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教研组工作的问题及对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0678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学校教研组工作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农村学校教研组工作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农村学校教研组工作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农村学校教研组工作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农村学校教研组工作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学校教研组工作的问题及对策.docx

《农村学校教研组工作的问题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学校教研组工作的问题及对策.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学校教研组工作的问题及对策.docx

农村学校教研组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学校教研组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教研组是学科教师群体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是校本教研的最基本单元,其健全程度和工作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直接关系着新课程的实施水平。

农村学校一般说来基础比较薄弱,教师素质相对而言较为逊色,这就更需要加强教研组工作,发挥群体力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当前农村学校教研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区20所农村学校的教学调研和对102名教师的走访与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当前农村教研组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思想上不重视,教研观念旧

一些领导和教师对教学研究工作对提升教师业务能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升学成绩好,教师的教学水平就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好。

教学研究的价值取向模糊,指令性、应检式和跟风型教研在农村学校仍有较大的市场。

在一些教师眼中,教研就是一种对行政命令的执行,是完成校长布置的“任务”。

一些教师视教研活动为“负担”,缺乏主动性、持久性、创新性,不是“我要求参与”,而是“安排参加”、“被迫参加”。

被支配、被约束、被管制下的教研,难以激活一线教师的实践与创新热情。

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不太清楚,对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还不十分明确。

调查显示近五年参加学科业务培训(含学历进修)的只有26人(占25.5%);近三年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含骨干教师培训)的只有6人(占5.88%)。

培训少和现行培训模式相对落后,阻碍了教师研究意识的培养和研究习惯的养成。

  

(二)理论功底薄弱,学习资料有限

教研活动中鲜见教育理论、专业文章的学习与学习心得体会交流。

调查显示有64人(占62.7%)没有研读过学科课程标准;97人(占95.1%)未订阅教育教学类报刊,10所学校(占50%)没有订学科专业杂志。

绝大多数农村学校没有阅览室,即使有些学校有“教师阅览室”,一线教师也“没时间去”。

一些学校图书室的图书相当旧,学校与教师很少购买教育理论类图书,即使想买,这类图书在市、县新华书店也难见踪影,一般只是购买一些复习迎考资料。

个别学校教学参考资料匮乏,有的甚至一本教参还要几个人共用。

笔者调查的所有学校都有机房,但13所学校(占65%)还不能上宽带网,教师很难享用到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外出学习、观摩的机会少;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对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成果的辐射与落实不到位。

  (三)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学习与教研

  农村学校生数较足,每班生数在60~70人之间;每位教师任教2~3个班,加上辅导课,每周近20节课,一些教师还要担任班主任;部分教师兼教学科多,既不专职也不专业,劳动强度大;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几乎被各种补课占满。

教师身心疲惫。

这样的教师也就根本无暇顾及学习和科研,即使教研组组织了教研活动,教师们也常常是敷衍了事。

  (四)工作计划性不强,群体效益发挥不够

  部分教研组的教研计划、教学计划流于形式,满足于应对上级的检查。

计划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学情分析宏观,教学措施不具体,活动安排单一,缺乏专题研究。

教研计划往往是组长一人制定,并没有经过全组教师的讨论。

研究课题大而空,没有结合本教研组实际,常常“开题轰轰烈烈,中间冷冷清请,结尾马马虎虎”,开题报告中有十多人参与研究,事实上只是一个人全盘代劳,最后勉强结题。

  (五)工作主动性弱,活动缺乏活力

  一些教研组长对自己的职责不明确,等校长室、职能处室的布置,等上级教研部门的通知,教研活动往往是“执行具体事务”。

“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教师缺乏真正的协作与交流。

对课的研讨浅层次,只讲长处,不谈不足,更没有质疑,教学反思乏力,教研组群体效益得不到发挥。

即使有研讨也只是停留在“讨论”层面上,没有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活动中重视研究教材教法,轻视教师行为、学情的研究;重视知识传授的研究,轻视技能、方法指导的研讨;重视活动的开展,轻视经验的总结与资料的积累。

有些集体备课变味,只备不研,成为一人备课众人用,一人主讲大家听。

  (六)考评手段单一

  缺乏形成性评价,一些学校和教师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学校常常把考试成绩作为考评的主要指标;一些乡镇、学校直接给班级排名,将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与教师的评优晋级挂钩,客观上强化了教学“以考试为中心”,助长了教师之间的教研“壁垒”。

