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议论文论据的写作技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739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议论文论据的写作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议论文论据的写作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议论文论据的写作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议论文论据的写作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议论文论据的写作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议论文论据的写作技巧.docx

《高考语文议论文论据的写作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议论文论据的写作技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议论文论据的写作技巧.docx

高考语文议论文论据的写作技巧

议论文正确使用论据的技巧

议论文的写作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缺一不可。

这其中,论点是统帅,赞同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不可含糊其辞。

论据是支撑,无论是引用理论论据还是引用事实论据,目的都是为论证论点服务,为充实内容服务。

那么,在实际写作中,在处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时又有哪些误区?

该怎样正确地处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呢?

             论据使用的误区

  误区一:

不合主题,牵强附会。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

叛军即将攻入长安,唐玄宗听从了杨国忠的建议,逃往蜀地。

逃亡途中,随行将士越想越气,好好的长安呆不住,弄得到处流亡,受尽辛苦。

于是他们杀死了杨国忠并要处死杨贵妃。

这可把唐玄宗难住了,他怎么舍得杀这个宠爱的妃子呢?

但是众怒难犯,唐玄宗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只好狠了狠心,作出了痛苦的选择,叫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别的地方,用带子勒死了她。

于是才出现了马嵬坡上那一幕:

杨贵妃泪眼涟涟,唐玄宗掩面不救,一群大雁在空中低飞……

                   (选自高考三类文《那一滴晶莹的泪水》)

  误区揭示:

这个材料写的是“马嵬坡事件”,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论据,但是,读罢这个材料我们感觉到能证明的观点是“选择”或是唐玄宗“忍痛割爱”,而与本文的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识”毫无关系。

作者牵强附会,非要以此来论证主题,就犯了材料、观点不相符的毛病了。

此类现象在考场作文中颇多,值得关注。

  误区二:

语焉不详,不够准确。

  是谁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是张学良,他通过分析当时中国的形势,认识到只有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才能把日本人赶出中国,不能依靠外国的力量。

当时日本的铁蹄已经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可谓危在旦夕,而国内又发生内战,为日本侵华创造了有利时机。

后来历史事实证明了他的分析,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我们终于胜利了。

                   (选自高考三类文《读历史》)

  误区揭示:

事实论据在运用时要注意事件人物、时间、背景和过程的准确性。

有的考生由于记忆不准,时常出现语焉不详、张冠李戴的现象。

这种“硬伤”一般难逃阅卷者的法眼,成为影响得分的重要因素。

如上面一例,将发动“西安事变”的发动者说成张学良一人,实际上是张学良、杨虎城两人发动的,而且对事件背景的分析也有不妥之处,这些错误会使材料的说服力大打折扣,从而无法达到论证观点的目的。

  误区三:

直说结果,缺少分析。

  用心雕琢心中充满坚强的天使。

史铁生曾经说过:

“困难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如果不去寻找意义,生命就真的没有意义了。

”他二十一岁因病残疾,大半辈子坐在轮椅上,晚年还受尽疾病的折磨,著名的《病隙续谈》(《病隙碎笔》)也是花了将近四年的时间辛苦完成的。

然而身体的病痛打败了他吗?

没有,坚强的史铁生还被认为是近代最爱笑的作家之一。

只有筑起心中坚强的墙,才能战胜困难和挫折,取得成功。

                   (选自高考二类文《雕琢心中的天使》)

  误区揭示:

这个例子是议论文写作中论据使用失误的典型,这种运用方法一般是“材料+结果”的形式,它缺少的恰恰是能使文章“深刻”“说理透彻”的重要一环——剖析。

在上面文段,作者给出了史铁生这个素材,然后直接给出结果“然而身体的病痛打败了他吗?

