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0145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8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深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深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深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深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docx

《深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docx

深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

深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

一、概述

在影响基坑稳定性的诸多因素中,地下水的作用占有突出位置。

历数各地曾发生的基坑工程事故,多数都和地下水的作用有关。

因此,妥善解决基坑工程的地下水控制问题就成为基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的重大课题。

地下水对基坑工程的危害,除了水土压力中水压力对支护结构的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基坑涌水、渗流破坏(流砂、管涌、坑底突涌)引起地面沉陷和抽(排)水引起地层不均匀固结沉降。

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的目的,就是要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岩土工程特点,采取可靠措施防止因地下水的不良作用引起基坑失稳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的方法分为降(排)水和隔渗(帷幕)两大类,这两种方法各自又包括多种形式。

根据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开挖深度和支护形式等因素的组合,可分别采用不同方法或几种方法的合理组合,以达到有效控制地下水的目的。

充分掌握场地的水文地质特征,预测基坑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地下水危害类型,如基坑涌水、渗流破坏(流砂、管涌、坑底突涌)或渗流固结不均匀沉降,是选择正确、合理方法,实现有效控制地下水的前提和基础。

对基坑工程而言,水文地质特征主要是指场地存在的地下水类型(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和含水层、隔水层的分布规律及主要水文地质参数(地下水位或承压水头深度、含水层渗透系数和影响半径等)。

水文地质参数是需要通过专门的水文地质勘探、测试、试验来取得的。

比如,不同含水层的地下水位或水头必须用分层止水、分层观测得到,而不能用混合水位代替。

渗透系数和影响半径则必须进行现场抽水来确定。

这些专门水文地质工作的方法和技术要求,在相关的规程、规范和手册中均有详尽的论述,本文不作详细列述。

大多数城市基坑工程处在第四纪土层中。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第四纪沉积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但是,第四纪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及其相应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点,是有宏观规律可循的。

任一地区的第四纪地层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点,集中受控于地区所属的地貌单元、地层时代和地层组合这三个要素。

也就是说,地貌单元不同则地层时代和地层组合不同,因而地层中地下水的类型和相关的水文地质特点也不相同,因此也就决定了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的重点和方法。

本文将从地下水埋藏的宏观规律入手,阐述基坑工程的地下水控制要点。

少数基坑工程涉及到基岩中的地下水控制问题,其中突出的是石灰岩中岩溶水的控制,本文也将作简要介绍。

二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的地层组合特点

2.1地下水的基本类型

常用的地下水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和水力特征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一种是按含水介质特性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或以某两种水的组合分为孔隙裂隙水(黄土中水)、裂隙孔隙水(半胶结砂砾岩)和岩溶裂隙与溶洞、管道水。

通常是考虑上面所述的两种因素进行综合分类(见表2-1)。

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的水力特性划分的基本类型及其定义如下:

上层滞水——是指地层的包气带中局部的、不成为连续含水层的土层中的地下水,多为孔隙水、无压力水头。

如人工填土、淤泥透镜体和多年冻土融冻层中的地下水。

它与周围、上下的其他含水层无水力联系。

潜水——是指地表以下至第一个隔水底板之上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有孔隙水,也有裂隙水或浅部岩溶带中地下水,无压力水头。

