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12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698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史12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外国文学史12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外国文学史12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外国文学史12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外国文学史12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史12复习资料.docx

《外国文学史12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12复习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史12复习资料.docx

外国文学史12复习资料

《外国文学》

(一)常见问题疏理及其它

2011-12-18

一、概念

奥林波斯神系(神名、职称)、荷马史诗、骑士文学、《旧约》、俳句、吠陀、柔巴依、物语文学、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十日谈》、七星诗社、流浪汉小说、福斯塔夫式背景、大学才子派、莎士比亚化、巴洛克、古典主义、三一律、感伤主义、哲理小说、狂飙突进、浮士德精神、 湖畔派诗人、恶魔派诗人、耶拿派、海德贝尔堡派、拜伦式英雄。

二、问题

1、古希腊文学的分期及主要成就

2、荷马史诗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3、希腊神话的特征和意义

4、希腊、罗马戏剧(悲剧、喜剧)作家、作品及文论家、文论作品

5、希腊戏剧的起源和悲剧的特点

6、欧里庇得斯悲剧创作特色及意义

7、《旧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8、沙恭达罗和豆扇陀的艺术形象

9、《一千零一夜》思想内容(故事)和艺术特色

10、《源氏物语》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光源氏形象

11、中世纪英雄史诗分期及著名作品

12、但丁的的主要创作及《神曲》的基本情况。

13、但丁《神曲》的二重性及主题思想

14、人文主义文学特点及各主要国家文学发展概况(作家作品)

15、《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形象分析。

16、《堂·吉诃德》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17、莎士比亚的创作分期、各期重要作品(篇名、体裁、人物)。

18、《威尼斯商人》情节、主题。

19、夏洛克形象。

20、哈姆莱特艺术形象(延宕问题;悲剧成因或实质)。

21、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或“莎士比亚化”)。

22、古典主义文学及其基本特征。

23、什么是三一律?

它与亚里士多德的戏剧和古希腊演出条件有何关系?

24、古典主义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的关系

25、古典主义文学主要作家作品

26、莫里哀的创作及特色

27、阿巴公形象

28、《伪君子》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开场”)

29、比较夏洛克和阿巴贡这两个吝啬鬼形象

30、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及英、法、德三个国家主要文学成就

31、卢梭的文学地位、主要作品及创作特色

32、歌德的重要作品。

33、浮士德形象分析。

靡非斯特及其它人物。

《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34、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德、英、法文学成就

35、拜伦的创作及拜伦式英雄。

36、《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主题思想、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37、雪莱的主要作品及创作特色。

38、雨果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及贡献(作品)。

39、《悲惨世界》的主题内容及人物。

40、《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部分内容整理、补充:

一、概念:

奥林匹斯神系:

希腊神话中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宙斯为众神之王的神的大家庭的故事。

宙斯是雷电神,他的兄弟波塞冬是海神,哈台斯是冥王,神后赫拉是婚姻生育神。

宙斯的子女中,阿波罗是日神,阿特米斯是月神,阿瑞斯是战神,赫淮斯托斯是匠神,雅典娜是智慧之神,阿弗洛狄忒是爱神。

他们组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纪律化的社会,反映父权制社会时期的生活。

《旧约》:

是《圣经》中的一部分,也是希伯来人的经典和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总集。

它以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古代希伯来人的历史变迁、社会生活、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其文学样式主要有神话传说、史诗性作品、史传文学、先知文学、诗歌、戏剧、小说等。

柔巴依:

又名“鲁拜”,意为四行诗,波斯传统诗体,第一、二、四行押韵,类似中国的绝句。

主要探讨自然、人生、社会、宗教等问题,抨击了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谴责权贵和上层宗教人士。

海亚姆被称为“鲁拜”诗圣。

吠陀——印度最古的诗歌总集,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

“吠陀”原是“知识”、“学问”的意思,后成为印度人的宗教经典。

俳句:

