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历史笔记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8126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大学历史笔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南京大学历史笔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南京大学历史笔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南京大学历史笔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南京大学历史笔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大学历史笔记整理.docx

《南京大学历史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大学历史笔记整理.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大学历史笔记整理.docx

南京大学历史笔记整理

 

第二节、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源”与“流”

1、来源:

1)晚清以来经中国人阐述过的西方思想的影响;经日俄阐释过的西方的思想:

日本的西学来源

2)中国的传统文化:

士大夫传统(与制度相联系)、太学传统------重视干政议政,师生切磋、求真向善、爱国救亡

2、流派:

1)自由主义

全面肯定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价值和意义,对中国固有传统的革故鼎新,持比较温和的改良姿态,主张个人自由、政治民主的前提下,实现国家富强、振兴中华民族.

2)保守主义

充分褒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优长,选择有限度的接受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经验与成果,同时猛烈批判其负面影响,主张以“返本开新”的方式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3)激进主义

不满足于兼顾中西古今的持中立场,它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又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成就持怀疑态度,激烈地主张以革命的方式建立全新的现代社会

二、新的知识分子的成长---新文化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

1、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新式学校的发展

新式学堂学生的数量:

1909---160万;1912---29万;1919----450万

与之相维系的文化运作方式发生改变

2、新知识分子精英群体

1)留日潮与留日学生精英不下10万人(留日学生)

如:

陈独秀多次留学李大钊1913—1915留学鲁迅1902---1909留学

周作人1906---1911留学钱玄同1906—1910

2)庚子赔款减免的留学学生对中国开放和中美关系发展有利

梅贻琦1909年第一批胡适、赵元任、竺可桢、王世杰1912年第二批

后来留美通过清华学堂招考进行,一直持续到1945年

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文学革命与白话文运动(从形式和载体上推动)

1)步骤

1916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1918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

《新青年》改用白话,“五四”以后,白话文逐渐推广

1920教育部将白话文确定为国语,国民学校废除文言教科书,采用白话文教科书

2)新文学运动的主要成就:

a、白话文学得到广泛承认;b、新文艺诗歌、散文题材得到发展;c、现代文学理念—写实主义产生;d、文学社团兴起,新文学家的诞生;e、平民文学、俗人文学、民俗学兴起,大众文化被挖掘,从以贵族为中心推广到以大众为中心;(推动新思想的传播,推动国民教育的发展)

2、民主与科学

1)《敬告青年》一文的核心词是科学与人权(青年人如何自我定位),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退缩的……

2)两条路线的鲜明对立:

科学理性----人权----民主共和----现代性

迷信----儒家礼教----帝制政治----封建主义

存在的问题:

民主直接批判的对象是君主专制,但对民主是什么却不详。

如袁世凯死后帝制观念仍然存在

3、伦理革命:

批判旧伦理,确立新道德

1)关于“批孔”:

立新道德

2)《新青年》“易卜生专号”胡适《易卜生主义》的目的是为新文化运动确立一种新的道德观念,即个人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本位伦理观对尊卑等级的伦理观念的冲击;胡适《不朽,我的宗教》中,个人是小我,社会是大我,阐述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试图界定个人与社会、国家如何做出适当的边界划分,不可能与传统本位观念完全决

三、《新青年》同仁分化与新文化运动的转向

1)1919年11月,胡适《新思潮的意义》: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胡适的十六字方针);胡适提倡以“一点一滴的努力,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教的功夫,来改造古老的中国文明。

(救亡与启蒙,研究与行动孰是孰非,没有定论)

2)在陈独秀的主持下,从1920年9月的8卷1号起,《新青年》成为共产主义组织的机关刊物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近代化界标,甚至被人称作中国的“文艺复兴”(胡适在美演讲的类比,认为二者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

2、也被称作20世纪全面反传统主义的源头(引申:

后来反思新文化遇到是否是正面的,是否是反传统的,以致成为后来文革等反传统运动的源头)

第三节其他政治主张与社会思潮

一、无政府主义(五四前后最有影响的思想派别)

1、早期代表:

刘师培、张继等《天义报》东京1907

吴稚晖、李石曾等《新世纪》巴黎

无政府主义的出现既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子,也有西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影响

2、民初的无政府主义:

以师复为中心(师复起先主张反满,后倾向无政府主义),反对以政府为核心的一切强权,向往未来的理想社会,主张采取“平民革命”手段(无政府主义的发展与新文化运动势如破竹的推动有关,1919年后向中小城市推动,主张自由,认为最大的强权是政府,主张取消政府,废除生产资料所有制采取公有制,因受洛克思想影响且更加走向极端);师复只是一个精神领袖,只依靠其观点维系,是一种松散的思潮,没有组织结构,只在早期对青年人有吸引力。

3、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之争

1)黄凌霜、区声白等:

反对一切强权、一切国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组织……无非建立私权,保护少数特殊幸福的机关。

2)陈独秀等:

在阶级消灭之前,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强权所以恶,是因为有人拿他来拥护强者”

参考:

蒋俊、李兴芝《中国近代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二、空想社会主义

1、江亢虎:

中国社会党上海1911年

宗旨:

“于不妨碍国家存在范围内主张纯粹社会主义”

党纲八条:

相对零散,包括孙中山革命派的一些思想:

“新民主主义、新社会主义”

1924重组中国社会党,主张经济改造与政治改造同时进行;

评价:

三民主义与同时期其他思想相比更加明确,更加容易被界定,后又被其他党派从中吸收其思想,因此有其持久的魅力

2、吴稚晖、郑佩刚等人的工团主义

吴稚晖、梁冰弦《劳动》上海1918

共产主义思潮只是停留在口号上,没有组织的活动

3、梁启超、张东荪等人基尔特社会主义

张东荪、俞送华《改造》月刊1919---1922

工团社会主义以颠覆政治的国家为职志,依工人直接行动的结果改造社会,而基尔特社会主义则在相当程度内承认国家的权力和政治的作用;

1920—1921罗素来华与社会主义之争.罗素的“和平进入社会主义论”:

社会足以只适用于已发达的国家,而不适用于实业为发达的国家,中国不可立即实行社会主义,当务之急是发展实业。

张东荪、梁启超:

资本主义是不可越过的必然的阶段,社会主义不能在发展资本主义之前进行;救国之路就是开发实业,以增加富力。

李达、陈独秀等:

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中国要开发实业,最好采用社会主义

4、周作人的新村主义

在各种争论中,马克思主义脱颖而出,而早期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和各种社会主义纠缠不清

三、实用主义(实验主义)

1、实用主义的英美起源1870美国:

实效主义工具主义

英国:

人本主义

后人的阐释:

实用主义是一种典型的“美国”主义,美国的哲学精神就是实用主义

1、实用主义在中的传播

胡适的震撼:

发愤读尽杜威书-----杜威来华与“杜威热”1919、4---1921、7

实用主义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郭秉之、陶行知、张伯苓、晏阳初等,平民教育的兴起

2、实用主义的核心观点:

科学、试验的精神;对平民的关注

四、保守主义

1、保守主义的基本脉络

1)1860年代,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奠定了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基调

2)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章太炎等人的“保护国粹”

4)康有为的儒学重建

5)1920年代东西文化论战,交战之高潮之后以返本开新的新儒家面貌出现

2、清末的国粹派:

1)兴起:

国学保存会《国粹学报》1905

2)代表人物:

章太炎黄侃邓实刘师培

3)立场:

“研究国学,保存国粹”

“真新学者,未有不能与国学相契合者也”

4)国学的内容:

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

5)活动:

国粹宣传、古籍校勘整理

6)意义:

大变革之际只是精英的自觉的文化选择

3、民初的孔教运动

1)组织:

孔教会1912;孔教总会1913孔道总会1914

2)康有为《不忍》;陈焕章《孔教会杂志》

3)活动:

1913年,孔教会代表上书国会参众两院,请定孔教为国教;1916年康有为上书北洋政府,要求定孔教为国教,以孔孟伦理为立国精神

4)反应:

袁世凯尊空崇圣,但主张孔学不是宗教,反对定位国教;基督徒、新派知识分子反对孔教运动

5)评价:

传统意识形态的末世挣扎,尊孔但不复古

4、新保守主义:

学衡派

1)兴起:

《学衡》杂志1922---1923

2)代表:

吴宓、梅光迪、胡先马肃、柳治微

3)思想来源:

美国新保守主义思想家白璧德的新人类主义

4)立场:

对西学“明其本源,查其流变、融会贯通、审慎选择”;对中西文化“无偏吴堂,不激不随”;目标是“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5、新儒家的发端

熊十力《唯识学概论》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张君励、冯友兰、方东美

五、民族主义

1、从传统种族主义到五族共和

1)华夷之辨、夷夏大防

2)清末革命党人的种族革命思想

3)民初孙中山的五族共和思想

2、国族主义:

从思想启蒙到群众运动

1)一战以后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自决思潮

2)孙中山的国族主义思想

3)阶级因素的加入

4)国族主义涉及公民共同体的建构,后马克思主义者加入阶级因素,将群众运动解释为无产阶级运动

六、国家主义

1、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

1)德国的国家主义:

费希特、李斯特

2)少年中国学会,北京1919、7王光沂曾琦等

3)中国青年党巴黎1923、12曾琦、李璜等;《醒狮》周刊上海

2、国家主义派的基本主张(有些成为国民党的统治思想,如国家至上和安内攘外)

1)“国性”为本

2)国家至上、民族至上

3)全民政治、民族政治;全民革命、安内攘外

4)国家主义的经济政策,阶级调和

5)重视文化教育

七、好政府主义

1、胡适的“好政府主义”的演讲1921.8

2、《我们的政治主张》1922.5胡适、蔡元培、陶行知、李大钊、丁文江、王宠惠、罗文干、汤尔和等

3、“好人”内阁:

好政府主义的短暂实践

八、联省自治思潮(湖南为发端)

1、联邦主义在近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的角色

2、晚清的地方自治与地方主义

3、1920年代初的“省自治”:

湘、苏、鄂、浙、云、粤(陈炯明)

4、知识分子对“联省自治”的评论

欧美联邦制、君权、自治、联合成为关键词,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效结合;晚清时期,孙中山都有过地方自治思想;地方自治造成了地方主义,导致国家分裂,与欧美形成鲜明对比;

后来追寻通过联邦的路子整合国家,其结果反而成为地方自治的法理支持;陈炯明的叛乱使得“联省自治”背上不好名声而载入史册。

 

第一节国共合作的酝酿与实现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1、南陈北李相继建党

1)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立

2)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3)其余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

2、共产国际的促动

1)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1920、7---8

2)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工作的规划

3)从维经斯基到马林,1920、4----1921、6

加剧美英中的冲突,这样有利于苏;支持东亚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国知识分子对苏的巨变触动很大,认为可以仿效之。

3、中共一大的召开

1)会议的筹备:

马林、李汉俊、李达

2)会议的成果:

《党纲》《决议》和《宣言》

5)新式革命政党模式的确立:

组织形态:

民主集中制

行为方式:

革命政党进行各种革命宣传,发动组织革命阶级起来夺取政权()

行动目标:

无产阶级革命、具体为反帝反封建

二、孙中山革命思想的转变

国内学者:

“衡量孙中山晚年革命思想是发展了还是没有发展,主要的标准只能是根据他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人民群众的态度来定。

参考:

林家有《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觉醒》,177-179)

1、“再造民国”:

孙中山晚年的思想转变

1)1920.11孙中山重返广州,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

2)1921.5.5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

3)1922.6.16陈炯明炮轰总统府

——依靠军阀、地方部队护法、重整民国旗帜

4)孙中山的反思:

“做了五六年的护法功夫,最后曹锟、吴佩孚也赞成护法”;“现在的中华民国只有一块假招牌”,“徒有民国之名,毫无民国之实”

5)方向的转变:

把现有的“民国”置于一边,从根本处入手,重新解释政治的合法性问题,赋予自己领导的国民党以新的历史使命;努力以新生的国民党来“把国家再造一次”,开创中华民国的新纪元。

6)新的中华民国是什么样子?

