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知识测试题.docx
《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知识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知识测试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知识测试题
管理信息系统串讲资料
1、信息的特性
1.真伪性:
信息有真伪之分,客观反映现实世界事物的程度是信息的准确性。
2.层次性:
信息是分等级的。
信息和管理层一样,一般分为战略层、策略层、和执行层三个层次。
3.可传输性:
信息的可传输性是指信息可以通过各种局域网络、互联网等媒介快速传输和扩展的特性。
4.可变换性:
信息可以转化成不同的形态,也可以由不同的载体来存储。
5.共享性:
从共享的角度来讲,信息不同于其它资源,它不具有独占性。
2、企业包括多种多样的流动,具体包手物流、资金流、事务流以及信息流等。
1.物流:
是指物品从供给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2.资金流:
是以货币的形式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主要形式。
3.事务流:
是指企业在处理内部或外部活动中产生各种经营管理行为,这些行为的过程构成了事务流。
4.信息流:
是指除去物流、资金流和事务流的物理内容外的信息的流动过程。
3、信息流在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伴随着物流等其它流的产生,都有与之对应的信息流产生;
(2)信息流反映其它流的状态,并且对其它流具有控制和调节作用。
在企业管理中,有以下几种信息流动的情况需要注意:
首先,受信息的采集与传递方式的影响,信息流滞后于物流,一般都在物流发生后,信息流才发生。
其次,信息加工通常在部门与部门交接处存在着重复内容(冗余),信息需要统一、规范。
再次,信息在层层传递中通常存在着失真的现象。
4、管理信息的定义及特征。
1.管理信息是对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收到的原始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分析解释、明确意义后所产生的对其后的企业管理决策产生影响的信息。
2.管理信息主要特点是:
信息量大:
企业中有大量的原材料信息、物资设备信息、生产信息、人事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等。
来源分散:
企业内各部门、各产、供、销环节,企业外的市场、客户、政府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同行及相关企业都有对企业有用的信息。
常用加工方式:
记录、核对、分类、检索、合并、传输、存贮、输出等。
5、信息和数据之间的的区别和联系?
数据是记录下来可以被鉴别的符号,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
数据经过处理后,经过解释才能成为信息。
信息是经过加工后、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
6、信息的分类?
① 按照重要性可分为:
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作业信息;
② 按照应用领域可分为:
管理信息、社会信息、科技信息和军事信息等;
③ 按照加工顺序可分为:
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
④ 按照反映形式可分为:
数字信息、图象信息和声音信息等;
7、信息有哪些特征?
①客观性 ②时效性 ③不完全性 ④价值性 ⑤等级性
等级性可分为战略级、策略级(战术级)、作业级
8、系统:
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一群单元作出有规律的安排,使之成为一个相关联的整体。
信息系统:
是由人、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能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的系统。
9、说明信息系统的内容包括什么?
信息系统包括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两方面。
信息处理系统对输入数据进行处理,获得新的数据,而信息传输系统则不改变信息本身的内容,作用是把信息从一处传到另一处。
10、信息系统可分为作业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作业信息系统的任务,是有效地处理组织的业务、控制工业的生产过程的支持办公室事务,并更新有关的数据库。
作业信息系统由业务处理系统、过程控制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
11、终端用户:
任何一个使用信息系统或信息系统所产生信息的人。
12、管理:
是人们共同劳动的需要,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采用各种形式、方法和手段对人、财、物等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管理信息系统(MIS):
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保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能实测国民经济和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历史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管理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实现其规划目标。
13、管理的基本职能?
①计划职能:
确定目标,拟订方案,制定计划,达到预期效果。
②组织职能:
包括人的组织和工作的组织。
③领导职能:
作用在于指引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实现某种目标。
④控制职能:
是对具体管理业务进行计量和纠正,确保管理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而拟订的计划得以实现。
14、说明管理的层次及它们的任务?