没有”。

至于史铁生究竟是怎样“雕琢心中充满坚强的天使”的,这种雕琢的过程表现出人物怎样的精神并没有深入剖析。

解决这种病症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强化“剖析”意识,二是学会“剖析”方法,比如假设剖析、因果剖析等。

  误区四:

一味堆砌,缺少联系。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写一部史书,从小研读库存史书,在不幸遭受宫刑之后,他并没有因为世人的白眼与唾弃而选择放弃,更加潜心钻研经史。

他终于写出了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成为了厚实宝贵的文化遗产,千古流传。

  文化英雄鲁迅用他那刀枪般锋利的文字与国民党,与黑暗社会作斗争,虽然反动派对其恨之入骨,对其进行迫害,但鲁迅毫无惧色,反而写出来的文章一篇比一篇捅得敌人心痛。

                   (选自高考二类文《面对挫折》)

  误区揭示:

写议论文少不了论据,但是不是把几个论据堆砌在一起就可以了呢?

显然不是的,上面文段举出两个人物事例,却不对两个事例之间的关系作任何剖析,只是简单地排放在一起,这样用材料有什么论证效果呢?

像这种运用人物材料的作文在高考中比比皆是,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议论”必须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光摆事实是没有用的。

像上面的材料,第一段后要剖材料与主题的关系,第二段后也要剖析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最后还要把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再深入剖析与主题的关系。

           正确使用论据的技巧

  技巧一:

引用、举例相结合。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既讲究理论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语增强议论的力度,二者的结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

  是爱迪生吧?

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钉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

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

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

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

“我真胡涂,我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鹜,心不在焉而已……

  忘不一定是坏事。

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

孔子家语:

“哀公问于孔子曰:

‘寡人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

’孔子曰:

‘此犹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

”徙而忘其妻,不足为训,但是忘其身则颇有道行。

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

(梁实秋《健忘》)

  运用指南:

在上面文段中,围绕“健忘”这个主题,作者精心选材,通过“爱迪生”“牛顿”“白居易”三个事例说明“健忘”的涵义、范围,之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忘不一定是坏事”。

这些材料事实确凿,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服力。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典型的材料,说理怎能服众呢?

观点怎能突出呢?

  技巧二:

同类互补,深刻剖析。

  冰心说: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

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

”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

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牧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

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选自高考满分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运用指南:

如果手头有两个以上的人物素材该怎样用呢?

可以将几个论据用排比方式组合起来,相互补充,形成集团效应。

但要注意决不能只是简单的材料堆积,要注意对材料的共同作用进行深刻剖析,将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起来。

上面文段以“直面挫折,化解痛苦”为中心,联想到两个具有同样性质的人物:

苏武、王昭君,然后又对两个人物所蕴含的精神进行深刻剖析,从而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技巧三:

正反对比,突出主题。

  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

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

(选自高考满分文《轻松起跑》)

  运用指南:

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人物放在一起做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

这种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

如上面文章,将“贝多芬”“居里夫妇”“陶渊明”同“别里科夫”“葛朗台”进行对比,两类人物的精神高、劣显而易见,文章的主题也能得到鲜明地突出。

  技巧四:

连续设问,强化论证。

  苹果落地在我们看来是最寻常不过的事,苹果熟了掉下来砸着苹果树下的人也是司空见惯的,可苹果掉在牛顿头上却“砸”出了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砸”出了奠定物理力学基础的三大力学定理,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你能说牛顿是因为比我们多了份机遇才有如此伟大的创造吗?

假如曾经有苹果砸在你头上,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你是在抱怨今天真倒霉,一出门就被苹果砸到了呢,还是在庆幸自己真幸运,然后赞叹苹果的味道真好呢?

其实,上帝给每个人的机遇是平等的,重要的是你是否用心去发现并珍惜它。

机遇像一块粗糙的石头,只有在雕刻家手中才能获得新生。

而你和雕刻家遇到粗糙石头的概率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像牛顿这样的“雕刻家”拥有执著追求的精神,才有伟大的创造。

 (选自高考满分文《创造源于执著的追求》)

  运用指南:

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事实论据需要同剖析论证结合起来。

可以针对事件,从事件的原因、本质与发展入手,运用假设思维、因果思维连续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在“问”与“分析”的过程中破解事件的内涵。

