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曹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8431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七节曹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十七节曹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十七节曹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十七节曹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十七节曹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七节曹禺.docx

《第十七节曹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七节曹禺.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七节曹禺.docx

第十七节曹禺

第十七章曹禺

1.名词术语概要:

曹禺的创作历程、曹禺剧作的文学史(戏剧史)地位

2.作品介绍.《雷雨》、《北京人》

3.作家介绍:

曹禺(1910—1996),中国20世纪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原名万家宝。

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从小爱好文学和戏剧,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

1922年人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演H{中外剧作,显示了表演才能,并广泛涉猎新文学作品,开始写作小说和新诗。

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

1930年转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接触欧美文学作品,深为古希腊悲剧作家及莎士比亚、契诃夫等人的剧作所吸引,同时也陶醉于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

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几十年来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

1933年大学毕业后,曹禺入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专事戏剧研究。

翌年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任教。

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年曹禺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

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上映。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广泛参加国内外的多种社会和文化交流活动,曾赴各地工厂、农村参观访问。

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

他创作了活剧《明朗的天》(获全同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1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禺选集》、《曹禺论创作》、《曹禺戏剧集》等。

他的一些剧作已被泽成日、俄、英等国文字出版。

4.考点概述:

(1)曹禺的戏剧创作在解放前大致可以划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是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以《雷雨》(1934)、《日出》(1935)、《原野》(1936)为代表。

是曹禺创作的“郁热期”,创作的都是一些“戏剧化的戏剧”,善于构织紧张剧烈而又充满情感的戏剧冲突。

曹禺反封建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如《雷雨》写的是一个资产阶级化的封建家庭的悲剧,《日出》进一步抨击了半封建、半殖民地金钱化社会的罪恶,《原野》表现的是一个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遭受双重压迫的农民奋起复仇的故事。

第二阶段:

是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以《北京人》(1940)、《家》(1942)为代表。

这一时期曹禺的剧作已经走出了生命的“郁热期”,进入了生命的“沉静状态”,实现了他追求已久的由“戏剧化的戏剧生命”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生命”的转变:

不仅是对人民日常生活的表面形态的关注,更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和诗意的开掘,从而实现了“走向契诃夫”的夙愿。

(2)《雷雨》剧名的象征意义:

①雷雨是家庭和社会郁闷烦躁的环境气氛的象征。

②是促使家庭矛盾一触即发,预示着封建家庭即将崩溃的力量的象征。

③是对宇宙和人物命运隐秘的恐惧的象征,反映了剧中人物的宿命观,也反映了作者对命运问题的探寻。

(3)曹禺戏剧创作的重要特色:

关注现实的同时又超越了现实,追索着隐藏在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

过于注重对人生现实问题的描写,会使剧作缺乏哲学深度,而过于偏向对人生命运的表现又会使剧作陷入空泛和神秘。

曹禺的剧作,首先是《雷雨》的巨大成功,就在于它准确地把握了两者的适度结合。

(4)《雷雨》人物分析:

周朴园:

是整个剧作的中心主人公,一个兼有封建地主和资本家特征的人物。

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特征的民族资本家典型,是《雷雨》悲剧的总根源。

专横、自私、狡诈、贪婪、残忍、虚伪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剧本以三条线索对他的性格进行刻画。

第一条线索是从周家内部,主要是在与繁漪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他是一个专横的封建家长。

周朴园早年曾经留学德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社会思潮,现代经济的发展又使他成为了一个资本家,可是从父辈那里继承的封建思想在他身上却依然存在,在仁义道德的幌子掩盖下,他采取的是冷酷的封建专制手段。

第二条线索是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这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自私、虚伪及性格的复杂性。

三十年前他为了要娶有钱有门第的小姐,逼着生第二个孩子三天的侍萍在大雪天抱着孩子离开周家,不管死活,造成侍萍一生的不幸、痛苦,这是地主资产阶级少爷对下层妇女的损害和罪恶。