承压水——是指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亦称层间水。

有孔隙水,也有裂隙水(裂隙孔隙水)或岩溶发育带中地下水。

因顶板倾斜、含水层厚度变化,特别是补给区水位高于本区隔水层顶板时,该含水层形成压力水头并高于顶板,故称承压水。

当承压水头高出地面且当顶板被揭穿时,承压水即溢出地面,称为自流水(井、泉)。

地下水的综合分类及相应的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原则见表2-1。

表2-1地下水综合分类表

类型

含水层性质

水力特点

分布区与补给区的关系

动态特征

含水层状态

含水层分布

及水量特点

附注

上层滞水

孔隙水

人工填土、淤泥透镜体中水、多年冻土融冻层水

无压

一致

随季节变化

层状或透镜状

空间分布的连续性差,有时水量较大

基坑工程对此类水多采用竖向帷幕和坑内集水明排

潜水

孔隙水

第四系粉土、砂、卵砾石、黄土,第三系半胶结砂砾岩,冻土层中水,岩浆岩全、强风化带中水

无压

一致或临近地表水体补给

随季节变化

含水层分布及含水特性受所属的地貌单元、地层时代、地层组合控制,宏观规律性强

基坑工程对此类水宜采用竖向帷幕,能落入隔水底板时采用封闭式降水,否则采用开放式降水。

降水可采用大口集水井、轻型井点或管井

裂隙水

各类岩体的卸荷、风化裂隙带中水、或构造裂隙、破碎带内水

无压、局部低压

一致或相邻富水区补给

随季节变化

层状、带

分布及含水性受岩性和构造影响明显,总体上水量不大

基坑工程对此类水多采用集水明排

岩溶水

可溶岩体的溶蚀裂隙和溶洞中水

一致或临近地表水体补给

随季节变化

层状、脉

受岩溶发育规律控制,包气带岩溶季节性含水,其水量不大。

饱水带一般水量不大,有时较大

基坑工程对此类浅部岩溶水可采用集水明排或管井降水

承压水

孔隙水

第四系层间粉土、砂、卵砾石、黄土,第三系半胶结砂砾岩层间含水层中水,或多年冻土层下部含水层中水

随季节变化

冲积平原、河流阶地、河间地块、古河道等均具有二元结构特征,承压水头较高,水量丰富;三角洲和滨海平原具有互层特性,多层层间水呈低压性,水量小于前者

基坑工程对二元结构冲积层承压水宜采用管井降水或竖向及封底帷幕加封闭式降水。

临近江、河、湖、海并具有较高承压水头时,封底帷幕很少奏效,宜采用悬挂式帷幕加深井降水,或落底帷幕加封闭式降水

裂隙水

基岩构造盆地、向斜、单斜、断层带中水

随季节变化不明显

层状、带

分布受岩性、地质构造控制,一般水量不大

基坑工程很少涉及此类水,

如有涉及可集水明排

岩溶水

临近江、河、湖、海岩溶带中水或构造盆地、向斜、单斜构造中可溶岩层中岩溶水

有季节性变化或随季节变化不明显

层状、脉

临近地表水体的可溶岩体岩溶发育带呈层状分布,河间地块或高山区河流有时成地下河。

总体上含水丰富、水量大

一般基坑工程较少涉及此类水,超深基坑若涉及浅部岩溶承压水时,水量不大者可用管井降水或集水明排;水量很大且强排无效时,宜做帷幕堵塞岩溶通道后降水疏干

注:

此表参照一些类似的分类表改编而成,为使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更有针对性地使用此表,特另加附注。

地层透水性的强弱,主要衡量标准是地层的渗透系数k值。

按地层渗透系数k值划分的地层透水性强弱等级见表2-2。

表2-2岩土透水性等级表

类别

强透水

透水

弱透水

微透水

不透水

渗透系数k值

m/d

>10

10~1

1~0.01

0.01~0.001

<0.001

cm/S

>10-2

10-2~10-3

10-3~10-5

10-5~10-6

<10-6

注:

微透水及不透水基坑工程不需采取地下水控制措施。

2.2各类含水层的宏观分布规律

第四系土层分布区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在宏观上明显地受地貌单元、地层时代、地层组合的控制。

单就地下水的区域性特点而言,地貌单元、地层时代和地层组合关系也决定着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水力特性和水量大小等重要特性。

针对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方法的需要,列举主要地貌单元上各类含水层的宏观规律如下:

1冲积平原(包括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本文只介绍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

大江大河的中部冲积平原,通常都是由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多级堆积阶地构成的,其中还常有河湖相淤积沼泽或古河道存在。

如长江中下游的江汉平原就是由长江、汉水的一、二、三级阶地构成的,其中还有冲积湖积相、漫滩沼泽相和古河道沉积等(图2-1)。

平原中的各级阶地是由不同时代(自早更世Q1到全新世Q4)地层组合构成的。

由于地层时代和地层组合类型不同,其中地下水的埋藏类型、含水性及水量和水力性质有很大差别,因而对基坑工程选择地下水控制的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图2-1江汉平原武汉地区概化地质剖面示意图

(1)河流的一级阶地

分布在现代江河河床两岸的狭长地带上,冲刷岸一侧阶地较窄,堆积岸一侧很宽,是江河冲积平原中最近形成的一部分。

其地层是属第四纪全新世(Q4),为近1至1.2万年冲积层。

一级阶地的地层组合呈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即上部为以粘性土为主的一套地层,下部为砂土、砾石、卵石组成的下粗上细的一套地层。

