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2861013151218.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768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9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286101315121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五单元286101315121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五单元286101315121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五单元286101315121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五单元286101315121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2861013151218.docx

《第五单元286101315121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2861013151218.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单元2861013151218.docx

第五单元2861013151218

第五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课区域的故事(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资料和图片,感受不同类型的区域变化;

(2)通过探究区域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体会社会生活的变化;

(3)能尝试用多种获取家乡历史变迁的资料,探讨家乡变化原因和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感受区域的变化。

教学难点:

探究区域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叙述】今天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美丽的图画。

【展示】2─3幅体现家乡最美、变化最大、特征最明显的相关景观图片。

【提问】

(1)这些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观?

(2)你是凭借什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根据所见所知回答上述问题。

【提问】谁能说说几年前或更早时候家乡的模样?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从长辈处询问获得的信息回答,同学间互相补充。

【承转】是啊,不知不觉中我们所生活的区域在变化着,每个区域都有它变化发展的历史和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深圳、楼兰、北京,走进我们的家乡,聊聊区域变化的故事。

(新课教学)

【叙述】教材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多有趣、有价值的信息,如深圳的开荒牛像、古楼兰城被发现的故事、北京城的布局等,我建议大家还不如先看为快。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文字和图片。

【承转】我相信同学们还想知道更多的信息,我和咱们班几位热心的同学搜集了一些资料,同学们可以相互传阅。

发放资料,四个学习小组互相传阅,同组内交流讨论。

资料有:

“深圳”得名由来和小渔村“水乡”图;《楼兰行》文章片段;《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紫禁城和故宫博物院”“老北京的四合院”“北京的胡同”“北京的城市布局”。

【提问】同学们有什么读后感,请用一句话谈一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以鼓励和肯定为主。

【提问】深圳、楼兰和“死城”以及北京这些区域的发展变化分别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从标题“小渔村变大城市”“逝去的繁荣”“古老而年轻的北京”入手回答,同学互相补充。

【叙述】深圳从小渔村到大城市,代表一种从无到有的变化,楼兰和“死城”代表了从有到无的变化,古老而年轻的北京代表了新旧交融的变化,我们的家乡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巨变不能不使人震惊,同学们是否想过这些问题呢?

【提问】

(1)是什么原因使深圳从小渔村巨变为大城市?

(2)古楼兰为什么会消失?

它的消失对你有什么启示?

(3)为什么说北京既古老又年轻?

(4)我们家乡有哪些显著的变化?

请具体列举。

【叙述】下面,让我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四个小组可以依次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为讨论的话题,要求:

每组有一名召集人、记录人、发言人;思考问题时尽量充分利用刚才阅读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以及生活体验;要多角度考虑问题。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并留意学生讨论的角度。

【叙述】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我和其他几个小组的同学都很想听一听各个小组讨论的意见。

下面请各组代表发言。

第一个问题,学生代表可根据课本中的图5一l、图5—3和图5—4来分析。

【提问】其他同学认为他们分析得合理吗?

或许你们还有什么补充?

其他组对第一个发言的小组进行评价,并补充其他原因。

教师以肯定为主,并进行适当的引导。

【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深圳巨变是很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它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众多年富力强的外来人员,人们富有开拓精神。

此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他就是邓小平,深圳是他倡导创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国家为深圳的经济活动予以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从此就改变了深圳人的命运。

第二个问题,学生可从天灾和人祸等几个角度具体推断楼兰消失的原因,教师以肯定性评价语言为主。

谈启示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提问】对于这些推断,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吗?

学生补充看法。

【总结】关于楼兰消失的原因考古学家有多种说法,但据我所知,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的变化。

原来,这里曾有一个罗布泊,湖水充足,野鸟成群。

后来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汇聚在通往罗布泊的入口,日久天长,泥沙淤塞了河道。

塔里木河和孔雀河改道流向他方,形成新湖。

而旧湖在炎热的气候中,逐渐蒸发,成为沙漠。

罗布泊的北移,使楼兰城水源枯竭,树木枯死,生态环境恶化,居民远走他乡。

在沙漠风暴中,楼兰终于被沙丘湮没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楼兰的消失应该让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必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第三个问题,学生从北京建筑的功能与特色变迁、街道的名称沿革、城市布局与规模变化、城市文化底蕴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解释回答,其他小组同学补充。