长远目标:

民有、民治、民享

现实目标:

以“党治国家”取代共和式的旧“中华民国”

2、再造民国的路径

1)以孙中山的政治理念来改造国民党,并由国民党发动、组织群众,重建一个皈依“主义”的统一,集权政体,即“党治国家”孙晚年强调

2)具体途径:

军事斗争和群众动员

3)人之分等:

先知先觉(少)、后知后觉(多)、不知不觉(大部分)

4)中华革命党的领袖集权体制:

“凡进本党者,必须以牺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而图革命之成功为条件,立约宣誓,永远遵守”;党员必须绝对服从党魁之命令[国民党独裁专制的思想源头与此有关]

5)唤起民众的重要性:

[五四前后思想转变,适应当时情况,由知识分子承担唤醒民众的任务,要重视宣传,重视民众运动,而此前则依靠军阀]

3、孙中山寻求西方列强支持的失败

[无资金、武器,曾寄望于列强,23年前后开始失望]

“对于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或是其它强国的援助,我们已经绝望了……现在,只有一个国家愿意帮助我,这就是俄国苏维埃政府”(1923.4)

三、共产国际的推动[国民革命三方面因素:

国、共、共产国际]

1、接近吴佩孚与试探陈炯明:

1920年

1)加拉罕两次对华宣言1919.71920.9[在知识界反响很大]

2)苏俄与直系军阀控制下的北京政府的初步交往:

优林使团、张思麐代表团

3)苏俄人士对孙中山的印象:

不切实际的梦想家,不适于合作

4)接触陈炯明:

从漳州到广州[陈炯明有粤军,漳州也受新思想影响,学校报纸etc]1920前后

2、联合孙中山:

1922年以后

1)1921、1922年,张太雷陪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少共国际代表达林会见孙中山,商谈合作

2)苏俄特命全权代表越飞来华1922.8

3)越飞对孙中山的好感

4)孙文越飞宣言1923.1

5)苏俄与孙中山的分歧和潜在矛盾:

苏俄:

推广共产主义运动,增进俄国在远东利益

越飞来华碰壁:

北京政府提出两个先决条件:

苏俄从外蒙撤兵,无偿归还中东铁路[东北]。

越飞不能答应,谈判没法开展。

1923加拉罕来华,与北京政府谈判年余,1924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互相承认对方为一国之合法政府,苏俄放弃在华特权,但不能就上述两个问题作出实质性让步

孙中山:

获取苏俄的财政、军事援助,对宣传共产主义不感兴趣

6)孙中山的以俄为师:

“俄国革命六年,其成绩既如此伟大;吾国革命十二年,成绩无甚可述”;

当“效法俄人”“以党治国”

3、推动中共确立联合战线政策

中国一大:

独立斗争路线

马林与陈独秀关于党内联合的统一战线之争[1921-1922。

马林:

党内联合]

1922.7 中共二大:

党外联合战线

1922.8 西湖会议:

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李大钊第一个加入国民党

1923.6 中共三大:

全体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四、国民党的改组

1、国民党的改组[自上而下,借鉴苏俄]

1923.10 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任命廖仲恺、汪精卫[当时思想较激进]、戴季陶、张继[老一派]、李大钊等人为国民党改组委员

1923.10 召开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成立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改组之前国民党内部地域派系分明,政见有分歧]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1

[确立了党治国家体系]

[监察委员及监察委员候补人无共产党员]

2、自上而下革命政党模式的确立:

1)全国代表大会常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其常设机构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分权、制衡,有一定民主成分,隐患:

最高层可能分裂]。

2)孙中山为国民党总理,对于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决议,有最后决定权。

3)国民党一大制定了党的纪律,要求党员严格遵守党章,服从党义,党内问题可以自由讨论,当一经决议后即须一致执行。

4)1925.8-1926.3毛泽东任宣传部秘书、代部长期间,改造宣传系统,从中央到省、地方党部宣传整齐划一]

3、确立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的现代权威国家模式:

首先,以先知先觉者的思想、主义,来教育、训练党员,使其成为“能宣传主义、运动群众、组织政治之革命的人才”

其次,以全党之力,在全体国民中普遍进行宣传,唤起民众,“使加入国民运动,取得政权,克服民敌”

再次,取得政权之后,“以党为掌握政权之中枢”,以确保“有组织、有权威之党”能够去实行其主义

4、国民党改组引发的新旧/左右矛盾:

1923.11,国民党元老人物邓泽如等11人联名上书孙中山,攻击共产党,反对联俄容共[国民党方面不说联共]

 

第二节“十年建设”

一 外交

1、改定新约运动(废除或修改不平等条约):

1)目标:

取消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内河航行权、沿海贸易权、收回租界、铁路、邮政、海关

2)1925底北京关税特别会议(主席王正廷):

目标:

“收回关税自主权”

