客观基础和资源环境及要素禀赋不甚合理的条件,在发展过程中定会受到要素资源瓶颈、增长方式瓶颈和体制、机制瓶颈的约束,将形成不同程度的挑战。

——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多重矛盾挑战。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体制机制转换、社会发展转型必将带来社会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

农民增收问题、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问题以及社会秩序问题等等,与政府的可支配能力和可调节权力将形成复杂的矛盾关系。

合理调节利益关系,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发展将面临严峻考验。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发展、奋力崛起为主题,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夯实基础,强势推进,力争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壮大旅游休闲业、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软实力提升、“平安仙居”创建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推进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

(四)发展目标

依据“坚持科学发展,着力夯实基础,强势推进工作,促进仙居崛起”的总体要求,确定总体目标为:

力争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成为富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休闲胜地,努力为我县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目标为:

——增强综合实力。

“十一五”期末实现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三产增加值比重占GDP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0000元,城镇化水平达5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1%;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十二五”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优化发展环境。

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加快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要素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多种所有制经济更加繁荣,开放型经济更加活跃,再创我县体制机制新优势。

——改善群众生活。

加大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筹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就业结构调整带动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加快强县富民步伐。

完善社会救济保障,发展社会慈善事业,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群众利益,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力争使城乡居民收入和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推进生态建设。

正确处理“生态县”建设与旅游休闲资源、水资源、矿山资源、低山缓坡资源等要素合理开发的关系,生态建设进程加快,生态体系基本完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污染物排放强度逐步下降,生态环境日益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提升软实力。

以人的素质提升为核心,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努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水平,使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

——构建和谐社会。

“法治”仙居建设成效明显,依法治县各项工作进一步强化,经济社会生活的法制环境不断完善,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治安状况保持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和谐。

具体指标详见附件:

2006—2010年全县主要发展指标预测表

二、空间布局与区域定位

空间布局与区域整合是以调整县域空间中长期生产力发展为主要目标,对多个发展利益单元组成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持续协调所作的总体安排与战略部署。

我县区域规划将在公众参与和广泛的社会支持基础上,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参与规划制定与实施,以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遵循“空间集聚、合理布局、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构建以县城、工业新城、中部旅游休闲中心、西部产业发展次中心为核心区块的生产力空间布局发展构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增加发展软实力。

(一)空间布局的基本点

“十一五”期间,仙居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区域整合将以拉大中心集镇框架、增强中心集镇的集聚能力和辐射功能、融合资源、集聚要素、转移农村劳动力和推进产业发展为基本点,合理整合人工生态系统资源与自然资源,加快产业、人口、要素向中心集镇集聚,产业链向周边山区延伸,构建以城镇带动乡村的发展格局。

优化和提升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推进东部工业新城崛起,发展中部旅游休闲中心,开拓西部产业次中心;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和扶持机制,形成县域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新格局。

选择的载体是城镇化体系和产业化集聚,发展的主体是“三农”,实现的目标是全面小康。

基本形成以永安溪为主轴线,以高速公路互通口为依托,以35省道为纽带,呈“S”型(横溪坐落北岸、白塔坐落南岸、城关坐落北岸、下各坐落南岸)的带状空间布局。

(二)县城综合区域

以县城为中心,整合周边乡镇的人口、资源和空间,实现县城综合区域发展的良性循环。

基本实现不等规模的中心村、资源村、集市等要素的有机组合,形成辐射全县各个区域的多层次、放射状、高密度的产业结构一体化和产业布局一体化。

充分实现空间资源合理配置和空间效率有序提高。

进一步加快城区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启动行政中心建设,实现城区人口18—22万(包括“工业新城”及整合官路镇后)的规模。

功能定位与特色:

仙居的核心区域,是经济密集区和人口密集区,主要承担全县的集聚功能、创新功能、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

其特色是:

科技与贸易水平相对较高,文、教、卫事业等比较先进,以发展工艺美术、轻纺、机械、家电、房地产等环境污染少及高科技产业与清洁型生产企业为主,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50%以上。

具备相当成熟与完备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制高点。

(三)工业新城

以县城以东、下各镇以西,外延永安、现代、创新等工业集聚区为核心区块,整合周边乡镇的人口、资源和空间,在“十一五”期间形成工业新城的基本框架与产业格局。

主动承接和放大县城的辐射作用,扩大工业新城与县城、县际(临海市)的经济联系,促进招商引资和内外贸同步增长,促进知识、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和市场发育,密切信息、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交流和合作,形成全方位、多领域“接轨县城、振兴工业”的新局面。

