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0768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二五规划.docx

《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二五规划.docx

十二五规划

 

城口县巴山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城口县巴山镇“十二五”规划编制小组

 二○一一年六月

 

前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巴山镇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加速全面小康建设进程、落实“314”总体部署、纵深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时期。

因此,认清形势,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未来,编制

《城口县巴山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勾勒巴山未来五年发展愿景,意义重大,很有必要。

《纲要》提出了巴山镇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思路:

“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生态立镇、旅游靓镇”。

围绕总体思路,《纲要》提出了巴山镇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

巴山镇位于城口县西北部,紧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巴山自然保护区,幅员面积达125.3平方公里。

距城口县城54公里,东接高楠,西邻四川万源市钟亭,北依左岚,海拔在500—2000米之间,属亚热带温湿气候,四季分明,温和宜人。

森林茂密,林业资源丰富,原始生态植被保存较为完好。

辖区内有丰富的钡矿资源,属亚洲第一大钡床。

巴山镇辖区内有10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1.4万,其中农村人口1.34万,全镇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6900人,其中:

男性3714人,女性3134人;劳动年龄内6858人;平均受教育年限7年。

(二)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巴山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关注民生为重点,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通过五年奋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到2010年底,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1785.33万元,财政收入达3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粮食产量6200吨,山地鸡出栏12万羽,生猪出栏6000头,牛100头,羊6000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0.5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0万元。

二、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

(一)形势与机遇

从全国看,一是中国的“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二是在中央的“十二五”规划里明确提出了“富民”的思路和任务,这是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第一个五年发展的好的起步阶段。

三是目前我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这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标志,所以,这也是我国第三次社会的转型时期,我国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要走特色城镇化的道路。

从重庆看,一是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为全国五大中心城市等系列国家战略举措,提升重庆发展在国家的战略地位。

二是重庆作为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总体战略格局中长江横轴和包昆纵轴的交汇点,区位优势明显。

三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增添强大动力。

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行政单元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在解决二元结构矛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可以先行先试,为加快重庆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从城口看,一是西三角经济区的逐步构建。

“西三角经济区”将中国西部较具潜力和实力的三大城市群整合起来,使成渝经济带和关中经济带贯通,成为促进中国西部发展的“第四极”,为西部大开发打造出引擎和龙头,具有“承东启西、跨越南北”的战略价值,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渤海湾经济区之后的又一经济区,得到国家的支持。

鉴于城口的地理位置,西三角经济区的打造将逐步凸显城口的节点位置,将城口先前的区位劣势逐步转化为区位优势。

二是全县在“十二五”时期,提出了“五基地一节点”的发展定位,我们可以以此为指引,理清发展思路。

三是全县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完善基础设施等十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我们可以在这些十大任务上大做文章,大有作为。

四是全县在“十二五”规划中对项目支撑、投资环境、招商力度、规划实施等方面有了具体的政策保障。

随着巴山水库下闸蓄水,巴山水库库区旅游规划的贯彻落实,巴山镇作为渝东北最大水库所在地,将逐步改变落后的农业镇形象,转变为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高速发展的富镇强镇,为我镇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城乡统筹等方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二)挑战与问题

巴山镇在2004年至2009年期间,整个工作重心都放在巴山水库建设和移民工作上,确保了巴山水库的按时建成,下闸蓄水,为我县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由于在此期间工作重心的偏移,导致我镇其他工作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影响,突出的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林特色产业发展上,距离其他发展较好的乡镇有着较大差距。

我镇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村贫困面依然很大,贫困程度较深;经济结构不合理,业态单一,经营方式落后;旅游产业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农村社会保障薄弱,农民养老保险机制有待完善。

总体来讲,“十二五”时期,巴山镇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巴山镇只要抢抓机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机遇就会大于挑战,劣势就会变为优势,就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

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按照建设“五个重庆”、“五个城口”的总体部署,坚持“生态为本、特色为魂”发展战略,以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突出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壮大财政实力根本出发点,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工作重心,进一步加快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步伐,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坚持“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生态立镇、旅游靓镇”的发展思路,把握“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和工业园区建设以及城区建设“一河、两岸、三组团”的机遇,努力把巴山镇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强、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新型城镇。

