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课后答案汇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1409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课后答案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对外汉语课后答案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对外汉语课后答案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对外汉语课后答案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对外汉语课后答案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课后答案汇编.docx

《对外汉语课后答案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课后答案汇编.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外汉语课后答案汇编.docx

对外汉语课后答案汇编

偏误分析

1.题目:

系统分析以下偏误句,内容包括:

指出偏误点,改正句子,说明相关语法规则,形式分类,尝试解释偏误生成的原因(括号里是造句者的母语)。

(1)他把书本放在桌子。

(多种语言)

答:

偏误点:

“在”字结构出错。

改:

他把书本放在桌子上。

语法规则:

“在”前面有动词时,后面又跟着动词,表示在某一地方时,后面要加上补语。

形式分类:

句子成分的遗漏。

原因:

英语中没有方位词

(2)老师站讲课,我们坐听课。

(越南语)

偏误点:

“着”字出错。

改:

老师站着讲课,我们坐着听课。

语法规则:

当表状态时,动词后面要加虚词。

所以,“站”和“坐”后面要加“着”。

形式分类:

句子成分遗漏。

生成原因:

语内偏误。

回避。

学习者回避着的使用。

(2)那条裙子有点好看。

(韩语,英语)

答:

偏误点:

“有点”用词错误。

改:

那条裙子比较好看。

语法规则:

“有点”是修饰单音节形容词,后面不能接双音节。

形式分类:

词类误代。

生成原因:

语际偏误。

英语里,有点可以直接修饰形容词,而英语中的形容词没有差别,因此英语学习者就受到母语的影响发生负迁移。

(3)昨天我见面他了。

(英语)

(4)答:

偏误点:

“见面”用词错误。

改:

昨天我见他了。

语法规则:

“见面”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再接词。

形式分类:

词类误代。

生成原因:

语际偏误。

受英语母语的影响,英语中表见面的词是及物动词。

(5)她买了二件衣服。

(法语)

答:

偏误点:

数词使用不当。

改:

她买了两件衣服。

语法规则:

单独用在其他量词前就只能用“两”不能用“二”。

形式分类:

词类误带。

生成原因:

词内偏误。

学习者没有分清汉语中“二”和“两”的区别。

(6)答里都种了十二棵树。

(日语)

答:

偏误点:

“都”字使用错误。

改:

院子里共种了十二棵树。

语法规则:

“都”后面一般接统指的词,没有明确的数字概念。

而“共”后面可以接确定的数字。

形式分类:

词类误带。

生成原因:

语内偏误。

(7)国庆节他再去了很多地方旅游。

(英语)

答:

偏误点“再”字使用错误。

改:

国庆节他又去了很多地方旅游。

语法规则:

“再”表重复后面一般不能直接加动词。

形式分类:

词类误带。

生成原因:

语际偏误。

英语中表再次的单词在语法上没有使用差别。

(8)除了小王,全班人去了西藏旅游。

(英语)

答:

偏误点“都”字的使用。

改:

除了小王,全班人都去了西藏旅游。

语法规则:

当用“除了”表排除时,后面的主句要加一个连词。

形式分类:

句子成分遗漏。

生成原因:

语际偏误。

在英语中,当前面有了表排除的词时,后面不用在加连词。

这是学习者的母语发生了负迁移。

(9)她又不是广州人,哪有资格教别人广州话的道理呢?

(德语)

答:

偏误点:

“道理”误加。

改:

她又不是广州人,哪有资格教别人广州话?

语法规则:

句子前面的“哪有资格教别人”就是暗指“道理”,后面不能重复。

形式分类:

句式杂糅。

1、如果留学生造出来“我来源于印尼”、“非常谢谢老师的帮助”、“我喜欢玫瑰花红色的”之类的错误句子,你该怎么向学生解释?