是日本民族创造的一种最短小的诗歌体裁。

由“5、7、5”的3句式共17个音组成。

俳句一般表现人对事物的瞬间印象,含蓄、凝练,追求一种淡雅、静寂和隽秀的意境。

代表作家是松尾巴蕉,有“俳圣”之称。

物语文学:

是中古日本文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物语”有语说事物之意,介于我国古代的传奇和小说之间,出现于公元七、八世纪平安时期。

最初有传奇物语、和歌物语两种形式,以后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近似长篇小说的物语作品。

其最高成就是紫式部的长篇写实小说《源氏物语》。

七星诗社:

七星诗社是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的诗歌流派。

由7个人文主义者组成,代表人物龙沙。

具有贵族倾向。

他们的诗歌肯定现实生活,歌颂自然和爱情。

七星诗社的主要贡献是诗歌语言改革和诗歌理论的进步主张。

1549年杜贝莱执笔《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它是七星诗社宣言书,法国文学史第一部文艺批评论著。

在语言方面提出要统一民族语言,保卫民族语言,用法语写作。

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提出要建立民族文学,创作大型史诗。

大学才子派: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流派,他们是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被称为“大学才子”。

代表剧作家有约翰·李利、托玛斯·基德、罗伯特·格林、马洛。

他们是莎士比亚的先驱剧作家,为莎士比亚的成就准备了条件。

他们从语言、风格、情节方面影响了莎士比亚。

所谓“莎士比亚化”指的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其戏剧的艺术手法,即要求作家不从抽象概念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优美的语言,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用形象化的艺术描绘和再现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精神。

《十日谈》:

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

作者运用框形结构,把100个故事编织起来,构成完整统一的整体。

宣扬“幸福在人间”的现世思想,反对禁欲主义。

它是欧洲近代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开欧洲近代短篇小说之先河。

巴洛克(baroque)语出意大利,原是畸形、矫饰(过分雕琢和华丽)的意思,曾用其标志16——18世纪的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的一种艺术风格,后借用到文学上。

(随着航海业及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中国的瓷器、刺绣传入欧洲,西方人惊叹中国的雕金镂玉和珠光宝气,认为这太“巴洛克”!

)巴洛克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彷徨、悲观、颓丧的特点,艺术上则刻意雕琢,追求怪异,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成为欧洲盛行一时的一种艺术风格。

三一律:

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剧本创作规则。

规定剧本情节、地点、时间三者必须完整一致。

即每剧只能有单一的故事情节,事件发生在一个地点并在一天(24小时)之内完成。

三一律有利于剧情的简炼集中,但作为一种规则,它成为束缚剧本创作的清规戒律,在浪漫主义兴起后被打破。

感伤主义文学 :

 18世纪后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因英国作家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其特点是崇尚感情,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自然风景,留恋宗法社会。

它被称为前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的先声。

哲理小说:

是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描绘社会现实,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

代表作有伏尔泰的《老实人》等。

“浮士德精神”:

它是指歌德《浮士德》中的浮士德这一形象所体现出的精神特质,即,为了人生的真义,为了体察那短暂的至善至美的一瞬,他不惜以鲜血和灵魂作抵押;他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追求、努力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种精神正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精神的诗化。

“狂飙突进运动”德国在18世纪70-80年代中叶产生了“狂飙突进运动”。

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文学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它因作家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而得名。

狂飙突进的主要精神:

一是否定现存的封建制度,要求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秩序;二是提倡民族意识,要求民族统一;三是崇尚感情。

推崇天才,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四是反对宫廷文学,重视民间文学,注重民族风格,歌颂大自然。

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是其代表。

拜伦式英雄:

是指拜伦塑造的一系列与社会对立,与命运抗争的孤独、高傲的叛逆者形象。

他们包括哈罗尔德(《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东方叙事诗”中的异教徒(《异教徒》)、康拉德(《海盗》)、莱拉(《莱拉》)、阿尔普(《柯林斯的围攻》)和曼弗雷德(《曼弗雷德》)、该隐(《该隐》)。