一些学校对教研组考核往往注重一些表面现象,注重检查教研组台账资料和出勤情况,忽略了对教研组研究氛围、活动成效、组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关注。

以上问题反映到课堂教学上,便会出现种种问题,比如,教学设计中学情预设不够明确;囿于教材,教法使用趋于传统;课堂上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激活学生思维;课堂教学存在形式主义;过于注重结果,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等等。

二、农村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领导重视,推动教研工作开展

  学校领导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研是教育教学动力源的思想,要为校本教研“出思想”、“建体系”、“立机制”;要积极参加教研组的活动,去听课评课,了解学校教研的真实情况,带领教师共同提高教研能力,与教师同成长;要给教师在进修、培训、理论学习等方面大开方便之门,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时间、条件保障。

  发挥教研组长的组织协调作用。

让思想进步、教学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乐于奉献、人际关系好的教师作为领头人,明确其职责,提高教研组长在组员中的地位和威信,提高教研组长的待遇,调动教研组长的工作积极性。

建立健全上级教研部门—教研组长—一线教师“三位一体”的教研网络,使教研活动与教研管理系统化、具体化、规化。

要给教师减压,使他们从繁重的课务负担中解放出来,还教师学习、教研的时间与空间,让教师更多地感受到教研带来的益处。

  

(二)加强培训,从方法上予以指导

  教研部门和学校要通过推荐读书目录、印发学习材料、组织通识和学科培训、进行专题研讨等方法,帮助教师明确新课程对教师个体、群体的基本要求,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教学研究观。

教研员要实现角色的转换,淡化自上而下的教学管理职能,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师教学和研究中的困难与问题,倾听他们的声音,进行面对面的观察、诊断、交流,实现有效指导,为教师提供真正的、他们所需要的支持和服务,帮助教研组成为学习型组织。

举办教研组长培训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教师培训主要采取案例教学的形式,以问题为核心,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教师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深入地讨论并对当前的教学进行反思,抓住具体过程和细节,借助翔实的资料,告诉教师教学工作应该怎么做,教学研究应该怎么搞,教研成果应该怎样呈现。

  (三)搭建平台,扩大教研的辐射面

将一些促动性大、指导性强的“好书美文”编印成册,将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刻录成光盘,下发到教师手中,以丰富他们的学习容和教研素材。

通过优质课评选、教学案例评选、教学论文评选等一系列活动,为教师创造条件,展示他们的教学教研成果,邀请专家评点,让教师与专家、学者直接对话。

实践证明,在专家引领下的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校本教研能力的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组织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课改优秀教师组成巡回讲课团,实行“送教下乡”,并以课为素材展开研讨,让农村教师在家门口便可以学到先进的课改经验,感受实实在在的教研活动。

依托“校校通”工程,开设教研,利用视频点播系统(VOD),提供优秀课实况;设立学科教研论坛,让教师在BBS讨论板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观点;构建区域BLOG社群,让教师在网上发布个人信息、教学叙事、教学反思。

成立校本教研协作区,以“中心校”“名校”为龙头,搭建不同学校之间,就教学教研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平等交流、成果共享的平台。

上级教研部门要给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参加研讨会、观摩会的机会,而不是只让一两名骨干教师参加,尽量减少二级传达的效益损耗,使农村教师直接受益。

  (四)完善制度建设,突出重点工作

  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以形成促进教研组健康发展的支持体系。

如,制订《教师教学要求执行细则》、《中学教研组工作条例》、《示教研组条例》、《教师外出学习(听课)书面汇报制度》、《集体备课基本要求》、《听课评课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以规日常教研工作。

印发《教研组工作手册》,以规教研组台账记录。

把制度的建设和修改权交给教师,使制度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

同时,增强计划的指导性和有效性。

计划到周、落实到人,人手一份、公布上墙;要求每人每学期上一节研讨课、写两份教学反思;每学科组每周上一节公开课,有一个研究专题。

并加强对计划执行情况的督查。

笔者认为,“课例研究”、“教学反思”、“集体备课”应成为近阶段农村学校教研组工作的重点。

课例研究是反思、研讨、实践的最好载体。

抓住具体的课堂实例搞教研,大家一起商量怎样把自己天天都干的事情干好,就会人人有话可说,有问题可谈;注意教、学、研的一体化。

通过开展听课评课,加强同伴互助和合作,强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交流、对话与沟通,共同分享经验和成功。

