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常见害虫原档教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711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叶常见害虫原档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茶叶常见害虫原档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茶叶常见害虫原档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茶叶常见害虫原档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茶叶常见害虫原档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茶叶常见害虫原档教材.docx

《茶叶常见害虫原档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叶常见害虫原档教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茶叶常见害虫原档教材.docx

茶叶常见害虫原档教材

【鳞翅目食叶型害虫】茶毛虫

茶毛虫

  茶毛虫又名茶黄毒蛾、摆头虫。

属鳞翅目毒蛾科。

全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是我国茶区的一种重要害虫。

主要为害茶叶,还可为害油茶、柑桔等。

幼龄幼虫咬食茶树老叶成半透膜,以后咬食嫩梢成叶成缺刻。

幼虫群集为害,常数十至数百头聚集在叶背取食。

发生严重时茶树叶片取食殆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0毫米,翅展约28毫米。

雌蛾稍大,体翅黄褐色;雄娥稍小,夷褐色。

前翅中间有2条淡黄色横纹,翅尖淡黄色区内有2个黑点。

雌蛾体末端有黄色毛丛。

卵成块产,卵块椭圆形,上覆黄色茸毛。

成熟幼虫体长约20毫米,黄褐色。

胸部三节稍小。

各体节有8个黄色(前期)或黑色毛瘤,上生黄褐色毒毛。

全体还密生长短不齐的黄色毒毛。

黄褐色,长约9毫米,外有土黄色丝质薄茧,茧长约13毫米。

  发生规律 多代性,各地发生代数有差异。

在湖南一年发生3代,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

各代幼虫发生为害期分别在4~5月,6~7月,8~10月。

一般以春、秋两季发生重。

幼虫老熟后在茶丛根际落叶土表下结茧化蛹。

  防治方法 

(1)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人工摘除越冬卵块。

(2)摘除各代初孵幼虫群。

(3)成虫发生期点灯诱蛾,或利用性激素诱杀雄蛾。

(4)结合耕作深理结茧虫蛹。

(5)生物防治。

利用茶毛虫黑卵蜂和绒茧蜂防治卵块和幼虫。

幼虫期喷洒苏荟金杆菌或茶毛虫核虫多角体病毒。

(6)药剂防治。

幼虫期喷施90%敌百虫、80%敌敌畏、50%马拉硫磷、50%杀螟松、50%辛琉磷各1000~1500倍液,或10%二氯苯醚菊酪、20%杀灭菊酯、2.5%溴氰菊酪各5000~6000倍液,或25%灭幼腮1000倍液。

 

 

茶毒蛾

茶毒蛾幼虫及为害症状

  形态特征:

 雌蛾体长约18毫米,翅展约30~40毫米;雄蛾体略小,体翅暗褐色至板栗黑色,前翅基部色深,外横线细黑弯曲,内烟有一较大远圆形的黄白色斑,翅尖有3条短黑斜纹,靠近中横线隐现有2条相互靠近的细黑曲线。

后翅色稍浅,无线纹。

腹部纵列有3~4个黑色毛丛。

卵黄白色。

近球形,顶部凹陷、成块状。

成熟的幼虫体长23~36毫米,黑褐色,较细长多毛,腹部第一至第四节背面各有一对荤褐色毛束,第五节有一对白色较短的毛束,第八节背面有一对灰色毛束,向后斜伸。

背中及体卿有红色纵线。

蛹外有丝茧,棕褐色。

  茶毒蛾的发生规律:

 多数茶区

一年发生4代,以卵块附在茶树中下部老叶背面越冬。

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第一代在3月下旬~4月上旬,第二代在6月上旬~6月下旬,第三代在7月中旬~8月中旬,第四代在8月下旬~10月上旬初孵出的幼虫群集性强,2龄后逐渐分散为害。

  防治方法:

 1.发生严重的茶园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人工摘除卵块,逐园逐丛检查,发现叶背有黄色绒毛状的卵块,将其叶片摘除,在幼虫孵化前集中堆放在一个小盆中,小盆外再放一个大盆,大盆内放一些水并加入农药,放在茶园胎近,待茶毛虫及茶毒蛾孵化后爬出来,掉在药水中,即可将其杀死,而寄生蜂羽化后可飞回茶园消灭此类害虫。