其基底多为基岩,有时为全新世(Q4)以前的老土层。

近地表部分常分布有湖沼相软土层或粉土层。

上部粘性土与下部砂层之间,通常都存在厚度不等的粘性土隔水层及粉砂与粘性土互层(过渡层),与下层砂均为连续含水层。

一级阶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常有多层地下水埋藏。

浅部有上层滞水(分布于人工填土、淤泥和淤泥质土中)或潜水(分布于临江一带或支流故道中)。

下部砂层及砾卵石层中有承压水埋藏,由于该含水层紧邻现今江河,含水层中水与江河水有直接的水力联系,因而具有较高的承压水头,且承压水渗流方向有垂直向上渗流的特点,是造成深基坑坑底突涌的根本原因。

一级阶地中的基坑工程,视其开挖深度大小,将会遭遇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的困扰。

浅基坑一般只涉及上层滞水或潜水,深基坑及超深基坑则往往遇到承压水。

上层滞水和潜水因埋藏浅、透水性弱且与深层很少联系,故一般只需侧(竖)向隔渗或简单降水即可通过。

深层承压水则需复杂、细致的地下水控制方法,如较深或超深的侧(竖)向帷幕和坑内或坑内外深井降水。

且各种降水方法均要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一级阶地中局部存在的现代河流故道(河床相)、洼地沼泽相和牛轭湖相沉积层的地层组合、地下水埋藏类型和特点与广大的一级阶地具有明显差别,基坑工程的地下水控制方法也将有所区别。

(2)河流的二级阶地

分布在近河一级阶地外侧,是江河冲积平原早期形成的组成部分,地层时代属第四纪晚更新世(Q3),绝对年龄2万年至13万年之间。

与一级阶地地层截然不连续,呈陡坎式接触。

二级阶地地层也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组合特征,即上部为粘性土,下部为砂、卵砾石层,其基底有的为基岩,有的为中更新世Q2老土层。

由于古气候等原因,包括江汉平原、江淮平原、华北平原、及松辽平原在内的二级阶地的上部粘性土普遍具有黄土状土特征(大孔隙、直立性及钙质结核),其下的砂、卵砾石层一般厚度不大,密实度较高。

二级阶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较一级阶地简单,地下水埋藏类型多为潜水,赋存于粉土质土中,但水位较深。

局部存在砂、卵砾石层层间水时,具有承压性,但因密实度高和粘粒含量多,故含水透水性均小于一级阶地,尤其因其与现代河床无直接水力联系,因而承压水头不会太高。

二级阶地中基坑工程的地下水控制方法也较一级阶地简单。

对于上部潜水,采用竖向隔渗帷幕加坑内集水明排或轻型井点降水即可通过。

对于下部的层间承压水,可采用深井降水。

由于上部土层和下部砂、卵砾石层均属超固结地层,只要不发生管涌,降水引起的固结沉降是很小的,一般不担心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应注意的是,二级阶地中局部有时存在近代河流故道或沼泽相软土及粉土,也会发生管涌之类的渗流破坏,这种情况不属于二级阶地的现象,而是一级阶地迭加在二级阶地之上,应予个别对待。

(3)河流的三级阶地

分布于一、二级阶地之外,是江河冲积平原更古老的组成部分,地层时代属第四纪中更新世Q2,绝对年龄在73万年至13万年之间,与二级阶地或一级阶地地层截然不连续,呈陡坎式接触。

三级阶地多被长期剥蚀成隆岗或波状平原。

三级阶地的地层组合,除早—中更新世Q1至Q2的老古河道具二元结构外,一般多以老粘性土为主,二元结构不明显,只在底部有碎石夹粘性土层。

三级阶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老粘性土属不透水非含水层,底部碎石夹粘土中相对富水。

因此,三级阶地中的基坑工程一般不需考虑特殊地下水控制。

三级阶地中的老古河道也具有二元结构的组合特征,下部砂、卵石层具有承压含水性,也存在基坑涌水、管涌及坑底突涌现象。

但是,由于这类砂、卵石层属极密实土且砂中含粘粒很多,卵石呈半胶结状态,属弱透水层。

基坑工程可采用井点降水加以控制,降水对地面沉降影响甚微。

2滨海平原及三角洲

滨海平原处于大江河下游河口部分,成因上属于冲积海积平原,海侵形成海相沉积,与河口三角洲冲积层交互沉积而成。

滨海平原并不像中部冲积平原那样在平面上有不同时代的阶地构成,而是在垂向地层上由新至老顺序向下排列(由Q4—Q1),水平方向则只有相变之分,即河口三角洲以江河冲积层为主间夹海相层。

