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江苏高考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507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届江苏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届江苏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届江苏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届江苏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届江苏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届江苏高考诗歌鉴赏.docx

《历届江苏高考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届江苏高考诗歌鉴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届江苏高考诗歌鉴赏.docx

历届江苏高考诗歌鉴赏

江苏高考诗歌鉴赏汇总

三、古诗词鉴赏(11分)2017

秋兴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

狭窄。

1.迫;逼迫。

邻舍比里,共相压迮。

――《后汉书·陈忠传》2.压;榨。

例:

迮取汁,如饴饧。

――《齐民要术》

3.狭窄。

通"窄"。

4.仓促。

仓猝例:

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

――《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5.姓。

1、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

(6分)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5分)

参考答案

1、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2、以丹凤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三、古诗词鉴赏(11分)201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八声甘州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

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甚:

为何,为什么。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李商隐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

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5分)

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10.第一问:

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第二问:

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学科&网

11.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2015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摇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

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冶的原因。

(4分)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4分)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案】

(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三、古诗词鉴赏(11分)2014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⑴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3分)

【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解析】“九日驱驰”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是怅恼的,友人“诗思清人骨”是值得欣赏的。

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情感的体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评点】关于情感变化的题型,江苏已经命制几次了,最为典型的是2009年命制的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的一题: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如此题型,应给予学生好好地训练。

⑵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3分)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解析】“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此句有点深)“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也,亦隐也。

【评点】此题亦是好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信息的捕捉能力,如果连这点能力尚且缺乏,那就无甚言语了。

⑶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分)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或者从作者角度作答亦可)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评点】此题亦好,不刁钻,应适合考生的口味。

【总评】两首小诗,比较出题,各有特点,既开拓考生视野,又检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当不错。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2013

醉眠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l)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分)

答:

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分)

答:

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2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2分)

答案:

“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

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标准答案:

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

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

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标准答案: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4分)

答案:

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

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标准答案:

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完全解读得细细品味其中每个字。

同时得注意其中的中学课本常遇见的“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诗句、词句。

此诗鉴出得好,节省阅读时间,又包罗选修所学,学以致用,命题者实为有心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1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

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着名诗人。

渭北、江东:

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

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思想内容的把握能力。

该诗是一首律诗,前四句是杜甫对李白诗歌的高度评价,第一句整体评价李白诗的地位无人能比,二、三、四句进一步评价,从“思不群”、“清新”、“俊逸”三个词语可以推断评价的角度应该是思想情趣和风格两个方面。

参考答案:

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把握和对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从注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渭北”、“江东”分别是杜甫、李白的所在之地,“春天树”和“日暮云”分别是两人所在之地的代表性景物,我们不难推测出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中,杜甫是借渭北之景和江东之景,来表达对李白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

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

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路的把握能力。

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三个层次,1~4句为第一层,对李白高度评价,第5、6句为第二层,借描写两人所在地的特色景物表达对李白的思念,第7、8句为第三层,直抒胸臆,表达对两人相聚饮酒论诗的渴望。

参考答案:

立足于诗,怀念李白:

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0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分)

【答案】

(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

“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

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

“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

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9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

万岁山、蓬壶殿:

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

“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案】

(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8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

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3)作者用凤凰的飞去象征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时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这是对凤去台空之意的进一步书写。

【解析】

(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

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7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途迷茫的郁闷之情。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1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6

鹧鸪天魏初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去风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室人降日:

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诚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解析】略

2005江苏卷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

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

14.

(1)颔联:

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

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

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2)清冷,幽静孤单,寂寞

(3)“为佛绿琴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李益和苗发、司空曙,都列名“大历十才子”,彼此是诗友。

诗题曰“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

“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苏武书》),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比兴。

本诗亦然。

这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

此诗成功地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渴望。

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

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

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

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

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

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而已。

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

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

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

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

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

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

言外之意是:

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

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

“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

前面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

“时滴”二句是流水对,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

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浪漫主义的遐想。

绿琴上积满尘埃,是由于寂寞无心绪之故,期望风来,拂去尘埃,重理丝弦,以寄思友之意。

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疑似恍惚;一主一辅,交织写来,绘声传神,引人入胜。

而于风着力写其“微”,于己极显其“惊”“疑”,于故人则深寄之“悠思”。

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

全诗构思巧妙,比喻惟肖,描写细致。

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而在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赏叹。

2004江苏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6.

(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怒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