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施工方法及检验标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700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30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建施工方法及检验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土建施工方法及检验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土建施工方法及检验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土建施工方法及检验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土建施工方法及检验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建施工方法及检验标准.docx

《土建施工方法及检验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建施工方法及检验标准.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建施工方法及检验标准.docx

土建施工方法及检验标准

11.1.2土建施工方法及检验标准

11.1.2.1土建施工方法

4.11.3.1施工测量

1、测量设备及专业人员的配备:

为能确保工程质量,严格控制建筑物标高及几何尺寸,本工程将成立测量小组,由专业工程师任测量组长,负责制定测量方案,设定测量路线,负责仪器的操作和维护保养。

本工程距离测定选用激光测距仪和钢足,高程测量运用水准仪,方向测定用光学经纬仪和激光铅垂仪。

2、轴线定位及高程控制

(1)定位测量

开工前,立即根据业主提供的工程位置图等有关资料对工程放线,并报业主,监理检查,方可开工。

(2)平面轴线控制

根据本工程平面呈矩形,在基础施工时拟建立一个满足施工要求的直角坐标网。

进驻现场后依据预选的控制网及业主移交的测量点位基坑四周确立主要轴线控制点,经检验闭合后漆上红三角标志,并确保牢固、稳定,并用砼保护,以供基础、结构施工时放线时使用。

确定每根轴线应由上述交汇点为依据,每根轴线,经复核准确后,方可引测在该工程基坑以外l—1.5m龙门架上,并在龙门架上标画出各纵横轴线代号。

在分画轴线开间尺寸时,在每条边上应拉通尺进行以减少分画尺寸积累误差。

当土方工程施工接近结尾时,采用外控手段,用J2—1经纬仪将设在基坑四周的控制轴线转移至坑内。

(3)高程控制:

根据总平面和业主移交高程位置确定该工程土±0.00标高,±0.00相当于绝对标高。

水准点测量时利用精密水准仪进行各水准点的转点工作,施工中采用水准仪进行施工控制。

施工前和用精密水准仪从甲方交给的水准点(市政高程水准点)将建筑物标高控制点转至工地开挖影响线以外,在该工程的东、西、南、北各设置一个监控水准点上,并做好保护工作,并且对该点进行经常性的(一般10天)复核。

3、垂直度的控制

(1)转网控制及建立

当土方工程施工接近结尾时,采用外控手段,利用经纬仪将设在基坑四周的控制轴线转移至坑内,以控制开挖及基坑底部落低部分的平面位置。

根据标高控制点,采用水准仪,检查挖深和清底的标高,经验槽后开始施工垫层。

当垫层施工完毕后,再次根据轴线、标高控制点施放出准确的轴线和标高控制点,给基础施工创造精确的平面尺寸。

当基础施工完毕后,此时基坑底部已经稳定,在测量时首先进行基坑外围轴线、标高控制点的复核;确认控制点无误后,利用精密水准仪,经纬仪将标高控制点、轴线施放到基础表面上,并设立建筑物高程控制点和内控轴线控制网络系统,此时建筑物内形成独立系统,而外部标高、轴线控制点转换成为建筑物沉降、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倾斜、外装饰墙面控制等检验的基点。

外、内部控制点须经常检验复核,保证系统的精确度。

4、施工抄平放线:

(1)基础施工抄平放线

基坑开挖完成后,根据控制网,用经纬仪,水平仪把轴线和标高引移到基坑,设置轴线,基础边线及高程标记,并在垫层上放出(弹墨线)基础砼柱平面尺寸。

基础施工完成后,把轴线引测到±0.00m以下柱墙面上,并按施工图放出有关结构截面尺寸线。

(2)主体结构抄平放线

竖向垂直控制及转线向上的投测,详见本节第3点垂直度的控制。

由各层平面的轴线和各层建筑平面图,放出墙体的平面轴线、墙边线、构造柱位置有砼柱时在柱上放出墙体竖向边线及墙皮数、门窗、洞口等位置。

(3)内部装修局部平面位置的确定

内部装修局部平面位置从已经在结构施工中确定的结构控制轴线中引出,高程同样从结构施工高程中用水准仪转移至各需要处。

在转移时尽量遵循仪器使用过程中保持等距离测量的原则,以提高测量精度。

外墙垂直轴线与高程均由内控轴线和高程点引出,转移到外墙立面上,弹出竖向及水平控制线,以便外墙装修。

在轴线点引出后,内控法是逐层实施的,而外墙是从上至下进行整体控制。

因此,此时需用J2—l经纬仪在外控点的辅助下,从上至下进行一次检测修正,逐层测量引起的间接微小误差,使垂直线贯穿于建筑物的整个外墙面,从而达到准确的外墙控制效果。