2.人工摘除各代初孵化出的幼虫,集中杀死,同时利用幼虫的假死性,将其震落捕杀。

3.于成虫羽化初期在夜晚7~11时点灯诱杀即用100瓦电灯泡或汽油灯高悬于茶丛上,下面放一大盆水,滴入少量煤油,使成虫扑灯掉水而死。

4.结合拼作深埋结茧虫蛹。

5.生物农药防治,用天力II号(0.12%的灭虫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稀释液,或每667平方米用白僵茵(每毫升含0.1亿~2亿个孢子)l千克兑水l00千克,或每667平方米用BT100亿孢子/克的菌粉50克兑水稀释2000倍喷洒。

6.化学防治在春茶结束后进行,用90%的敌百虫、35%的赛丹、25%的亚胺硫磷、50%的马拉硫磷、二溴磷、50%的杀螟松、50%的辛硫磷、80%的敌敌畏等l000~2000倍稀释液、2.5%的鱼藤精300倍稀释液、lO%的二氯苯醚菊酯、天皇星4000倍稀释液、20%的杀灭菊酯防治

 

茶尺蠖

茶尺蠖

  茶园尺蠖类害虫种类很多,均属鳞翅目尺蝗蛾科。

它们的共同特性是:

成虫体较细瘦,翅宽大而薄,静止时常四翅平展,前后翅颜色相近并常有线纹相连。

幼虫体表较光滑,腹部只有第6腹节和臀节上具足,爬行时体躯一屈一伸,俗称拱背虫、量尺虫、造桥虫等。

幼龄幼虫喜停栖在叶片边缘,咬食嫩叶边缘呈网状半透膜斑,后期幼虫常将叶片咬食成较大而光滑的“C”形缺刻。

  茶尺蠖是茶园尺蠖类中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种类之一。

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产茶省,尤以江、浙、皖、湘等省发生严重。

大发生时常将整片茶园啃食一光,状如火烧。

对茶叶生产影响极大。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1毫米,翅展约25毫米。

体翅灰白,翅面散生茶褐至黑褐色鳞粉,前翅内横线、中横线、外横线及亚外缘线处共有4条黑褐色波状纹,外缘有7个小黑点。

后翅线纹与前翅隐约相连。

外缘有5个小黑点。

卵椭圆形,鲜绿至灰褐色,常数十至百余粒堆成卵块,并覆有灰白色丝絮。

成熟幼虫体长26~30毫米,黄褐、灰褐至赫褐色,第2~4腹节背面有隐约的菱形花纹,第8腹节背面有一明显的倒“八”字形黑纹。

蛹长约12毫米,红褐色,第5腹节两侧有一眼形斑。

  发生规律 在长江流域各省一年发生6~7代,以蛹在茶园表土内越冬。

翌年3月成虫羽化,第一代幼虫4月上中旬发生,可延续至5月上中旬。

5月下旬后每月约发生一代,世代重叠。

若秋季前期温暖,可促使发生第7代。

成虫产卵成堆于茶树枝极、茎干裂缝和枯枝落叶间。

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4龄后暴食,食量大。

老熟时入土化蛹。

 

 

