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0152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

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的生存,是人类和其他文明的基础。

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采取的相关对策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字:

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bstract:

theharmonybetweenhumanandnature,ecologicalcivilizationisthesurvivalofmankind,isthefoundationofhumanandothercivilizations.Thisarticlefromtheecologicalcivilization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ntheprocessofconstructionoftheecologicalproblems,thecausesoftheseproblemsandtakerelevantcountermeasuresarebrieflydescribed.

Keywords:

Ecologicalcivilization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前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十八大报告和新修改的党章规定,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中国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道路决定命运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其基本含义是:

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

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

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

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

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二、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

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

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

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

“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

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

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2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

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

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

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3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

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

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4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

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5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

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

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总体而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春冬少,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

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6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7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人口素质低

2010年我国大陆人口总数接近13.4亿,并且每年人口净增长达730多万。

中国人口素质相对较低,2010年,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2011年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6.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8各种污染严重

在我国,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

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置社会整体效益于不顾,先污染后治理曾是我们一度采用的发展策略。

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不仅带来的是没有发展的增长,同时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

三、我国生态问题的原因分析

生态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下面分别进行一下阐述:

1.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

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

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

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

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

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人文社会因素

“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社会属性这一面。

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

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

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

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

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对策

十八大报告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此,1.主要方针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2.主要途径是,着力发展生态技术和工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3.主要目标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为此,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十八大报告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

在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已较大的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国土空间合理布局,以承载人口增长、经济扩张带来的高强度的经济活动,使我国生态脆弱和环境恶化的地区得到保护和改善,使大都市区、城市密集区、经济带等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包括:

1积极打造国家级重点经济带:

首先促进国家级重点经济经济带均衡发展;其次加快多式多通道联动建设;第三,积极培育经济带上新的增长点;第四,强化国家级经地带与区域性经济带的协调发展。

2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城市群:

首先,积极开展城市群发展规划试点;其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努力推进城市群市场一体化建设;第四,支持和鼓励城市群内部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3着力构建有影响力的经济区:

首先,构建区域协调管理机构;其次,加强经济区发展规划;第三,把经济区作为区域政策的着力点;第四,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

4努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首先,加快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其次,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第三,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文化品位;第四,创新城市管理理念。

5有重点、有选择的培育增长极:

首先,释放边境城市发展潜力;其次,培育中西部地区增长极;第三,鼓励陆海统筹。

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作出了具体部署,明确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主要方向,确定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基本领域,提出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重点工作。

要把这些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确保全面促进节约资源取得重大进展。

一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理念。

节约资源意味着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消费模式等多方面的变革,涉及各行各业,与每个企业、单位、家庭、个人都有关系,需要全民积极参与。

二是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资源是增加社会生产和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支撑,节约资源的目的并不是减少生产和降低居民消费水平,而是使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能够消耗更少的资源,或者用相同数量的资源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创造更高的价值,使有限资源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三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节约能源是节约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资源节约必然要求高度重视和加强能源节约。

四是加强耕地、水、矿产等资源保护。

要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先补后占,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推进国土综合整治。

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

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要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共转变、共促进、共制约、共融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

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战略目标的统领下是辩证统一、有机统一的,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

首先,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导航仪和方向标。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价值理想和目标追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沉重代价。

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发展还是粗放的、外延的、初步的,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较为突出,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表现得尤其明显。

实践证明,那种以追求GDP为目标、以资源消耗为依托、以环境污染为代价、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经济发展方式往什么方向转,就是要朝着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向转。

生态文明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思想理念、价值取向、评判标准、目标方向、路径选择。

新的发展方式必须体现渗透生态文明的精神,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与生态权益的有机统一。

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孕育新的发展机遇。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必然会增加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竞争力。

长期实践证明:

即环境保护能够刺激技术创新,减少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建设生态文明为推动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

建设生态文明蕴藏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以环境保护和治理为主的环保产业,以资源回收再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以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以有机无公害产品为主打产品的绿色产业,以高新技术、知识经济、总部经济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拓展了新兴产业的成长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空间、突破贸易壁垒的国际市场空间。

建设生态文明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加大对生态环境整治项目、新能源开发项目、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既能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无论对眼前还是长远,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文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对十八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J].桂海论丛,2013

[2]邓春芝,仲晓蕾.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J].理论与当代,2013

[3]刘克稳,刘峰江.深刻解读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构想[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

[4]周生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N].高层论坛

[5]邓玲,严明金等.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选登.光明日报,2013-1-23

[6]龚万达,刘祖云.从马克思的生态内因论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解读[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