管理系统按层次可分为战略管理、管理控制和作业管理三个层次。
战略管理的任务:
主要市制定企业的长远计划,确立总方针,处理中、长期事件。
管理控制(有称战术管理):
属于中期计划范围,包括资源的获取与组织,人员的招聘与训练、资金监控等方面。
作业管理:
涉及作业控制和业务处理。
业务处理是企业的最基本活动。
15、决策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活动。
决策过程是在一定的人力、设备、材料、技术、资金和时间因素的制约下,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从多种可供选择的策略中作出决断,以求得最优或较好效果的过程。
16、说明决策过程模型?
(决策过程四个阶段)
①情报活动阶段:
调整环境,并定义要决策的事件和条件,获得决策所需要的有关信息。
②设计活动阶段:
任务是提供备选的决策方案。
③选择活动阶段:
包括方案论证和决策形成两个步骤。
④实施活动阶段:
选定方案后,即可付之实施。
17、方案论证:
是对备选方案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比较和择优研究,为决策者最后选择进行初选,并把经过油画选择的可行方案提供给决策者。
决策形成:
是决策者对经过论证的方案进行最后抉择。
决策的几种类型?
①结构化决策问题; ②非结构化决策问题; ③半结构化决策问题;
18、决策科学发展的方向?
① 用信息系统支持和辅助决策; ② 定性决策向定量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发展;
③ 单目标决策向多目标综合决策发展; ④ 战略决策向更远的未来决策发展;(更注重战略决策)
19、在决策中计算机和人分别起什么作用?
计算机:
①能保存大量的历史数据,并进行筛选、分析; 人:
①能够根据经验和大量知识进行模糊推理;
②能够仿真应用环境和真实的管理系统; ②善于处理各种与人有关的问题;
③产生各种方案的可行性,自动淘汰非优解;
20、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
①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②信息报告系统; ③决策支持系统DSS; ④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21、数据处理;指把来自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社会经济活动等领域中的原始数据,用一定设备和手段,按一定的使用要求,加工成另一种形式。
22、数据处理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
(1)把数据转化成便于观察分析、传送或进一步处理形式;
(2)把数据加工成对正确决策有用的数据;
(3)把数据编辑后存储起来,供以后取用。
内容:
(1)数据收集;
(2)数据转换
(3)数据的筛选、分组和排序;
(4)数据的组织;
(5)数据的运算;
(6)数据存储;
(7)数据检索;
(8)数据的输出。
23、数据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① 数据以何种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
② 采用何种数据结构能有利于数据的存储和取用;
③ 采用何种方法从已组织好的数据中检索数据。
24、数据组织:
是把数据按照便于计算机处理的形式组织起来,目的是为了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
25、外部结构:
是数据在外存上的存储结构及其操作方法。
内部结构:
是数据在内存中的存储结构。
26、数据组织分哪几种层次?
①数据项:
有称数据元素,是文件可使用的最小单位。
是描述一个数据处理对象的某些属性。
②记录:
是与一个公共标志有关的数据项的集合。
③文件:
为了某一特定目的而形成的相关记录的集合。
④数据库:
是数据组织层次中目前已达到的最高级级别,是逻辑相关文件的集合。
27、逻辑记录:
是数据面向用户或应用程序员的方式,即用户对数据的表示方式。
数据物理组织的基本形式:
顺序的数据组织、直接的数据组织。
数据的逻辑组织:
是对相关记录进行逻辑上的编排。
28、逻辑组织的形式有哪些?
①链表 ②树 ③网状组织
树型组织:
是将记录按层次关系建立起来的一种数据组织形式。
它把每个记录看成是一个小文件的首记录,记录之间通过指针联系或分类。
网状组织:
是任一数据项可与其他数据项相联系,每个记录可以有任意数量的指针指向它或离开它。
而且头记录可能不止是一个。
29、文件组织:
是数据记录在外存设备上的组织。
文件系统:
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管理系统。
文件组织方式有哪些?
①顺序文件:
文件的记录按照鉴别键大小依次重新排列所得到的文件。
②索引文件:
带有索引表的文件,其存储区包括:
索引区和数据区,查找记录时先查找索引表。
③直接存取文件;
30、直接存取文件的实现方法有哪些?
