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老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824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老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老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老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老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老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老师.docx

《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老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老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老师.docx

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老师

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考纲要求】

考纲内容及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

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1.内环境成分的判定及其与细胞内液的关系

2.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健康的关系

3.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相关实验设计

〖基础梳理〗

一、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

   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

生活的环境是水中,可以直接从 水里获取生存所必需的 养料和 O2 ,并把 废物 直接排入 水里。

如果 水体 干涸,它们就会休眠或者死亡。

二、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液

人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

(1)定义: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组成成分间的关系(用箭头和文字画出)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的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淋巴和血浆。

3、细胞外液的化学组成

A.血浆中含90%为水,其余10%为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B.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比较:

相同点:

①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

②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③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①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

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②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

组织细胞主要生活在组织液中,血细胞主要存在于血浆中,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中。

③所含的化学成分含量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议一议:

1.单细胞生物有内环境吗?

没有,内环境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血浆蛋白的含量降低,会出现组织水肿,为什么?

血浆的渗透压变小,吸水能力减弱,组织液中水分子回渗的速率降低。

三、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

(1)渗透压:

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来源于Na+和Cl-。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2)酸碱度(pH):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

人体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五、内环境稳态

1.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特点:

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3.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经典解释:

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2)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稳态失调: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均会遭到破坏。

4.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想一想:

1.内环境的调节方式是什么?

主要参与的系统有哪些?

为负反馈调节,参与调节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2.试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答案

(1)相同点: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和含量相近,都有水约为90%、无机盐和蛋白质等;从本质上讲,细胞外液就是一种盐溶液。

(2)三者的不同点

①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

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

管中。

②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

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③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考点一内环境

1.体液及内环境各种成分的关系

 

2.内环境的成分

(1)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

①营养物质:

水、O2、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

②代谢废物:

CO2、尿素等。

③其他物质:

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纤维蛋白原等。

(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

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呼吸氧化酶、转氨酶、转录翻译酶、解旋酶、DNA连接酶、聚合酶等,它们都存在于细胞内液中。

3.与内环境各组分有关的细胞的具体内环境

细胞名称

所处内环境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血浆

提醒

1、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内环境。

2、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中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应算作外部环境,如体内的一些液体如尿液、原尿、脑脊液、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

凡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血液是结缔组织,其组织液是血浆,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外环境,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

4、病理原因可打破内环境的动态平衡,有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a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b肾小球肾炎;c过敏性物质引起——过敏性水肿;d毛细淋巴管阻塞;e组织细胞代谢旺盛。

对应练习:

1.(2009年青岛模拟)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

从概念内涵上看,内环境即是细胞外液,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如:

②中的血红蛋白和④中递质小泡;从概念外延上看,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个部分;从组成成分的来源来看,内环境的成分一是来自消化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离子、氨基酸、葡萄糖、脂肪酸和维生素;二是来自经肺部气体交换得到的氧气;三是来自细胞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如激素、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

【答案】 A

2.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③可进入A、B、D

B.①②③④组成体液,其中①③④构成内环境

C.尿素分子不能由③进入④

D.B产生的废物和CO2先后经过③和④,最终被排出体外

解析本题易误选A,认为组织液不会进入血细胞。

实际上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相互渗透,组织液中的成分可以进入血浆后,再进入血细胞中。

由题干中图中信息可知,图中①是淋巴、②是细

胞内液、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A、B、C、D表示的结构依次是毛细淋巴管、组织细胞、毛细血管、血细胞。

尿素是小分子,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穿过毛细血管壁由③组织液进入④血浆,故C项错误。

答案C

3.下列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反应或存在的物质是(  )

①葡萄糖分解成CO2、水 ②抗体与抗原反应 ③淋巴因子 ④神经递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内环境是一些多细胞动物所具有的、体内细胞生活的细胞外的液体环境,高等动物体内的葡萄糖必须经过有氧呼吸才能分解成CO2、水,而有氧呼吸的全过程是在细胞中完成的。

答案:

D

考点二内环境的稳态——动态平衡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稳态

(1)理化性质

①渗透压

a.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少,常用mol·L-1或mmol·L-1表示。

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溶液的渗透压越大。

b.渗透压的种类(以血浆为例)

离子渗透压:

由血浆中离子等形成的渗透压。

离子物质易通过血管壁,难通过细胞膜,所以离子

渗透压相对稳定,它对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和血细胞的正常形态有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

血浆中的蛋白质等形成的渗透压。

胶体物质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胶体渗透压

相对稳定在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c.血浆渗透压的决定因素:

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决定,其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②酸碱度(pH)

a.正常范围:

7.35~7.45。

b.调节过程:

 

③人体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过高或过低会影响新陈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

(2)内环境稳态的事实:

pH(7.35~7.45),温度(36.5~37.5℃左右),血糖浓度(0.8~1.2g/L),渗透压(770kPa)等,可见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稳态,而不是某一恒定值。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宜温度也是37℃左右。

体温:

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

与人体健康

当我们感冒发烧时,食欲低下、精神不佳,这是由于体温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各类酶的催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和其他生理活动紊乱的缘故。

(3)引起内环境变化的因素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是由于细胞代谢和外界环境变化引起的。

2.稳态调节机制网络

参与调节的是神经系统和体液,但都经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实现。

免疫系统则对稳态调节和维持起保证作用。

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协作可在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中体现,如下图所示: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意义

①血糖和氧水平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②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正常代谢。

