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至必修三课文涉及的诗词赏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0219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至必修三课文涉及的诗词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必修一至必修三课文涉及的诗词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必修一至必修三课文涉及的诗词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必修一至必修三课文涉及的诗词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必修一至必修三课文涉及的诗词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至必修三课文涉及的诗词赏析.docx

《必修一至必修三课文涉及的诗词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至必修三课文涉及的诗词赏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至必修三课文涉及的诗词赏析.docx

必修一至必修三课文涉及的诗词赏析

【必修一乡土情结】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赏析】这首诗写作者长期居住并州之后又北渡桑干河的心情。

他在并州时总是想回到故乡咸阳,现在却北渡桑干,离家乡更远了,对并州反而感到亲切了。

言简意深,耐人寻味。

诗人十年旅居并州,乡思之情强烈到了极点,然而,回乡的愿望不但不能实现,却“无端更渡桑干水”,离家乡越来越远,其思乡之情则超出了极限,无奈之中只好把并州姑且当作自己的家乡。

诗人想回乡却南辕北辙,则情何以堪。

至此,乡思之情得到超强的表现,既微妙而又真实,所以成为不朽的名篇。

【必修一乡土情结】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赏析】

此诗为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所作。

诗人被贬岭外家中音讯早已中断,漫漫严冬过去又经历一个春天。

战祸频仍,父母年迈,都使诗人归心似箭。

可是,离家越近,越怕听到不好的消息。

“怯”、“不敢”,将欲问又不敢问,复杂微妙的心理极真切地表达了出来。

【必修一乡土情结】长干曲长干曲(两首)崔颢(cuihao)

(一)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意译】

其一、请问阿哥家住在哪儿?

我家住在横塘。

暂且停下船来问一声,兴许咱俩还是同乡呢’

其二、我家紧紧靠在长江边,长年来往在九江一带。

原来同是长干里人啊,为何从小未见一面呢?

【赏析】这两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我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儿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棚棚如生。

它描写的是水上少男少女萍水相逢,互为问答,风光持施,有六朝民歌的特色。

第一首有问无答点二首有答无问。

问答之际,有声有形,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或恐是同乡”,可能是船家少女的托词,借以掩饰自己真正的动机,掩盖自己内心的活动,那种既大胆又羞怯,既泼辣又肠腆的神态,跃然纸上。

第二首诗是船家少男回答船家少女的话。

首句说明他家在何处,次句说明他经常行船的路线。

坦碱朴质,全无芥蒂,自有一番情趣。

妙在结尾二句,既是答复第一首“或恐是同乡”的问语,又复提出为什么“生小不相识”的疑问,两情绝路,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这两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遣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千净健康,给读者留有广阔的余地,篇幅虽短,韵味权长,艺术性极强。

【必修一乡土情结】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必修一乡土情结】孟浩然:

留别王侍御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赏析】这首诗是孟浩然将离长安、赠别王维之作。

孟浩然这次入长安无功而返,心中是很惆怅的。

诗中“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是不遇的叹息。

孟浩然要回故乡隐居,但可惜要与王维分别了。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是一时的牢骚,他与王维还是很投合的。

他是把王维作为知音。

朝廷中没有人帮助,求仕无望,孟浩然只能归去故乡,寂寞地度过余生了。

诗里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

【必修一乡土情结】南园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赏析】晚唐奇才李贺一生困顿坎坷,虽属皇族远枝,却一生沉伦下僚,不得仕进通显,一辈子只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从九品)。

由于不堪“臣妾意态间”的屈辱,李贺辞官归家,加之身体羸弱,最终郁郁而死,终年才27岁。

  如此身世,反应在其艺术作品中,李贺的诗词集奇峭、诡怪、雄浑、神秘为一体,高出平谷,不拘一格。

毛泽东也十分喜爱李长吉的诗,“天若有情有亦老”、“雄鸡一唱天下白”等句,几乎就是完全地直接“拿来”,可见长吉在润之先生心目中的位置。

本文开头四句诗,出自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的第五首,在此诗中,诗人羡慕初唐那些能被在凌烟阁上图像的功臣们,羡慕他们都生活于一个伟大的时代,皆能以武功奇策博取功名。

在《南园十三首》中的第六首,李贺还怨怪自己是“寻章摘句老雕虫”,并幻想有朝一日“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南园十三诗》第七)。

试想,一手无缚鸡之力的瘦弱书生,由于生不逢时,仕途蹭蹬,竟悲哀地幻想自己能像侠客一样手提宝剑,归事猿飞捷走的高人成为武臣,看来穷途末路之中,物极必反,千载一人的鬼才也想效仿浑身武功的奇侠,可悲,可叹!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