在课例研究中,不仅要研究教师如何“教”,还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更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学生的学习能尽快由“被动”走向“主动”,实现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根本转变;不仅要研究知识传授,还要研究技能、方法指导。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让教师一课一反思,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周教后感,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解难释疑。

通过集体备课,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

同时要求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五)以典型带动教研组群体建设

  以评选“先进教研组”和“示教研组”促进教研组建设。

在“先进教研组”和“示教研组”的评估中,一要强调教研组教师的群体素质的整体提高,这是优化教师队伍、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二要强调教师进取精神、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三要强调教研组切实可行的培养发展目标和计划,做到分步实施、分类推进、分层提高,要求组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继续教育、专业发展的目标,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四要强调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有一个共同追求的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有良好的学习机制,做到资源共享,互相尊重、信任,善于听取和反馈意见,善于总结,有向同事学习的勇气,还应具备一定的交流技巧;五要强调教研活动学术氛围浓厚,引领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进行教育教学,以研究者眼光审视、分析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教研活动对教学改进起到了积极作用,活动扎实、富有成果。

并将“先进教研组”和“示教研组”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常规和工作经验形成书面文字,汇编成册,作为典型推广,推动教研组群体建设。

  (六)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教研资源库

  要把检测评估的指导思想建立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学科素质的基准上,纠正唯“知识”、唯“升学”的误导。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学、教研全过程的检测评估,看看教师能否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能否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能否查阅资料、补充教学容?

能否在集体研讨时,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能否博采众人之长,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并及时反馈信息,随时调控。

加强对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故事、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素材等过程性研究成果的记录和收集,尽可能形成电子文档,建成电子资源库,供教师随时查阅。

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学习、去研讨,同时有利于促进校本教研深入开展,提升校本教研的层次。

 

农村学校教研组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教研组作为学科教研体制的载体,在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方面起到不少作用。

教研组的工作对于学校教学工作尤为重要。

尤其是农村学校教研组工作对于学校的整个教学就更加重要。

下面就来谈谈我们农村学校教研组工作的问题与策略。

  一、建设优秀教研组的情感条件

  我要声明一下,这里我为什么要用情感二字,因为情感是人与人之间联系重要纽带,我们做事如果融入自己的真情,那么难事也就不成其为难事,一切皆可迎刃而解。

所以我认为,要想建设一个优秀教研组,就应该具备以下四个情感条件:

  

(一)团结

  “团结就是力量”“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一捆筷子牢牢抱成团”这些歌词我们早已耳熟能详,歌词虽然简单,却意义非凡,他浅显而直观的告诉了我们团结的重要作用。

如果说“学校是一个大家庭”,那么“教研组就是一个小家庭。

”教研组里的每一个成员在这个小家庭里,就要象亲人般团结友爱,因为在教研组里,我们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目标:

搞好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团结一致,才能实现。

  

(二)协作

  在教研组里,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因此,我们组员之间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协同作战。

举例1:

我刚接触数学时,不懂新教材,不知道算法和算理的区别,不知道怎样去开展让人有收获的教研活动,不知道的还有不少。

幸运的是,我们这个组的老师们,都有一颗宽容的心,在他们的热情带领下,我们小组齐心协力,基本完成了各项目标,在上期被推荐参加区优秀教研组的评选,所以对其他老师我充满了感激。

因为有了他们的协作,所有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三)态度

  人人都知道“态度决定一切”。

曾经有一位中国的外籍足球教练——米卢,就在自己的帽子上印上了这句话,这句话把中国足球第一次带进了世界杯,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

对于老师来说,同样会发挥重要作用。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我们老师应认真对待,教研组是学校的希望,我们更应全力以赴,即使偶尔遭遇一些小挫折,想到这句话,我们又会鼓起勇气,继续自己的工作。

  (四)支持

  这里的支持分为两种:

一种是领导的支持,一种是同事的支持。

领导的支持挺多的。

比如开展教研活动时,江主任、熊主任只要有时间,都会积极主动参加,并给予适当的建议,领导的参与增强了组教师的信心,更有利于开展以后的活动。

比如在老师参加赛课时,我们的校长在百忙之中也会参与听课评课,可见领导对老师、对教研组的重视与关心。

还有领导们平常的询问,还有面临抽考时的焦虑,都无不透露出领导们对教研组的支持,正因为有了领导们的支持,教研组开展工作才没有后顾之忧。

而同事的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例如四年级上期数学抽考时,期末分秒必争的时候,我的搭档萍尽量把多余的时间让给我;当看到我和小莉忙于上课时,方老师、林老师会主动的帮助我们批改作业或卷子;当与其他老师相遇时,他们也会关心的问一问,并送上鼓励的话语。

所以教研组的工作,得益于领导的指导和同事们的支持。

  二、目前教研组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组长自身素质不高。

  我虽然已经教了七年书,但当教研组长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相对来说,我的资历太浅,水平有待提高。

在组,我就可能文凭稍高一些。

有时,文凭并不代表水平。

有文凭,有时不是一件好事,会对自己放松,会自以为是开展活动和管理。

这会影响组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会降低教研活动应有的效益。

  

(二)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同一个教研组,每个教师毕业学校、工作经历、年龄、性别、教学风格、生活习惯、个性特点、个人修养等方面,各不相同。

这给教研组平时开展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开学初,教研组也制订了计划,但那一般是为了应付检查。

平时按计划正常开展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有时还要受到学校其它工作的影响,能免则免。

有时虽设想很好,往往因时间紧,落实少,执行不力。

评课时,基本上是能推则推,能不说尽量不说,实在没办法非得说了,也尽拣好听的说,生怕说重了,上课的人会误会。

由于活动的随意性,实际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四)活动容不够丰富。

  一般开展的活动都是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或理论学习,活动形式旧,活动容单调,新型有吸引力的活动较少,时间长了,教师易产生厌倦感。

  (五)工作缺乏主动性。

  为了应付检查,完成任务,教研气氛不浓,活动效率不高。

  (六)活动时间少。

  因为学校有村小,平时同级老师不易聚齐,除了学校规定每期三次的教研外,几乎没有机会搞活动。

同时除了教学,忙于其它事情,用于教学研究活动时间相对偏少。

  (七)教研意识有待提高。

  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教好书,上好课就行了,认为参加活动很花时间,会影响教学,根本没有意识到开展教研活动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八)教学资源难以共享。

  仍有部分教师把自己的名利看得很重,集体观念不强,“单打一”,各干各的。

为了期末能考出好成绩,为了自己评职称,为了自己能获奖,有些教师不愿把自己的资料提供给其他老师共享。

布置每周一练习人人轮流出,个别教师以种种借口推脱。

有些教研组工作开展得不少,活动也搞得十分丰富,但由于平时没有注意资料的整理和保管,用到时却少得可怜。

  三、提高教研组活动实效性的策略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

  

(一)选好教研组长。

  有老师说:

“一个小小的教研组就是一个温馨的小家庭,组长就是这个小家庭的核心人物。

”确实如此,教研组是提高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的教学研究组织,是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

教研组长人选是关键。

教研组长应该是本学科的骨干老师,是本学科的带头人。

业务水平高,能较好地组织开展正常的教研活动。

工作能力强,协调本组教师的关系,团结协作,以身作则,观念新,活动能力强。

  教研组长能严格要求自己,在领导和教师之间不仅要起到桥梁纽带作用,更要起到表率作用,成为教研组的核心人物,使教师凝聚在自己的周围,形成生动活泼的教研氛围。

  

(二)开展丰富活动。

  “典型的活动是提高教研工作实效性的载体。

”开展教研活动要有趣味性、针对性、代表性,对教师有吸引力。

除了讨论备课、听课、评课,还可以邀请专家作讲座,组织教师观看课堂教学实例,组织各种比赛等。

公开课可分一般研讨和专题研讨,同课异构,同课异人,新教师上汇报课,老教师上示课、骨干教师上观摩课等。

  (三)提高教师素养。

  许多人认为:

“思路决定出路。

”新课程在冲击学校办学理念、教师行为方式的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

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培训,是提高教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1、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认真组织教师参加素质提升培训。