① 直接地址法:
程序员或数据管理员可以直接把存放某一记录的地址作为该记录的键号。
② 相对键法:
相对键文件组织中,记录的实际地址必须利用哟个已做成标准过程存于计算机中的算法。
③ 杂凑法:
把键号转换相应记录的地址,达到压缩存储空间的目的。
31、数据库系统:
是由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和有关人员组成的具有高度组织的总体。
数据模型:
是记录型之间的联系形式。
(层次数据模型、网状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
数据库:
是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相互有关的数据集合,它从全局观点组织数据,能以最佳方式,最少的数据重复为多种应用服务。
32、数据库的主要特征?
(1)最小的数据重复性;
(2)数据存储的一致性;(3)数据的独立性;(4)数据的安全性;
33、数据库与传统文件的区别?
(1) 数据库包含了若干各文件,通过联结路径实现记录之间的联系。
(2) 数据库能反映现实世界中信息间联系及含义;
(3) 文件只包含数据本身,而数据库则包含了基本数据和关于数据的数据。
34、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含义及功能?
含义: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由实现数据库管理功能的许多系统程序组成的集合。
(DBMS)
功能:
①定义数据库;②管理数据库; ③维护数据库; ④数据通讯功能,实现数据传送;
35、数据处理的方式可以分为:
成批处理方式、联机实时处理方式。
成批处理方式:
按一定时间间隔把数据积累成批后一次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
联机实时处理方式:
面向处理,数据直接从数据源输入中央处理机进行处理,由计算机即时作出回答,将处理结果直接和传给用户。
36、顺序处理:
全部文件都按顺序组织方式组织的数据处理。
直接存取处理:
文件采用了某种直接文件组织方式。
37、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数据集中统一,采用数据库;②数学模型的应用; ③有预测和控制能力; ④面向决策;
38、MIS是怎样一门学科?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的学科,它引用其他学科如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理论、统计学、运筹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许多学科的概念和方法。
MIS科学三要素:
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
39、说明MIS的层次结构、功能结构、综合结构?
(1)层次结构:
作业管理、管理控制、战略管理;
(2)功能结构:
是按照各部门的业务功能来建立的。
(3)综合结构:
是指将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按一定的方式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管理信息系统结构。
① 横向综合结构——将同一层次上的各种功能加以综合。
② 纵向综合结构——将各个层次上的同一功能加以综合。
③ 纵横综合结构——将上述两种结构再综合起来。
40、决策支持系统DSS:
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工具,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一门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人工智能技术、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新学科。
41、DSS的功能?
①存储和运行各种模型; ②存储和运行各种方法; ③提供方便的人机对话接口和图形输出功能。
DSS的基本模式:
由模型库系统、数据库系统和人机对话系统等组成。
DSS的基本结构:
由对话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和模型库子系统组成的。
42、墨菲定律:
① 工作比想象的更为复杂; ② 花费的时间比预计的更长;
③ 所需的费用比设想的更多; ④ 毛病能够出到什么程度,就一定会出到那个程度;
43、MIS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①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与结构;②当前的能力状况; ③对影响计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④近期计划;
44、诺兰模式:
是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的模型,用于考察各单位目前的信息系统所处的发展阶段。
6个阶段:
①初装;②推广;③控制;④集成;⑤数据管理;⑥成熟;
45、开发MIS的策略?
①自下而上:
先实现一个个部门的具体功能,在逐步由低级到高级建立整个系统。
适用于小型系统的设计。
②自上而下:
由全局到局部,长远到近期,从顶部到底层,逐步开发。
适用于大型系统的设计。
46、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开发MIS的具体方法有生命周期法、原型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和CASE方法等多种。
生命周期法:
就是按照管理信息 系统生命周期的概念,严格地按照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和步骤去开发系统。
优点:
可以立足全局,步步为营,减少返工,有利于提高开发质量,加快工程进度。
缺点:
系统的开发周期太长,有时系统开发尚在开发过程之中,而内外环境已有所变化,对系统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47、原型法:
开发者和用户在系统的主要需求上取得一致建议后,由开发者很快开发出一个初步的原型系统,然后通过用户使用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反复修改、扩展和完善,直到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
优点:
能充分发挥用户的积极性,能及早发现系统中发生的问题,因而系统的适用性较高。
缺点:
由于该方法缺乏对整个系统的全面认识。
系统分析比较粗略,不宜在复杂的大型管理信息中全面应用。
48、面向对象方法:
是一种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它把客观世界看成由许多不同的对象构成的。
对象:
客观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在一定前提下看成是对象。
对象的组成:
①对象的名称;②数据;③操作;④接口;
49、面向对象方法的特点:
①封装性;②抽象性;③继承性;④多态性;
面向对象方法的优点?