海湾带则以泻湖相、沼泽相淤积层为主。

滨海平原及三角洲沉积层的最大特点是存在深厚软土和由多层粘性土、软土与砂土、粉土的频繁互层。

砂土和粉土作为含水层夹于软土和一般粘性土之间,形成多层层间水,虽然厚度都不大,但具弱承压性(见图2-2和2-3)。

基坑工程由浅入深将分别遇到深厚软土中的上层滞水和下部多层砂、粉土组成的层间弱承压含水层。

除深部晚更新世(Q3以前)之外,浅部几十米地层大部分为欠固结地层。

其中含水层(砂、粉土)因有承压性,易发生管涌、突涌或流砂,多层欠固结土在排水后易产生较大的固结沉降,且沉降差较大。

鉴于上述特点,滨海平原及三角洲中基坑工程的地下水控制,普遍以隔渗帷幕为主,即帷幕尽量进入相对隔水层中,然后采用坑内封闭式疏干的方法。

由于含水层透水性弱,降水多采用强汲水井型(如真空井等)。

其他地貌单元如山前平原、湖积平原等,因地下水埋藏很深或很少,含水层地下水对基坑工程影响很小,故不赘述。

图2-2上海市区真大路——龙华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2-3上海市中心城区工程地质剖面示意图

3黄土高原及北方河流二、三级阶地(包括黄土塬、梁、峁,山前倾斜平原及大河的Ⅱ、Ⅲ级阶地)

黄土高原地处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总体上地下水不丰富。

深基坑工程的地下水问题不突出。

黄土高原中的黄土塬、梁、峁地貌单元(地层时代为更新世Q3——Q1),由于河流及冲沟深切,地下水位很深,深基坑无地下水;北方河流的二、三级阶地(地层时代为更新世Q3—Q2),也因现代河流的浸蚀基准面低,高阶地土层中也很少有地下水。

如北京建国门一带为永定河高阶地,更新世(Q3—Q2)地层中也无地下水。

但是,北方及西北的大河(如黄河、渭河、汾河等)的一级阶地则和南方河流一样,存在二元结构地层中的潜水、承压水。

深基坑地下水控制问题依然突出。

4岩溶区地下水

岩溶地下水的埋藏和运动特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但基坑工程一般只涉及岩溶发育带的上部垂直循环带,岩溶水的危害一般可控。

为了掌握岩溶地下水的宏观规律,首先应认识到岩溶水的垂直分带性,即由浅部至深部顺序分为垂直循环带(充气带)、季节变化带、全饱和带(上部水平循环亚带和下部虹吸管式循环亚带)和深循环带(见图13-4)。

其中的垂直循环带厚度可达数十米,在山区有一百米以上,可见基坑工程一般都在垂直循环带中。

在此带中基坑的岩溶水,可采用管井降水和坑内集水明排。

若基坑工程处在岩溶水的全饱和带的水平循环带中,就需要帷幕阻隔和管井降水联合使用才行。

正如某些水电工程地下厂房所做的那样,其工程量和造价是很大的。

图2-4岩溶水的垂直分带示意图

综上所述,在讨论深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问题时,首先应从所处的地貌单元、地层时代、地层组合入手,查明地下水类型后对症下药。

从上述的各类地貌单元中地下水的类型、特点来看,冲积平原和三角洲的地下水控制问题最为突出。

下面就以长江冲积平原为重点进行讨论。

三、武汉地区深基坑地下水控制要点

武汉地区深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危害,主要发生在长江一级阶地上。

深基坑施工中,地下水的变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有两种:

一种是正常的含水层固结沉降,引起的地面轻微沉降;另一种是渗透破坏引起的周边环境严重破坏。

为澄清地下水变化引起周边环境变化的性质、特点并进一步总结出深基坑地下水控制要点,本文将从地层分布组合及其地下水类型和地下水失控对环境影响的特点、武汉地区深基坑地下水控制的历史回顾和基础理论的回顾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地下水控制要点。

3.1地层分布组合、地下水类型及地下水失控对环境影响的特点

1、地层分布特点——(上、中、下三段)

上段:

①杂填土(或素填土)

②淤泥上层滞水

中段:

③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土、粉砂

④粉质粘土夹粉土、粉砂或粘土层及粉质粘土隔水层

下段:

⑤粉质粘土、粉土、粉砂互层

⑥粉细砂承压水

⑦中粗砂、砾砂、卵砾石

2、地下水类型

上层滞水:

含于①层杂填土、②层淤泥和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中的粉土、粉砂夹层中。

为不连续的、厚度及含水性很不均匀的含水层。

下层承压水:

含于⑤层粉质粘土、粉土、粉砂互层土和⑥层粉细砂及⑦层中粗砂、砾砂、卵砾石中。

与长江水体有直接的水力联系,因而具承压性,其压力水头受长江水位涨落控制,承压水头年变幅3—5米,最大可达8米。

由于中段隔水层③、④层(渗透系数K小于10-5cm/s)的存在,上层滞水与承压水之间没有水力联系;承压含水层中的⑤层互层土(夹花层)与其下的⑥、⑦层虽同属承压含水层,但在降水过程中由于这两层土的渗透系数K值差别很大,第⑤层垂直渗透系数远远小于⑥、⑦层,故在降水过程中⑤层土中水位降存在滞后并将恒定高于⑥、⑦层中水位。

3、地下水失控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特点

所谓地下水失控,是指除正常的井点降水或有效的帷幕隔渗之外的不正常情况,如:

①上段:

上层滞水(①、②、③层)失控(竖向帷幕封闭不严)造成杂填土失水固结沉降和④层中粉土、粉砂夹层流土(渗透破坏),引起地表不均匀沉陷。

其表现为:

沉降量大(流土时表现为沉陷),很不均匀(局部陷坑)。

对道路、管线和浅基础建筑物或深基础建筑物附属的浅基础部分(门厅、台阶、散水等)影响较大。

如红日大厦、君安大厦、时代广场、蓝天嬉水乐园和最近的中华城、国税局等。

②下段(承压水):

失控是指降水水位未达到开挖深度以下,带压开挖引起侧壁管涌或底板突涌(流土)——渗透破坏。

经常发生在第⑤层(互层土中的承压水)。

其表现为地表大范围(数十米)沉陷(数十厘米),破坏严重。

如太和广场、天安酒店、金色雅园,其中以金色雅园最为典型。

以上两种主要是地下水的渗透破坏。

3.2武汉长江一级阶地深基坑地下水控制的历史回顾

武汉地区深基坑地下水控制作为重要课题始于1994年,当年深基坑因地下水作用引起重大环境破坏的基坑有威格大厦和泰和广场。

前者由于在没做任何控制措施的情况下大开挖,产生管涌、突涌,导致坑外煤气管线破裂,使数万居民供气中断;后者由于竖向及水平(封底)帷幕局部失效,产生大范围侧壁管涌和基底突涌,导致周边环境严重破坏——武胜路路面下沉40—50cm,高架桥歪斜、周边居民楼破坏。

之后,又曾在世贸广场、武广大厦、建设大道的金融大厦、时代广场、市妇联大楼等基坑因浅部管涌而引起周边环境破坏。

对这些事故分析的结果,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

武汉长江一级阶地的承压水光靠帷幕封堵是不行的,制止管涌、突涌的根本措施应该是减压或疏干降水,深井降水是有效措施。

1995年建设大道的国贸大厦基坑采用深井降水取得了成功,开创了武汉地区深基坑降水的先例,之后在佳丽广场、天一大厦、友谊大厦、阳光大厦等深基坑相续采用深井降水,均取得良好效果。

经过实践检验、理论分析,逐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设计概念:

对上段的上层滞水和潜水,采用竖向隔渗帷幕“封堵”;对下段承压水采用深井降水“减压”或“疏干”。

这种概念完全符合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治水理念:

疏导为主,封堵为辅的原则。

1995年7月《武汉地区深基坑工程技术指南》中对地下水处理的规定正是在上述理念指导下制定的。

在1995年至2008年间的14年,武汉地区大范围推广了以深井降水为主、竖向帷幕为辅的设计、施工原则,成百上千个基坑基本上“平安无事”,这在全国也是最突出的成就,可以说是武汉特色。

大约自2008年之后,由于武汉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急剧扩大,基坑工程向深、大发展,也因外地设计、施工队伍的进入,对武汉地质条件特点理解不深,相续发生了一些因地下水控制没做好而造成较大的环境事故。