拜伦式英雄的精神特征是反叛性、孤独性、浪漫性。

在当时具有积极的革命作用,也有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

 湖畔派诗人和恶魔派诗人湖畔派诗人是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

指居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塞结成的诗歌流派。

他们早年向往法国大革命,以后转向保守立场,主张恢复封建宗法制。

在文学上,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

通过缅怀中古的淳朴来否定现实的城市文明。

其中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他的代表诗作是《丁登寺》。

柯勒律治的代表作是《古舟子咏》,充满神秘怪诞色彩。

骚塞的长诗《审判的幻景》是谄媚英国王室之作。

恶魔派诗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

由于拜伦对湖畔派诗人的保守立场做过批评,骚塞就称拜伦和雪莱是“恶魔派”。

这个称号在英国文学史上被沿用,象征积极反抗现实的斗士。

恶魔派和湖畔派不同,他们始终坚持民主自由理想,同情法国大革命,反对专制暴政,支持受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他们肯定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教育意义,写出了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丰富了诗歌形式和格律。

耶拿派和海德贝尔堡派:

耶拿派是指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理论家施莱格尔兄弟和诗人诺瓦利斯、蒂克等人在耶拿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宣传浪漫主义文艺主张,反对古典主义,强调创作自由和主观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由此形成耶拿派。

其中施莱格尔兄弟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诺瓦利斯的诗集《夜的颂歌》是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歌颂黑夜和死亡,充满病态心理和宗教神秘色彩。

海德贝尔堡派:

是德国晚期浪漫主义文学团体。

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等人在海德尔堡出版《隐士报》,他们重视发掘德国民族文化遗产,搜集整理民歌,给当时的德国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

如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合编了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

由此形成海德尔堡派。

格林兄弟是当时涌现出的童话作家,他们整理出版的《格林童话集》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珍品,这些童话具有奇异的幻想情节,表现了人民的智慧和正义。

二、问题

《圣经》中的《旧约》和《新约》为什么叫“约”?

“约”指上帝与人类订立的盟约。

《旧约》记载,上帝与犹太民族订约三次,故犹太教将其称为“约书”。

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约书”,但认为基督从他流血受死以后在上帝与人之间又一次订下了盟约,并以此形成了新的“约书”。

为了区别,遂将前者称为“旧约”,后者称为“新约”。

哈姆莱特的行为“延宕问题”以及学术界的代表性阐释:

经过“戏中戏”之后,哈姆莱特对杀父真凶早已确信无疑,有着强烈的复仇愿望,但迟迟没有行动,最终为形势所迫一举复仇成功,自己也死去。

哈姆莱特在复仇行动上的犹豫,既使这一形象显得复杂而深刻,又使之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同时还因为对犹豫之因的解释的众说纷纭,使这一形象带上了神秘的色彩。

哈姆莱特为什么拖延他的行动?

几种代表性解释如下:

1、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哈姆莱特在鬼魂那里得知了父王猝死的原因,同时还接受了复仇的任务后,仍然迟迟不付诸行动,表现出行为上的拖延和犹豫,这是由于他所面对的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的哈姆莱特还不能胜任"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的原因造成的,因而,他的复仇以及他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这也就是整个剧情的发展赋予这一形象的社会历史层面的含义。

2、从哲学和艺术象征性层面阐释:

哈姆莱特的犹豫也不只是因为找不到复仇的方法,而更是因为他进行着关于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涉及到了人的生存、死亡与灵魂等形而上的问题,有其历史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概括性,因为这实际上隐喻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个性解放的口号下人们"为所欲为"、一味放纵情欲带来的社会罪恶。

正是对人的问题的这种思考,使得哈姆莱特的言行越来越游离于为父复仇的宗法责任和"重整乾坤"的社会责任,越来越脱离历史现实的轨道而直逼无意义无目的存在本身。

面对这样的本原性思考,复仇就无足轻重了。

可见,哈姆雷特的犹豫实在不只是找不到复仇的方法时产生的矛盾的心理,而且是他感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人生的虚无时那迷惘与忧虑心态的外现,同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的象征性表述。