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

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

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

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

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诗人问道:

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

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

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

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必修一乡土情结】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则徐

力微任重六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则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注解】①此诗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是题二首,此为第二首。

是年夏历七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作诗留别家人。

诗表现了作者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和他面临遣戍时的旷达胸怀。

 

  ②衰庸:

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自谦之词。

 

  ③“苟利”二句:

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时人的诽谤,子产曰:

“何害!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见《左传·昭公四年》)诗语本此。

以,用,去做。

 

  ④“谪居”句:

自我宽慰语。

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

 

  ⑤养拙:

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

刚:

正好。

戍卒宜:

做一名戍卒为适当。

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⑥“戏与”二句:

自注:

“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

‘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

’对曰:

‘臣妻有一首云:

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大笑,放还山。

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

‘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

’妻子失笑,坡乃去。

”这两句诗用此典故,表达他的旷达胸襟。

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词。

故事,旧事,典故。

【赏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

被发配到新疆伊犁,可谓英难失路,其悲愤之情自可想见。

但诗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

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却不见叹息的悲鸣。

首联以自谦自慰的口吻,道出所遭遇的不幸,语冷带嘲。

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

颈联表面上是感恩之言,实际是对道光帝反复无常的讽刺。

尾联以戏语劝慰妻子,诙谐之中带有难以掩饰的苦涩。

诗人围绕遣戍伊犁展开全篇,于起伏变化之中,充分展现了复杂矛盾的心境。

  解析:

  一八四○年发生鸦片战争,英国用兵舰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清朝道光皇帝吓破了胆,匆忙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将坚决禁烟、抗击英军的林则徐贬戍新疆伊犁。

道光二十二年

  (一八四二)八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临行前作此诗留别家人。

  这首七律诗前三联的写法,很像在告别时与家人话衷肠。

开头两句说:

我能力低微而久当重任,久巳感到精力疲惫,要继续全力以赴地操劳政事,以我这样的衰朽之身,肯定是难以支持了。

此时林则徐已是五十七岁的垂暮之年,平淡的话语中隐隐透出一场大风暴后他那种疲乏而低沉的心绪。

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决不以个人的进退荣辱萦怀,于是,他话锋一转说: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想到了春秋时著名宰相郑国大夫子产,因实行政治经济改革,遭到国人诽谤,子产说:

“何害?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这才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品格啊!

林则徐自励道:

倘使有利于国家,我可以用生命作奉献,怎能因为是祸就避开,是福就争取呢?

  第二联这两句诗含意很丰富。

一,是指目前贬戍伊犁事。

从同时写的另一首留别诗“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句,表明有人说他此次远戍,将如俚谚所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诗人在这里向家人表示,即使是祸,自己也在所不辞。

二,表明自己过去所作所为,主要指禁烟和抗击英军,也都是从“利国家”“不避祸福”这一宗旨出发的。

三、对未来,自己也将一如既往,不改爱国初衷。

写此诗后数日,林则徐《致姚春木王冬寿书》说:

“自念祸福死生,早已度外置之,唯逆焰已若燎原,身虽放逐,安能委诸不闻不见?

”这段话正可作为这两句诗意最好的注脚。

实际上这一联诗集中体现出林则徐的一生为人。

据说作者生前最喜爱自己这两句诗,经常听到他嘴边吟诵有词,乃至身后被其子写入讣告之中。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评曰:

“盖文忠公矢志公忠,乃心王室,故二句诗常不去口。

  林则徐

  在启程远行时,向家人倾诉衷肠,无非是希望得到理解与谅解。

接下来,他进一步设法解除家人对他此行的担忧。

于是诗笔又一转,转而宽慰家人说:

“谪居正是君思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林则徐严厉禁烟和坚决抗敌,本是爱国壮举,未获朝廷封赏,反而得到充军伊犁的处分,自是天下不平事。

为什么林则徐反而表示感谢皇帝对他处分的宽厚呢?

封建政治是很可怕的,朝廷内派系斗争复杂,作为朝廷重臣,怎能像一般文人随便发牢骚呢?

在这方面正表现出林则徐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深沉。

况且,中国士大夫在不得意时还会学陶渊明的榜样。

陶渊明《归田园居》云: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林则徐说的“养拙”,也相当于陶渊明的“守拙”。

所以,他故作轻松地对家人说:

我这个做官缺乏才干的人,此次至伊犁去,有时间“开荒南野际”了,对我来说,当一名戍卒不是更适宜么!