三十年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尊严,也不打算认侍萍和儿子鲁大海,并不打算让周萍认母亲。

丽是说“你来于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三十年了,你还是找到这来了。

”在对待侍萍的态度上,充分显露了周朴园人性深处的矛盾和复杂情态。

第三条线索是他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的关系,通过劳资关系、阶级关系、血缘关系,揭示了他作为官僚资本家的反动阶级本性。

戏剧揭示了他的发家史,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2000多名小工,从每个小工的性命中捞到三百块钱,发了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成为资本家之后,他又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工人,导致工人罢工。

在镇压工人罢-中,他勾结军警,让警察开枪打死三十个工人,并采用分化收买的办法,买通了工人代表签字复工,开除了带头罢工的自己的亲生儿子鲁大海,他干尽了伤天害理的坏事,充分显示了他作为官僚资本家的反动阶级本性。

剧作是通过周朴园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对罢工的处理三个方面来展示他作为封建家长的冷酷尊严和内心的复杂情感的。

繁漪形象:

繁漪是《雷雨》精神悲剧的核心人物,在她的悲剧灵魂中,响彻着受到“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一代妇女的抗议和追求的呼声。

繁漪是一个具反抗、叛逆性格的女性形象,她在双重的悲剧中走完了她全部的人生历程。

作为一个追求自由生活的女性,在夫妻关系中,她扮演了一个受周朴园专制主义折磨的悲剧角色。

而周萍对爱情的背弃,又使她再次承受精神崩溃的悲剧,在这个双重悲剧中,她既是强者也是弱者。

其性格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作为一个知识女性,繁漪读过书,美丽热情,曾受过新思想的影响,有追求独立的个性和爱情自由的强烈愿望,要求人格独立自尊,不愿“人家说一句,我就要听一句”,渴望美好的人生,充满生命的热情,但命运却把她抛到了周家,浙渐把她折磨成一个石头样的人,不仅没有得到爱情,也从未得到过起码的人的自由和尊严。

封建的婚姻制度毁灭了她的希望,也葬送了她的青春。

②繁漪的反抗性格在同周萍的关系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体现。

在作品中繁漪是一个遭受双重压迫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作为一个追求自由的知识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她陷入了周朴园专制主义的精神折磨和压迫,而周萍背弃爱情,义使这位要求摆脱封建压迫的女性在爱情追求中遭受抛弃,再次陷入绝望之中,从而成为一个忧郁、阴鸷的人。

繁漪自身也存在蓿一些弱点,包括三个方面:

a.爱情追求的盲目性过分受压抑的情感使她爱上了周萍,没有看清周萍的胆小、自私、不负责任。

b.反抗具有软弱性。

繁漪首先是一个旧式女人,她文弱、她哀静、她明慧,是一个古代怨妇形象,否则不可能在闷得令人透不过气来的周公馆生活18年,不仅如此,她还迁就周萍的背叛,得知周萍要带四凤走时竟说“三个人一起走,也行”。

c.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阶级偏见。

自身认识没有超越,认为自己的悲剧源于周朴园而不是整个封建家庭制度;反对周萍爱四凤,因为四凤是野丫头、下等人。

d.繁漪的反抗具有两面性。

她对周朴园的封建专制压制人性的反抗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

体现了“五四”个性解放思想的深刻影响。

同时繁漪的性格和反抗也充满了矛盾和困惑。

繁漪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压抑、践踏人性、蔑视人的尊严的罪恶,激起人们对不幸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深沉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恶与个性解放联系起来,使剧本具有崭新的时代内容。

繁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艺术魅力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和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

(5)《雷雨》的艺术特点:

①戏剧矛盾的高度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

全剧交织着过去的戏剧(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始乱终弃的故事,和作为后母的繁漪和周家长子周萍恋爱的故事)和现在的戏剧(繁漪和周朴园之间的冲撞;繁漪、周萍、四凤、周冲之间的情感纠葛;周朴园和侍萍的重逢;周朴园和大海的冲突),形成三个方面的矛盾关系:

即情爱关系、血缘关系、阶级关系矛盾相互纠缠、错综复杂的局面。

但所有的矛盾关系最后都归结予“罪恶的渊薮”——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家长周朴园的身上,戏剧矛盾高度集中。

同时戏剧还展现了下层妇女侍萍被离弃的悲剧、上层妇女繁漪个性被压抑的悲剧;青年男女周萍、四凤得不到正常的爱情的悲剧;周冲的青春幻梦破灭的悲剧:

以及劳动者鲁大海反抗失败的悲剧。

戏剧的结尾,无辜的年轻的一代死的死,走的走,只留下了对悲剧性的历史有着牵连的年老的一代,进一步强化了对“不公平”的社会和命运的控诉力量。

②独具匠心的艺术结构——“锁闭式”结构。

《雷雨》展示了周、鲁两家长达三十年的情爱关系、血缘关系、阶级关系,但作者采用西洋戏剧史上特殊的“锁闭式”结构,从事件的危机开幕,不是渐次展开剧情,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将现在进行的事件和过去发生的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以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

剧本以三十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为前史,从三十年后某一天内的矛盾下笔,把复杂的故事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浓缩在早晨至半夜的二十四小时之内,集中在周公馆的客厅和鲁贵的家中发生。

以周朴园为中心,层次清晰地展现错综复杂的三条主要矛盾冲突线—一周朴园与繁漪、周朴园与侍萍、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矛盾线。

其中,周朴园与繁漪的矛盾冲突是全剧的主干。

它牵出了周朴园与侍萍、繁漪与周萍、周萍与四风、周萍与周冲、四凤与侍萍、四凤与鲁贵、周朴园与周萍、周朴园与鲁贵、周萍与大海等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使全剧八个人都卷入紧张的矛盾冲突之中,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集中严密的结构。

剧作情节发展波澜起伏,不断推进直至高潮,各种复杂的情爱关系、血缘关系全部暴露,现存秩序再也无法维持,迅速导致三死两疯的大悲剧结局。

结构安排之紧凑、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雷雨》的独特结构,使作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爆发力大的优秀剧作。

这是作者在借鉴希腊悲剧结构的同时,吸收了近代戏剧家易卜生的某些艺术特长,并照顾到我国群众艺术欣赏习惯的基础上,出色地创造而成的。

③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

《雷雨》剧作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无论主次,内心矛盾冲突都很激烈,每个人都具有充满矛盾的性格和错综复杂的情感,人物个性既鲜明又不单一固定,并在发展流变中不断得到加强和突出,可以说,《雷雨》中的八个人物,每个人都可以独自成戏,如周朴园的威严狡诈,周冲的天真善良,繁漪的疯狂大胆,四凤的清纯真诚,鲁大海的正直勇敢,鲁贵的卑琐狡猾,个个写的活灵活现。

④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并且高度个性化。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剧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

《雷雨》剧作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符合各自的身份、出身、地位、教养和性格气质,电符合人物在规定的戏剧情境中想说的充满个性和情绪色彩的话。

这一点在周朴园身上表现得最突出,剧作为了突出他的专横、独断的封建家长性格,台词多为简短、有力,赋予命令性和不容辩驳性。

如第一幕:

他一出场看到两年多没有见到面的妻子繁漪,第一句话就命令她:

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

一个“应当”十足表现了他在家庭中的专横和冷酷。

⑤戏剧语言精炼简洁、明白晓畅,具丰富的潜台词。

在看似普通的人物对白中,深藏着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和意向。

如侍萍在三十年后重来周公馆时,第一次见到久别的儿子周萍.竟然成了凶狠地殴打亲兄弟(鲁大海)的恶少,心中的痛苦与愤恨可想而知。

她本能地呼喊周萍的名字,但她的身份与地位又不允许她明言,只能强忍悲痛,转而以大海母亲的身份进行抗议:

“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这种极富潜台词的个性化语言,在剧中随处可见,既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又能引起人物相互间的影响,推动冲突和事件的发展。

(6)曹禺剧作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地位:

①《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富有思想深度;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情节生动丰富,结构严谨,精于布局,有从危机人手的锁闭式结构,有截取横断面的人像展览式结构;戏剧手法运用巧妙而成熟;戏剧语言个性化,富有潜台词,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等等。

剧作的这些特点,是话剧创作成熟的标志。

②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

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主要以阅读欣赏为主,舞台效果有所欠缺。

曹禺的《雷雨》、《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

剧本应以舞台演出为主,话剧才能拥有更广大的群众,这也可以说是话剧生命力的主要所在。

③促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发展。

曹禺以前,现代剧作多为独幕剧和中型戏剧,剧情较为简单,演出时间一小时左右,最多不超过两小时。

《雷雨》等剧作,都是大型戏剧,演出时间两三小时,剧情比较复杂,反映的生活内容更丰富广泛。

《雷雨》、《日出》以后,现代大型戏剧创作多起来了。

(7)曹禺戏剧艺术成熟的外部环境原因:

①中国话剧文学到了30年代,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艺术经验。

前面已经说过,曹禺从中学起就浸润在新话剧运动的艺术氛围里,耳濡目染,为他后来从事的戏剧艺术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不同于他的前辈剧作家一直在自己摸索,没有凭借。

②30年代,中国的话剧观众阶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一批新青年和知识分子阶层已经成长和发展起来,他们是话剧运动的最先响应者,并且还对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为曹禺剧作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观众基础。

③和曹禺处在同一时期的中国话剧艺术的整体水平已经很高。

比如说田汉、夏衍、李健吾等人都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基点上,自然就更容易取得更高的成就,这也是曹禺之所以能够站在话剧艺术这座高原的巅峰的原因之一。

(8)曹禺追求的“大融合”的戏剧境界:

①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和西方戏剧艺术、中国传统诗学和西方象征主义的大融合,这也是人类戏剧宝库中的精华的大融合,从希腊悲剧和喜剧,莎士比亚到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的大融合。

②这种融合并不是机械地照搬,而是脚踏在中国现实的土地上,有着相当浓厚的民族色彩,是地道的中国样式和中国风格。

曹禺对外来戏剧经验的吸收,在意识上跨过了一个新的高度,显示了一种新的气度和胆识,他从自己的切实生活感受出发进行创作,并且融合了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手法,有着相当浓厚的民族色彩。

把外来艺术形式熔铸于民族意识形态之中,这是对中外戏剧艺术的一种融会和超越。

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的戏剧创作标志着并且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更重要的是,他的极富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实验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展示了多元的、自由创造的发展前景。

真题精选

1.论述:

曹禺的《日出》在思想艺术上比起《雷雨》有什么变化?

(厦门大学2000年)

2.论述:

结合作品,谈谈曹禺在其剧作中所表现出的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认识。

(兰州大学2003年)

3.筒答:

曹禺话剧的艺术成就。

(南京大学1999年)

4.从曹禺的《雷雨》和《日出》中任选一个人物形象加以分析。

(厦门大学2004卓)

5.填空:

在曹禺的“生命三部曲”中____以“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现代大都市为背景,____则表达了与“爱”交织在一起的“复仇”主题。

(北京大学2005年)

6.论述:

以曹禺的《北京人》和老舍的《茶馆》为例,谈谈老舍和曹禺的剧作艺术。

(北京大学2003年)

7.填空:

陈白露是____里的人物。

(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

8.填空:

写出下列人物出现的作品名称和作者名字:

曾文清____、____。

(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论述:

论《原野》、(华南师范大学1999年)