1)这里“来源”用法出错,应该用“来自”,我来自于印尼。

因为:

来源:

1、事物所从来的地方;事物的根源:

经济~2事物)起源;发生(后面跟“于”);神化的内容也是~与生活的。

来自于:

通常指一事物或人物的出处。

比如说我来自于上海;这个观点来自于什么书之类

2)这里应该改成:

非常感谢老师的帮助。

因为:

“非常”程度副词修饰可以修饰动词,感谢一般是作为一个动词,一个人感谢另一个,而“谢谢”一般口语化一些,一般作为一种表达感谢的口语化方式。

3)汉语中形容词(红色的)修饰名词(玫瑰花)时,形容词放在名词的前面,这里应该改成:

我喜欢红色的玫瑰。

3.试分析以下同义词、近义词的异同,谈谈如何对非母语者教这些词语:

(1)天气;气候

范围不同:

1、天气一般指短时间内的气象变化,而气候是指长时间的气象特征。

2、天气一般是小范围内天气变化,而气候则是大的范围。

(2)祝;祝贺

语体色彩不同:

1.祝较口语化,表示对人对事的美好愿望:

~福。

~寿。

~捷。

~辞2.祝贺是动词,表示庆贺,如:

我祝贺他成功地画出了他的精神状态

(3)突然;忽然

①“突然“和“忽然“都用在没想到,出乎意料的情况下。

但两者词性不同,“突然”是形容词,除了做状语以外,还能作定语、谓语、补语。

“忽然”是副词,只能做状语。

②“突然”和“忽然”都用在没想到,出乎意料的情况下。

例如:

1.我正要出去,忽然(突然)下起了一阵大雨。

③一、突然+(的)+名词。

例如:

1.情况发生了突然的变化。

二、“很”(程度副词)+突然:

突然+“极了”或“得很”。

例如:

1.事情的发生很(太、非常、十分)突然。

事情的发生突然极了(得很)。

三、动词+得+(……)突然。

例如:

1.他的病来得有点儿突然。

④“突然”是表示情况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突如其来,令人觉得很意外,一时无法应付。

例如:

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

在转弯的地方突然冲出一只狗来,把我吓了一跳。

“突然”也当形容词用,如:

这件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⑤“忽然”有表示事情很快地发生或变化的意思。

但比起“突然”,令人意外的程度比较小。

二者在做句子状语时,意思基本一样。

(4)一连;连连

1)在语用功能上,"连连"与"一连"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句类选择上,"连连"的唯一性和"一连"的多样性对立;在语体色彩上,"一连"比"连连"具有更浓厚的口语色彩。

2)"一连"是有界的,必须和数量短语、"了"等有界成分共现;"连连"多数情况下是无界的,很少和数量短语共现,常和"着"共现。

3)发现"连连"与"一连"最主要的句法区别在于"连连"可以做谓语,而"一连"没有这种用法;语义上的差别在于"连连"表示的主要是一种频度,并且它本身有"量"的含义,而"一连"主要表示的是一种持续度。

4)在语义特征上,"连连"与"一连"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两者的共性在于广义上的连续性。

语义特征上的个性体现为反复性与延续性、瞬间性与持久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

在语义指向上,"连连"是后指单项副词,只能指向其后的谓语动词或者动词短语。

而"一连"是后指多项副词,既可以指向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也可以指向数量结构

(5)红;通红

①“红”可以形容一个事物表面的颜色。

例如:

苹果是红的。

②“通红”则一般形容脸或是事物从里到外看上去都是红色。

例如:

她的脸被热通红。

(6)又;再;还(hái)

1)“又”表示重复或继续,指相同的:

今天~下雨了。

(通常只表示“某一次”相同的动作或

事情)还表示几种情况或几种性质同时存在:

~高~大。

(“再”没有这个用法)2)“再”有时专指第二次,有时又指多次:

~次。

~衰三竭。

(可以表示“多次”的重复)◎表示更,更加:

~勇敢一点。

(可以表示程度。

“又”通常只表示次数)

◎表示承接前一个动作:

想好了~写。

(“又”一般只表示相同的动作或事情发生)总的来说,“又”更倾向于相同和并列“再”更倾向于承接和递进。

3)副词“还”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重复或状态的持续。

例如“明夭我还来”;“夜深了,他还在学习”。

副词“再”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重复或状态的持续。

例如“你再说一遍”,“别着急,再等一会儿”。

以上说明,“还”和“再”用于表示行为、动作的重复或状态的持续上有相同之处。

①带时量补语和动量补语的动词前一般用“再”不用“还”。

例女口:

我们再休息一会儿,就出发。

②重叠动词前,一般用“再”不用“还”。

例如:

这个问题我再考虑考虑,明天答复他们。

③在祈使句中,一般用“再”不用“还”。

例如:

不爱回来,就再出去,这儿不短你这块料

4.分析以下偏误,说明错在哪里?