(二)发展定位

“十二五”时期,巴山镇发展定位为:

全县钡矿产业基地,全县生态旅游基地,全县水电资源开发基地。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经济发展、绿色增长的原则。

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绿色增长,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

统筹兼顾全镇经济与社会建设,统筹兼顾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兼顾不同行业和不同产业发展,实现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确保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确定库区和坝区发展目标和任务。

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实际,结合规划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在分析需要与可能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重点突出,合理确定规划目标。

(4)坚持切实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原则。

认真落实中共城口县十一届七次全委会精神,结合巴山实际,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四)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1年至201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五年平均年递增15%左右,到2015年增长至43500万元,争取在实际执行中更快更好些。

全镇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2%左右,到2015年增长至550万元,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相适应,财政实力进一步提高。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0%以上,到2015年增长至1850万元以上,继续保持对经济增长较强的拉动力。

(2)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2015年年末总人口控制在1.45万人以内。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上级规定的指标范围内。

(3)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达到9500元。

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60%。

城镇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文化、体育设施增加。

(4)社会保障事业上新台阶。

加大力度宣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力争实现95%以上的养老保险覆盖率;通过加强宣传、政策减免等措施,提高农村居民参合率,争取达到100%覆盖,有效改善农民看病难问题。

三、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镇要加快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小康生活;要以“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生态立镇、旅游靓镇”为主题,以工业强镇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实现全镇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快速发展。

(一)确立工业主导地位

(1)确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园区式”工业化道路,确保我镇经济发展的长期性、持续性、合理性。

结合工业园区建设,实施“工业强镇”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加强基础工业、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积极推动工业经济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发展、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从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从内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从资本结构单一化向资本结构多元化的五大转变,增强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年增长20%左右,到2015年达到工业总产值4亿元。

(2)培育发展骨干企业。

由于我镇钡矿资源丰富,工业以钡矿企业为主,而传统的钡矿企业主要是钡矿的初加工。

为此,我们要紧扣工业园区建设这一主题,加快引进一些钡矿的深加工企业,如氢氧化钡、氯化钡加工企业。

但在引进这些企业的工程中,一定要严把环境关,对那些污染严重、浪费大、环评未达标的企业坚决不予落户。

要把有限资源用于支持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多、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建成一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工业骨干企业,增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争取到2015年我镇规模以上钡矿生产企业达到10家,钡粉年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氢氧化钡、氯化钡等深加工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3)促成钡矿行业协会。

我县是亚洲钡矿储量最大的地区,而我镇又是集中储藏区。

大多数的钡矿企业都在我镇,现有钡矿企业多达10余家,而真正形成规模的只有一家。

一些钡矿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不断的恶性竞争,造成钡矿有量无价的局面。

为此,我们一定要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指导,加快推进钡矿行业协会的成立,结束各种不正当竞争的局面,实现企业间的共赢,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4)培育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要实施“工业立镇”战略,努力培植支柱重点产业,壮大工业经济规模,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采用科学、先进管理方法,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十二五”期间,要把农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坚持“农业稳镇“的发展思路,坚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步,结合“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机遇,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行业,扶持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户按时实现万元增收,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1)抓好产业发展。

加快农业发展,关键在于形成富有成长活力的主导产业或新增长“亮点”。

从镇情出发,应重点培育山地鸡、山羊、中蜂、中药材四大支柱产业。

一要抓好林下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以林下养鸡为重点的山地鸡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山羊养殖。

力争到2015年年出栏山地鸡50万羽以上,山羊5万只以上。

二要推动改造黄溪村野生木竹笋低产林,在黄溪村有上万亩的野生木竹地,开发潜力很大。

进行木竹林改造,亩产可达1200元以上,可为现有黄溪村村民人均增收约1万元。

三要进一步改造并新增中蜂活框养殖箱,到2015年达到5万箱,产值1000万元。

四要加快发展我镇的中药材种植业,以努力,农民、黄溪、元坝四村为发展主要区域,以重楼、桔梗、云木香、太白贝母等为主要发展产品。

要尽快完成元坝村羊胡子坪、新岭村印竹坪的高山草坪开发,并成立羊胡子坪-印竹坪中药材种植基地,到2015年我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以上。