3、柯勒律冶等人认为,哈思辨能力大于实际行动能力,妨碍其行动,沉浸在抽象思维、忧思伤怀的情绪中,思虑过重,审慎多度;对复仇念头的推敲玩味,取代了对复仇的具体实施。

4、歌德的解释:

责任大于能力。

一个伟大的事业,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身上。

这个重担他既不能掮起,也不能放下,终于被其毁灭了。

5、叔本华用悲观主义哲学来解释。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满足后又有新的欲望,永远不能满足,欲望带来的痛苦也是不可解脱的,生存、欲望痛苦是人生解不脱的锁链,哈就在其中挣扎,他预先感到复仇也一样空虚,失去了行动的动力。

6、从弗罗伊德心理分析学说的角度来看,由于恋母情结,哈自己潜意识中也有杀父娶母的冲动。

他潜意识中想做的事被叔父做了,如果杀死叔父,仿佛就是要杀死自己,所以犹豫徘徊,延宕行动。

G.从阐释学角度看,哈姆莱特陷入到

(1)不同类型的爱;

(2)理智、疯癫与残暴之间的关系;(3)思考与行动之间的冲突;(4)宗教与文化的困惑等复杂难解的困境之中,无法自拔,因而也就无法果断行动(参见美国评论家威尔弗雷德·L·格林的文学批评手册1979)。

这就是为什么剧中多次出现带有陷阱意义的提法,并且出自不同人物的口中的原因。

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关于“莎士比亚化”。

以《哈姆莱特》为类说明之):

所谓“莎士比亚化”指的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其戏剧的艺术手法,即要求作家不从抽象概念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优美的语言,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用形象化的艺术描绘和再现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精神。

具体表现在:

1、真实地反映时代的本来面目,表现时代精神。

在创作方法上,《哈姆莱特》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重性。

尽管此剧取材丹麦历史,但是通过具体场景的描绘,诸如御前会议上的唇枪舌剑,宫廷大厅里的酗酒纵乐,挪威军队的兵临城下,雷欧提斯的率众闯宫等等,勾画出了一个矛盾重重、浊流泛滥、内外交困、险象环生的国家现实,令人不由得不联想到作者所生活的现实状况。

同时,场景中活动着的人物,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方式和理想追求,莫不与伊丽莎白时代以及当时的欧洲社会相对应。

通过历史场景与人物的具体描绘,显示出当时英国社会现实的"本来面目"。

但是,作者在运用现实主义手法的同时,也融汇进了浪漫主义的因素,从而使剧作的内容和形式更为和谐统一,色彩更为丰满诱人。

作者的笔触,深入到了人物灵魂的底部,反映出了他们的忧虑与悲哀、愤懑与激越、苦闷与仿徨;通过对白的巧妙运用,透视出了人物的复杂深邃的感情世界。

另外,通过想象而构成的一幕幕奇特怪异的场景,诸如夜半城楼鬼魂的显现,"戏中戏"的巧置机关,荒芜墓地中的戏谑与格斗等等,更是引人注目,动人心弦,充满浪漫诡谲的色调。

莎士比亚悲剧之所以具有巨大而迷人的魅力,其根源就在这里。

2、展示人物活动的“福斯塔夫式背景”。

悲剧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6-17世纪之交的社会生活,从宫廷到家庭,从军人到老百姓,从深闺到墓地,从剧场到比武场,涉及面广,人物众多。

构成了莎士比亚戏剧的典型环境,即“福斯塔夫式背景”——即以福为中心反映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方兴未艾时代英国平民社会的五光十色的生活。

3、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开放性的戏剧结构,多元的情节线索。

三条线索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斯的复仇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

三条线索起到了互成对比、激化矛盾的作用,使戏剧场面不断转换,推动戏剧进入高潮,产生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共同表现全剧的主题。

“悲喜混合”,跌宕起伏,曲折生动。

巧妙的情节安排:

一个鬼魂、一场戏中戏;两个国家(丹麦与挪威)、两个家庭(哈姆雷特家与波洛涅斯家);三种复仇(哈姆雷特、雷欧提斯与福丁布拉斯)、三种疯狂(哈姆雷特的装疯、奥菲利亚的真疯与小丑的亦疯亦狂);四种对立(想象与现实、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五种死亡(老王被害而死、波洛涅斯与王后因误而死、奥菲利亚因疯溺死、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等因复仇而死、克劳狄斯弄权而死)。

4、人物性格的鲜明、生动和丰富。

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性格鲜明,具有个性化特征。

如克劳狄斯既具有暴君的特征,又具有阴谋家的狡诈和阴险。

他是个笑面虎、两面派,一面做出关心哈的样子,许愿把王位传给他,把他看作自己的儿子,一面派人侦察他的行动和思想,千方百计地借他人之刀来杀他。

当面说为了他的安全,要哈到英国去,背后却派人捎去密信,让英王在他上岸时立刻杀掉他;此计不成,又利用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用毒剑毒酒置他于死地。

最后,他自己也死于毒剑之下。

克也有做贼心虚的时候。

他在夺取王位后,总是感到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见到哈穿一身丧服,脸上便布满了愁云,心神不安。

饮酒作乐时,总要放响祝炮。

派人监视哈姆莱特,生怕哈做出什么大事来。

大臣波格涅斯、雷欧提斯等个性突出。

再看奥菲利娅,她是个天真柔顺的女子,喜爱读书,追求自己的恋爱婚姻自主,但她又很脆弱。

她没有处世的经验,在复杂阴险的环境中凋谢。

她不像莎士比亚笔下的其他女性。

既不像《奥瑟罗》中的苔丝狄蒙娜那样痴情,甘受冤枉,至死无悔;也不像《李尔王》中考狄利娅那样绝口不说半句阿谀的话:

也不像《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那样有谋略,参与法庭的斗争;更不像《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那样有野心、残忍。

总之,莎士比亚在剧中创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

独白和对比是其重要手法。

出于展示人物心灵世界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莎士比亚十分善于运用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段,《哈姆莱特》在这方面历来受人称道。

内心独白可以把隐藏在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和欲望等多层次地展示出来。

哈姆莱特的多次独白,就表达出他对社会与人生、生与死、爱与恨、理想与现实等方面的哲学探索,披露出他内心的矛盾、苦闷、困惑、迷惘和恐惧等多方面的心理内容,有效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他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十分准确地传达出了他此时的矛盾心态,是他犹豫延宕性格的一个典型例证。

这样的独白哲理性强,富有艺术感染力,向来为人们反复吟诵。

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

人物(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王后与奥菲利亚、新老国王、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等)与情节(毒药在不同地方发挥的作用、两种疯狂、戏里戏外等)。

5、语言丰富优美、个性化、形象化,富于表现力。

例如: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他一定会让眼泪淹没了舞台,用可怖的字句震裂了听众的耳朵,使有罪的人发狂,使无罪的人惊骇,使愚昧无知的人惊惶失措,使所有的耳目迷失了它们的功能。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者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

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

”台词风格:

高度书面化、凝练而富于哲理、华丽夸饰。

另外,悲剧观念的变化:

古希腊悲剧是人与公理、命运和外在自然的矛盾构成中心冲突;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想象与现实、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斗争成为中心冲突。

古典主义及其基本特征:

所谓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因为它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得名。

其基本特征为:

(1)政治上拥护王权,主张国家统一,宣扬公民义务,歌颂贤明君主。

(2)思想上崇尚理性,强调人的行为应受理智和意志的支配,表现荣誉、责任观念战胜感情的过程。

(3)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遵守“三一律”。

古典主义与人文主义文学的关系:

古曲主义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出现的文学思潮,它与人文主义文学既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反拨和矫正。

继承方面:

①在思想上仍然具有肯定人性(肯定爱情自由)、反对教会的特质(人文主义思想)。

②在创作方法上基本上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现实主义手法。

③在艺术形式上,戏剧一脉相承,依然以悲剧、喜剧分类。

反拨与矫正方面:

①人文主义文学对个性解放过分强调,导致了否定一切秩序的倾向;古典主义则宣扬克制个人情欲,服从公民义务、理性和君主专制。

②人文主义作家们各行其是的创作,使得语言不规范,艺术形式杂乱;古典主义要求模仿古代,重视规则,遵守“三一律”。

什么是三一律?