在逐一分析每个事故基坑之后不难看出:

这些事故发生的特点是涌水冒砂(管涌、流土),其原因是上段帷幕封闭不严或下段承压水降深不到位而带压开挖。

涌水冒砂(管涌、流土)的机理是“渗透破坏”,这和在正常的抽水降低承压水位(水头)产生的“固结沉降”有本质区别。

但是,最近却流传着一种说法:

“这些基坑环境事故都是因为降水引起的”,这种说法既不准确,也不正确。

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

这些基坑的环境事故是因为地下水控制没做好造成的。

具体有两种情况,一是上段竖向帷幕封闭不严产生水土流失,一是下段降水不到位却带压开挖产生管涌、流土。

为了证实这种提法的正确性,特将94年至今武汉市因地下水控制没做好而引起环境事故的典型基坑列于下表1,以正视听。

表中所列的基坑,包括了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因地下水失控而造成环境事故的绝大部分项目。

对这些项目进行分析,加之对十几年中数百个治水成功的基坑总结,得出以下基本认识:

(1)、武汉长江一级阶地的基坑工程事故,除一小部分因软土失稳之外,大部分基

武汉市典型基坑事故分析表

表1

序号

工程名称

支护及防水措施

事故特点

事故原因分析

备注

1

威格大厦

护坡桩、无帷幕、无井点降水

涌水冒砂、大量流土,破坏煤气管道

管涌、突涌、流土——渗透破坏

2

红日大厦

粉喷桩支护兼帷幕

侧壁冒粉土、周边建筑下沉、粉喷桩倒塌

竖向帷幕失效,粉土含水层

(潜水)管涌——渗透破坏

3

君安大厦

排桩支护加单管

高喷“填空”

侧壁冒粉土,周边道路下沉、房屋开裂

竖向隔渗失效,粉土含水层(潜水)管涌——渗透破坏

高喷(单管“填空”不适宜)

4

时代广场

桩锚支护、粉喷桩帷幕

锚杆钻孔冒粉土、坑外大片

房屋破坏拆除

竖向帷幕被锚孔打穿,粉土含水层(潜水)管涌——渗透破坏

基坑两次被限令回填,停工10年

5

泰和广场

桩锚支护,竖向咬合桩帷幕,底板用3米厚的高喷水平封底

侧壁冒粉土、粉砂,底板冒水、冒砂,道路下沉、高架桥歪斜、房屋开裂

竖向咬合桩不止水,高喷封底漏洞百出,侧壁管涌,底板突涌、流土——渗透破坏

竖向咬合桩不适用,高喷封底质量无保证

6

武汉广场

桩锚支护、高喷竖向

落底式帷幕加坑底

深井降水

锚杆孔冒砂、侧壁管涌、周边房屋开裂、道路下沉

竖向帷幕被锚孔打穿,局部帷幕封闭不严,造成侧壁管涌——渗透

破坏;深井降水保证了底板不突涌

锚杆改为一次性锚杆,加强了深井降水

7

国贸大厦

桩锚支护、浅井降水后期改用深井降水

前期用浅井降水失败,产生侧壁和底板涌水冒砂。

坑边锅炉和烟囱炸掉,改成深井降水后才控制住周边下沉

前期浅井降水不到位,带压开挖造成管涌和突涌——渗透破坏;后期改用深井降水消除了渗透破坏的根源

前期曾大量冒砂是万松小区35#楼和水准点下沉的原因之一

8

世贸广场

桩锚支护、竖向高压摆喷悬挂式帷幕、底板3m厚高喷水平封底

坑底发现21处漏点,大量涌水冒砂,周边房屋、道路下沉;加打6口深井降水挽救了基坑

底板高喷封底帷幕失效,底板突涌、流土——渗透破坏;补打深井降水,

清除了渗透破坏根源

武广、世贸基坑管涌、突涌也是万松小区水准点下沉的原因之一

9

天新大厦

排桩支护、深井降水

沿着降水井四周涌水冒砂,临近楼房下沉开裂;加大深井抽水力度后消除了涌砂

降水井上段止水不严,井点处在不抽水时产生管涌——渗透破坏;提前抽水,加大降深后消除了渗透渗透破坏根源。

10

蓝天嬉水乐园

排桩支护,一侧单管高喷“堵空”止水

侧壁漏水冒砂,紧邻的房屋下沉开裂;补打深井降水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