【总结】同学们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回答这个问题,说明同学们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有着吸纳百川的广阔胸怀、朝气蓬勃的时代特色。

我们都应该相信到2008年奥运会召开时会看到北京更大的变化。

【承转】在探讨了深圳、楼兰和北京后,大家再次来关注一下我们的家乡,相信同学们会更加投入,更加热心。

第四个问题,学生从公共设施、道路建设、环境绿化、学校教育、人们衣着打扮、商品种类等角度谈家乡的变化。

【提问】同学们能畅所欲言,看得出大家都很关心我们的家乡。

那么你们有没有发现更有利于家乡进一步发展的优越条件?

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做适当补充,如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业发达、历史悠久、文化氛围好等。

【提问】根据这些优越条件,同学们想一想,未来家乡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参与交流,如旅游城市、工业强市、文化城市、休闲度假村等。

【叙述】最后我建议同学们课后查找搜集更多的反映家乡历史变迁的信息和资料,并把它们整理出来,在咱们班级举办一个“喜看家乡变化”的展览。

(课堂总结)

【提问】在下课铃声即将响起的时候,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今天上课所学的内容或你最大的感想。

学生以“变化”为主题谈感受。

【总结】今天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有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家乡会变得更加繁荣、文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和习惯用法。

2·能在阅读历史资料时,辨析其中表示历史时段的词汇和习惯用法。

3·能实际运用时间和纪年描述历史事件,识别历史过程的演进顺序。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辨析和使用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和习惯用法。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人)

【叙述】上一节课我们学了区域的故事,在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我给同学们讲一个冰箱发明的故事。

早在公元前1000年,我国古代人们把冬天的冰块放进地窖里,保存到夏天使用。

公元8世纪,巴格达王国的国王为了降温,在他的避暑山庄里堆满了从国外运来的雪,直到1834年,人们才知道如何制作人造冰块。

1923年两位瑞典工程师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如今电冰箱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提问】听了这个故事后,同学们说一说,我在讲述这个故事时使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汇?

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承转】说得好!

要了解和表达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清楚地描述和说明历史的发展变化,我们需要懂得并使用一些专门表示时间的词汇。

那么表示时间的常用词汇还有哪些?

这些词汇有哪些习惯用法?

我们如何正确地运用它们阅读历史资料和描述历史事件?

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会有所收获。

(新课教学)

【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

学生回答,不一定需要完整,同学可以互相补充,教师引导、纠正、肯定。

【叙述】对,表示历史时问的常用词汇有很多,如公元、世纪、年代、时代等。

其中公元纪年是世界上最通用的时问纪年法,基督教传说中耳15稣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以它为界向前推是公元前,而且数字越大,时问越早,如公元前229年比公元前200年时问早;以公元1年为界向后推算是公元某年,如公元25年,但是这时“公元”常被省略,而直接说25年。

这样的习惯用法,谁能再举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肯定。

【提问】那么如何用世纪表述公元前229年和25年呢?

学生表述,可能说法不一。

【叙述】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公元前1年到公元前1。

()年为公元前1世纪,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为公元1世纪,冈此公元前229年应该是公元前3世纪,25年为公元1世纪。

我们又把每10年称为一个“年代”,如1840一--1849年为19世纪40年代。

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如何用“世纪”和“年代”表述1861年、1990年、2050年。

学生同桌交流并回答,其他同学评价,教师总结。

【提问】此外,我们还通常把一个较长的时段称为时代,如“古代”“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代”,同学们还能再列举几个吗?

学生回答,教师肯定,如近代、现代、当代、工业时代等。

【提问】如果想知道某一个历史事件历时多长时问,如何计算时问长度呢。

请同学们先算一算下面事件分别历时几年:

鸦片战争1840—1842年;楚汉战争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220年东汉灭亡。

学生回答时说出计算方法。

教师纠正或肯定:

不跨越公元前、后,只需要两个数字相减就可以;如果跨越公元前和公元后,则是两个数字相加再减1。

【叙述】最后我介绍一种特殊的中国古代纪年方法,就是皇帝年号纪年。

年号是封建帝王纪年的名称。

西汉中期汉武帝刘彻开始采用年号纪年法,他的年号叫“建元”,于是记为“建元元年、二年………‘建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年号。

汉武帝在位54年共有11个年号;唐高宗在位33年,用了14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0年,取年号17个,是我国历史上改年号最多的,什么“天授…‘如意”“长寿”“长安”等等。

从明代开始,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直到清朝灭亡。

由于年号不变,人们便用年号来代称某个皇帝。

如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习惯称为康熙皇帝。

中国古代文献就经常采用以皇帝年号纪年的方法。

同学们还能列举几个皇帝年号吗?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肯定并适时鼓励。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能说得出哪些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和习惯用法吗?

