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教金融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338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教金融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成教金融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成教金融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成教金融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成教金融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教金融学.docx

《成教金融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教金融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教金融学.docx

成教金融学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一、货币产生的根源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二、货币产生的过程

㈠简单价值形式

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社会分工,不存在商品生产,只是偶然把剩余产品用来交换,与这种偶然的直接物物交换相适应,商品的价值表现也有偶然性。

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简单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这种价值形式叫做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一只绵羊=2把斧子

等式的两端商品所处地位和作用不同。

左边的商品绵阳处于主动地位,需求把自己的价值相对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斧子上,因此叫做相对价值形式;右边的商品斧子则处于被动地位,是绵阳价值的表现材料,与绵羊价值相当,叫做等价形式。

等价物的特征说明,在商品价值的简单形式中已经孕育了货币的萌芽。

等价物的特征中蕴藏着货币的本质。

货币不过是发展成熟的等价物。

但是简单价值形式还不能充分的表现出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本质属性。

㈡扩大的价值形式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交换逐渐成为一种经常的现象,价值的表现也发展到扩大的价值形式。

在扩大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可以同许多商品向交换,从而该商品的价值已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表现在其它一系列商品上了。

在这里,作为等价物的是许多不同的商品,每一种商品都成了绵阳价值的镜子。

因此,绵阳的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才第一次得到真正的体现。

因为它能和各种具体的劳动创造的不同商品相等。

但是,扩大的价值形式仍有不足,商品的价值表现是为完成的,表现系列是无止境的,只要出现一种新的商品,等价物的系列就会延长,商品的价值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从而造成交换的困难。

㈢一般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克服了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不足之处在于,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一般等价物,阻碍交换的发展。

㈣货币价值形式

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促使人们自然的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将一般等价物统一起来,使其成为长期固定的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上,这种固化了的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

三、货币的定义

马克思对货币的定义——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四、形形色色的货币

㈠实物货币

㈡金属称量货币和铸币

金属货币的演化沿着两个方向进行:

1.贱金属——贵金属(铜-银-金)

2.称量货币——铸币

称量货币——金属货币最初是以块状流通的,交易时要称量重量,估其成色,这时的货币成为称量货币。

称量货币在交易中不方便,难以适应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需要。

铸币——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并突破区域市场范围后,金属块的重量和成色要求更具权威的证明。

于是国家充当货币管理的角色。

㈢可兑换的信用货币

银行券——银行发行的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可以随时兑现的信用货币。

㈣不兑换的信用货币

纸币——流通中的纸质货币符号,通常由政府发行。

㈤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

第二节货币职能

一、价值尺度职能——指货币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的职能。

执行该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而无须现实的货币存在。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必须借助价格标准来实现。

“价格标准”是指含有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货币执行这一职能的结果是形成价格。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的变化取决于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两个因素的变动。

二、流通手段职能——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一个连绵不断的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数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三、支付手段职能——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的转移。

主要表现:

“赊买赊卖”行为,已货币的支付结束一个完整的交易过程。

商品流通过程之外,如税、地租、借贷、工资。

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是处于流通中的现实货币。

 

四、贮藏手段职能——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执行该职能的,必须是足值得金属货币,如金银铸币等。

五、世界货币职能——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的职能。

第三节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含义——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区域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该国或该地区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和组织形式。

二、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㈠币材

即规定以什么材料做货币。

确定货币金属是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不同的货币金属就构成了不同的货币制度。

㈡货币单位

货币单位是国家法定的货币计量单位。

货币单位的确定包括确定货币单权威的名称和每一货币单位所含货币金属的重量。

货币名称是指一国货币的称谓。

货币单位名称与货币名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大部分国家货币单位名称就是货币名称,或在货币单位名称前冠以国名极为货币名称。

㈢本位币与辅币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

1.本位币,又称“主币”,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指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货币。

本位货币是一国货币制度中的基本货币。

在金属本位制下本位币的特点:

①本位币是足值货币,可以自由铸造。

②本位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即具有无限的法定偿付能力。

2.辅币

辅币是本位币一下的小额通货,主要用于日常零星支付和铸币找零。

辅币多由贱金属铸造,其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是不足值货币。

一般国家政府规定,辅币不能自由铸造,只能由国家铸造。

辅币与主币的兑换比例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的,辅币的支付能力有限。

㈣银行券与纸币发行和流通程序。

㈤金准备制度

国家的金准备又称为黄金储备,必须集中于中央金行或国库。

在金本位制下,金准备主要有三项用途:

一是用于国际支付;二是调节国内货币流通;三是保证存款支付和银行券兑换。

现代的金准备制度已经没有后两项用途了。

二、货币制度类型的理论划分

三、货币制度的演变路径

㈠银本位制——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白银作为本位货币币材的一种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的主要内容:

1.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币材

2.银币可以自由铸造、熔化、兑换及输出入

3.银币具有无限的法常能力

4.银币的面值与所含白银价值相等

㈡金银复本位制——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本位货币流通的货币制度,其实质是价值尺度的二重化。

主要内容:

1金银两种本位货币都可以自由铸造、熔化

2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3都可以自由输出入

4都可以自由兑换

1。

平行本位制

金银两种本位货币的交换比率完全由金银的市场价格决定,法律不做任何规定。

金银市场价格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和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市场物价及债务关系的紊乱。

就国家之间而言,如果各国之间金银比价不同,则黄金将流向金价较高的国家,是该国逐渐变成金本位制,而白银则流入银价较高的国家,从而使该国逐渐成为银本位制。

2。

双本位制

指国家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铸币的固定比价,两种铸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不随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它是金银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和典型形式。

双本位制可以使金银的市场比价与金银币的法定比价保持一致,以稳定本位货币之间的比价。

例如,在金银币的法定比价为1:

15时,而市场比价为1:

17,说明黄金市场价格高于其法定价格,而白银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市场价格。

因此金币将本熔化并用于交换白银,这势必造成市场上金币减少而银币增加,而生金的增加会引起金价下降,生银的减少会引起银价上涨,最终将使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逐渐接近,从而使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的差异被逐步校正。

新的矛盾“劣币驱逐良币”。

当金银货币的比价与金银市场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即“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货币,即劣币,将逐渐增加。

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早是16世纪英国的汤姆斯。

格雷欣发现的,因此成为“格雷欣法则”。

3.跛行本位制

金银币同为本位货币,按照法定比价同时流通,两者均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但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而银币不能自由铸造,只起到辅币的作用。

㈢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1。

金币本位制

①以金币作为货币单位的价值标准

②金币可以自由铸造、熔化、兑换

③黄金与金币可以自由输出入

④金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2。

金块本位制

又称为生金本位制,指没有金币的铸造和流通,而由中央银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纸币流通的货币制度。

3.金汇兑本位制

又称为虚金本位制,规定金币为本位货币,但国内并不铸造、使用、流通金币,国内只流通价值符号即纸币。

但不能兑换金币或金块,再用外币兑换黄金,本质上是一种附庸货币制度。

㈣纸币本位制

1.定义——指以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货币,而这种货币的单位价值并不与一定量的任何金属保持等值关系的货币制度。

2.特点

1纸币作为本位货币,黄金非货币化,推出流通领域

2纸币不能兑换金银

3纸币有国家法律强制流通,具有无限法常能力,充当最后支付工具

4纸币发行可以自由变动,而不受一国所拥有的金属数量的限制

5由于纸币与贵金属价值脱钩,为稳定纸币对内对外的价值,纸币发行者必须对纸币的发行与流通进行周密的计划和有效的管理。

3.有缺点

优点:

①携带方便

②可免除高昂的铸造费用,节省金银,减轻一国财政负担,促进经济发展

③货币供应量不受金银数量的限制,直逼供应量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出适当的调节。

④由于纸币不与一定量的贵金属相联系,其对外汇率不受国际市场贵金属价格波动的影响。

缺点:

①纸币发行不受准备金限制,故其供给量弹性甚大,纸币发行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发行过少则可能导致通货紧缩。

②在对外汇率方面,有各国自由调节,从而使货币的对外价值变化无常

③纸币本位制的管理操作依赖于有效的管理控制,其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第四节货币的计量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口径

第一,M0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金,包括居民手中的现金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这是最原始意义上的货币,流动性最强。

