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幼儿美育的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3914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十年国内幼儿美育的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近十年国内幼儿美育的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近十年国内幼儿美育的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近十年国内幼儿美育的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近十年国内幼儿美育的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十年国内幼儿美育的研究综述.docx

《近十年国内幼儿美育的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十年国内幼儿美育的研究综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十年国内幼儿美育的研究综述.docx

谯锡琴

近十年国内幼儿美育的研究综述

【摘要】摘要:

幼儿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对社会以及幼儿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中国知网以“幼儿美育”或含“学前审美教育”为主题检索词检索,并对其进行文本梳理与分析,发现目前国内的幼儿美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美育的价值功能研究、幼儿美育的思想综述研究、幼儿美育的课程研发研究以及幼儿美育的实现路径研究四个方面。

文章基于已有研究的具体分析,思考其中的不足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启发与借鉴。

【期刊名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9(038)002

【总页数】5

【关键词】美育;幼儿美育;研究综述;展望;

2015年9月教育部文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文要求,幼儿园美育必须通过开展适合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培养美好、善良的心灵,拥有珍惜美好事物的意识,使他们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获得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1]”这一要求无疑对我国幼儿美育的规范改革与时代发展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故而,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是优化幼儿教学改革的必然需要、是幼儿作为独立个体本身特点的本质需要,也更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时代需要。

文章通过回顾以往的研究结果,探析其中的不足之处,寻找发展幼儿美育的新方向,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启发与参考。

一、幼儿美育的内涵

幼儿美育是幼儿德智体劳的一个教育分支。

根据已有研究文献分析,目前对幼儿美育没有一个确切的内涵界定。

陈鹤琴认为:

幼儿美育应该以陶冶情操,启迪审美感,发展欣赏力,培养幼儿创造力为根本目的[2],楼昔勇认为幼儿美育就是教育艺术化、生活审美化的手段,来实现幼儿心灵的滋润、性格的美化、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3]。

张俊春认为:

学前儿童的美育是通过各种美的形态诸如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等为手段,培养学前儿童健康的审美观念、初步的感知欣赏美、创造表现美的能力,并由此促进幼儿美感发展的教育[4]。

陈采煌则认为,幼儿美育是利用美的事物,通过组织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的审美活动,培育幼儿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5]。

可以见得,对幼儿美育的概念界定是众说纷纭,但无外乎都是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美育特点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化、生活化的手段来启迪幼儿的心灵美、激发人性美、塑造形象美和创造生活美,重在培养“生活艺术

家”。

二、国内幼儿美育的研究现状分析

笔者以“幼儿美育”或含“学前审美教育”为主题检索词,时间限定为

1987—2017年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共搜索出143篇相关文献,剔除非学术(报

纸、会议)、无作者的文献后剩余131篇,其中期刊126篇,硕博论文5篇。

检索时间为2018年10月7日,具体分析如下:

(一)文献数量分析

为清晰地分析文献发表趋势,笔者将其分为两个时段,第一个时段为 1987—

2000年,第二时段为2001—2017年。

如图1所示,我国关于“幼儿美育”

的论文数量呈波动增长趋势,在前二十年(1987—2007年)篇数少,波动不

大,但在1996年达到高峰期;后十年(2007—2017年)呈逐年波动增长的趋势,尤其是从2010年开始,我国幼儿美育的相关研究文献逐渐增加。

但总体而言,对幼儿美育的研究文献数量少,说明研究者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和研究程度还不够。

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的颁布与修订会影响我国相关领域研究的热度与方向,它是引领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风向标,也是幼儿美育发展的坚实基石与保障。

今后为给儿童提供高质量的美育教育,仍需要加大对幼儿美育全方位的顶层设计。

(二)研究主题分析

笔者通过对已检索出的131篇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对幼儿美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幼儿美育的价值功能研究,幼儿美育思想综述研究、幼儿美育课程开发研究以及幼儿美育的实现路径研究。

1、幼儿美育的价值功能研究

通过研读相关文献,发现研究者从不同的艺术领域来探究美育意义。

林晶以绘本《黄雨伞》为载体,认为教师要以绘本中的语言美、色彩美、创意美等为幼儿美育的生命注入养分[6]。

通过探析盆景艺术中的自然美、艺术美、人文美,发现盆景艺术对幼儿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7]。

刘舫提供探析文学的概念、基本特征等方面,认为儿童文学具有普及美学知识、强化美学修养、培养审美情感等功能[8]。

杨丽芳认为,通过开展美育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品质的发展[9]。

盖春瑞、樊桂林、王紫薇从我国美育开展现状出发,认为普及幼儿美育有利于健康心理的成长、健全人格的塑造、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等意义[10]。

此外还有研究者探析教学法如唱游法教学、声

乐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对幼儿美育的积极作用。

2、幼儿美育的思想综述研究

理论探讨是课题研究的先导。

探究教育思想的渊源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的前提条件,对幼儿美育思想的剖析也是每位美育研究者、工作者必做的首要工作。

严碧芳通过研究陈鹤琴的幼儿美育思想,认为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幼儿美育观,通过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促进幼儿美育的积极健康发展[11]。

周贤以幼儿园的园本特色——水墨画为出发点,认为陶行知的“六解放”思想对水墨画教学的幼儿美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12]。

姚全兴通过略谈楼昔勇教授的美育思想,认为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美育,号召各位同仁重视楼昔勇美育思想的研究并让其在现实活动中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13]。

李欢从旧中国学前艺术教育本土华与科学化的探索、新中国学前艺术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方面对我国百年学前艺术教育发展进行断代式研究[14]。

这些对前人思想的研究总结与思考,对我们深入研究和加强幼儿美育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幼儿美育的课程研发研究