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和评价,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

【承转】接下来我要考考同学们,比一比谁最行!

【展示】题目。

一、读下面一段历史资料,说出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

“虽然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已有大量出土,但是考古工作者仍然怀着极大的兴趣探求中国最甲的陶器。

人们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发现了一些线索,例如1974年在江苏神仙洞洞穴遗址发现了一块长2.5厘米、宽1.8厘米、厚O.5厘米的陶片和一颗更小的陶粒。

……景德镇瓷器在清代时成就比较突出,康熙年间的青花、五彩,雍正、乾隆年问的粉彩等品种,艺术成就都超过了明代。

二、按时问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

1.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

2.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

3.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4.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

5.1世纪,基督教产生;

6.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三、请用不同方法表述下面的时间:

你的出生年;今年。

四、计算:

1.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公元前207年秦朝火亡,秦朝总共存在r儿年?

2.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他历时几年?

3.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73年班超出使西域,前后相距几年?

学生独立书面完成,之后同桌两人互换批改。

教师巡视,及时关注学生中普遍性的错误,并引导正确率高的同学帮助错误较多的同学订正。

【提问】现在每个同学都是老师,请你们评价一下你的I司桌表现如何?

学生从做题的正确率、批改态度、帮助同学的态度等方面评价,并着重针对其错误之处指明正确的解法和说法。

教师总结反馈,以肯定和鼓励为主。

(课堂总结)

【提问】“学以致用”。

最后我建议同学们不妨按照课本图5—13制作一个年代尺,把你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重要事件标识出来。

学生先罗列出重要事件,再制作年代尺一一标出来,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哪些同学愿意把你的杰作向大家展示一下?

【展示】学生制作的年代尺。

第二课身边的故事(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不同种类的图片和资料的描述,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和感受家庭、学习生活的变化。

(2)能选择自己衣食住行和学习用品等方面的事例,描述它们的历史发展过程。

(3)能设想未来生活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描述身边熟悉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提问】今天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留心一下,现在你们大多使用哪些种类的笔?

学生回答,如钢笔、圆珠笔、铅笔等。

【叙述】你们知道以前的笔是什么样的吗?

最初,古代人们用贝壳、树叶、绳结来表示各种事件。

后来,人们学会用芦苇管在松软的沙地上写字。

商代时,人们用兽骨或石头刻文字,这种“骨刀”就是一种古代用笔。

再后来人们用木棒蘸着漆在木板、石头上写,但这种书写工具过于笨重。

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发明了为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书写工具——毛笔,此后又出现钢笔、铅笔、圆珠笔、粉笔。

随着科技的进步,还出现了电子表笔、字典笔等先进的书写工具。

【承转】不仅笔是如此,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物从家庭、衣食住行到文字书籍、书写工具,都经历了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身边的变化故事。

(新课教学)

第一次观察:

学生观察课本上三组图片:

图5—1420世纪初期(晚清时期)的一个家庭;图5—15至图5…17;图5—18至图5—20。

【提问】

(1)现在的家庭与照片上的晚清家庭相比有哪些不同?

(2)第2、3组图分别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教师归纳。

【提问】从占到今人们的“衣”和“坐”呈现出什么样的变化趋势?

学生以回答的方式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课本图片和现代人们服饰、坐具的特点出发思考。

【归纳】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人们身着窄衣小袖,一千多年前唐朝妇女穿着宽袍大袖的华服,一百多年前清朝满族妇女身穿旗袍;汉代人们席地而坐,魏晋时期人们盛行坐榻,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人们普遍高坐椅子。

再把它们和我们现代相比,无论衣着打扮还是生活方式都朝着舒适、时髦、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变化发展。

第二次观察:

学生观察课本第llO页反映中国汉字演变过程的图表和第11l页图5—2l“图书的发展”。

【提问】

(1)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是什么?