参考答案

1.从《雷雨》至《日出》,相隔时间不长,但曹禺却迈出了较大的探索步伐,在思想主题和艺术结构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变化。

(1)在思想主题方面:

《日出》的现实批判意义更强,没有《雷雨》那么多的偶然和巧合,通过现代都市社会中上层社会的丑行,着力揭露金钱化社会对人的腐蚀.揭示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现象,同时表现出了对光明未来的某种理解和向往。

①作者跳出了“家庭”的小圈子,将目光转向社会,表现了力图描绘社会全貌的努力。

②在挖掘人物性格和社会生活的深度上,《日出》也比《雷雨》有所超越。

《雷雨》主要是从家庭内部关系揭露封建统治,着力反映封建专制主义对人的压迫和虐杀,丽《日出》写的是现代都市社会中上层社会的丑行,着力揭露金钱化社会对人的腐蚀,表现对不合理社会的控诉。

在《日出》的题记中,曹禺引用了一段老子《道德经》中的话: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就是曹禺在《日出》中调动一切因素所要证明的一个根本观念。

(2)在艺术结构上——散点透视方法,更接近生活本身。

曹禺对《雷雨》“它太像戏了”的戏剧结构感到了厌倦,觉得在技巧上用的过分,因此,决心舍弃《雷雨》中所用的结构,试探一次新路。

《日出》从《雷雨》的家庭生活的场景中跳了出来,展现了较为宽阔的生活画面,切取了包括上流社会和底层社会各个不同的片断,不再集中于几个人身上,而是借鉴印象派绘画的散点技法,用更多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并使戏剧冲突尽可能地趋于自然,贴近生活本身,用的是“横断面的描写”,减少故事的起伏和起承转合、巧合等手法与技巧。

避免《雷雨》在情节上的巧合。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戏剧生命《日出》。

《日出》的场景由家庭移向了社会,同时展现了现代大都市的两个典型的环境:

高级大旅馆和三等妓院,以陈白露的休息室和翠喜的卧房为舞台场景,用非常简洁的笔法勾勒出了行走于其间的众生相,不同的阶级的生存方式,把他们分成了“不足者”和“有余者”两个对立的世界,以表达作者对现代都市所奉行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道”的抗争。

2.《雷雨》虽然是曹禺的第一部剧作,但它已经初步形成了其剧作风格的基本特色。

下面以《雷雨》为切入点分析曹禺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认识。

剧本在特定的家庭关系之中,写出了人物各自的社会因素,进而很自然地由暴露大家庭的罪恶引出社会的罪恶,由大家庭的毁灭揭示出了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及其崩溃的历史趋向。

更为重要的是,剧本在展示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的同时,还写出了一种更为深刻、更为复杂的悲剧——命运悲剧,即人对命运的抗争和命运对人的主宰——这一对难以调和的巨大矛盾。

用曹禺自己在《雷雨》序中的话说就是:

始终怀有一种对“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的不可言喻的憧憬”。

曹禺一再申明,说自己所写的是一首诗,而不是社会问题剧。

于是就出现了对《雷雨》的还原性的解释:

人们发现和抓住了剧作家在《雷雨》中所揭示的“生命编码”,即戏剧意象中所内涵的人的生存困境。

这种生存困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郁热”。

这不仅是戏剧发生的自然背景(夏天,比如剧本中一再出现的蝉鸣、蛙噪、雷声等,无不是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人们的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致生命的存在方式。

在《雷雨》中,几乎每个人都陷入了一种“情热”之中,即欲望和追求之中:

天真无邪、充满理想主义的周冲沉溺在永远无法实现的生命自由、健全发展的精神幻梦之中;繁漪、周萍、四凤则充分表现了人的非理性的对“清欲”的渴望,尤其是繁漪,更具有原始的野性和人的魔性;鲁大海的身上充满了反抗的、破坏的、野性的力;侍萍、周朴园对充满着痛苦的初恋的极其矛盾复杂的情感反映,侍萍是一种屈辱之苦,而周朴园则是一种忏悔之苦,表明了对于曾经有过的情爱的难以摆脱。

但是,所有人所表现出来的欲望和追求,全都被一种人所不能把握的强大的力量所压抑着,因此,剧中几乎每一个人出场时都喊着“真闷啊”,四风、繁漪、周萍、周冲等都喊过,最后把窗子打开了。

“闷”象征着什么呢?