有研究者以美育课程开发的视角为立足点,主张整合各方资源融于幼儿美育课程建构研究以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育素养的提升研究。

如丁林霞以古田县幼儿园为例,认为幼儿美育课程的构建必须以本土资源的适宜开发为逻辑起点[15]。

樊超立足于“十三五”规划背景,结合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文化,探讨新形势下的学前师范教育美育发展方向以及理念实践[16]。

陈采煌通过福建泉州优秀的木偶戏艺术资源为研究对象,主张地方传统文化应该融入幼儿美育中进行传承,培养幼儿的审美兴趣、激发幼儿的审美感受和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17]。

课程是有效实现美育价值功能的重要载体,实现幼儿美育的内

涵发展必须融入丰富多样的优秀资源,必须全方位地加强幼儿美育课程的顶层设计。

4、幼儿美育的实现路径研究

目前,幼儿美育的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幼儿美育的开展原则、实现途径的探索。

郑东明认为要为幼儿创设美的环境、组织幼儿到大自然、走进大社会,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美育活动[18]。

张俊春则认为教师是美育流动着的教材,强调新时期幼儿美育的实施要结合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以及所接触的环境[19],周美英从幼儿美育环境、空间、材料以及内容方面分析,认为要为幼儿创设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利用生活、自然、多样的艺术活动促进幼儿美育的发展[20]。

王诗卉、李秀玲在分析幼儿审美教育意义的基础之上,从幼儿园、家庭两方面探索幼儿游戏中的审美教育[21]。

祁春霞提出幼儿美育活动的开展应当遵循“快乐”、“整个教学法”、“生活化”和等“本土化”原则[22]。

还有研究者结合教学经验,认为要统筹农村乡土资源、地方传统文化以及家园合作等方面来实现幼儿美育活动的开展。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1、文献数量少,亟待加强其研究

笔者认为,美育研究的文献数量很多,但是针对幼儿的美育研究文献还很少,说明以幼儿为研究对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且论文发表的核心期刊极少,说明幼儿美育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时期。

比如许慧芬结合幼儿园的教研课题——幼儿园美育初探,从美育内涵、美育内容、美育功能等方面与幼儿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以促进幼儿园美育工作的有效开展[23]。

2、缺乏系统的幼儿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虽然研究者对幼儿美育的价值、功能、原则、实现途径等方面有了较为全面的阐释,但是对幼儿美育理论是极其有限的,甚至是还处于拓荒阶段,无论是它的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是一个很大的缺口,尤其突出的一个问题便是对幼儿美育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足,整个美育目标指向也普遍存在模糊性,在审美教育活动中的课程教学环节出现很多问题,使得美育对幼儿的系统发展没有充分发挥孕育作用。

因此,幼儿美育因为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其特殊性、差异性,要科学地实施幼儿美育教学,今后首先要对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及规律进行深入地探索研究,整合多学科视角编写如幼儿美育心理学、幼儿美育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学科教材,以供相关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以及幼儿教师的理论学习。

3、幼儿美育的研究视角窄化

从研究视角方面来说,观念比较落后,视野比较狭窄,研究主题单一,跨学科综合分析更为欠缺。

幼儿美育是一个综合学前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以及美学的跨学科领域,但是已有研究仅仅只是停留于研究者经验的简单描述与教学总结。

在美育对不同性别幼儿的影响研究、幼儿美育与文化发展的深入研究、幼儿美育的地区性比较研究等方面鲜有人深入扎根研究。

4、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发展性研究

定性研究方法居多,大多研究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描述性的总结,鲜有研究者运用实证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就幼儿美育的实现路径而言,很多研究者都是强调通过大自然、社会以及家庭来开展幼儿美育,研究结果重复且无新颖可言。

因此,研究者转换研究观念,寻求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与突破是幼

儿美育系统发展与研究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展望

上述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与分析,为我国今后的幼儿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了发展脉络,也清晰地勾勒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具体来说,今后的幼儿美育研究需从以下三点加大其研究力度。

1、深化幼儿理论基础与实践研究,建构独立的学科体系

研究者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幼儿美育地理论基础,科学界定幼儿美育的概念、把握幼儿美育的本质意义。

从内容上来说,已有的文献资料主要针对幼儿美育的意义、目标、原则以及策略等几方面,其幼儿美育理论的探讨还处于拓荒阶段,没有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已有的幼儿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

今后研究应该从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等方面探析幼儿美育的发展规律,重视审美教育活动中师师、师生、师幼以及亲子等关系之间美育规律与特点的归纳与总结,建立系统的幼儿美育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学科教材体系供各个研究者以及实践教学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比如幼儿美育学、幼儿美育心理学、幼儿美育概论等学科教材体系。

通过加强幼儿美育理论建设,以美育思想理念、完整体系、丰富内涵、实践范式引领幼儿美育发展。

2、拓展幼儿美育的研究视角,提升有质量的研究

幼儿美育作为一个有待深入挖掘的新兴领域,需要运用多元的视角、新颖的观念来进行多维度的研究。

幼儿美育应协同伦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生态美学、哲学、神经科学等多学科的参与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研究文献的质量,为今后的幼儿美育研究工作者提供价值性参考。

此外,各个研究者以及实践工作者之间应形成合作团队,共同致力于探讨师幼审美心理发展的特

点与规律,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幼儿美育的影响机制,从而促进幼儿美育的多元性发展,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多元的审美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美育课程研究,要正确认识与处理民俗文化的复杂性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差异特殊性,从多维角度建构适合于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

因此,从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可以有效丰富幼儿美育的内容,对我国美育的内涵发展、多元化美育学科的建立以及幼儿的综合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丰富研究方法,加大研究力度

在研究方法方面,已有的文献大都以静态的质性叙事研究、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