  最后,诗人大概为了让悲悲切切的离别场面变得轻松一点吧,他想起了苏东坡为人的风趣旷达。

诗人于此诗尾联作“自注”云:

“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

‘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

’对曰:

‘臣妻有一首云:

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大笑,放还山。

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

‘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

’妻子失笑,坡乃出。

”林则徐想:

此时自己也要效东坡故事才是,于是他“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了。

为了安慰家人,冲淡巨大的悲痛,林则徐是用强作玩笑的戏语来同亲人告别的。

  这首告别家人之作,国事家愁,几重感情交织,在儿女情长的脉脉温情中,透出一种雄健豪劲的英雄气。

作为一个谪臣,语气平和,不作牢骚语,于旷达幽默之中,隐隐蕴含着压抑不下的忧患意识,颇见这位近代政治家的个性、心胸和风度。

【必修一前方66页】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①黄鹤楼:

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②悠悠:

久远的意思。

③历历:

清晰、分明的样子。

④鹦鹉洲:

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析】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楼头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

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艳阳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宛如眼前。

和煦的阳光,给人家的温暖。

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

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极富人情味。

诗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进更为高远的境地。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

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拖音。

诗作的前两句民歌风味浓郁,景到言到,语如联珠;后两句则对仗工整,音律谐美,文采飞扬。

特别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人回味无穷之感。

诗人将思念亲人的狭义乡愁与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有机结合,使得本篇的韵味和风骨跨上了同类诗作的最高峰巅。

诗人的风采与秉性亦随诗篇的展开跃然纸上:

他才华横溢,如晴川东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节,似芳草萋萋,峥嵘不已。

没有自恋自迷之颓废,也无自私自利之狭隘,乡愁情怀的抒发也同样波澜壮阔、豪迈昂扬,不愧为是被后人推为唐朝七律诗中的第一佳作。

【必修一前方66页】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赏析】

少陵《春望》写国破之长安,允言之《春望》则写世难之长安;少陵以情驭景,允言以景融情;少陵沉郁,允言蕴含,各臻其妙。

“草色闲”写春城,亦写空城,妙在可得而兼也,皆为世难叹惋作铺垫,自然而工巧。

吴烶《唐诗选胜直解》云:

“末句正见春望感怀之意,为儒而逢此难,已足悲矣,衰白客途,可胜悼哉!

”其悲客寄实为加重世难之悲也,犹少陵《春望》叹家书实为加重叹国破也。

【必修一前方66页】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

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

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

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

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必修一江南的冬景77页】井栏砂宿遇夜客李涉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链接】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

“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

‘何人?

’从者曰:

‘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

’其豪酋曰:

‘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

’涉赠一绝云。

【创作背景】长庆二年,正做太学博士的李涉前往九江,船行至浣口,遇到一群盗贼,贼人手执刀枪,问:

“船上何人?

”船夫答道:

“是李涉博士”,匪首听说后,命令停止抢劫,说:

“如果真是李博士,我们就不劫他的财了,不过我辈早就听说过他的诗名,希望他能给我们写一首诗”。

李涉听罢,写了上面这首绝句。

匪首得诗大喜,不但不抢劫李涉,反而将自己的东西送给他不少,当然,李涉也不好意思拒绝,人家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刀呢,可不敢惹大王生气,再则,肥猪拱门居然把它往门外撵,这不是有病吗?

【赏析】“江上村”即诗人夜宿的小村井栏砂,暮雨则渲染出一个静谧的江村,“知闻”即久闻诗名,流露出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自喜,也蕴含着对“绿林豪客”的欣赏。

三、四两句诗抒情,“逃名姓”即逃名,意思是说,我本打算将来隐居逃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不必了,因为连你们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但“世上如今半是君”这句,却是诗人借题发挥,意思是如今世上确是有不少像眼前的豪杰一样被逼无奈进了绿林,但和当朝那些结党营私、尔虞我诈的体面人物而言,眼前的绿林豪客如此敬重风雅、富于人情,倒颇为亲切可爱,倒也能够交往一番了。

【必修一江南的冬景77页】问刘十九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赏析】天寒地冻,于是半卧在床上,赏读白居易的这首诗——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一幅温馨的图画现于眼前——

   新酿的米酒泛起绿色的泡沫,小火炉吐露着红色的火焰,在天空彤云密布大雪即将来临的时侯,我希望我的朋友能来和我共同把酒话古今。

  于是有了这首脍炙人口、音韵和律的诗作。

  这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后所作,他邀请的刘十九就是刘轲,当时隐居庐山,因为和白居易性情相投而结为好友。

