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171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年制)

一、总体培养目标及政治、体育、劳动等教学基本要求

(一)总体培养目标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培养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医药卫生事业振兴而献身,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国家健康发展战略需求,具有中医文化特色和全球化视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的专业人才,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中医学应用型人才。

(二)政治、体育及创新创业等教学基本要求

1.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国防、体育教育等

通过国防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国防观念、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养成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全面贯彻“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学注重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以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为特色,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体质,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竞争的品质及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遵循“以文化人、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艺术与人文素质教育,突出中医文化教育,培养中医大学生的审美修养、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团体训练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实现身心健康。

3.素质拓展教育

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设计开展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

学校实施学分化管理,主要从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方面实施素质拓展各项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

4.创新创业教育

以“求真、求实、求发展”的理念,引领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开展创新创业思维和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反思批判精神,推进研究性学习,引导广大学生开拓学科视野,投身科学研究和创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和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和成果的转化,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业务培养要求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系统的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对常见病症进行中医临床诊疗的能力,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中医学应用型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

(1)掌握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以及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中医诊断学内容;

(2)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常用中药的药性、药味、功效、主治等中药学知识及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配伍意义、功效、主治等方剂学知识;

(3)掌握《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著作的理论知识,熟悉中医各主要学术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

(4)掌握中医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知识;

(5)掌握必要的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基本知识;

(6)掌握中医学相关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

(7)熟悉医学伦理学、循证医学的有关知识和方法;

(8)熟悉国家医药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法规;

2.能力结构要求

(1)具有较熟练的中医四诊、辨证能力;

(2)具有较熟练的中医遣方用药能力;

(3)具备能够运用中医药处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

(4)具备应用临床医学知识和诊疗技术处理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具有对急、难、重症进行初步诊疗的能力;

(5)具有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借助工具书阅读专业英语书刊的能力;

(8)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

(9)具有进一步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

(1)专业素质方面,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医思维方法以及必要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2)职业素质方面,热爱中医事业,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

(3)人文素质方面,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业务技能,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授予学位

医学士

四、主干学科

中医学

五、主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基础、针灸学临床、推拿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

六、业务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主要课程模块

1.中医基础模块

该模块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基础课程构成,通过阴阳五行、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常用中药的药性、药味、功效、主治等中药学知识及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配伍意义、功效、主治等方剂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为后续的中医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该模块以课堂教学为主,中医诊断学课程可安排部分实训,中药学安排部分实践课利用药植园与标本馆辅导学生辨识中药原植物及饮片。

方剂学要求学生背诵药性赋、汤头歌。

中医基础模块(共18学分)

名称

学分

学时

学期

性质

中医基础理论

4

64

1

必修(考试)

中医诊断学

4

64

2

必修(考试)

中药学

5

80

3

必修(考试)

方剂学

5

80

4

必修(考试)

2.经典理论与学术流派课程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著作及《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构成,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使学生强化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培养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提高中医辨证论治的水平和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能力。

该模块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自学研读,要求学生背诵重要经典原文。

经典理论与学术流派模块(共12学分)

名称

学分

学时

学期

性质

内经

2

32

4

必修(考试)

伤寒论

3

48

5

必修(考试)

金匮要略

3

48

8

必修(考试)

温病学

2

32

8

必修(考试)

中医各家学说

2

32

8

限选(考查)

3.中医临床模块

该模块课程是中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该模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运用中医药知识处理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能力。

由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基础、针灸学临床、中医骨伤科学等中医临床课程组成。

该模块主要采用床边教学,半天理论课,半天临床见习,实现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中医临床模块(共32学分)

名称

学分

学时

学期

性质

中医内科学

7

112

5

必修(考试)

针灸学基础

2.5

40

5

必修(考试)

针灸学临床

2.5

40

6

必修(考试)

中医妇科学

4

64

6

必修(考试)

中医儿科学

3

48

6

必修(考试)

中医外科学

4

64

7

必修(考试)

中医骨伤科学

3

48

7

必修(考试)

中医眼科学

2

32

8

必修(考查)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2

32

8

必修(考查)

推拿学

2

32

8

必修(考试)

4.基础医学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基础医学课程构成。

该模块教学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积极研制CAI教学课件,为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医学课程模块(共29学分)

名称

学分

学时

学期

性质

人体解剖学

5

80

1

必修(考试)

组织胚胎学

2

32

2

必修(考查)

生理学

4

64

2

必修(考试)

生物化学

4

64

3

必修(考试)

微生物与免疫学

4

64

3

必修(考查)

病理学

5

80

4

必修(考试)

药理学

3

48

5

必修(考查)

预防医学

2

32

5

必修(考试)

5.临床医学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诊断学、医学影像学、内科学、传染病学、急诊医学、外科学等临床医学课程组成。

除了课堂教学、床边教学以外,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利用“模拟医院”开展临床模拟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直观感受和动手训练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临床技能。

临床医学课程模块(共25学分)

名称

学分

学时

学期

性质

诊断学

6

96

5

必修(考试)