茶蓑蛾

茶蓑蛾

  蓑蛾类均属鳞翅目蓑蛾科。

种类很多。

一般为雌、雄异型,雌成虫往往特化成幼虫型,无翅无足,头部和胸部退化、一生栖息在蓑囊中。

雄成虫是蛾子,翅发达,翅面上有鳞片或毛,斑纹简单。

幼虫吐丝结成各种形状护囊,囊上粘附断枝、残叶,栖息其中。

俗称蓑衣虫、背袋虫、袋子虫、吊子虫、避债蛾等。

行动时将头、胸伸出,负囊移动。

行动迟缓,在茶园形成危害中心。

幼龄幼虫咬食叶片下表皮,留下半透膜斑块,成长以后咬食叶片呈不规则形缺刻、孔洞。

严重发生时常将叶片咬食得残缺不齐,甚至啃食树皮,造成枯枝死树。

是茶园、果园和其他树木的一类重要害虫。

  形态特征 茶蓑蛾雄成虫体长约13毫米,翅展约25毫米,深褐色,前翅外缘有2个较透明斑。

雌成虫体长约15毫米,较肥胖,黄褐色。

后胸及第7腹节环生有淡黄色茸毛。

幼虫成熟时体长16~28毫米,黄褐色,胸部各节硬皮板上有褐色纵纹和斑块。

雄蛹咖啡色。

护囊长25~30毫米,囊外纵列缀结有许多长短不齐的小技梗,排列较整齐。

  发生规律 湖南、安徽等省一年发生1~2代,各地不尽相同。

一般以3~4龄幼虫在护囊内越冬。

翌年3月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5月下旬开始化蛹。

两代幼虫发生期分别在6月上旬至9月上旬,9月上旬至翌年5月。

11月以后,幼虫陆续将护囊封闭悬于枝叶上越冬。

  防治方法 

(1)及时摘除有虫护囊,带出园外集中消灭。

(2)发现危害中心及时剪除,严防扩散。

(3)药剂防治。

在幼龄幼虫期喷洒90%敌百虫、80%敌敌畏、50%杀螟松8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 5%天王星4000~6000倍液。

喷药时注意将护囊喷湿。

 

 

茶刺蛾

茶刺蛾

  刺蛾类害虫属鳞翅目刺蛾科,为害茶树的多达几十种。

成虫体肥壮,全体密生绒毛和厚鳞粉,大多黄褐或暗灰色,少数问有鲜绿色,前翅靠近外缘常有l~2条斜纹。

幼虫体扁,椭圆形或称纸烟形,体上有4列毒刺,俗称“火辣子”、“痒辣子”。

少数种类无刺。

头小收缩在前胸下,足短小退化。

化蛹前结石灰质硬茧壳。

幼虫栖居叶背取食,幼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枯黄半透膜,中龄以后咬食叶片成缺刻,常从叶尖向叶基锯食,留下平宜如刀切的半截叶片。

幼虫多食性,是茶树、果树等经济作物上的一大类重要害虫。

  形态特征 茶刺蛾成虫体长约14毫米,翅展约20毫米,体翅

灰褐色。

前翅从前缘至后缘有3条不明显的暗褐色波状斜纹。

卵椭圆形,扁平,单产。

幼虫成熟时体长25~30毫米,长椭圆形,前端略大,背面稍隆起,黄绿至灰绿色。

体前端背中有一个紫红色向前斜伸的角状突起,体背中部和后部还各有一个紫红色斑纹。

体侧沿气门线有一列红点。

低龄幼虫无角状突起和红斑,体背前部3对刺、中部1对刺、后部2对刺较长。

茧卵圆形,暗褐色,结茧在土下。

  发生规律 在湖南、江西等省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茶丛根际落叶和表土中结茧越冬。

三代幼虫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中、下旬和9月中、下旬盛发。

且常以第2代发生最多,为害较大。

成虫日间栖于茶丛内叶背,夜晚活动,有趋光性。

卵单产,产于茶丛下部叶背。

幼虫孵化后取食叶片背面成半透膜枯斑,以后向上取食叶片成缺刻。

幼虫期一般长达22~26天。

【同翅目吸汁型害虫】

小绿叶蝉

小绿叶蝉

  小绿叶蝉在茶园有很多种类,其中主要是假眼小绿叶蝉与茶小绿叶蝉EmpoascaflasvescensFab.。

两者形态特征大同小异,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基本相同,均属同翅目叶蝉。

但全国各地主要发生的是假眼小绿叶蝉。

小绿叶蝉以成、若虫刺吸茶树嫩梢芽叶汁液为害。

受害芽叶叶缘泛黄,叶脉变红,进而叶缘叶尖萎缩焦枯,生长停滞,芽叶脱落,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形态特征 假眼小绿叶蝉成虫体长约3.5毫米,包括翅长约3.8毫米。

全体黄绿色。

头顶中部隐约有2个暗绿色斑点,其前方还有2个绿色小圆圈。

前翅黄绿色半透明,腹部卑全部鲜绿色。

卵香蕉形,孵化前头端出现一对红点。

虫浅黄至黄绿色,共5龄,翅随龄期增大而加长,喜在嫩梢芽叶上爬行。

 

  发生规律 各地年发生代数不一,湖南一年发生10代左右,以成虫在茶丛下老叶或茶园杂草上越冬。

越冬成虫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并陆续产卵,4月上旬出现第1代若虫,以后虫态混杂,世代重叠现象严重。