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即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失调与人体的健康:

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⑤当代谢废物含量上升时,说明肾功能衰竭,会患尿毒症。

⑥当患肠胃炎时,我们常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无机盐,使无机盐平衡遭到破坏,因此需要输液来补充。

对应练习:

4.(2010年福州三中)大量的组织液积累在细胞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

下面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①毛细血管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 D

5.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及调节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小

B.人体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K+

C.血浆中含乳酸过多时,会与HCO3-、HPO4-反应

D.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

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中血浆蛋白越多,血浆渗透压越大;当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时,会使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进而使血浆渗透压下降;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无机盐离子主要为Na+和Cl-。

6.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纤维素、CO2、Na+

C.胃蛋白酶、Ca2+、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解析B项中的纤维素,C项中的胃蛋白酶,D项中的呼吸酶在血浆中找不到,当然它们也不属

于内环境的成分。

7.(2009年高考广东卷)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解析】 维持体内环境稳态,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直接参与,还需要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与外界环境有关,当外界环境变化超出人体调节能力的时候,内环境稳态就处于失调状态。

【答案】 B

8.(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解析】 葡萄糖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内环境的温度是相对稳定的,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内环境指细胞外液,不包括细胞内液。

【答案】 B

课后作业

1.下列过程,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

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A.②④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D.①③⑥

解析:

神经递质在神经元的细胞内合成,激素在核糖体或是细胞质中合成;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线粒体中;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因此①③⑥不是在内环境中进行的。

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血浆或是组织液中,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发生在神经元之间的组织液中,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

答案:

D

2.(2010·广州质检)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只有①②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②③④D.只有①②③⑤

解析: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强,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液pH变化不大。

当碳酸钠过多时,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液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答案:

C

3.(2010·临沂质检)下图表示人体皮下的组织,b、c、d表示细胞外液。

下面罗列的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

①c周围的管壁破损 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 ③淋巴管阻塞 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

解析:

组织水肿是由组织液过多引起的,导致组织液过多的原因有:

过敏反应、肾炎、营养不良、淋巴管阻塞以及毛细血管壁破损等。

答案:

D

4.(2009·广东)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解析 A正确,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生理系统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

B错误,外界环境因素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都会导致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发生变化,若超过一定的范围就会导致内环境稳态的失调。

C正确,如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D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 B

5.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

B.人体内环境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C.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调节的结果

D.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胰蛋白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解析:

胰蛋白酶由消化腺分泌到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血浆蛋白、淋巴因子、葡萄糖、胰岛素在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人体内环境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

D

6.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

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解析:

据题意可知:

转氨酶主要存在于心脏和肝脏,当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细胞破裂后大量进入血浆,因此血浆中转氨酶含量的多少可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答案:

B

7.(2010·泰州调研)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解析: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网络的调节。

内环境渗透压、pH和温度等保持在适宜范围之内,为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创造了条件,这种稳态遭到破坏后,酶就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答案:

D

8.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解析:

肌肉注射时,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排除A、B项。

依据内环境三个组成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C项更为全面。

答案:

C

9.(2009年福州模拟)人体发生酒精过敏时,身体的某些部位(如颈部)出现红肿,原因是细胞释放组织胺,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并且促使

A.葡萄糖渗出,组织液减少

B.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增加

C.葡萄糖渗出,组织液增加

D.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减少

【解析】 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细胞释放组织胺,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渗出,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的浓度增大,组织液量增加,造成身体的某些部位(如颈部)出现红肿。

【答案】 B

10.(2010年海淀模拟)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①B.①②③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

【解析】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答案】 C

11.(安徽卷)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42—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解析:

本题考查有关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抗利尿激素增加,减少尿量,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尿量增加,A错。

内环境缓冲体系主要由H2CO3和Na2CO3构成,B错。

细胞代谢在细胞内进行,内环境是细胞外液,C错。

内环境的变化,机体进行调节通过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完成,D对。

答案:

D

12.(江苏卷)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

增加

解析:

本题考查稳态调节异常考查内环境稳态含义。

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物理化学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寒冷时出现寒颤是通过骨骼不自主的收缩产生热量维持体温恒定;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抗体清除抗原;饮水不足,内环境渗透压上升,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以维持渗透压平衡。

出现肺水肿说明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从而导致组织细胞液含量增多,故说明内环境稳定被破坏,故选B项。

答案:

B

13.(2008·宁夏理综)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

解析 缺氧状态下的长时间运动会导致骨骼肌无氧呼吸加剧,细胞内乳酸积累,从而导致血液pH降低,此时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中的碱性成分(NaHCO3等)发挥作用,以避免pH的进一步降低。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4.(2010·烟台调研)人体内环境的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

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有关序号或字母代表的含义:

①       ;③    ;D 。

(2)在体内刺激如        和外界环境刺激如    的作用下,C过程会增强,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3)图中A的分泌量的多少受到两种信息分子的调节。

(4)营养不良常会导致机体组织水肿、免疫力下降,其原因是。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在识图。

从图中已有信息可知①为内分泌系统,③为突触,D为细胞免疫的反应阶段——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为肾上腺素,其分泌增加有两个诱因:

血糖水平降低或应激状态(如紧张、寒冷)。

激素分泌为负反馈调节,A为促甲状腺激素,其分量是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的调节。

营养不良使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进而影响渗透压、免疫等功能。

答案:

(1)内分泌系统 突触 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