如上例,针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一事件,连续发问,多角度、多层次探究事件蕴含的内容。

说理有据,论证有力。

高考议论文写作指导:

论据的运用

教学目标:

掌握议论文论据的组织

教学设想:

针对学生议论文习作中普遍存在的论据失真、论据不典型、论据叙述冗繁、论据组织无序等病症,作一次针对性的辅导讲解。

并安排一次补救性习作。

教学时间:

安排2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议论中心论点的分解方法的知识。

提问学生,要求复述分解议论文中心论点的六种常规方法。

(知识详见上次作文讲解教案)

2.巩固训练。

假如以下列题目为中心论点,如何分解分论点,试予以具体表述。

(1)《稳中求胜》(中心论点:

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吉。

分论点:

①沉稳从志而来。

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

②沉稳从难而来。

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

③沉稳从无欲而来。

孟子曰:

“无欲者,可王矣。

”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

(2)《语言是沟通的钥匙》(中心论点:

语言在沟通中是多么地重要!

它是一把闪光的钥匙,使沟通直接到达人的心坎上。

分论点:

①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

②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

③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爱情的沟通。

(3)题目《转折》(起兴   “林中的通幽曲径”点出“转折”话题,同时亮出“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东西因转折而显得愈发美丽。

”这个中心观点。

分论点:

①一本书因转折而精彩

②由书写到人生(递进)

③由人生谈到自身(层进)

结尾部分:

我们应以微笑的态度面对转折对转折

(3)话题“杂”

题目《乱花渐欲迷人眼》

中心论点:

“杂”又何尝不是撑起一片绚丽的天空?

分论点:

“杂”的呈现构造起了文学之海的波澜壮阔;

(1)

“杂”营造着丹青之园的姹紫嫣红;

(2)

“杂”还为音乐殿堂铸就了它的辉煌璀璨。

(3)

分论点

(1)

(2)(3)之间及与总论点之间便构成了这样的逻辑关系:

分论点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它们都从属于总论点,都是总论点的一个侧面。

二、高考议论文正确使用论据的技巧。

议论文的写作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缺一不可。

这其中,论点是统帅,赞同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不可含糊其辞。

论据是支撑,无论是引用理论论据还是引用事实论据,目的都是为论证论点服务,为充实内容服务。

那么,在实际写作中,在处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时又有哪些误区?

该怎样正确地处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呢?

                               

(一)论据使用的误区

误区一:

不合主题,牵强附会。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

叛军即将攻入长安,唐玄宗听从了杨国忠的建议,逃往蜀地。

逃亡途中,随行将士越想越气,好好的长安呆不住,弄得到处流亡,受尽辛苦。

于是他们杀死了杨国忠并要处死杨贵妃。

这可把唐玄宗难住了,他怎么舍得杀这个宠爱的妃子呢?

但是众怒难犯,唐玄宗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只好狠了狠心,作出了痛苦的选择,叫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别的地方,用带子勒死了她。

于是才出现了马嵬坡上那一幕:

杨贵妃泪眼涟涟,唐玄宗掩面不救,一群大雁在空中低飞……

(选自高考三类文《那一滴晶莹的泪水》)

误区揭示:

这个材料写的是“马嵬坡事件”,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论据,但是,读罢这个材料我们感觉到能证明的观点是“选择”或是唐玄宗“忍痛割爱”,而与本文的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识”毫无关系。

作者牵强附会,非要以此来论证主题,就犯了材料、观点不相符的毛病了。

此类现象在考场作文中颇多,值得关注。

误区二:

语焉不详,不够准确。

是谁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是张学良,他通过分析当时中国的形势,认识到只有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才能把日本人赶出中国,不能依靠外国的力量。

当时日本的铁蹄已经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可谓危在旦夕,而国内又发生内战,为日本侵华创造了有利时机。

后来历史事实证明了他的分析,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我们终于胜利了。

(选自高考三类文《读历史》)

误区揭示:

事实论据在运用时要注意事件人物、时间、背景和过程的准确性。

有的考生由于记忆不准,时常出现语焉不详、张冠李戴的现象。

这种“硬伤”一般难逃阅卷者的法眼,成为影响得分的重要因素。

如上面一例,将发动“西安事变”的发动者说成张学良一人,实际上是张学良、杨虎城两人发动的,而且对事件背景的分析也有不妥之处,这些错误会使材料的说服力大打折扣,从而无法达到论证观点的目的。

误区三:

直说结果,缺少分析。

用心雕琢心中充满坚强的天使。

史铁生曾经说过:

“困难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如果不去寻找意义,生命就真的没有意义了。

”他二十一岁因病残疾,大半辈子坐在轮椅上,晚年还受尽疾病的折磨,著名的《病隙续谈》(《病隙碎笔》)也是花了将近四年的时间辛苦完成的。

然而身体的病痛打败了他吗?

没有,坚强的史铁生还被认为是近代最爱笑的作家之一。

只有筑起心中坚强的墙,才能战胜困难和挫折,取得成功。

(选自高考二类文《雕琢心中的天使》)

误区揭示:

这个例子是议论文写作中论据使用失误的典型,这种运用方法一般是“材料+结果”的形式,它缺少的恰恰是能使文章“深刻”“说理透彻”的重要一环——剖析。

在上面文段,作者给出了史铁生这个素材,然后直接给出结果“然而身体的病痛打败了他吗?

没有”。

至于史铁生究竟是怎样“雕琢心中充满坚强的天使”的,这种雕琢的过程表现出人物怎样的精神并没有深入剖析。

解决这种病症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强化“剖析”意识,二是学会“剖析”方法,比如假设剖析、因果剖析等。

误区四:

一味堆砌,缺少联系。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写一部史书,从小研读库存史书,在不幸遭受宫刑之后,他并没有因为世人的白眼与唾弃而选择放弃,更加潜心钻研经史。

他终于写出了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成为了厚实宝贵的文化遗产,千古流传。

文化英雄鲁迅用他那刀枪般锋利的文字与国民党,与黑暗社会作斗争,虽然反动派对其恨之入骨,对其进行迫害,但鲁迅毫无惧色,反而写出来的文章一篇比一篇捅得敌人心痛。

(选自高考二类文《面对挫折》)

误区揭示:

写议论文少不了论据,但是不是把几个论据堆砌在一起就可以了呢?

显然不是的,上面文段举出两个人物事例,却不对两个事例之间的关系作任何剖析,只是简单地排放在一起,这样用材料有什么论证效果呢?

像这种运用人物材料的作文在高考中比比皆是,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议论”必须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光摆事实是没有用的。

像上面的材料,第一段后要剖材料与主题的关系,第二段后也要剖析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最后还要把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再深入剖析与主题的关系。

                        

(二)正确使用论据的技巧

技巧一:

引用、举例相结合。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既讲究理论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语增强议论的力度,二者的结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

是爱迪生吧?

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钉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

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

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

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

“我真胡涂,我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鹜,心不在焉而已……

忘不一定是坏事。

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

孔子家语:

“哀公问于孔子曰:

‘寡人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

’孔子曰:

‘此犹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

”徙而忘其妻,不足为训,但是忘其身则颇有道行。

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

(梁实秋《健忘》)

运用指南:

在上面文段中,围绕“健忘”这个主题,作者精心选材,通过“爱迪生”“牛顿”“白居易”三个事例说明“健忘”的涵义、范围,之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忘不一定是坏事”。

这些材料事实确凿,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服力。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典型的材料,说理怎能服众呢?

观点怎能突出呢?

技巧二:

同类互补,深刻剖析。

冰心说: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

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

”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

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牧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

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选自高考满分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运用指南:

如果手头有两个以上的人物素材该怎样用呢?