中国汉字呈现出什么样的演变特征?

(2)现代有哪些图书?

在纸制图书出现之前,我国还有什么样的书?

学生结合图和文字说明回答,同学互相补充,教师明确。

【提问】假如没有文字和纸,我们的生活会遇到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实际生活考虑问题,即情境假设,如交流速度慢、效率低;没法看书、读报,生活会变得枯燥无味;出门旅游时会经常迷路等。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就应给以肯定和鼓励。

【承转】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假如没有文字,会给我们的现代生活带来数不清的问题和麻烦。

我为同学们另外搜集了一些有关文字和书籍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请大家跟随我走进“历史博物馆”。

【展示】“结绳”图和“木刻”图。

学生看图,猜测它们的用意,教师解释。

【总结】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往往用这种物件或图画来传递信息,帮助记忆。

【展示】“甲骨刻辞”图。

学生看图辨认。

【总结】甲骨文是距今约3600多年的商朝的文化产物,商朝统治者迷信鬼神,做事前往往用龟甲和兽骨占卜吉凶,刻在上面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商朝灭亡后,甲骨文被埋在地下三千多年,直到清朝才被发现。

为了便于更多的人书写,文字又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

进入南北朝以后,楷书成为主要的字体,之后汉字字体就没有很大的变化了。

【展示】“竹木简”图、“楚帛书”图、蔡伦图像、“东汉造纸”流程图

学生看图说竹木简和帛书的优缺点。

【总结】东汉宦官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使书写材料一改以前的笨重、昂贵、粗糙而变得轻便、价廉、光滑,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书籍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纸张成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造纸术先后传到亚洲其他国家、北非和欧洲,相继取代了纸草、羊皮等书写材料,至今纸张仍然是全世界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纸制图书也足最常见的书籍了。

【承转】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图片和分析问题了解了服饰、座椅和文字、书籍的大致发展过程,除了这些,我们身边的、牛活中的每一件事物比如交通工具、生活用品、住房、饮食、学习用品等电都有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追踪一下从你出生记事到现在身边事物的演变发展过程。

学习小组分组讨论,要求每个学习小组确定某一个方面或事物谈变化;每组确定召集人、组织者、代表发言人;讨论时要联系自己从各种途径获得的信息和资料,包括课前对长辈的调查结果;尽量提供具体事例;时间在5分钟左右。

教师巡视观察小组讨论的进展。

【提问】请各组代表发言。

代表发言后,要求其他组成员评价或补充,教师归纳。

(课堂小结)

【提问】几年、几十年前人们没有想到我们会看着彩色电视机,拿着手机,用着电脑。

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几年、几十年、几百年或更远的将来,我们的生活和身边的事物会变成什么样的呢?

请发挥你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畅想未来的变化,并用一句话总结你的想法。

学生自由交流后回答,教师给以大胆肯定和鼓励。

【总结】变化是永恒的,身边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生活的历史,变化的轨迹。

愿同学们用实际行动去编出更多更精彩的生活故事!

第三课社会变迁的轨迹(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图文信息归纳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脉络。

(2)能够运用年代尺、图片等各种资料,叙述中华文明延续的基本线索。

(3)学会制作年代尺表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4)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产牛关注中华文明发展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脉络和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特点。

教学难点:

农业文明、文明时代等概念。

重点分析:

本节课从360万年前原始人类足迹开始,展示了古代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

进入文明时代后,课本展示了文明发祥地的灿烂文化,从历史发展的不同层面突出了中国文明时代丰富的文物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篇章。

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使学生能宏观地看待历史问题。

从时问的角度看,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灿烂的文明曾经繁荣,而古老中国的文明不但源远流长,而且一直绵延至今,成为人类历史上惟一没有被中断的文明。

从学生角度看,从世界拉近中国,从宏观世界看微观世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本以时问为序,以典型事例来展示和说明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教师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突出中华文明的内容和特征,从而抓准本课的重点。

难点分析:

对概念的理解是七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较难达到的,特别是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农业文明是建立在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和发展基础上的,是人类早期进步的重要标志。