功能定位与特色:

打造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经济产业集群区、县域推进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区和工业化的主导区,周边移民安置的集聚区,也是县域招商引资打造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要载体。

其特色是:

中小企业发展较快,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特征明显,以发展医药、化学制造、电子、机械、汽摩配件、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等行业为主,增量、增益稳定,服务业配套发展。

对周边乡镇、中心村、资源村及县际周边形成多层次区域经济中心的功能。

(四)中部旅游休闲中心

以158KM2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核心,整合区域面积476KM2,吸纳白塔、田市、淡竹、皤滩的人口、资源和空间,形成“大神仙居”旅游观光休闲中心。

“十一五”期间,通过集聚安置周边山区的移民和外来创业人员,加快中心集镇的建设规模。

充分发挥交通枢纽的定位与丰裕连片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国家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及准备开发10.1KM2的“省级神仙居旅游休闲度假区”等要素资源的优势,加快在两条高速公路交汇的互通口开辟物流基地,在永安溪南北两岸的滩地上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及配套的中高档景观房产。

功能定位与特色:

生态环境优越的区域和“黄金旅游”之地,承担着全县主要的景观服务、水土保持、调节气候、保护文物、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人文景观等功能。

以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居住、农家乐等服务业为主,布局合理,增速强劲。

集市体系与物流贸易活跃,轻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与工艺品、旅游产品开发生产的专业化协作程度很高。

(五)西部产业发展次中心

以横溪镇为核心,整合周边乡镇的人口、资源和空间,“十一五”期间继续扩大西部山区人口的集聚,形成中心镇5万人口左右的规模。

“十一五”期间,横溪镇在加快发展生态工业、高科技工业与高效生态农业过程中,要充分突出仙居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基地作用,结合水产业发展来奠定县域产业发展次中心的地位。

功能定位与特色:

台州西部的中心集镇,县域产业发展的次中心。

是发展轻纺、食品、工艺品、高科技产业、高效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与特色物流贸易的重要基地。

凭借仙居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效应、下岸水库与郑桥大佛洞的旅游亮点,整体推进服务业发展。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一五”时期仙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坚持改革为先导,发展为主轴,以调整农民就业结构带动农民收入增加为突破口,突出集聚,有序推进,构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框架。

着力深化城乡配套改革,推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投入,建立以工促农和以中心集镇带动中心村的长效机制,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努力实现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由温饱进入小康,居住环境由自然村落转向农村新社区,素质技能由缺少文化转向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三个转变,使新农村成为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

(一)构建新农村的新形象

以“十一五”规划为先导,科学编制与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出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突出抓好“六新”:

——培植产业新优势。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富民优势新产业,推动绿色农产品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发展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新产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培养新型农民。

按照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标准,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工程”,精心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培育新经济组织。

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农民为主体,通过组合的方式,吸纳社会投资,切实解决农村积累少、规模小、贷款难、流通难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滞后的一系列难题。

——形成以城镇带乡村的新机制。

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产品集散、就业吸纳等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镇资源支撑、腹地扩散的促进作用,构建平等公平、互动互促、和谐共富的城乡关系。

——资源新配置。

切实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塑造新风貌。

以村容村貌整治为载体,农民素质提高为重点,加强新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塑造农村新风貌。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现代产业体系。

以深化农业经营体制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点,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发展高效、生态、品牌农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立体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标准化和农民组织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和土地产出率,逐步形成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突出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重点。

以仙居“杨梅经济效应”为范例,加强农产品营销网络和工业、旅游休闲产业及文化产业等各个产业之间的融合,把农业产业的发展重点从基地建设转到农产品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产品高价位的稳定性与深加工的转换能力。

实施农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鼓励发展各类特色农业,促进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的经济林,园林花木、高山蔬菜和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实现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

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与企业化,做大做强“一村一品”绿色农产品经济。

加快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培育农民“靠产业化经营、靠行业协会搭桥”的经营理念,逐步形成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绿色农产品产业化的新格局。

努力促进留村农民变成“产业工人”。

——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有偿流转机制。

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或作股参与经济开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到2010年,初步形成个体投资、承包经营的“大户型”;企业承包经营的“基地型”;企业、联户、个体各种不同形式联合投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