① 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 ② 面向对象的封装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③ 面向对象的继承性大大提高了软件的可重用性;
50、计算机辅助系统开发方法(CASE):
运用计算机软件工具辅助系统开发的一种方法51、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① 管理方法科学化; ② 领导者的重视和主要管理者的支持是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先决条件;
③ 建立本单位自己的计算机应用队伍;
52、系统分析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
尽可能弄清用户对信息的需求,调查原信息系统的资源、输入、处理和输出,完成新系统的逻辑设计。
内容:
①可行性分析;②详细调查;③系统化分析;④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53、可行性分析的任务:
是确定项目开发是否必要和可行。
可行性分析的内容:
①经济可行性:
评价经济效益。
②技术上的可行性:
技术是否满足要求,开发人员的技术水平够不够。
③管理上的可行性:
管理人员对开发信息系统的态度和管理方面的基础工作。
54、可行性分析报告内容?
①对应用项目的概括描述;②项目目标;③开发所需要资源和预算安排;④期望效益;⑤关于结论的意见;
55、详细调查:
为了弄清原信息的状况,查明其执行过程,开发薄弱环节,收集数据,为设计新系统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访问:
系统分析人员通过提问的方式与用户交谈,收集有关信息。
环境:
指不包括在本系统之中,但又对本系统产生影响较大的因素的集合。
56、管理业务流程图:
表明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动的流程图。
57、表格分配图:
表明单据报表在各个部门之间的传送及处理情况的图。
58、数据流程图:
是一种能全面地描绘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可以用少数几种符号综合的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
数据流程图的特性:
①抽象性:
它完全舍去了具体的物质,只剩下数据的流动、加工处理和存储。
②概括性:
它可以把信息中的各种不同业务处理过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59、说明新系统逻辑设计的步骤?
①对系统目标分析;②对原系统存在问题的分析;③业务流程分析和企业流程重组; ④功能分析和划分子系统;
⑤数据分析;⑥绘制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⑦新系统边界的分析;⑧研究和缺点管理模型;⑨确定新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
60、业务流程:
是指为完成企业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跨越时空的逻辑相关的业务活动。
业务流程重组:
或称过程重组,是一种较新的管理思想,其特点是企业不再围绕功能或职能来运作管理业务,而代之以企业流程的角度来组织管理活动。
61、U/C矩阵:
是描述企业过程和数据之间关系的一种矩阵。
每一行为一个企业过程,每一列为一种数据类,若某过程产生某数据类,则矩阵中标记为“C”;若某过程使用某数据类,则矩阵中标记为“U”。
“U/C”矩阵用于划分子系统。
62、划分子系统的步骤?
①确定企业的过程和数据类; ②然后填上C和U;③排列数据列使得矩阵中C最靠近对角线; ④划分子系统。
63、数据的静态特性分析:
分析数据的类型、数据的长度、取值范围和发生的业务量。
数据的动态特性分析:
固定值属性、固定个体变动属性、随即变动属性。
64、数据字典:
对数据流程图上各个元素作出详细的定义和说明。
内容:
①数据项:
又称数据元素,是数据的最小单位。
②数据结构:
描述了某些数据项之间的关系。
③数据流:
由一个或一组固定的数据项组成。
④处理逻辑:
仅对数据流程图中最底层的处理逻辑加以说明。
⑤数据存储:
数据结构停留或保存的场所。
⑥外部实体:
系统以外的实体。
65、判断树:
为了简洁的表达数据流程图中处理逻辑的逻辑判断功能,用树型结构图来描述对各种情况的处理。
判断表:
可以在复杂的情况下,很直观的表达出具体条件、决策规则和应当采取的行动之间的逻辑关系。
66、系统分析报告:
系统设计的依据,是与用户交流的工具,是应用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统分析报告的内容:
原系统分析、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新系统的进一步说明。
67、系统设计的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任务:
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逻辑模型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具体的物理设计,为下一阶段系统实施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
内容:
划分子系统、功能结构图设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代码设计、设计规范制定和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
68、系统设计应符合的要求:
系统性、灵活性、可靠性、经济性。
69、代码:
代表事物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
代码的功能:
①代码为事物提供一个概要而不含糊的认定,便于数据的存储和检索;
②使用代码可以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
70、分类:
是将要处理的对象按一定的要求进行分门别类。
71、怎样才是一个合理的代码?