全年以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10~11月出现两次发生高峰。

时晴时雨、雨量不大、气温适宜时最有利其发生。

成、若虫怕阳光直射,多栖息在嫩叶背面为害。

成虫产卵在嫩梢表皮组织内。

  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及时清除杂草。

(2)分批多次及时采摘,可除去大量在嫩梢内的卵粒,恶化成、若虫的食料。

(3)药剂防治。

可选用40%乐果、50%马拉磷、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或25%优乐得1500~2000倍液。

也可用20%杀灭菊、10%天王星5000~6000倍液喷布。

喷药宜选择发生高峰前,即若虫数量上升时进行。

最好间隔7~10天,连喷2~3次。

该虫分布在茶丛上层,宜采用低容量蓬面喷雾法。

 

茶蚜

茶蚜

  茶蚜又名桔二叉蚜、可可蚜。

属同翅目蚜科。

国内各产茶省均有分布。

除为害茶外,还为害油茶、柑桔、可可等。

成、若虫群集在芽梢和嫩叶背面刺吸茶树汁液,致使新梢发育不良,芽叶细弱、卷缩、并排泄“蜜露”诱致烟霉病。

蚜群随芽叶采制成于茶,汤色浑暗,略带腥味,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形态特征 茶蚜有多型现象。

有翅成蚜体长约2毫米,黑褐色有光泽。

前翅中脉分二叉,腹背两侧各有4个黑斑。

有翅若蚜棕褐色,翅芽乳白色。

无翅成蚜肥大,近卵圆形,棕褐色至黑褐色,触角黑色,各节基部乳白色。

无翅若蚜体小色较淡,浅棕或浅黄色。

卵长椭圆形,一端稍细,背面显著隆起。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20多代,以卵或无翅若蚜在茶树中下部芽梢腋叶间越冬。

3月上旬出现第1代若虫,在湖南4月上中旬是发生高峰,为害第一批春茶严重。

5月上旬以后,随着气温升高,天敌增多,卑口数量逐渐下降。

夏季高温天气,除高山茶园外,很少大发生。

9月以后随着气温下降、虫口数量又有回升,但远不及春茶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1)分批多次及时采摘,可抑制蚜虫大发生,如被害梢多,宜分开制茶,或弃之不要。

(2)生物防治。

蚜虫天敌很多,食蚜蝇、草蜻蛉、瓢虫等对茶蚜抑制很大,加以保护利用。

可按瓢蚜比1:

250人工移植,释放异色瓢虫、七星瓢虫等。

(3)药剂防治可喷40%乐果、50%马拉硫磷、50%辛硫磷、80%敌敌畏1500~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杀灭菊酯6000~8000倍液。

 

 

黑刺粉虱

黑刺粉虱

  又名桔刺粉虱。

属同翅目粉虱科。

全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

除为害茶外,还为害柑桔、油茶、梨、柿、葡萄等多种植物。

若虫寄生在茶树叶背刺吸汁液,并诱发严重的烟霉病。

病虫交加,养分丧失,光合作用受阻,树势衰弱,芽叶稀瘦,以致枝叶枯竭,严重发生时甚至引起枯枝死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2毫米,橙黄色,复眼红色。

前翅紫褐色,周缘有7个白斑。

后翅淡紫色,无斑纹。

体表薄覆白色蜡粉。

卵香蕉形,一端较圆钝,并有一短柄固着在叶背上,初产时乳白色,后渐转为黄褐色、紫褐色。

幼虫初孵时长椭圆形,淡黄色,有足,能爬行,固定后很快转黑色,背面出

现2条白色蜡线呈“8”字形。

随着虫体增大,背面出现黑色粗刺,周围出现白色蜡圈。

蛹壳黑色有光泽,椭圆形,长约1毫米。

背面及周缘共有29—30对黑刺,背部常附有2个若虫脱皮壳。

  发生规律 长江中下游茶区一年发生4代,以老龄若虫或蛹在被害叶背越冬。

翌年4月中旬越冬成虫羽化。

4代幼虫发生期分别是4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中旬至7月下旬、8月上旬至9月中旬、9月下旬至翌年3月。

