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知识要点汇总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652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 知识要点汇总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知识要点汇总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知识要点汇总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知识要点汇总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知识要点汇总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 知识要点汇总 人教新课标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 知识要点汇总 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 知识要点汇总 人教新课标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 知识要点汇总 人教新课标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要点汇总人教新课标版

初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  1mm=1000μn  lμm=1000nm

3、身体上的尺:

一柞的长度约为20cm;人走一步约为50cm;脉搏一分钟跳动60—80次。

4、①、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左端,尺的位置要放正或与被测物平行。

(厚刻度尺,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

②、视线要正对刻度线或与尺面垂直。

③、对测量结果,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

④、读数时,要记录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

①与测量的人有关;

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

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②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

③改进实验方法。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

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  lmin=60s

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8、测一张纸的厚度:

用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每张纸的厚度为n/L。

测细铜丝直径:

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用刻度尺测出线圈的长度L则细铜丝的直径为L/n。

测地图上的距离:

取一段棉线用胶水沾湿,将棉线贴在地图上与铁路线重合,用笔在起点和终点做记号,取下棉线拉直,用刻度尺量出两点的距离。

测球的直径:

圆锥的高:

硬币的直径: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1、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人耳的构成:

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骨传导:

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2、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

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在敲击铁管的过程中,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因而发生的声音通过铁管、水、空气三种介质传播。

但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因而听到三次声音。

先听见的是铁管传来的声音,最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

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提高响度的方法有三种:

A加大声源的振幅(大力敲鼓)

B靠近声源

C使声音更加集中(听诊器)

(3)音色:

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它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

超声的应用有:

A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

B超声检查内脏器官。

5、①、乐音:

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②、噪声: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对听觉和身心健康有损害的声音都是噪声。

③、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的强弱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6、控制噪声、减少噪声的三个措施是:

吸声(给汽车的排气管加消音器,可减少排气噪声)、

消声(录音室的墙面上装有消声材料,可减少回声干扰)、

隔声(道路两旁的隔音墙,可减少噪声的干扰)。

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

从声源处减弱、从传播过程减弱和在人耳处减弱。

7、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超声波)水母耳预报台风、地震(次声)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次声除草

8、回声:

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

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

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第三章:

光和眼睛

一、光的传播

1、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等,而月亮不是光源。

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

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2、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

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生活中光的直线传播应用:

排队向前看,射箭瞄准,激光准直等。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最快的,真空中的光速c=3.0×108m/s,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光年是天文学中的长度单位,它表示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

  1光年≈9.46×1015m

二、光的颜色

1、色散: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光不是单色光,是复色光。

2、色光的三基色:

红、绿、蓝,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发射的光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决定的。

颜料三原色是:

品红、黄、青,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三、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不能反过来说,因为先有入射才有反射,反射角由入射角决定)。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

3、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有两类:

一类是镜面反射,反射面是光滑的;另一类是漫反射,反射面是粗造的,如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4、平面镜成像特点:

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5、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

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

(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6、球面镜包括:

①凸面镜,如:

汽车的后视镜,公路拐弯处的反光镜,主要作用是扩大视野;

②凹面镜,如:

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罩,作用是使光汇聚起来。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它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其它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骗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光空气垂直射入水或玻璃等其它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五、看不见的光:

1、    太阳光谱:

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应用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2、    红外线:

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    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

(2)    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3)    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

3、    紫外线:

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2)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3)    荧光作用;(验钞)

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六、透镜与凸透镜成像

1、①、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对任何光束都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的两次折射后通过实焦点。

②、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也叫发散透镜。

凹透镜对任何光束都有发散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的两次折射后变成发散光线,其反向延长线相交于虚焦点。

2、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

其一是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光线不改变。

其二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

其三是过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

(1)凸透镜的焦点:

跟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用字母“F”表示。

焦距:

用字母f表示,是指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物距:

用字母u表示,是指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距:

是指像到透镜的距离,用字母v表示

(2)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应用

u>2f    f

u=2f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f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投影仪、幻灯机

u

①、照相机利用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在照相时,拍摄近景应将镜头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拉长暗箱);拍摄远景应将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缩短暗箱)。

②、投影仪、幻灯机利用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③、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④、放大镜利用物距小于1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制成的

⑤、凸透镜成像规律:

虚像物体同侧;实像物体异侧;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⑥、u>2f,物的速度比像快。

f

像的速度比物快。

七、眼睛与透镜

1、眼睛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眼的聚光本领过强,或眼轴偏长,来自物体的光成在视网膜的前面。

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来矫正。

3、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眼的聚光本领过弱,或眼轴偏短,来自物体的光成在视网膜后面。

近视眼需要配戴凸透镜来矫正。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一、温度的测量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纯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2、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的,其量程由液体的凝固点和沸点决定,例如:

酒精可测-117℃~78℃(测量寒冷),水银可测-39℃~357℃(测量高温)。

3、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①测量前估测待测物体温度范围以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②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和待测物充分接触,温度计下端不能与杯底杯壁接触。

③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后,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④读数时,不能把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4、    体温计:

①测量范围:

35℃~42℃;分度值为0.1℃;

②体温计的特殊构成:

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③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二、物态变化:

凝华、凝固、液化(放热)汽化、熔化、升华(吸热)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

①蒸发:

只发生在液体表面,在任何温度下均可进行,但进行缓慢。

蒸发可致冷:

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影响蒸发快慢的条件主要有:

(A)液体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

(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

(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②沸腾:

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其发生的条件一般为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反常沸腾一般指通过不断降低液体表面气压,直至液体温度高于沸点而沸腾的现象。

液体沸腾的条件:

1、温度达到沸点

2、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实验:

Ⅰ仪器的组装顺序,先放好酒精灯,再在铁架台上放石棉网(受热均匀)及烧杯。

Ⅱ现象:

沸腾前气泡由大到小,沸腾时气泡由小到大至水面破裂。

Ⅲ实验图像:

要能反映开始吸热温度上升,到达沸点温度不变,对不能反映上述规律的个别数据应视为坏点进行去除。

缩短实验时间的方法:

1、用热水加热

              2、减少水的质量

              3、沸腾前加盖子

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可以通过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

①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于空气中,温度与环境温度相等的一种气体。

②水蒸气液化后可以形成许多小水滴这就是白汽。

③气体降低温度液化时,一定是较高温气体向其温度低的其他物质放热。

3、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晶体或液态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熔点等于凝固点,且凝固点越高越容易凝固。

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由此可以看出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放热温度不一定下降。

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

(2)继续吸收热量;

晶体凝固的条件:

(1)温度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

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晶体:

冰、食盐、石墨、金属等。

非晶体:

石蜡、松香、玻璃、沥青、塑料

4、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凝华现象:

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升华现象:

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会升华的物质:

冰、萘、碘、钨

5、水循环:

①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白气”是水蒸汽与冷液化而成的。

②云:

液化、凝华  雨:

熔化  雹:

凝固  霜和雪:

凝华  雾和露:

液化

③导致水危机的主要原因:

水资源受到污染和人类过量使用水。

第五章:

我们周围的物质

1、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符号m表示。

质量不会因为物体的位置、形状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

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等。

换算关系是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3、测量质量的工具:

实验室常用太平测量质量。

常见的工具还有台秤、磅秤、电子秤等

4、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调节步骤:

(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面上。

(2)将游码应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央的红线。

使用方法:

(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大于天平的称量范围。

(2)称量时左盘放置被称量物体,右盘放置砝码,通过增减砝码和移动游码的方法,使天平平衡。

这时,右盘内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等于左盘内被称量物体的质量。

5、密度: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所含质量的多少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和位置无关,但与物质的种类、温度、状态有关。

密度公式:

=m/v  单位是千克/米3(kg/m3)。

常用单位有克/厘米3(g/cm3)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g/m3=1X10-3g/cm3。

(1)同种物质,在一种状态下密度是定值,它不随质量大小或体积大小的改变而改变,实际上当质量(或体积)增大几倍时,其体积(或质量)也随着增大几倍,而比值——即单位体积的质量不改变,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2)同种物质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即当一定时,m1/m2=V1/V2;

(3)不同物质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即当V一定时,m1/m2=1/2

(4)不同物质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即当m一定时,V1/V2=2/1

6、物体的密度的测量

(1)一般固体密度的测量:

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②向量筒中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③用细线系住固体放入量筒的水中,使其全部浸入水中,记下水和固体的体积V2;

④根据所测数据用=m/v求出固体的密度。

(2)液体密度的测量步骤:

①用烧杯装入一定量的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一部分液体漫漫地注入量筒中,记下倒入液体的体积V;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下液体的质量m2,求出倒入量筒中液体的质量;

④根据所测数据用=m/v求出液体的密度。

7、物质的磁性:

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

8、物质按导电能力的不同分为:

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导体是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石墨、酸碱盐溶液;绝缘体是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橡胶、塑料、纯水、空气;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如硅、锗、砷化镓等材料。

9、物质按导热性能的不同分为:

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热的良导体:

如金属;热的不良导体如塑料、棉花等

10、物质的硬度:

硬度大的物体能够划破硬度小的物体的表面。

11、新材料

①、纳米材料:

是指纳米尺度的材料,纳米是长度单位。

纳米陶瓷可在室温下任意弯曲;纳米碳管的强度是钢的一百倍;纳米磁性材料可高密度记录。

②、半导体材料:

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如电子表、电视机、火车等;晶体二极管有单向导电性。

③、超导材料:

是指在低温环境下,导体的电阻突然变为零的材料,用来输电可大大节省能源和材料。

④、隐性材料:

隐性材料能将雷达发出的电磁波大部分吸收,反射回去的却很少,雷达检测不到。

第六章:

力和机械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

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单位:

牛顿(N)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只有一个物体不存在力的作用。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

这两个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一些物体的作用力:

托一本物理课本:

2.5N  1名中学生重力:

500N  托两个鸡蛋:

1N  开易拉罐:

20N

2.力的测量工具:

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

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说明:

(1)测量前指针对准零刻线,若有偏差,必须校正,这一步骤叫校零

(2)要明确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侧量时,被测力的大小应在量程之内(3)测量力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3.物理学中,把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施力物体:

地球。

地球上的每个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常用重垂线来检验一条线是否竖直或一个面是否水平。

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g的单位是牛/千克,用符号表示为N/kg。

于是,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的关系表示为G=mg。

它的物理意义是:

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在地球上所受的重力为9.8牛。

物理学中把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做重心。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如果物体的质量分布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则可以用悬挂法找出其重心。

增大底部支承面积,降低重心位置,都可以增大物体的稳定性。

4.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受到的阻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之间的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物体在滚动时也受到阻碍运动的滚动摩擦。

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

二力平衡条件⑵测量方法:

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结论:

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应用:

⑴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

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减小摩擦的方法有:

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比如:

在结冰的路面上开车,司机往往要给车轮胎挂上铁链,这是为了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防止车轮打滑的;鞋底下做有花纹是为了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旅行箱装有四个小轮是利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

5.物理学上,把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直棒或曲棒),叫做杠杆。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支点,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省力杠杆是指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①    杠杆平衡是指:

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②    实验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