5、施工沉降测量

(1)建筑物沉降测量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要求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建筑物沉降观测工作,在建筑物四周东、西、南、北各设一个永久基准点,与高程控制网配合使用,基准点通视条件要较好,埋设稳固可靠。

建筑物随结构施工层的上升整体荷载增加将发生沉降,施工过程的沉降测量将给建筑物今后的监测提供初始数据。

当±0.00以下结构施工完毕,主体结构施工时即按设计和规范要求在相应部位埋设沉降观测点,并符合要求,沉降观测点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冲撞引起变形(观测点须一直保护到建筑物沉降稳定止),以免影响数据统计的准确性。

沉降观测周期为每施工一个结构层测量一次,结构层完工后,每两月一次。

测量数据测定成统计分析表,进行统计分析,并按时间、施工进度、沉降量制成沉降曲线图,直到交工验收为止。

竣工后的观测周期,可根据建筑物的稳定(由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判定)情况定,如业主需要我公司将提供永久服务。

测量采用精密水准仪,参照点为现场设置的永义基准点。

现场设置的基准点若发生变动或有误差时及时进行数据参数修正,以保证数据精确。

(2)基坑回弹测量

基坑回弹测量是一项重要、谨慎的工作,操作人员必须按照操作程序,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经常进行仪器、观测点和测量设施的检查验证,配合好各工序的穿插和检查验收工作,监控基坑的回弹。

6、临近建筑物及道路的位移沉降观测:

在施工期间挖土时,由于有各种因素,会给周围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我们将对周围的建筑物及道路进行位移观测和沉降观测。

以保证施工正常进行同时保证周围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的安全。

观测要求将严格按照《工程测量规范》进行。

既保证正常施工又保证临近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1)监测与测试

①周围建筑轴线沉降观测,每幢设置不少于5个沉降观测点;

②周围道路沉降观测,道路每隔8m设一沉降点。

(2)控制标准

①建筑沉降速度不超过0.5mm/d,累计沉降不超过30mm;

②主体水平位移速度小于3mm/d,累计水平位移小于30mm;

③道路沉降速度率不超过3mm/d,累计沉降不超过50mm。

4.11.3.2基础工程

(一)施工准备

1)主要机具:

挖土机、自卸汽车、抽水泵等。

2)一般机具:

铁锹、手推车、风镐、钢尺、砖线等。

3)作业条件

(1)建筑物位置的标准轴线桩、水平桩及灰线尺寸,已经过复核。

(2)合理安排工序,防止错挖或超挖。

夜间施工时,应根据需要安装照明设施,在危险地段应设置明显标志,并在基坑边设置栏杆,加密目式安全网。

(3)排水和降水设施准备就绪。

(4)在机械施工无法作业的部位和修整边坡坡度、清理槽底等,均配备人工进行。

(二)土方工程

(1)基坑内水平运输:

土方开挖的土方考虑在白天进行,开挖的土方量外运至堆放于指定的堆放场地上。

坑内土方基本开挖完毕后,对反铲下坑的坡道进行修整,确认满足反铲的最大爬坡的坡度后,反铲自行开出基坑;如果现场情况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则用吊车将反铲吊出基坑。

(2)土方外运:

为了保持本工程的文明施工要求,场内的堆土场不能继续堆高,因此剩下一部分土方要装载出场外暂存。

(3)土方开挖

承台及地梁基槽土方开挖选用人工开挖方式,人工挖出的弃土须堆放在开挖工作面2m以外的地方且堆土高度不超过1.5m。

当人工挖土挖好后不能立即进行下道工序时,应预留15~30cm厚土层不挖,待下道工序开始前再挖至设计标高。

本工程采用机械开挖结合人工修整,以机械开挖土方时,在将达到基底设计标高150mm时,留下用人工开挖、清理。

土方开挖时,应保证在基槽无积水情况下施工,采用明沟、集水井降水排水,拟沿建筑物周围基础外1000mm做250×300排水沟,四角及中部每20m设置800×800×1000集水坑,用潜水泵进行集中抽水排水把水位控制在基础或承台底以下500mm处。