(2)完善产业链条。

要按照整合生产、整合质量、整合营销、整合政策的思路,积极引进扶持发展各种中介组织,探索灵活高效的利益连接机制。

一是积极引进相关中介企业,加大优质畜禽及其产品生产加工营销。

二是在引进企业的同时,探索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模式和机制:

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增强我镇畜禽规模养殖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一是大力引进优良品种。

品种是农业增长之源,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的品种,就意味着我们拿到了进入国内外市场的准入证,特别是适销、高值、创汇的品种。

二是积极吸收消化先进技术。

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现有传统的耕作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是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

引进一家先进农业加工企业,就可以带来品种、技术、资金、设备和市场,形成引来一家,带进一批,开发一片,富裕一方的结果。

(4)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深入贯彻国家、市、县扶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机补助的优惠政策,将农户万元增收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带动多元投入;增加对农牧业的信贷扶持,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要求,结合农村“五改“工作,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推行清洁化生产。

在全镇开展污染现状调查,防止化肥、农药、废水等造成污染,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

到2015年,建设2500个沼气池,无害化厕所达到85%,建设垃圾池20个,垃圾处理场一个,建设污水处理厂一处。

(6)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积极发展劳务产业,规范劳动力市场。

建立和培育能够对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组织劳力有序输出的就业综合服务中介机构,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加劳务收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十二五”期间,每年劳务输出稳定在2000人以上,劳务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由目前的42%提高到55%。

(7)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

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建立以行政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租赁为主、投资入股为辅、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林权抵押融资贷款工作。

(8)加大扶贫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规划期间,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巴山镇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开展扶贫工作。

一是高山移民和生态移民扶贫,继续加大对偏远高山地区农民的搬迁力度,打捆使用资金,改善其生产生活环境;二是产业扶贫,大力发展农林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增产增收;三是教育扶贫,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四是劳务扶贫,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丰富农民增收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五是全力推动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通过产业政策扶持、典型引路带动和培育特色品牌,促进95%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到2012年实现万元增收目标;六是扎实推进贫困村整村脱贫工作,抓好新岭、农民等村的整村脱贫规划,科学布局产业,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全面提升群众生活质量。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十二五期间”,我镇要坚持“商贸活镇、生态立镇、旅游靓镇”的发展方向,结合巴山水库库区旅游规划,发展巴山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面向城镇居民,进一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我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1)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交通方面,十二五规划中,将对库区沿岸公路分别进行油化和硬化,预计于2011年底完工,加大对公路的建设投入,预计至2015年新建设公路18条共计251公里,新建人行便道9条共计81公里,并在库区左右两岸增设部分码头,到时,巴山形成了东进县城,西出万源,南通坪坝的道路交通网络,且库区内公路形成环线。

陆路、水路齐头并进,货畅其流,为巴山库区旅游业的开发打下基础。

二是农房建设方面,目前库区沿岸的房屋是清一色的瓷砖房,没有巴山地域特色,下一步我镇准备结合村级公路的建设,成立29个新的农村居民聚居点,并加大力度推进巴渝新区风貌建设,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住宿。

三是配合县属相关部门贯彻落实库区旅游规划,合理布局库区旅游设施建设,并做好破坏性建设行为的管控。

四是大力发展为旅游业配套服务的场镇餐饮、住宿、休闲、度假等三产业。

(2)注重保护和开发乡土文化、红色文化。

一是牢固树立乡土意识。

有乡土意识才有乡土产品,有乡土产品,才有乡土产业。

库区少有大都市的阳春白雪,但蕴藏着丰厚的乡土特色。

二是注重建设乡土农庄。

突出石板墙、石板瓦、垛木房等独具大巴山特色的乡土建筑。

石板墙、石板瓦是巴山库区的传统建筑。

上世纪70-80年代,巴山以建石板墙、石板瓦的民居闻名于全县。

库区淹没线以下清理的林木,有许多能够利用的杂木,可以鼓励部分即将建房的农户,利用当地资源,建设一批巴山特色的垛木房屋,为今后休闲旅游打下基础。

三是注重保护和开发乡土红色文化。

一丛“牛马藤”带给我们许多的故事;一副石磨诉说着我们曾经的辛酸;看着那双草鞋,便想起曾经有无数巴山儿女穿着它,参加了红军,从坪坝大梁出发,开始了万里长征;交通洞旁的红军标语,陈家老房子的红军指挥部遗址,无不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四是注重培育乡土膳食。