象,征着生命热力的“郁结”——即拥有一种超常态的欲望,却又对这种欲望进行了超常态的压抑,从而造成了人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并由此引发出了“极端的、充满破坏力的性格——雷雨式的性格”和近乎疯狂的“白热化、短促的”雷雨式的情感力量。

这种雷雨式的性格和情感力量,剧本中表现的最突出的就是繁漪,在她的身上,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这种情感在剧本的高潮处得到了总爆发,其性格特征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她一手把自己所爱的周萍和周冲推向了绝境,自己的心也破碎了。

当我们听到她那失去了母性的一声大叫:

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是你的。

我想大家都能体会到这是人被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时的病态的挣扎,从而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其次是对“挣扎”和“残酷”的发现。

曹禺把他笔下的这些人物比作“蠕动着的生物”,说他们在“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的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在拯救自己”,他们一个抓住一个,揪成一团,但是无论怎样挣扎,最终也不免失败,于是他把这归结为“残酷”。

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在这里,既包含了对人(特别是中国人)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生存状态的发现,同时又表明了作者对宇宙间压抑着人的本性,人义不可能把握的某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无名的恐惧。

耐人寻味的是,剧作家的戏剧本身之外,又精心设置了“序幕”和“尾声”:

十年后,周公馆变成了教会医院,楼上楼下分别住着两位疯了的老妇一一繁漪和侍萍.这一天,一位孤寂的老人周朴园来到医院,看望她们,彼此却没有一句话。

偶尔撞进医院的年幼的姐弟俩目击了这一切,又像听古老的故事一般听人们谈起了十年前的往事。

那么,这个序幕和尾声在剧本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最重要的作用只有一点:

造成欣赏的距离。

将戏剧故事中的所有的郁热、愤懑和恐惧都进行了消解,丽达到了类似宗教的“悲悯”的效果。

在这种悲悯的眼光的俯视下,剧中人之间的一切矛盾、冲突、争斗电都消解,所有的人都不过是同在尘世中煎熬而找不到出路的可怜虫。

这样,就使剧中的激情得到了净化、升华和超越,而这种站在更高的角度、远距离的理性审视,也是更高意义上的清醒。

曹禺戏剧创作的重要特色:

从对《雷雨》的多重解释中,显示出了曹禺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即:

它既是关注现实的,同时又超越了现实,追索着隐藏在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

过于注重对人生现实问题的描写,会使剧作缺乏哲学深度,而过于偏向对人生命运的表现又会使剧作陷入空泛和神秘。

而曹禺却做到了将二者很好的统一。

3.

(一)曹禺创造了现代话剧中第一批够得上艺术典型的人物形象。

曹禺剧中的人物一般不多,而几乎所有的人物都个性鲜明。

即使是鲁贵、福升、黄省三、翠喜等剧中的次要人物,也生动形象,各具特色。

他的人物形象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注重描写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如周朴园迫害侍萍那么冷酷无情,对她的怀念又那么真挚持久,陈白露醉生梦死,无力自拔,但又同情弱者,敢于仗义相救,等等。

(二)曹禺话剧的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充分的性格化和动作性。

所谓性格化,就是指人物语言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自身的身份、地位、职业、教养和性格特征。

所谓动作性,就指人物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动作,所包含的丰富的潜台词。

此外,曹禺剧本中的“舞台指示”对人物从外表到内心的描写,都很详尽,语言相当精彩。

(三)曹禺话剧中的戏剧冲突,都是相当尖锐的、紧张的、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