成虫羽化时,蛹壳背面呈“⊥”形裂孔。

卵多产在

成叶或嫩叶背面。

若虫固定泌蜡后,终生在原处取食。

若虫老熟后在原处化蛹。

  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疏枝清园,中耕除草,促进茶园通风透光。

(2)生物防治。

长角广腹纲蜂和粉虱黑蜂寄生率很高,在黑刺粉虱老龄若虫和蛹期要控制用药,以保护天敌。

(3)药剂防治。

在各代成虫盛发期和若虫孵化末朗,选喷50%辛硫磷、25%优乐得、40%乐果、25%亚胺硫磷、80%敌敌畏1000倍液,或10%天王星5000~6000倍液。

 

茶网蝽

茶网蝽

  茶网蝽又名茶军配虫。

属半翅目网蝽科。

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南茶区,是西南茶区的一种重要害虫。

为害茶和油茶。

以成、若虫聚集在茶树叶片背面刺吸汁液为害,受害茶树叶面呈现许多灰白色细小斑点,一片苍白,叶背有许多黑色排泄物污染,致使树势衰弱,芽叶瘦小,萌发迟缓,甚至引起落叶,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4毫米,扁阔透明多网纹,灰褐至暗褐色。

头小,前胸宽阔、片状半透明。

翅膜质,长阔而透明,连同胸背均满布褐色网纹。

翅面近中部前后有2条横斜的暗色斑纹。

卵椭圆略弯曲,乳白有光泽,产于叶背主

脉两侧叶组织内。

若虫初孵长约0.2毫米,乳白色,半透明。

以后体色渐变暗绿,黑褐色。

翅芽显露,头部及腹侧多笋状突起。

  发生规律 西南茶区一年发生2代,以卵在茶树中下部叶背组织内越冬。

在四川,第1代若虫和成虫分别于5月上旬及中下旬盛发;第2代分别于9月中旬及下旬盛发。

贵州两代发生均较四川早。

各代成、若虫盛发朗大体间隔10天左右。

均以第1代发生较整齐,虫口较多,5~6月间为害较重。

若虫孵化后,先聚集整齐排列在中、下部叶背侧脉附近刺为害,以后则渐向中、上部扩散。

  防治方法 

(1)摘除虫卵叶。

冬季至早春结合菜园管理,摘除中下部叶背多黑胶的虫卵叶。

若虫盛发期,摘除初孵若虫聚集叶,也有一定效果。

(2)药剂防治。

抓住第1代幼龄若虫盛期喷药。

药剂可选用40%乐果、50%马拉硫磷、80%敌敌畏、50%辛硫磷1000~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速灭杀丁4000~5000倍液。

喷药时注意喷湿叶,特别是茶丛中下部叶背。

【鳞翅目吸汁型害虫】

茶小卷叶蛾

茶小卷叶蛾为害症状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7毫米,翅展约18毫米,淡黄褐色,前翅中央及翅尖有3条褐色斜行宽纹带,中间一条近中央分叉成“h”形,翅尖一条分叉成“V”形。

卵扁平椭圆形。

淡黄色,呈鱼鳞状排列成块,上覆益有胶质薄膜。

幼虫成熟时体长16~20毫米,头橙黄,胸部黄绿色,各节有突起物。

蛹纺锤形,黄褐色;体长约10毫米,腹部各节背面基部有一排小刺突。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代数随地区不同而异,湖北发生3~4代,江苏、安徽发生4~5代,江西、湖北发生5~6代,广西、广东发生6~7代,台湾发生8~9代冬季以幼虫及蛹在树冠表面10厘米叶层卷叶苞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4月下旬左右发生第一代,以后每月发生1代,且世代重登;高蜂期明显,但全年以春茶发生较严重。

7月以后气温升高,有利于天敌活动,故虫口密度有所下降。

成虫白天栖息在茶丛间,夜间活动,有趋光性。

卵块产于老熟叶背面,每头虫

产卵100粒左右。

幼成活跃,孵化后能爬行和吐丝下垂随风扩散,将芽叶缀合成苞,吃完后再转移为害,3龄前为害芽头和第一张叶,3龄后老叶和嫩叶都遭为害,一个幼虫一生可为害8张叶片左右,老熟后就在老叶中化蛹。