第二,M1=现金+活期存款称为狭义货币

第三、M2=狭义货币+准货币称为广义货币

二、我国的货币口径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形式

第一节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一、信用的定义和特征

㈠定义——信用是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

㈡特征

1.信用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

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3.信用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二、信用的基本要素

㈠信用主体——即信用行为的双方当事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其中转移资产的一方为授信人,接受的一方为受信人。

㈡信用客体——即信用行为的交易对象,是授信方的资产,它是以货币的形式或商品的形式出现的。

㈢信用的内容——信用活动的主体通过直接信用和间接信用建立起来的债权债务关系。

㈣信用条件——期限和利率。

㈤信用载体——即信用工具

信用工具的特征:

偿还性,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

三、信用的产生

㈠信用产生的前提是私有制的出现。

㈡信用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

㈢信用产生的现实根源在于商品货货币占有的不均衡。

四、信用的发展

㈠从信用工具的角度

1.尚未工具化的信用

2.尚未流通化的信用

3.流通化的信用

㈡按时间顺序

1。

高利贷信用

①含义——指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以获取高额利息的借贷活动。

②特点:

利息率极高;非生产性;保守性。

2。

资本主义信用

①借贷资本的含义——货币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贷给只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是生息资本的现代形式。

②借贷资本与高利贷资本的异同

相同之处:

都是为了获取利息的生息资本;都是不变更所有权而暂时转让使用权的借贷;都必须有借有还。

不同之处:

借贷关系人不同:

借贷资本的债权人是货币资本家,债务人是只能资本家。

高利贷资本的债权人是大商人、奴隶主、封建主,债务人主要是小商品生产者和一部分奴隶主和封建主。

用途不同:

只能资本家借入借贷资本是为了追加资本,扩大生产和经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高利贷资本是小生产者用作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

利率水平和利息来源不同:

借贷资本利息率一般低于平均利润率,来源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高利贷资本利率极高,其利息来源于小生产者的剩余劳动、部分必要劳动甚至全部必要劳动。

③借贷资本的特点:

它是一种所有权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五、信用的作用

㈠使社会闲置资金得到充分利用

㈡节约现金的使用,加快货币资金的周转速度

㈢推动了资本集中与积聚

㈣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㈤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

第二节信用形式

一、商业信用

㈠定义——企业之间以赊销商品和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

㈡特点

1.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生产经营商品的企业,它是一种直接信用。

2.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

3.在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上,商业信用的运行与产业资产的运动是一致的。

㈢局限性

1.规模和数量受到一定的限制。

2.严格的方向性。

3.范围上的局限性。

4.期限上的局限性

5.管理上的局限性

㈣商业信用的地位

商业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信用形式。

1.商业信用先于银行信用产生。

2.商业信用直接同商品的生产流通过程相联系。

3.银行资产业务中的票据贴现、票据承兑等也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进行的。

㈤商业信用的中介工具——商业票据

1。

商业票据的特点

①商业票据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的

②商业票据的票面必须载明特定的内容

③票据具有不可争议性

④票据具有流动性,经过背书可以转让。

2。

商业票据的类型

①本票——债务人对债权人签发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债务证书。

②汇票——债权人发给债务人,命令他支付一定款项给持票人或第三者的五条件支付命令书。

承兑——汇票上的付款人在汇票上签字,承诺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

背书——转让人在票据的背面进行转让签字。

二、银行信用——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㈠特点

1.广泛性

2.间接信用

3.综合性

㈡银行信用的中介工具——支票

三、国家信用

㈠国家信用的含义及形式

1.含义——国家已债务人的身份向社会聚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2.形式:

1发行国库券

2发行国家公债

3发行专项债券

4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

5向国外借款

㈡国家信用的特点

1.安全性高,信用风险小

2.具有财政和信用的双重性

3.用途具有专一性

㈢国家信用的作用

1.调剂政府收支不平衡的手段

2.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

3.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四、消费性用——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消费目的的信用。

㈠类型:

一种是企业对个人直接以商品形式提供的消费信用,即企业通过赊销方式或分期付款方式提供信用。

另一种是银行向消费者个人提供能用于购买房屋或高档消费品贷款。

㈡作用:

1.消费信用的发展扩大了需求,刺激了经济发展。

2.消费信用的发展又为经济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㈢消费信用的中介工具——信用卡

五、股份信用——股份公司以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所体现的一种信用形式。

为什么说股份公司也是一种信用关系?