在本工程中考虑场地的利用及地质情况,土方开挖采取自然坡度形式,

(4)土方回填

一、材料要求

回填土优先选用基槽中挖出的土的优质土。

回填土内不得含有有机杂质,粒径不应大于50mm,含水量应符合压实要求。

当选用其它材料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碎石、砂土和爆破石渣,可作表层以下的填料;含水量符合压实要求的粘性土,可作各层填料;碎块草皮和有机含量大于8%的土,仅用于无压实要求的填方;淤泥和淤泥质土一般不能用作填料。

二、开工前须具备的作业条件

填土基底已按设计要求完成或处理好,并办理验槽手续。

基础、保护层等已进行检查并办理好隐蔽验收手续,且结构已达到规定强度。

重要的填方工程和路基,其各项参数已通过压实测试确定。

内地台和管沟的回填,应在完成上下水道安装(经试水合格)或间墙砌筑,并将填区内的积水和有机物杂质等清除干净后再进行。

在建筑物地面以下的填方,应清除基底上的草皮和垃圾。

填土前,应做好水平高程的测设。

基槽或沟坡上按需要的间距打入水平桩,室内和散水的墙边应有水平标记。

三、操作工艺

填料为砂土或碎石类土时,回填前宜充分洒水湿润,可用较重的平板振动器分层振实,每层振实不少于三遍。

回填土应水平分层找平夯实,分层厚度和压实遍数应根据土质、压实系数和机具的性能选定。

墙柱基回填土应在相对两侧或四侧对称同时进行。

两侧回填高差要控制,以免把墙挤歪;深浅两基槽相连,应先填夯深基础,填至基槽或标高时,再与浅基础一起填夯。

分段分层填土,交接处应填成阶梯形,每层互相搭接,其搭接长度不少于每层填土厚度的两倍,上下层错缝距离不少于1m。

挡土墙背的填土,选用透水性较好的土,并按设计要求做滤水层和排水沟。

且填土前墙体已达设计强度,否则应做好墙体的支护措施。

对有压实要求的填方,在打夯或辗压时,如出现弹性变形的土(橡皮土)应将该部分土剔除,另选用砂土或含砂石较的土回填。

采用机械压实的土,在边角处用人工夯实。

人工填土,每层填土厚度为150mm,夯重为30~40kg;每层为厚度为200mm,夯重为60~70kg。

打夯要领为“夯高过膝,一夯压半夯,夯排三次”。

行夯路线由四边开始,夯向中间。

每层填土压实后应做干容重试验。

(三)基础承台施工方法

A基础承台土方工程

1)基础承台土方的开挖采用挖掘机先开挖,再用人工修基槽,根据工作面情况及时安排人工清土,并及时砌砖模,修筑临时排水沟。

排水沟修筑完成后,浇筑基础承台及底板混凝土垫层。

2)回填土采用人工填土蛙式打夯机打夯,并注意控制含水率。

质量要求:

当垫层厚度不大于3m时,其压实系数不得小于0.93;当垫层厚度大于3m时,其压实系数不得小于0.95。

回填灰土的压实系数不得小于0.95。

(五)承台、地梁砖模

本工程的沟槽底于底板部分均设砖模。

承台、地梁、底板侧壁采用M5水泥砂浆砌MU10红砖代模,面批1:

2.5水泥砂浆20mm厚。

以C15垫层为底模。

(六)承台、地梁钢筋绑扎

承台、地梁钢筋绑扎:

承台、地梁钢筋工程量大,穿插复杂,必须注意施工顺序:

1)施工前弹出钢筋位置线,以确保钢筋绑扎后位置的正确性。

2)先绑扎承台、地梁钢筋,绑扎时用48*3.5钢管搭设支架临时固定,成型后拆除。

3)钢筋绑扎时,靠近外围两行的相交点每点都绑扎,中间部分可梅花型绑扎,双向受力钢筋应满绑。

4)底排筋用C35混凝土垫块垫起,间距800,梅花状布置,确保保护层厚度。

5)绑扎完下层钢筋后,摆放钢筋马凳,底部与下层筋点焊固定,在马凳上纵向或横向固定定位钢筋,20@1000,然后再绑扎上层钢筋。

(七)安全保证措施

1)施工前管理人员向各班组做好安全交底和技术交底工作。

2)基坑开挖前,做好基坑抢险加固的准备工作,以预防基坑边坡土方的坍塌。

建立基坑监测信息反馈系统;现场准备足够反压土料、加固用的水泥、草袋、砂包等;准备足够止水堵漏的材料。

3)基坑四周地面出现裂缝时,及时用粘土或水泥砂浆封堵。

4)基坑的变形监测,遇暴雨等异常情况应加密监测周期。

如变形有异常,应立即停工,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补救。

5)注意施工场内安全用电。

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验收和检查。

临时用电还有安全技术交底及验收表,健全安全用电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档案。

6)施工现场应实施机械安全管理及安装验收制度,机械安装要按照规定的安全技术标准进行检测,所有操作人员要持证上岗。

使用期间定机定人,保证设备完好率。

7)夜间施工做好照明及安全防护工作。

4.11.3.3模板工程

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建筑质量标准的提高及建筑施工工艺的不断改进我项目部决定在本工程结构模板施工中,采用可拆卸式胶合板模板施工工艺组织施工。

1、模板的选用

(1)本工程所有模板均采用胶合木模板钢管支撑体系。

(2)胶合板

用胶合板代替大模和钢模,是一种新型的施工方法,胶合板厚度为12—18mm,胶合板胶合紧密,没有剥皮和脱胶现象,表面平整光滑,外形尺寸方正,模板表面涂剧隔离剂,本工程上选用18mm厚胶合板。

(3)钢管

选用外径为Ф48的脚手钢管及门架。

用于搭设柱、墙、梁、板模板的支撑系统。

(4)对拉螺栓:

选用圆钢制作,用于柱、墙模板的对拉位置,它既能承受砼的侧压力,能控制梁、柱、墙模板间的厚度。

(5)木方、木板

50×l00木方跟胶合板连接加强模板平整度。

40×(200—400)木板为梁底模。

2、构造形式

(1)砼墙板支模体系:

砼墙板采用18厚木胶合板,50×100木方作背楞,双根Ф48×3.5钢管围楞,以及定位杆的对拉螺栓固定的模板支撑施工工艺,竖楞间距300mm,围檩垂直间距为600至700mm,对拉螺栓采用Ф16圆钢制作。

(2)柱、梁侧模支模体系

柱、梁侧模采用18厚胶合板面板及50×100木方格栅,Ф48钢管排架及门架支撑的模板施工工艺,柱模的两侧模板预先制作成定型模板,并在柱中加Ф16穿心螺栓,上下间距同墙上间距,组合及支撑见图6—3—2,在梁的中间加Ф14对拉螺栓固定,确保梁不涨模,梁与板模组拼见图6—3—3。

图6-3-3梁与板模组合示意图

(3)砼板支撑体系

顶板采用18厚胶合板,50×100木方格栅,48×3.5钢管脚手架作支撑体系,面板满铺,格栅@300,支撑立杆纵横间距在800mm到1100之间,详见图6-3-4。

图6—3—4梁模板支撑示意图

3、柱、墙模板支设顺序

检查模板平整度→侧模板安装就位→安装纵横管楞→穿对拉螺栓→支设支撑→调整垂直度→紧固支撑。

4、梁模板支设顺序

搭设梁模脚手架→铺设梁底模板→安装梁侧模→安装梁侧模板钢管楞→复核梁模尺寸标高→与相邻柱的连接固定。

5、楼面模板支设顺序

搭设模板脚手架→铺设楞木(50x100木方间距300mm)→铺设组装模板→复核模板平整度及标高。

6、施工要求

(1)所有模板必须进行翻样,并经审核后制作。

模板采用胶合板,其板面必须刷脱模剂,并按翻样要求进行制作。

其模板接缝用特种胶封闭。

在有防水要求处,穿心螺栓上设止水环,内外模板与内、外排架固定牢固。

(2)柱外模立到相应楼面以上20cm左右,外围柱模的施工类同,这样能防止上下层柱、墙在楼面施工缝处的不平整,保证此处的接缝平整、光滑。

(3)现浇板梁模也采用胶合板,经翻样制作,钢管排加上先铺50×100木方,再铺胶合板,便于固定胶合板,防止挠曲。

7、易发生胀模的原因分析

易发生胀模的部位和原因表6—3—l

构件名称

易发生胀模的部位

胀模原因分析

 

 