白居易这首诗歌怡然自适、情趣盎然,字里行间看到了诗人平和舒缓的心情,确实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的遂意和适意。

面对充满无数坎坷与磨难的现实人生,怎样立身处世,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

白居易做为古代一个文人,他面对“兼济”与“独善”的矛盾冲突。

白居易的态度是: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

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零豹、为冥鸿,寂兮廖兮,奉身而退。

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

这里,白居易表白了自己对穷达进退、立身处世的人生见解,现在看来,他把儒学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和佛学看穿忧患超然物外的心灵境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行成自己的形成自己的生存观念,并固守着自己营造的心灵家园,以此来遮蔽人世间的狂风暴雨。

【赏析二】是谁在家酿成熟的时候第一个想到朋友?

是谁在风寒雪飘的时候第一个想到朋友?

又是谁在温热暖和的火炉旁第一个想到朋友?

是白居易,中唐一个热情似火,心细如发的大诗人!

他在冰封雪冻的冬天为朋友也为千百年后的我们捧出一颗火热的心,照亮了朋友的眼睛,温暖了朋友的心灵,于是,我们也和白居易的朋友刘十九一样,风雨人生路不再寒冷,不再孤寂。

这是白居易的小诗《问刘十九》给我的感触。

诗歌这样写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一瓶酒,一座炉,一场雪,一个人,白居易《问刘十九》里所展现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

  首句及次句采用白描的手法,将诗人身边的景致一一点明。

一瓶没有过滤的酒,一座红色小炉,这短短十个字却鲜明的表现了诗人的心情:

有酒,有炉,有一醉方休的念头。

在这两句中,诗人所用的手法,即不用任何华丽词藻修饰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直接将名词组合在一起以壮景致的方式,比为了达到渲染效果而去刻意表现效果高明好几百倍,这样的例子,不论唐诗、宋词亦或元曲里面均不可少见,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辛弃疾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也同时说明,为作诗而作诗,写出的东西将是晦涩的,只有情到自然,不论白描或是“彩绘”,教会产生好的意效。

历史上不是有很多“为赋新词强作愁”的病态诗人或词人吗?

看看他们的作品,再回头品味一下白居易的这首诗,孰优孰劣即见分晓,这当然也告诉我们这些后代们:

不一定要有多大气魄,在个狭小的空间内,同样是可以成就一个伟大诗人的。

  诗的后两句全是普通人的语言,丝毫看不出这是一位大家的作品,但白居易却恰恰是用这种平铺的方法来展现他的才华的。

“刘十九”,你看这天都快要下雪了,能不能陪我喝一杯呢?

”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近心窝,溢满真情。

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讯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我们会问:

是特意准备新熟家酿招待朋友,还是偶尔想借此驱赶孤居的冷寂凄凉?

是风雪之夜想起朋友的冷暖,还是平日里朋友之间常来常往?

……我们也会看到:

在温暖、明亮的室内,诗人围炉而坐,持书而待;外面天幕低垂,层云堆积,一时朔风大起,残叶落地,飘飘洒洒的雪花紧随而至……忽然,一袭青衫从远而近,长剑斜倚,漫吟而至。

于是两位好友举杯共饮,畅叙旧情,顿时,酒香笑语充满小屋……凡此种种,多姿多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想象出各种奇妙的生活画面来,但是永远无法找到一种最标准,最切近白居易生活境况的画面。

【必修一江南的冬景77页】辛亥元夕何中

  顽坐故贪黙,忽行时自言。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时序鬓发改,人家童稚喧。

  街头试灯候,不到郭西门。

【译文】

  因为贪玩所以常常要到天昏地暗的时候才知道回家,一边走嘴里还一边地自言自语地我要快点儿我要快点儿。

行走在两旁种满梅树的石路上,天空中下起了小雪,村中飘着酒香正在迎接客人的到来。

新的一年又来到了,对我来说除了鬓发之中又多几缕霜雪之外又有什么意义呢?

看看满村满园的小孩子里里外外都是一片嬉闹的景象,他们正对新年的到来表示出满心的欢喜。

放眼街头巷弄,家家户户的门口都已经挂上大红灯笼,到处透视出一种浓浓的年味,而我却还在赶路之中连城西门还没到呢!

【必修一江南的冬景77页】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暮色降临山色苍茫觉得路途远,

  天气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