可以将几个论据用排比方式组合起来,相互补充,形成集团效应。

但要注意决不能只是简单的材料堆积,要注意对材料的共同作用进行深刻剖析,将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起来。

上面文段以“直面挫折,化解痛苦”为中心,联想到两个具有同样性质的人物:

苏武、王昭君,然后又对两个人物所蕴含的精神进行深刻剖析,从而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技巧三:

正反对比,突出主题。

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

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

(选自高考满分文《轻松起跑》)

运用指南:

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人物放在一起做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

这种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

如上面文章,将“贝多芬”“居里夫妇”“陶渊明”同“别里科夫”“葛朗台”进行对比,两类人物的精神高、劣显而易见,文章的主题也能得到鲜明地突出。

如以下文字,用周公、刘备的“兼听”与楚怀王的“偏听”对比来论证兴亡之道:

试想,从古到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授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后来刘邦的强兵壮马。

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

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上了亡国之途。

——浙江考生《情感与理智》

技巧四:

连续设问,强化论证。

苹果落地在我们看来是最寻常不过的事,苹果熟了掉下来砸着苹果树下的人也是司空见惯的,可苹果掉在牛顿头上却“砸”出了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砸”出了奠定物理力学基础的三大力学定理,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你能说牛顿是因为比我们多了份机遇才有如此伟大的创造吗?

假如曾经有苹果砸在你头上,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你是在抱怨今天真倒霉,一出门就被苹果砸到了呢,还是在庆幸自己真幸运,然后赞叹苹果的味道真好呢?

其实,上帝给每个人的机遇是平等的,重要的是你是否用心去发现并珍惜它。

机遇像一块粗糙的石头,只有在雕刻家手中才能获得新生。

而你和雕刻家遇到粗糙石头的概率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像牛顿这样的“雕刻家”拥有执著追求的精神,才有伟大的创造。

(选自高考满分文《创造源于执著的追求》)

运用指南:

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事实论据需要同剖析论证结合起来。

可以针对事件,从事件的原因、本质与发展入手,运用假设思维、因果思维连续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在“问”与“分析”的过程中破解事件的内涵。

如上例,针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一事件,连续发问,多角度、多层次探究事件蕴含的内容。

说理有据,论证有力。

技巧五:

层层堆叠,铺排有力。

所举事例在性质、层面、角度或其他方面无任何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加,通常这种简单的例举应尽量避免,因为它对论证论点的普遍性帮助不大。

但在一定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会变得相当有力。

如:

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带钩,自是对其痛恨无比。

然而,当他认识到管仲的才识时,放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

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其以重任,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王,成了天之骄子。

房玄龄曾为李建成出谋暗害李世民,李世民又岂能不恨?

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房玄龄为相,遂有“贞观之治”之盛世。

一一山东考生《勿以好恶论断之》

有意的铺排与盲目的堆砌不同,它能够使语言构成一种铺张之态,如以上这一例子,排比举例简洁充分,一个接一个,让人不能不信服其论述的观点。

我们在作文时,如果所举事例是众所周知的,铺展开来则难以给读者新意,这就不妨考虑用排比举例。

技巧六:

化用语句,信手拈来。

可以选择一篇课文,也可以是几篇课文。

由于对课文的语句比较熟悉,稍加改换,即可为我所用,如以下这段文字便是:

以主观情感之亲疏行事,往往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昏庸无道的楚怀王。

因宠信郑袖而信了奸臣谗言,放逐了屈原,因而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听信谗言,结果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最终都城被攻破,成为亡国之君。

倘若怀王能不以自己情感行事,听信屈原的逆耳忠言,恐怕也不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孰之过,岂一情字所能释怀?

——山东考生《怎一个“情”字了得》

本段文字恰到好处地化用了《屈原外传》中的一些语句,而最后一句又巧妙地化用了李清照《声声慢》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做到语言简洁而且内蕴非常丰富。

三、高考议论文论据的来源。

1.源自课本。

这是学生最熟悉的一座论据的宝山。

它有两个特点:

一是量多,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课文里,都可以找到鲜活论据;二是熟悉,学生看课外书如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留下的只是一鳞半爪的印象,而课本经过教师的讲解和练习的巩固,加上有些课文要求复述,有些语段要求背诵,课文给学生的印象深。

请看以下事例:

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错误认知事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