1.股份公司的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在形式上分离。

2.股份公司筹集资金后,投资者不必具体过问生产经营的过程,而只获得股息和分红收入,这一点类似于存款者的存款取息。

3.投资者若需要现金,可以随时出售股票,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股份公司的存在已信用关系的普遍发展为前提条件。

第三节直接信用与间接信用

一、间接信用

㈠含义——指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

㈡优点

1.筹资积少成多。

2.安全性高。

㈢局限

1.由于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加入了金融机构为中介,割断了资金工区双方的直接联系,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了债权人对债务人的约束。

2.金融机构要从经营服务中获取收益,从而增加了筹资者的成本,减少了投资者的收益。

二、直接信用

㈠含义——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

㈡优点:

1.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在融资时间、期限、利率、数量、资金用途等方面有较多的选择自由。

2.由于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自然十分关注债务人的经营活动,有利于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3.有利于筹集长期投资资金,通过发行股票和中长期债券,是筹集的资金能可以长期使用。

㈢局限

1.对资金供给者来说,由于缺乏中介的缓冲,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2.直接投资的便利程度及其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均受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制约。

三、直接信用和间接信用的联系

㈠量上的此消彼长

㈡直接信用是间接信用的基础

四、直接信用与间接信用的区别

㈠信用行为的主体不同

㈡运动形式不同

㈢融资的成本及风险不同

㈣灵活性不同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第一节利息与利息率

一、利息

利息是投资人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要的补偿,包括对机会成本的补偿和对风险的补偿。

二、利息率

㈠定义——利息额与预付借贷资本价值之比,是计量借贷资本增值程度的数量指标。

公式:

R=△g/g×100%

㈡利息率的种类

1。

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

基准利率是由一个国家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和调整,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利率,在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指再贴现率。

基准利率有两层含义,一是决定这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利率水平,是金融机构系统制定存款利率,贷款率,有价证券利率的依据;二是表明中央银行对于当期金融市场货币供求关系的总体判断。

市场利率——借贷双方在金融市场上通过竞争,所形成的反映一定时期金融市场货币供求关系的利率。

两方面含义,一是市场利率受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左右,其调整幅度影响市场利率的总体水平;二是市场利率是借贷双方商定的利率,在金融市场上的表现,是借贷资金供求状况的指示器。

2。

官定利率与公定利率

①官定利率——国家货币管理当局,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需要所确定和调整的利率。

②公定利率——由一个国家或地区银行公会等金融机构行业组织所确定的利率。

3。

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①固定利率——指在银行借贷业务发生时,用借贷双方商定的利率,在整个借贷合同期内,利率不因市场资金能供求状况或其他因素而变化。

②浮动利率——指银行借贷业务发生时,有借贷双方共同商定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相应调整的利率。

4。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①名义利率——通常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社会公布的挂牌利率。

②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扣除当期通货膨胀率后的真实利率。

R=r-p

㈢单利于复利

1.单利——对已过计息日而不提取的利息不计利息。

C=P×r×n

S=p(1+r×n)

例如:

以笔为期5年,年利率为6%的10万元贷款,

利息额为10×6%×5=3万元

本利和10×(1+6%×5)=13万元

2。

复利——将上期利息并入本金并一并计算利息的一种方法。

Sn=p(1+r)n

承上例,若以复利计算S=100000×(1+6%)5=133822.56

C=133822.56-100000=33822.56

3.现值与终值

第三节利率期限与结构

一、利率期限

期限与利率水平成正比,即期限越短,利率水平越低,期限越长利率水平越高。

二、利率结构

㈠中央银行利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利率,主要包括再贴现利率,在贷款利率,证券回购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㈡商业银行利率——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利率。

㈢同业拆借利率——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

㈣政府债券利率——政府发行的1年期以上的债券利率,是金融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中长期利率。

㈤公司债券利率——公司发行债券时向社会承诺的年度收益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