它与亚里士多德的戏剧和古希腊演出条件有何关系?

是法国古曲主义戏剧创作法则(与主题内容的规范化相一致,古曲主义戏剧家还把文学创作的技巧和形式也加以规范化,形成了一整套作家必须严格遵循的艺术规范,“三一律”就是其中主要的规则之一)。

它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之内完成。

古曲主义认为,这三个一来自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戏剧的规定,被当作原则。

实际上是对亚里士多德的误解。

亚里士多德只强调一条情节主线这一点。

古曲主义者是根据古希腊戏剧演出情况,加上误解,得出三一律的,原因是受当时演出条件及古希腊戏剧自身特点影响。

希腊早期多为独幕剧,露天演出,没有幕布,无法换场,又没有中国传统戏剧的虚拟性,才导致对时间、地点的限定。

比较夏洛克和阿巴贡这两个吝啬鬼形象。

夏洛克和阿巴贡都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形象。

夏洛克是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是一个高利贷者,视钱如命(其表现从他与女儿和安东尼奥的关系来谈)。

阿巴贡是莫里哀《吝啬鬼》中的主人公,是典型的守财奴形象。

他也放高利贷,也视钱如命(儿女婚事、自己续弦都以金钱为标准)。

因此,在爱钱如同性命这一点上,两人是一致的,也是他们作为著名的吝啬鬼形象的主要因素。

但夏洛克形象还有其复杂性,作为受民族压迫、宗教歧视的犹太人有值得同情的一面;也显示出凶狠性情的一面。

相比较,夏洛克比阿巴贡要复杂得多,这也是两个作家不同的艺术旨趣所致:

莫里哀擅长于将人物的某种特点夸大到极致,成为某种类型的代表;而莎士比亚的人物则多是性格丰满,复杂多面。

因此,夏洛克和阿巴贡同为吝啬鬼形象,但实际上在其语境中所显示出的性格成分却很不相同。

启蒙主义文学的特点:

第一、鲜明的政论性和哲理性。

启蒙作家十分注意在文学作品中宣扬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揭露批判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鼓舞人们投入反封建斗争。

第二、广泛的人民性和现实性。

启蒙作家突破了古典主义注重描写王公贵族的局限,将重心转移到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和下层人民)身上,如鲁滨逊、苏珊、费加罗等表现他们的命运、美德,他们倡导到民间,到民众中去,联系民众,表现他们的生活。

第三、文学体裁的独创性和多样化。

启蒙作家为了斗争的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文字样式,创造了哲理小说,教育小说,抒情小说和书信小说,正剧等文学体裁。

同时,他们也有效地动用了传统的文学体裁如悲剧、喜剧和史诗等。

浮士德的人生追求及意义:

浮士德人生追求的五个阶段:

对知识的追求及其厌倦;对爱情和感官享受的追求及其挫折;对政治和济世理想的追求及其失败;对古典美的理想的追求及其幻灭;对创造性事业的追求与“智慧的最后断语”。

意义:

对300年间欧洲和德国知识分子精神探索历程的表现和反思。

对永不满足、永远追求、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的肯定。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而具有复杂性,不能一概而论,然而对其归纳抽象,也可找出其基本特征:

1、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感情;2、善用夸张、对比、反讽的艺术手法,想象大胆奇特;3、贴近大自然,抒发美好感受;4、重视民间文学。

《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内容。

小说写的是15世纪末路易十一统治时期发生的故事,但它的思想内容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①作品热情歌颂了下层人民美好善良的品质和斗争精神。

小说正面人物的代表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另有下层群像),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