① 设计的代码必须在逻辑上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在结构上能与醋栗的方法相一致。
② 每一代码对其所代表的事物或属性都必须具有惟一性。
③ 代码设计要预留足够的位置,以适应需要的变化。
④ 代码要系统化,码的编制应尽量标准化,尽量时代码结构对各个有关方面都具有实用意义,便于信息交流;
⑤ 要注意避免引起误解,不要使用易于混淆的字符;
⑥ 要注意尽量采用不易出错的代码结构;
⑦ 当代码长于4个字母或5个数字字符,应分成小段
⑧ C=Sp
72、代码的种类?
① 顺序码:
又称系列码,它是一种用连续数字代表编码对象的码。
② 区间码:
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一定意思。
③ 助忆码;用文字、数字或文字数字结合起来描述。
特点是,通过联想帮助记忆。
④ 缩写码:
把惯用的缩写字直接当作代码。
⑤ 尾数码:
尾数码的末尾具有一定的含义,即利用末位数字修饰主要代码。
73、校验位可以发现错误的种类:
抄写错误、易位错误、双易位错误、随机错误。
确定校验位置的方法:
算术级数法、几何级数法、质数法。
74、系统吞吐量(TPS):
每秒钟执行的作业数。
系统响应时间:
从用户向系统发出一个作业请求开始,经紫铜处理后,再给出应答结果的时间。
系统的可靠性:
可以用连续工作时间来表示。
75、根据使用的方法不同,并机处理系统可分为:
对偶系统和双工系统。
对偶系统:
用两台同样的计算机同时做同样的工作。
双工系统:
两台相同或相类似计算机组合起来,平时做不同的工作。
76、计算机机型的选择:
速度快、容量大、通道能力强、操作灵活方便。
77、功能结构图;是按功能从属关系画成图表,图中每一框称做一个功能。
模化块;把一个信息系统设计成若干模块的方法。
78、信息系统流程图:
反映计算机处理过程的一种流程图。
绘制信息系统流程图以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为基础。
79、计算机中存储设计管理有两种;文件方式、数据库方式。
80、数据库设计:
是在选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基础上建立数据库的过程。
81、数据库设计内容?
①概念结构设计:
应在系统分析阶段进行。
任务是根据用户需要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数据模型(简称概念模型)。
②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
是将概念模型转换成特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
③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
是为数据模型在设备上选定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以获得数据库的最佳存取效率。
82、输出设计的内容:
①有关输出信息使用方面的内容;②输出信息;③采用的输出设备;④输出介质;
83、数据收集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1)数据本身的正确性;数据收集的时间性。
方法:
(1)来源性数据收集方式:
指从已有的资料中获得数据。
(2)根源性收集数据方式:
即用仪器直接从实际系统中收集资料。
84、电子数据交换(EDI):
是一种对数据处理格式要求很严格的报文处理系统,它通过通信网络,在商业贸易伙伴的计算机之间快速传递和自动处理订单、发票、海关申报单、进出口许可证等规范的商业文件。
85、数据出错的种类:
1)数据本身的错误;2)数据多余或不足;3)数据的延误;
数据出错的校验方法:
1)重复校验;2)视觉校验;3)控制总数校验; 4)数据类型校验;5)格式校验; 6)逻辑校验;
7)界限校验;8)顺序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