  防治方法 结合冬季清园除净杂草,剪除荫枝、弱枝,减少越冬虫蛹。

虫害严重的茶园,冬季或早春进行轻修剪,并把剪下的枝叶集中烧毁。

及时分批采摘,发现有虫苞时一起摘除,统一杀灭,降低虫口密度。

在成虫盛发期,傍晚安置黑光灯在茶园边诱杀(上半夜或全夜进行)。

在闷热、无风、无雨、无明月之夜最宜,灯下放一盆水,并滴入一些煤油或农药,使成虫扑灯,掉入水中而死,虫数多时捞出,以提高诱杀效果。

生物防治,每667平方米用白僵菌(每克含孢子100亿个)l千克兑水100千克喷雾,或每667平方米喷每毫升含0.5亿~1.0亿个孢子的青虫菌液,有条件的释放赤眼蜂。

化学药物防治,此类害虫由于在叶苞内取食很难杀灭,故应在幼虫卷叶前喷50%的二溴磷、50%的杀螟松、50%的辛硫磷、80%的敌敌畏1000倍稀释液、鱼藤精300~400倍稀释液、天力n号3000~4000倍稀释液、2.5%的溴氰菊酯、2096的杀灭菊酪、2.5%的天皇星4000~6000倍稀释液。

已结成虫苞的,喷时应将虫苞喷湿为佳。

 

 

茶谷蛾

茶谷蛾为害症状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0毫米,翅展27~33毫米,胸部有一圆点。

前翅淡黄白色,翅中部有1条黑褐色纹,外有一列小黑点,后翅白色。

卵椭圆形,黄绿色。

成熟幼虫体长23~27毫米,体淡黄色,头黑色,各体节有2条黑色纵带,两侧均有2个黑色毛疣。

蛹为淡褐色,背面隆起呈龟壳状。

  发生规律 在海南一年发生4代,各代幼虫发生盛期分别为1月中旬、5月中旬、7月中旬和9月中旬,广西一年发生3代,在桂林发生盛期分别为6月中下旬、8月上旬及9月下旬,发生严重程度与品种有关。

成虫多在下午和傍晚羽化,无趋光性,卵产于老叶背面、嫩叶及茎上。

每头雌虫可产卵百余粒。

幼虫孵化后可吐丝将2~4叶或数叶粘结在一起,并可咬食枝皮。

幼虫会弹跳,受惊后迅速逃

走,耐饥饿能力强。

幼虫老熟后在虫苞内、叶片上或土表枯枝上化蛹。

  防治方法 1.发生初期人工剪除虫苞。

秋、冬季结合清园(修剪)可去除虫苞,减少翌年虫口数量。

2.在发生初期(幼龄期)用80%的敌敌畏、40.7%的毒死蜱800倍稀释液,或用98%的巴丹1000倍稀释液、35%赛丹1500倍稀释液等进行防治。

【蜱螨目螨类害虫】

茶橙瘿螨

  形态特征:

成螨体形小,长约0.15毫米,橙红色,前段体稍宽,由前向后渐细,呈圆锥形或胡萝卜形,体前段有2对足,伸向头部前方,腹背平滑,后体段有许多环纹,背面约有30环,尾端有1对尾毛。

卵为球形,乳白色,水珠状。

幼蛹初孵化时乳白色,后变橙黄色;足2对,形状与成蜗相似,但腹部环纹不明显。

  发生规律:

全年发生代数随区域不同而异,长江流域茶区1年发生20代,世代重叠,虫态混杂,以成螨在叶背越冬。

翌年3月中下旬气温回升后,成蛹由叶背转向叶面为害。

成螨有陆续孕卵及分次产卵的习性,卵散产于叶背,成螨趋嫩性极强,多为害新梢一芽二、三叶,占总螨口的70%以上。

全年有两次明显的为害高峰朔,第一次在5月中旬~6月下旬(广西桂林为5月下旬),第二次在8月~10月高温干旱季节,对夏茶和秋茶影响极大。

茶叶瘿螨

  形态特征:

体长约0.2毫米,紫黑色,腹部近圆柱形,由前向后稍细,腹背部有环纹,背面约60环,背部有5条白色纵列的絮状物,体两侧各有排成一列的刚毛4根,腹部末端有刚毛l对,向后伸出,足2对。

卵黄白色,圆形,半透明,散生于叶表上;若螨体黄褐色,近菱形,长0.05~0.10毫米,”有白色蜡状物,若虫与成虫相似。

  发生规律:

每年均有发生,以成虫、若虫在叶部越冬,1年发生10多代,且世代重叠,7~10月为盛发期;成螨常栖息于叶面并产卵于叶面。

高温干旱、荫蔽的茶园、苗圃苗木和叶片平展、隆起度大的大叶种易受为害。

  防治方法:

干旱季节及时抗旱,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过于荫蔽的茶园要适当剪除荫枝,盛发期及时清除落叶,苗圃苗木以防为主,应在5月上旬喷药预防。

如移栽时发现苗木有螨类为害,则应先喷一次药,几天后再起苗调运。

秋、冬季进行轻修剪,并,将剪下的枝叶埋入土中,降低虫口越冬基数;用生物性无公害农药防治,在虫口高峰期前喷天力II号1000倍稀释液、1.8%的爱福丁(新型抗生素)2000~3000倍稀释液。

化学药物防治,采摘期每667平方米用高效低毒农药杀螨星10~20克、20%的杀灭菊酯4000倍稀释液、73%的克螨特2000倍稀释液;50%的辛硫磷、35%的赛丹及杀灭净1500倍稀释液喷洒。

春茶结束时用80%的代森锌15加倍稀释液、25%的哇硫磷、25%的双甲眯、20%的蛹死净、50%的灭螨磷800~1000倍稀释液、15%的速螨酮4000倍稀释液喷洒。

苗圃和采摘茶园于秋茶结束后用波美0.5度石硫合剂或50%的乙硫磷1500倍稀释液喷洒,对抑制其翌年发生率有显著效果。

由于螨类虫体小而多,喷药时必须将叶背、叶面都均匀喷湿,方能达到目的。

 

咖啡小爪螨、茶跗线螨

咖啡小爪螨、茶跗线螨

咖啡小爪螨 Olagonychuscoffeae(Nietner)又名茶红蜘蛛。

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

南方主要产茶省有分布。

除为害茶外,尚为害咖啡、柑桔、棉花等多种植物。

成螨、若螨刺吸茶树叶片汁液,被害叶片局部变红,失去光泽,叶面有许多白色蜕皮壳,最后硬化、干枯、落叶。

成螨椭圆形,体长0.4~0.5毫米,暗红色。

体背隆起,有4列纵行细毛,每列6~7根。

足4对。

卵近圆形,红色,有白色短毛一根。

幼螨和若螨椭圆形,橙红色,均有足4对。

在福建一年约发生15代,世代重叠,无明显滞育现象。

全年以秋后至春前的旱季节为害最重,少雨年份更为严重。

雌成螨寿命最长,一般10~30天。

卵散产于叶面主侧脉附近。

雌螨有吐丝结网习性。

人、畜携带或苗木运输均能帮助其传播

扩散。

 

茶跗线螨 Polyphagotarsonemuslatus(Banks)又名茶黄螨、嫩叶螨、侧多食跗线螨。

属蛛形纲蜱螨目跗线螨科。

长江流域各省茶区均有分布,尤以四川、贵州等省严重。

若螨刺吸茶树嫩梢芽叶汁液,致使芽叶色泽变褐,叶质硬脆增厚、萎缩多皱、生长缓慢甚至停滞,产量锐减,品质下降。

雌成螨椭圆形,体长0.2~0.25毫米,初为乳白色,渐淡黄至黄绿色,半透明。

足4对,第4对足跗节上有一根鞭状纤细长毛。

雄成螨近菱形,稍小。

卵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上有纵向排列整齐细小的网状灰白色圆形蜡质小点。

可发生20多代,以雌成螨在茶芽鳞片内或叶柄等处越冬。

一般春茶期发生不多,夏秋茶期日均温20℃以上,虫口急增,高温干旱季节发生最重。

防治方法 加强植物检疫,严防将有虫苗木带出圃外。

对茶跗线螨及时分批采摘,可抑制其大量发生。

其他方法可参考茶短须螨。

【目翅目蚧类】

茶长白蚧

  茶长白蚧属同翅目盾蚧科。

全国大多数产茶省有分布,是华东和中南地区重要的茶树害虫。

除为害茶外,还为害柑桔、梨、苹果等多种植物。

以若虫、雌成虫寄生在茶树枝干上刺吸汁液为害。

受害茶树发芽稀少,树势衰弱,末老先衰,严重时大量落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