医学影像学

3

48

6

必修(考查)

内科学

6

96

6

必修(考试)

传染病学

2

32

8

必修(考查)

外科学

5

80

6

必修(考试)

急诊医学

3

48

7

必修(考查)

6.医学人文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医患沟通学等课程组成,学生可根据需要和兴趣选修部分课程,帮助学生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医学人文课程模块(共8学分)

名称

学分

学时

学期

性质

医学伦理学

2

32

2

限选(考查)

医患沟通学

2

32

5

限选(考查)

卫生法规

2

32

3

限选(考查)

医学心理学

2

32

4

限选(考查)

7.专业综合实训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中医经典诵读、医院见习、中医方药实训和中医临床技能实训等实习、实训环节构成,帮助学生熟悉中医经典内容、早期接触临床、掌握更多识药组方能力与临床常用技能,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与提高奠定基础。

专业拓展模块(共10学分)

名称

学分

学时

学期

性质

中医经典诵读

2

32

1-8

必修(考查)

医院见习

(1)

2

32

2

必修(考查)

医院见习

(2)

2

32

3

必修(考查)

中医方药实训

2

32

4

必修(考查)

临床技能实训

2

32

5

必修(考查)

(二)主要专业实验(实训)

1.基础医学实验

解剖学实验:

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和掌握正常人体各个系统内不同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实验中力求以学生观看尸体标本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通过实验为其它基础医学课和临床医学课奠定形态学基础。

生理学实验:

使学生掌握坐骨神经和腓肠肌肉标本制备、刺激与反应、反射弧分析;血型测定、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血沉测定等生理学基本实验,了解动脉血压调节;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影响心脏活动的体液因素。

微生物学实验:

目的是使学生建立强烈的无菌意识,掌握灭菌及微生物培养的基本实验原理和实验技能。

实验内容包括:

细菌的形态结构观察;细菌的培养、分布、代谢、药敏;中药抗微生物实验等。

病理学实验:

目的是使学生验证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

内容包括:

动物实验、大体标本、切片标本、教学录像片等,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药理学实验:

使学生了解药物作用机理,药物毒理,内容包括:

动物的选择、捉拿、编号、给药方式等基本操作;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哌替啶对小鼠的镇痛作用;抗惊厥和抗激怒作用;硝酸士的宁的半数致死量的测定;药物对小鼠的耐缺氧作用;地塞米松的抗炎实验等。

2.中医基础实验

中医经典诵读:

通过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热论》等四大经典重要条文的诵读与记忆,加深对中医学的理解与认识。

中医诊断实训:

利用数字化舌诊系统、脉诊仪、远程诊断系统等对学生进行实训,培养学生中医四诊、辨证的基本能力。

中医方药实训:

利用药植园、中药标本室,开展中药的形象化教学,强化、巩固中药基本知识。

利用“模拟处方与方证辨识平台”,引导学生融会贯通中医基础理论,培养良好的辨证思维、识证选方、遣药制方、随证化裁等临床思维能力,为学习临床课程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3.中医临床实训

中西医临床诊疗技术实训:

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西医临床常用诊疗技术,培养扎实的临床基本功。

实验内容包括吸氧术、吸痰术、导尿术、注射术、动静脉穿刺术、骨髓穿刺术、引流术、隔离术、绷带包扎术、刮痧术、捏脊术、药熨术、敷贴术及ECS综合训练等。

中医外科学实训:

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医外科临床技能,培养扎实的临床基本功。

外科实验内容包括:

箍围药的摊制及敷贴、外粘药捻的制作、肛门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探针检查、背疽的提脓祛腐疗法、背疽(背痈)的切开排脓、肛瘘挂线疗法、乳痈(急性乳腺炎)切开排脓后的换药、乳痈袋脓的垫棉疗法、腹壁窦道的药线引流、臁疮(下肢慢性溃疡)的换药。

中医骨伤科学实训:

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骨伤科临床技能,培养扎实的临床基本功。

骨伤科实验内容包括:

小夹板外固定技术、石膏固定技术、骨外固定器技术、手法和器械牵引技术、各种外用药使用技术、常见骨折的手法复位技术、常见筋伤疾病的手法治疗技术、开放性创伤的清创缝合技术。

针灸学实训:

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针灸临床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常用穴位的定位分布。

主要实验实训项目包括:

十四经经穴和经外奇穴的点穴操作;毫针刺法;艾灸操作;拔罐操作和三棱针操作;头针法和耳针法;经穴脏腑相关性研究实验。

推拿学实训:

目的是使学生能掌握推拿常用操作方法。

主要实验实训项目有:

成人推拿基本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等;成人复式推拿手法;人体特定部位特殊手法和操作;小儿推拿常用方法。

4.临床医学实训

诊断学实训:

通过诊断学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物理诊断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巧,熟悉心电图机操作和心电图的分析方法。

实验内容包括:

一般状态及浅表淋巴结检查;头颈部检查;胸部检查;腹部检查;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检查;心电图检查。

外科学实训:

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外科临床基本技能,培养扎实的临床基本功。

实验内容包括:

无菌技术;手术器械识别与使用;换药术;模型材料缝合术;外科技能。

医学影像学实训:

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诊断技能。

实验内容包括:

呼吸系统读片;循环系统读片;消化系统读片;泌尿系统读片;中枢神经系统读片;骨骼与肌肉系统读片等。

内科学实训:

通过实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内科临床技能,培养扎实的临床基本功。

西内实验内容包括:

心电监护技术;心脏电复律;简易呼吸机使用;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运用ECS进行临床诊疗模拟训练。

急诊医学实训:

使学生掌握常用急救基本技能。

实训内容包括:

人工气道建立(气管插管);洗胃术;复苏术;创伤现场急救技术等。

(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实训)、实验室开放与社会实践、见习、床边教学、毕业实习。

课程实验(实训):

前期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主要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进行,以课程内实验教学为主,后期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在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和各附属医院分中心进行,课程内实验与独立实验课程实验相结合。

实验室开放与社会实践:

在正常教学以外,将实验教学中心向学生全面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技能训练的时间和机会,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并积极联系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场所。

医院见习:

第二、三学期各用二周时间组织医院见习,使学生能够在基础课阶段接触临床,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作为床边教学的补充。

床边教学:

第六、七学期在各附属医院安排主要临床课程的床边教学,选择典型病例在床边讲授,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临床诊疗技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毕业实习:

第九、十学期安排毕业实习,主要在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科等中医临床科室轮转,加强学生中医临床技能训练,全面培养学生中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能。

同时安排急诊科、西医外科、心电图、放射科实习,培养学生内、外科常见病的诊疗技能以及急、重症的急救技能。

中医学专业实习期间实行毕业实习导师制。

(四)毕业考核

学生修满规定课程和学分,毕业实习成绩合格,方可参加毕业考核。

毕业考核分为综合理论笔试、实践技能考试。

理论考试卷和技能考试要求以当年最新版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准。

理论考试:

分四单元进行,总分600分,每单元150分。

第一单元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第二单元包括中医诊断学、诊断学、内科学、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规。

第三单元包括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基础、针灸学临床。

第四单元包括中医妇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

实践技能考试:

分为三站式考试,第一站考试为书面辨证论治(病历考试),占100分;第二站考试考体格检查和中医、西医基本操作;占240分;第二站临床答辩(含病史采集),占60分。

医学类专业的毕业考核成绩由综合理论笔试、实践技能考试二部分组成,总分1000分,折算成百分制计为毕业考试成绩。

按百分制计,毕业考试合格成绩为60分。

七、计划学分

课程分类

门数

学分

总学时

说明

必修课

51

161

2640

必修

限选课

23

37.5

600

选≥22学分

任选课

选≥16学分

军训

2

2周

必修

安全教育

1

16

必修

形势与政策

2

32

必修

素质拓展

6

6周

必修

毕业实习

52

52周

必修

毕业总学分为277.5学分,限选课必须修满规定学分,限选课多选学分可替代任选课学分。

八、专业课程教学进程表

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指导性教学进程表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考试

考查

学时数

学时分配

各学期学分分配

理论

讲授

指导性自学

实验

见习

讨论

九、十

23

20

21

23

23.5

16.5

17

17

必修课

公共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

48

48

3

床边教学

毕业实习(五十二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2

32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48

48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

96

80

16

6

军事理论

1

32

32

2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

2

48

24

24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

16

16

1

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6

16

16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32

32

2

大学英语Ⅰ

1

64

64

4

大学英语Ⅱ

2

64

64

4

大学英语Ⅲ

3

64

64

4

大学英语Ⅳ

4

64

64

4

体育Ⅰ

1

32

2

30

1

体育Ⅱ

2

32

2

30

1

体育Ⅲ

3

32

2

30

1

体育Ⅳ

4

32

2

30

1

专业基础课

中医学专业导论

1

16

16

1

人体解剖学

1

80

40

40

5

组织胚胎学

2

32

20

12

2

生理学

2

64

48

16

4

生物化学

3

64

40

24

4

微生物与免疫学

3

64

46

18

4

病理学

4

80

50

30

5

药理学

5

48

32

16

3

中医基础理论★

1

64

61

3

4

中医诊断学★

2

64

58

6

4

中药学★

3

80

72

8

5

方剂学★

4

80

74

6

5

内经

4

32

32

2

伤寒论

5

48

48

3

金匮要略

8

48

48

3

温病学

8

32

32

2

预防医学

5

32

26

6

2

专业课

诊断学★

5

96

64

32

6

医学影像学

6

48

33

15

3

内科学★

6

96

96

6

急诊医学

7

48

39

9

3

传染病学★

8

32

23

9

2

外科学

6

80

56

24

5

中医内科学★

5

112

106

6

7

中医妇科学★

6

64

55

9

4

中医儿科学★

6

48

42

6

3

中医外科学★

7

64

48

16

4

针灸学基础★

5

40

24

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