如何改正?

相关的语法规则是什么?

出现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1)我在海游泳。

答:

偏误点:

“方位词”漏用。

改:

我在海里游泳。

语法规则:

在名词的后面加上方位词,构成方位短语可以表示空间关系。

形式分类:

句子成分的遗漏。

生成原因:

语际偏误。

受英语母语的影响,英语中没有方位短语表空间关系。

(2)你把饭吃。

答:

偏误点:

“把”字句使用出错。

改:

你把饭吃了。

语法规则:

把字句谓语动词最显著的特点是对宾语(受事者)具有“处理”作用。

“在”前面有动词时,后面又跟着名词时,表示在某一地方时,后面要加上补语。

原因:

一般来说,把字句的处理功能不能仅仅由一个谓语动词来实现。

也就是动词要使宾语产生性质、状态、时间或空间的变化。

(3)我刚刚完作业。

答:

偏误点:

“完”使用错误。

改:

我刚刚做完作业。

语法规则:

“完”是充当结果补语的动词,完的前面缺少谓语动词。

形式分类:

句子成分的遗漏。

生成原因:

受英语母语的影响,英语中基本上没有补语。

(4)他做了两钟头作业。

答:

偏误点:

量词使用出错。

改:

他做了两个钟头作业。

语法规则:

现代汉语的数词不能直接修饰名词,中间要加上一个量词。

形式分类:

句子成分的遗漏。

原因:

汉语里有丰富的量,在西方语言里,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

汉语有丰富的量词特别是个体量词,不同的名词往往要配用不同的个体量词。

(5)现在进行会议。

答:

偏误点:

“进行”使用出错。

改:

现在进行讨论会议。

语法规则:

„进行‟是形式动词,都是黏宾动词,也就是说这一类动词后面是一定要带上宾语的,后面的宾语必须是双音节及物动词,后者是以双音节及物动词为核心的短语。

形式分类:

词类误代。

原因:

语际偏误。

受英语母语的影响,英语中只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没有形式动词。

(6)他昨天身体不好,不来上课。

答:

偏误点:

“不”使用出错。

改:

他昨天身体不好,没来上课。

语法规则:

不,用于主观意愿,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

没,用于客观叙述,限于指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

不,可用在所有助动词前,没/没有只限于:

能够、要、敢、肯等少数几个。

形式分类:

词类误代。

原因:

英语中表否定副词用法简单。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容易出现的偏误类别偏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分类。

从语言要素看,可以分为语音偏误、汉字偏误、语法偏误等。

1.语音偏误语音偏误主要指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时在声母、韵母和声调等方面产生的偏误。

如英语国家的留学生,他们在发音的时候容易把r声母误为l,舌尖后音zh、ch、sh、r对他们来说也是难点,会否误为舌尖前音、舌叶音或舌面音,舌面音j、q、x可能被否误为舌尖前音等,鼻韵音对他们来说也是难点。

而韩国和日本的学生们发F的时候有很大的困难,因为韩语和日语中都没有唇齿音f,他们会发成双唇音或介于h和f之间的音。

对日本学生来说,z、c、s、zh、ch、sh、r、j、q、x的发音都很不容易学习和掌握。

留学生还很难掌握汉语的声调,尤其是阳平和上声两个调。

2.汉字偏误外国留学生在汉字方面的偏误主要表现在汉字的书写和认读上。

在汉字书写方面,主要针对笔画的规范和变异、形符偏误和部件偏误,要求按正字法区分错字、非字、假字和别字。

外国留学生在书写上的偏误表现形式很多,如在部件方面,会出现部件改换,如吧“顺”的右边写作“见”,把“舒”的右边写成“子”或“了”;部件的增加和减损,如把“迎”中的“卬”写成“留”的上部;部件的变形与变位,如把“笑”字的竹字头写成相似的“kk”等。