如烧洋芋、烧红苕、烧辣子、烧包谷等,开展对土豆、土鸡、燕麦、荞麦、巴山豆、红豆、四季豆等乡土食品的保护、培育和开发。

五是突出“乡土”特色。

伫立于蓝天白云之下,穿行于绿水青山之间。

游峡谷胜景,观巴山红叶。

吃乡土膳食,住乡土建筑,玩乡土文化。

(3)牢固树立生态环境是库区生命线的发展理念。

严禁在库区乱砍滥伐、随意倾倒垃圾、排放污染物。

永保库区青山绿水。

一是严禁在库区公路沿线以下建立养殖场。

二是对因建设而受损的植被逐步进行恢复。

三是加大对库区沿岸的环境整治。

(4)搞好市场开发建设。

建设2至3个层次较高的大型超市和零售商场,建设一个具有城口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培育一批产供销、贸工农、内外贸一体的商业企业,成为拓展国内外市场,带动中小流通组织的龙头骨干企业。

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信用消费等现代营销方式,繁荣镇区商贸。

积极培育农村商业网点和市场,整顿、规范农村集贸市场,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5)落实水库旅游规划,搞好库区旅游产业发展。

坚持地域特色、重点突出、保证空间连续性和协调发展的原则,按照“一湖、两区、五节点”的巴山水库生态度假旅游区空

间布局构架,形成点、线、面的空间格局。

实施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型旅游发展模式,健全旅游区管理体制,强调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积极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资金供给,实行多种产业联动战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化,加强人力资源的培养与管理,坚决执行规划要求,积极建设实施,强化旅游服务意识,打造良好旅游人文环境,强化宣传作用,营造旅游区的整体氛围,遵循“以线带点、以点带面”的发展路径,稳步发展。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按照“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居有其屋、活有所乐、灾有所救、困有所帮”的总体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和公平,努力打造“和谐巴山”。

(1)认真开展计划生育工作。

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确保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0%以上,群众满意率超过90%。

(2)切实推动农村户籍制度改革。

以城口县城规划“双十”目标和“一河、两岸、三组团”为指引,结合涉及我镇移民的后期扶持政策,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工作,不断促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加大力度宣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力争实现95%以上的养老保险覆盖率;通过加强宣传、政策减免等措施,提高农村居民参合率,争取达到100%,有效改善农民看病难问题;加强对低保、五保等人员的动态管理;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权益,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助、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4)积极做好卫生工作。

搞好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能力。

(5)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按照教育“三个面向”要求,以建设教育强镇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巩固提高“两基”教育成果,调整中、小学布局,改善办学条件,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行为,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继续实施“农民教育工程”。

大力发展幼儿教育。

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为我镇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配备留守儿童学校保育员、心理辅导员和法制辅导员,采取代理家长、设置亲情电话、城乡儿童结对、托管中心等措施,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6)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多出优秀作品和人才。

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

到2015年全镇有线电视覆盖率达60%以上。

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促进文化事业发展。

文化公共设施建设要加强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等设施的建设,努力挖掘民间文化,成立一支红歌合唱队伍和一支以社区老百姓为主的钱棍舞队伍,并逐步成立社区腰鼓队,跳起“坝坝舞”,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不断完善小城镇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设施。

规范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7)加强法制建设,确保社会稳定,不断实现巴山的长治久安。

切实加强法制建设。

广泛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制意识。

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切实抓好安全生产。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重视安全生产监管,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防范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烟花爆竹、矿山、交通运输、化学危险品和建筑施工等安全生产的专项整治,积极排除各种隐患,坚决杜绝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8)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教育,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