模板下口

模板下口混凝土侧压力最大,采用大流动度泵送混凝土时,一次浇筑过高、过快

阳角

阳角部位卡具不到位及大模悬挑端过长

门窗洞口及预留洞口

采用木板制作的门窗洞口、预留洞口模板。

其下脚支撑及定位困难

二次接槎部位

由于墙面残浆等原因,二次接搓部位模板不

能保证与墙拼严

模板拼接处

拼接处模板安装过松

对拉螺栓处

随意取消对拉螺栓

模板下口

与墙胀模原因相同

模板拼接处

二次接搓部位

周边梁外侧

无外脚手架时,周边梁外模安装质量难以控

制,外模不顺直,支撑不牢

支撑数量不足

或支撑悬空

人为减少支撑数量,造成荷载重分配,易使

梁下沉

悬挑梁端部

支撑数量不足,标高不准、跑模

跨中

未按规定起拱时,易发生梁下沉现象

楼板

模板方格中心

与梁“跨中”条目相同

支撑悬空处

与梁“支撑数量不足或支撑悬空”条目相同

节点

梁柱节点及楼板

与柱交接处

未制作定型节点模板,易胀模或模板吃进柱

内,与墙“二次接搓部位”条目相同

8、本项目高支模支撑部分施工方案在中标后施工前再出详细施工方案经监理审批后再实施。

4.11.3.4钢筋工程

1、钢筋质量要求

(1)本工程中钢筋砼结构所用的国产钢筋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和设计要求。

(2)所有钢筋为信誉良好的合格制造厂产品,钢筋应有出厂质量证明书或试验报告,钢筋表面或每捆(盘)钢筋应有明确标志。

进场时应按直径分批检验,进场检验内容应包括查封标志、外观观察,并按观行国家标准的规定抽样作力学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钢筋在加工过程中,如若发现脆断、焊接性能不良或力学性能显著不正常现象,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对该批钢筋进行化学成分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钢筋加工

根据图纸及规范要求进行钢筋翻样,.经公司技术负责人对钢筋翻样料单审核后,方可进行加工制作,钢筋加工的形状、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及现行施工中规范要求;钢筋的弯钩应按施工图纸中的规定执行,同时也应满足有关标准与抗震设计要求。

3、钢筋连接

本工程结构部分所使用的钢筋,因本工程设计没有规定接头形式,图纸会审时将建议设计部门作出设计修改,即根据规范要求水平钢筋直径为>Φ22以上的钢筋,采用锥螺纹机械连接,其他采用对焊接头、竖向钢筋直径≥16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接头,钢筋接头的位置、钢筋搭接部位、搭接长度必须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特别是本工程柱梁交接处,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钢筋连接方法

4、钢筋绑扎

(1)本工程结构中钢筋规格多,用量大,板、墙、柱、梁交接处钢筋多

层复杂。

因此,钢筋成型前,要认真熟悉图纸,了解现场操作面的情况,弄清各部位钢筋的相互位置,并结合钢筋构造要求及验收规范,严格控制钢筋成形和绑扎质量。

(2)承台、地梁的底层筋用C35砼预制块作钢筋保护垫层,间距为l000×1000,上层筋的控制,采用Ф16钢筋制作马登支承。

其间距不大于1000成梅花型布置。

所有支撑均不得直接接触垫层上,必须架立于底层钢筋上。

(3)固定柱钢筋时,将钢筋插至底部,并固定于基础底板筋上,上部按图纸要求绑扎,在基础用限位钢筋烧焊固定,柱采用不少于2道箍筋点焊固定,确保钢筋定位正确。

(4)本工程钢筋采用现场加工,现场绑扎成型。

(5)钢筋保护层:

基础、地梁±0.00m以下柱受力钢筋保护层为40mm,±0.00m以上结构梁柱25mm,板15mm,墙筋保护层15mm。

(6)双向板的底筋,短向筋放在底层,长向筋放在短向筋之上。

(7)双层钢筋的楼板,为保证上、下层钢筋位置准确,支撑钢筋用Φ8每平方米设置不少于一个。

(8)次梁最下一排钢筋应放在框架梁最下一排主筋上面。

(9)所有梁内吊筋其弯起钢筋弯起角度为:

梁高≥800时为60度,梁高<800时为45度。

(10)柱中钢筋接头应分别在两个水平面上搭接,接头最底点距楼板面45d,相邻接头间距不少于500,在钢筋搭接范围内箍筋间距为100,直径同本层箍筋,变截面变化处上柱钢筋锚入下柱45d。

(11)钢筋砼墙双排钢筋之间设Φ8拉筋,双向间距500,拉筋应与外皮

水平钢筋钩牢。

(12)为了确保钢筋穿插位置的正确性,一般按下图要求施工。

图6—4—2、单向板肋梁楼盖主梁次梁交接处

 