在汉字认读上,留学生注音时容易出现三类偏误:

直接注声旁,如“轨”注音为“jiu”,“腔”注音为“kong”等;类比错误,即按照同声旁的熟字来给生字注音,如把“波”注音为“po”,把“跌”注音为“铁”等;形似字混淆,如把“洒”读成“酒”,把“玻”读成“坡”等。

3.语法偏误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大致可以分为词法和句法两大类。

词法是词语的使用,包括各种此类的使用,尤其是副词、连词、助词等虚词的使用,也包括各种短语、固定结构的使用。

句法包括各种句子的形式和用法。

词法偏误:

主要表现在词类的使用上。

如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混乱使用,汉语离合动词的偏误使用等。

比如,留学生会出现“我见面了他”,“他结婚了一个女人”等偏误。

此外,对量词的使用也是重难点,留学生很难理解汉语中的量词,比如“一个人”,留学生学了“个”后,就会出现“一个房子”“一个猫”“一个狗”等偏误。

连词、助词和虚词、叠词等也是研究的重点。

句法偏误:

主要表现在句子的使用上。

如“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偏误分析。

留学生往往会产生各种偏误,有的在形式上违反句法规则,被称为显性异常。

如“他把饭吃”,“他把杯子破了”等;有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错误,但是在上下文或语境里是有问题的,被称为隐形异常。

如“我不比他矮”单独使用时没有问题的,但是在“他一米七,我一米八,我不比他矮”就是偏误了。

句法偏误还表现在语序上。

留学生会出现“我很多的衣服买了”、“他很好做的作业”等语序偏误。

此外,留学生还会出现语用上的偏误和理解偏误等,对留学生的学习、交际产生较大影响。

这类偏误与各名族各国不同的文化差异、价值观念和习俗等关系较大,因此要重视文化的教育。

3、偏误原因分析

(1)偏误产生的外部原因

1.母语负迁移(语际偏误)母语的第二语言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母语负迁移是导致偏误产生的重要原因。

如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容易出现“我见面了他”、“我约会了他”等偏误,原因是在英语中“见面meet”是及物动词,可以说“Imeether”.英语中表达动词一般不重复,而汉语一般可以重复,所以学生会出现“看书报纸”(readbooksandnewspapers)等偏误。

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偏误在初学阶段表现较明显,对交际的影响也比较大。

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语内迁移)又称“目的语规则泛化偏误”、“发展性偏误”。

如汉语学习者初学时往往会把第三声发的类似第二声,因为他们先学第二声的调值,再学第三声,受第二声的影响把第三声214也发的像第二声的35。

又比如在汉字偏误的分析中,声旁和形旁的影响等,也是由于类推等产生的语内偏误。

3.教学误导(训练偏误)指因为教科书、词典等编写不恰当或者教师讲解不好导致学生理解错误产生的偏误。

如,有些教材说相连的两个数次可以表示概数,留学生因此产生偏误“他的孩子十五十六岁”。

又比如“都”是表示“全、全部”的意思,于是留学生往往会出现“我们班都有20个人”“我们学校都有5个食堂”等偏误的句子。

另外,文化因素的负迁移、学习环境的影响等都会造成偏误,偏误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浅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偏误的类型及原因

顾名思义,遗漏偏误指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

遗漏偏误常常出现在下列情况下:

1.某些意义上比较“虚”的成分比较容易被遗漏。

这包括某些副词、连词,特别是复句或结构中某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

在我们的资料中有遗漏偏误的复句结构有:

不管⋯,[都]⋯(注:

[]中的成分为被遗漏者,下同。

)宁可⋯,[也]⋯另如:

结构:

除了⋯以外,[都]⋯除了⋯以外,[也]

表示强调:

一点儿[也」不⋯疑问代词活用:

谁[都/也]⋯

以上这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之所以容易被遗漏,原因就在于它们的意义比较“虚”。

卜丁是关联词语,处于句首的那些,地位突出,说话人要说这些话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二般(实际上我们没有发现一例)不会漏掉。

与学生的母语对比,这些词语(除“而且”外)都是不出现的。

就复句结构说,虽然也有对应的成对词语,但是在英语的复合句中只能出现其中之一,两个都用是典型的偏误。

至于“beside”,“except”,“notintheleast⋯,“anyone/noone”这些与“除了⋯以外,都⋯”,“除了⋯以外,也⋯”,“一点儿也不⋯”等相对应的词语,使用时根本没有与“都”,“也”等对应的成分。

这些都构成了对外国人使用这些结构的干扰,而造成遗漏偏误。

再如外国学生在使用某些动词一结果补语词组时,常常遗漏一个成分(动词或结果补语),如:

(1)记[住]听[到]听[见]看[见]跑[到]寄[给]

(2)[听]完(了)[看]完(了)[做]完(了)[学]完(了)

在汉语中,这样的动补词组的两个成分,在语义上一般都是一主一次,次要成分往往是比较“虚”的。

以上第一组是前为主,后次;第二组是前为次,后为主。

外国学生的偏误恰恰是遗漏了次要成分。

这不是偶然的。

从思维过程说,他们常常只想到主要成分,而没有想到次要成分。

再就是在学习这些词组之前,他们往往已经学了前边的动词,在他们还不熟悉或者还没有掌握这种新的结构形式的时候,还不能自觉地把两个成分联系起来,或者还不能从意义上把已经学过的动词和新学的动补词组区别开来,因而造成遗漏。

母语的干扰也是造成这种遗漏偏误原因之一。

上面第二组中各词组的意思在英语中可以用一个词“tofinish”(完)表示。

虽然我们可以把这一组中的四个词组分别译为“tofinishlistening”,“tofinishreading/watching”,“tofinishdoing”,“tofinishstudying”,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并不常这样说。

这种情况造成了对学习汉语这一类动补词组的干扰。

2·同类词语中用法特殊者容易被遗漏。

如“天、星期、月、年”是一个表示时段的时间名词系列,其中“天、星期、年”被认为具有量词性,直接跟数词:

“一天、一(个)星期、一年”;“月”是这个系列中的特殊者,在与数词连用时,中间一定要像普通名词一样用量词,说“一个月、两个月”,量词“个”不能省略。

但是外国学生不知道“月”在这个系列中的特殊性,说出*“我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中文三[]月”这样的带有遗漏偏误的句子。

按照一般规则,容词作定语时,都可以直接修饰(有时后边要加“的”)中心语,但“多”作定语时前边必须加“很”。

正因为学生没有掌握这一特殊情况,所以才出现遗漏“很”的偏误,说出诸如“我们学校有[]多学生”这样的句子。

3.需要重复的成分容易被遗漏。

如:

(1)*打球[打]了三个钟头

(2)*看小说[看]累了

(3)*他有照相机,也[有]录音机。

(4)*李老师教文学,也[教]历史。

前两句话在结构上需要重复动词;后两句因为“也”是副词,只能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这里应该重复“有”和“教”。

造成这类偏误的原因主要是母语的影响。

前两例是因为英语中没有汉语这样的形式而造成遗漏。

后两例的偏误是学生把英语的“also”的用法套用在“也”上造成的。

4.附加成分,如词尾、结构助词等,容易被遗漏,

如:

(1)*他们打[得]很好。

(2)*他们看[的]木偶戏非常有意思。

(3)*上星期日下午玛丽看[了]三个钟头小说。

造成这种遗漏偏误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这些附加成分都是学生母语中所没有的,在他们还没有掌握的时候,往往采取初学外语的人经常采取的策略—简单化。

再者,就例

(1)来说,也有母语影响的间题。

英语中,一般用状语表达汉语的状态补语(对外汉语教材中通常称作“程度补语”)的意思。

学生实际上是把想好了的一个英语句子(Theyplayedwonderfully.)逐词翻译成汉语。

5.汉语中是复合成分,英语中是单纯成分时,常常受母语影响出现遗漏偏误。

例如:

(1)*从他[那儿/家/左边/身上⋯]

(2)*往嘴[里/边⋯]

(3)*在河[里/上/边/对岸⋯]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偏误都出在介词“从、往、在”的宾语上。

“从、往、在”的宾语必须是表示处所的名词、代词或方位词,一般名词和代词(即不表示处所或方位的)必须加上表示处所的名词、代词或方位词,才能作“从、往、在⋯的宾语。

英语中与“从、往、在”相对应的“from,towards,at(in,on⋯)”对宾语没有这个限制,只有表示人所在地方的时候,才用“his,Tom’s”之类的形式。

把英语介词的用法用在汉语上,就出现遗漏偏误。

实际上,这种偏误还发生在“到、来、去”等动词的宾语上,道理一样。

6.表达中需要,但还没有学到,或学到了还没有掌握时,会出现遗漏。

我们的学生是成年人,他们具有健全的、完全的思维,他们要用学到的有限汉语去表达复杂的思想,就必然会遇到一些表达不出来的东西,这时候就会形成遗漏偏误。

例如:

(1)*左边(的)[那〕张床是我的。

假如要说“那张床是我的。

”学生是不会漏掉“那”的,可是又加上了“左边”,形式就复杂起来了,初学者表达起来就困难了。

而漏掉“那”,也可以从母语方面找原因。

“左边那张床”在英文是“thebedontheleft”,学生已经正确地把“ontheleft”,译作定语,放在“床”的前边,而且他知道“床”的前边还应该有量词,就是不知道如何处理“the”,因而出现了偏误。

(2)*你不[要]做那件事。

这里学生想说的是“Don’tdothat,”我们一般把“don’t”译作“别”,可是在没出“别”的时候,学生已经有表达“别”的意思的需要了。

但他们只学过“不”,而全教材中又没有把“Don’t”跟“不要”对应起来,学生只好用“不”代替“不要”,造成遗漏。

二误加偏误

比起遗漏偏误来,误加偏误的情况比较单纯,多发生在这样一些语法形式上:

在这些语法形式中,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必须使用某个成分,但当这些形式发生了某种变化时,又一定不能使用这个成分。

这时,初学汉语的外国学生就常常由于不了解这种条件的变化仍然使用这个成分,因而出现偏误。

这里所说“通常情况”下的语法形式,往往是比较简单的常用形式,也是学生最先学到的形式。

比如,形容词谓语句一般是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最早学习的几种句式之一。

关于形容词谓语句有一条规则:

在肯定形式中,谓语形容词前要用一个意义弱化的“很”,如果不用“很”,则句子有比较的意味。

这一条规则也适用于形容词作状态补语的情况。

但是,如果作谓语或状语的形容词前边受其他表示程度的状语修饰,就不能再用“很”;形容词谓语后边带状态补语时,它前边的“很”也不能再出现。

教学中比较强调弱化的“很”的使用,而在学到其他程度副词修饰谓语或状态补语(由形容词充任)的时候,却没有同时说明这时应该去掉“很”,引起学生的误会,以为“很”总是跟着形容词的,于是便出现了其他副词状态与“很”并用,或者状态补语与“很”并用的偏误。

例如:

(1)*她非常[很]高兴。

(注:

[]中的成分是误加的,下同。

(2)*你[很]非常好。

(3)*啊,你的房间多么[很]干净啊!

(4)*这本小说多么[很]有意思啊!

(5)*小明[很]高兴得直流眼泪。

(6)*老大娘[很]感动得直哭。

(7)*她变得越来越[很]爱生气。

“了”是一个带有语法标志性质的词尾,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标志,使用起来有很大的灵活性。

但也有一定要用或一定不能用的情况。

外国学生常常把它看成一个完全的语法标志,并且把它与英语中的某个语法范畴等同起来。

这样,在某些情况下就会造成误加偏误。

例如:

(1)*从前我每星期都看[了]一个电影。

(2)*50年代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