大约在1万年前,人类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生产,如开始种植麦子、玉米等作物。

同时,人类开始驯养山羊、狗、猪等动物,有了原始的畜牧业生产。

在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出现了村落,人类开始有组织的生产和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农业文明。

值得注意的是农业文明在这一历史时期仅仅是开始而已,在以后的发展阶段,农业文明的内涵将被不断发展和充实。

⏹学与教的过程

根据上述学与教过程的整体框架,设计教学实施环节九步,教学形式以讲述式和启发式为主。

对各个环节中的师生活动,按教学步骤作如下详细的说明。

(引起注意)

教师可以用熟悉的北京人入手,通过课本的图片或200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等来导人。

建议教师也可用美伊战争对古巴比伦文物的破坏的情景导入,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到遥远的古代,创设古代情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而为顺利完成本课教学创造条件。

(告知学习目标)

学生进入学习环境后,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6条(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学习目标)。

教师应分析学习目标间的相互联系,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时树立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同时,树立问题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刺激回忆)

该环节为承上启下,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起铺垫作用,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起桥梁。

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知识出发。

可根据各校所在的位置来展开。

如浙江省可用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

陕西文化的内容更丰富,有半坡文化遗址、秦陵兵马俑等。

又如北京可用北京人、山顶}同人等。

如元特色的地区可从介绍汉字入手,联系到甲骨文的发现,引出中国古代文明。

(呈现新知识)

(一)从远古走来这部分,着重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了解几百万年前原始人类的活动,借助于化石(解释化石概念的内涵)。

考古学家通常用发现的地点命名古人类,指导学生找出图5—22中的古人类,如中国的云南元谋人、北京人等。

把这些古人类化石用年代尺排列起来,就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不断进化的漫长历程。

早期人类的发展历史远远长于跨人文明时代的历史之和。

②人类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时间在大约l万年前到7000年前。

农业文明遍及亚、非、欧、北美洲等。

原始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定居生活创造了物质条件,于是就开始出现村落,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氏族部落。

这些地方后来大都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流域也因独特的条件在1万年到8000年前孕育出了农业文明。

③课本图5—23展示了中国丰富的出土文物。

归类为长江流域的玉器、炭化稻谷,黄河流域的石磨盘、陶器,东北地区的辽宁女神像,这些文物说明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手工业水平及我国先民的文化水平和精神世界。

所有这些,标志着中国在距今8000年到4000年前已经走到文明时代的前夜。

(二)跨入文明时代这部分从空间分布介绍,利用表格形式,指导学生凭借课本、地图、图片等材料,采用协作学习方式总体完成教学任务。

地位

国家名称

大致年代

所在流域

著名遗址(古迹)

古埃及

公元前3000年左右

尼罗河流域

金字塔

四大文明

古巴比伦

公元前18世纪

两河流域

汉穆拉比法典石碑

古国

古印度

公元前25世纪

印度河流域

哈拉帕文化遗址

中国

约4000年前.

黄河、长江流域

如龙山文化等

欧洲文明

发源地

古希腊

约公元前2000年

至公元前1200年

克诺索斯王宫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解释关于文明时代的概念,指明进入文明时代的时间是在距今6000多年到4000多年。

特别需要指出文字、城池、宫殿、神庙和金属器具这些都成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三)生生不息的中华遗产丰富多彩,世界其他地区古文明都先后衰落和中断,而中华文明却成一枝独秀,绵延数千载,从未间断。

教师首先简要介绍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遗产。

文化名称

时间

著名遗址

古希腊文明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

雅典卫城和帕特农神庙

古罗马文明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

万神殿和圆形竞技场

玛雅文明

3至9世纪

墨西哥丛林中的金字塔

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与上述地区古文明相比所具的特点有:

①绵延数千载从未间断(时间上)。

②丰富的文物遗存,浩瀚的古籍,世界上独一无二(内涵上)。

教师按此两大特点首先从时间上帮助和指导学生在课本6块文字中获取信息,排成时间表:

西周一春秋战国一秦帝国一汉朝一魏晋南北朝一隋唐一宋、辽、夏、金、元一明清。

教师也可在前面加上:

元谋人一北京人一山顶洞人一夏朝一商朝,以此来组成完整的时间顺序图。

其次从内容上,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