图6-4-3双向板肋梁楼盖支承梁交接处

图6-4-4井式楼盖次梁与次梁交接处

图6—4—7、钢筋撑脚安装

(14)浇筑砼时,平台上措设临时跑道板,同时派专人护筋,确保钢筋不致变形,影响受力作用,而影响工程质量。

(15)钢筋工程其它有关要求按规范规定执行。

5、施工配合

钢筋绑扎的配合主要指与木工及架子工的配合,一方面钢筋绑扎时应为木工支模提供空间,并提供标准成型的钢筋骨架,以便木工支设模板时,能确保几何尺寸及位置达到设计要求;另一方面,模板支设也应考虑钢筋绑扎的方便,梁板钢筋绑扎时当梁高大于700者应留出一面侧模不得支设,以供钢筋工绑扎梁底钢筋。

待绑扎好及垫块放置均已完成后梁侧方可封模。

另必须重视安装预留孔预埋件的适时穿插,及时按设计要求绑附加钢筋,确保预埋准确,固定牢靠,更应作好看护工作,以免被后续工序破坏,砼施工时,应派钢筋工看护钢筋,保证楼板钢筋保护层厚度符合规范要求,墙板、柱子插筋位置正确。

6、质量保证及注意事项

(1)在整个钢筋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从材料进场、存放、断料、焊接至现场绑扎施工,将实行责任落实到个人,层层严把质量关的质量保证措施。

(2)钢筋加工、连接及绑扎施工中的主要注意事项如下:

①钢筋加工形状、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的表面确保洁净、无损伤、无麻孔斑点、无油污,不得使用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的钢筋;

②钢筋的弯钩应按施工图的规定执行,同时满足有关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③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对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不大于10mm,对箍筋边长应不大于5mm;

④钢筋加工后应按规格、品种分开堆放,并在明显处挂识别标识,以防错用;

⑤钢筋焊接的接头形式、焊接工艺和质量验收,应符合国家现行规范的有关规定;

⑥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施工条件进行试焊,合格后方可正式施工焊接;

⑦受力钢筋的焊接接头在同一构件上应按规范和设计要求相互错开规定的距离;

⑧冬期、雨天钢筋焊接要按规范要求和钢筋材质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以保证焊接质量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

⑨对柱梁节点、墙梁、柱墙节点等部位的钢筋绑扎,施工前应详细编制绑扎顺序作业指导书,钢筋工长和质量员需层层把关。

以防出现钢筋规格错放和钢筋数错漏;

⑩按规范和设计要求设置垫块;砼浇捣过程中,设专职钢筋工看守,对偏移钢筋及时修正。

4.11.3.5砼工程

1、混凝土浇筑一般操作规定:

(1)在地基或基土上浇筑混凝土时(垫层),应清除淤泥和杂物,并应有排水措施。

对干燥的非粘性土,应用水湿润。

对未风化的岩石应用水清洗,但表面不得留有积水。

(2)混凝土运至施工现场时,应随即进行浇筑,并在初凝前浇筑完毕。

(3)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得产生离析现象。

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情况,若发现有变形、移位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4)浇筑过程中,操作人员不应在模板支撑和钢筋上行走,应注意将模内钢筋的临时支撑和混凝土厚标志随时抽出,不得埋入混凝土内。

(5)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应超过2m;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在底部填以50~100mm厚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当浇筑高度超过3m时,可使用泵管下料,泵管口应保持与混凝土浇筑面垂直。

(6)浇筑高强度混凝土时,混凝土自高处倾落的自由高度,一般不宜超过2m,当拌料的水灰比较低且外加掺合料,有较好的和易性时,倾落的自由高度在不出现分层、泌水、离析的条件下允许适当增加。

(7)为使混凝土密实,应分层连续浇筑,不可一次投料过多,如投料过多不易振实,每层厚度不得超过下表的规定:

序号

振捣混凝土的方法

浇筑层的厚度(mm)

1

插入式振捣

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

2

表面振动

200

3

人工振捣

基础、无筋混凝土或配筋稀疏的结构中

250

大梁、墙板、柱结构中

200

在配筋密集的结构中

150

注:

为了不至损坏振动棒及其连接器,实际使用时,振动棒插入深度不大于棒长的3/4

(8)浇筑混凝土应该连续进行,若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必须间歇时,间歇时间应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