  2、鼓励教师参加函授和自考,提升学历,提高专业水平。

  3、提供机会,让教师参加各种的培训。

比如区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

  4、聘请专家讲学。

比如教研员举行专题讲座或指导教师作课,通过互动交流,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5、举办教师读书交流会。

希望教师多读书,读好书。

学校确定每学年教师必读书1-2本,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

  (四)实行资源共享。

  爱迪生有句名言:

“用集体智慧创造未来。

”要实行资源共享,首先,教师要有集体意识、大局观念。

其次,学校要及时整理有关资料,存档,备用。

实行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效率,有利于搞好教师间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资源共享的关键是抓好集体备课。

教研组要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做到主题明确,任务具体,措施扎实,责任到位,效果明显。

集体备课活动时大家共同评改、修改、完善,各位上课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对教案进行再处理。

其次,教学资源的共享就是习题资料的共享,这样既减轻负担,又集思广益,提高效益。

  (五)增加活动时间。

  博恩·西说过:

“时间是生命的原料,我们有多大的成就取决于怎样利用我们的时间。

”考虑教师活动与上课冲突的问题,教务处在排课时尽量注意让教师有统一的时间参加教研活动,每个教研组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便于安排活动场地,也有利于学校领导参与。

  (六)邀请专家指导。

  愈认为“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开展一项工作,如果盲目地进行,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研组建设也是如此。

教研员无论是理论水平也好、实践经验也好,都是处于领先水平的,如果能得到教研员的亲自指导,则许多事情都能做到事半功倍。

因此,学校如果重视与教研员的联系与沟通,真心诚意地请教研员来校指导工作,对教研组的建设将会有十分大的促进作用。

  (七)加强教育科研。

  科研可以兴校。

古人云: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就是说,人要学会思考。

有人总结了这样一句话:

能提出问题的人就是一个会思考的人;能提出一个与众不同问题的人就是一个有创意的人。

会思考是一个科研型教师的标志,只有会思考,才能有创意。

  教研组不仅要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知识,为了使教师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还必须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防止发生“瓶颈”现象,同时,教研组还应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不断总结。

  (八)进行师徒结队。

  都说:

“人是要有帮助的。

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

”老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青年教师则是一个学校的希望。

但青年教师往往热情高、干劲足,想把所学的知识一下子全部交给学生,结果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教研组安排老教师指导新教师,形成“师徒”关系,在工作过程中,要求老教师以身作则,多听课、多指导,不保守;青年教师要虚心好学,多请教,多提问。

  说实话,教研组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其他机构无法代替的作用。

只有把教研组各项工作做好了,教学质量才有保障,教学研究才能深入,教学成果才能丰富。

所以我真诚的希望我们的教研组都建设成为优秀的教研组,我们的学校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主动有效背景下农村小学教研组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

(研究报告)

【序论】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

建设教师团队,

就是要建设一支富有团

队精神的教师队伍。

团队精神需要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共同学习和共同创造,

强调共同的责

任、地释放,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交流和合作,

使他们在统一的目标下自觉地

承担责任,并愿意为实现目标协同合作、共同奉献,而这些正是教研组建设的主要目标。

教研组作为学校管理流程之一,

它也在课改实践中运行着。

但是纵观教研活动的实践过

程,

农村学校在教研组建设方面与城区学校相比,

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即教研组还未能

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有理论层面的,

有实践层面的。

我们必须正视问题,

理智地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扎实的实践研究。

农村小

学教研组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

、教师对“教研活动”缺乏参与热情,影响教研组发挥的功能。

农村学校的教师对于

新课程理念下“教研”这个词语的涵理解不透彻,教研活动缺乏研究氛围。

主要在于农村

小学教师对

“教研活动”

缺乏参与热情。

农村学校教师的

“教研活动”

通常都习惯于走过场,

是“完成任务”

虽然随着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但这样的影子还是随处可见。

2

、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开学初,教研组也制订了计划,但那一般是为了应付检查。

时按计划正常开展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有时还要受到学校其它工作的影响,能免则免。

有时虽设想很好,往往因时间紧,落实少,执行不力。

评课时,基本上是能推则推,能不说

尽量不说,实在没办法非得说了,也尽拣好听的说,生怕说重了,上课的人会误会。

由于活

动的随意性,实际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3

、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同一个教研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