成果:

决议“自1929.1.1,中国可享受关税自主权”(暂不论效果,但至少“师出有名”)

3)关税自主:

美1928.7 英1928.12 期满比、西、丹、葡、意、法1928.12 日 1930.5

4)领事裁判权:

已撤除——德、奥、苏

      1928放弃:

比、意、丹、葡、西

      条约期满:

日、瑞典、墨、秘鲁

      无须磋商:

瑞士

依然有效:

美、英、荷

1929 决定1930.1.1起,外国侨民一律遵守中国法理规章

1931.5:

所有在外华人均受中国法律,12月暂缓施行

2、收回租界:

1929.8 比利时交还天津

     1929.10 英还镇江

     1930.9 厦门 

1930.10 威海卫

    沪、广、汉、津租界未收回,北平使馆区均为交换,日占旅、大更无余地

南京政府重“精神”轻“实利”:

“此约对中国为精神上之安慰,实非笔墨所能形容”“此处委屈在彼处达到更大目标”;新政权亟需外界支持,因此在条约商谈中有所让步

中英威海卫交涉:

1931.5公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

二、经济

1、统一财政

1928.6、7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全国经济与财政会议,决定统一全国财政,建立国家银行,裁撤厘金,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整理公债,实行国地税等,奠定现代财政管理的基本格局

2、币制改革

1933.4 废两改元一律使用统一铸造的银币,不得使用银两,确立了银本位制度

1935.11币制改革:

法币取代银元,作为全国唯一流通货币。

白银国有,不得流通。

英美支持,日本反对。

——〉货币统一有利工商业的发展和全国统一市场形成

3、工商政策:

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

1937年民族工业之状况:

工厂数量3935家,资产3.78亿,工人45.7万。

资本家自力为主,政府促进为辅

企业集团与资本集中趋势: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面粉大王、面纱大王

申新集团

茂新、福新集团

永安纺织集团

4、政府的经济建设:

发展国家资本;开发重工业:

交通、能源工业为主;建设委员会---主要经营全国电厂、淮南,煤矿;资本:

1928----193510万----5000万;资源委员会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

1935---地点---以两湖、江西为重工业建设基地规模---计划投资2、7亿目标----使国防必需的战略兀自基本自给效果----至1939年3月只投资了0、28亿;国家直接插手经济且公私不分,仍是传统的政治行为方式

三、文化方面的保守与革新

1、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1934

蒋介石:

“恢复民族固有道德”

四维:

礼义廉耻 八德:

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陈立夫:

中国文化为本位,调和中西文化

中国文化建设协会:

《文化建设》杂志,1934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 1935年1月 

尊孔祀圣

国民党继承五四精神破坏旧文化以后,要建设应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框架,采取以中国文化为本位,这与国民党大部分是精英知识分子有关,这种影响意志持续到1949乃迁往台湾,至今,其与国学传统的隔阂少于大陆

2、新生活运动(1934年左右发起于江西南昌一带)

1)目标:

“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改造社会,复兴国家”

2)要求:

“重组织,尚团结,严纪律,守秩序,知振奋,保严肃”

3)具体标准:

“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

四、农村问题

1、二、三十年代的农村危机

农业经济的细小化,乃至副业化;劳动时间分配向种职业以外的行业分配,农村危机最主要的表现:

很多农村人进入城市;中国遗产分配使土地趋于细小化,在当时国际社会化大生产的冲击下,小农经济更加危险

世界经济萧条,农村金融枯竭,农产品价格猛跌

自然灾害的大面积破坏

2、南京政府的农村政策(基层政权建设、减租、土地清查和整顿、“复兴农村”的整体努力)

1)基层政权建设:

a、乡村自治——健全区、乡镇两级政权

b、保甲制1934:

建立村级政权(巩固基层政权,加强基层控制)

c、保甲的职责:

管、教、养、卫

蒋介石:

“要拿军队组织的方法来部勒群众,以军队训练的精神来训练民众”

2)减租:

“二五减租”:

两湖、两广、江浙(作为口号、政策提出,但是基本上未实行)(此时国共尚在合作)

《土地法》:

1930s公布,1936年施行

地租不得超过耕地正产物收获总额37.5%

土地私有,增值部分税率20%-100%(民生主义的确认与改良)

——〉农村土地、租佃关系的法律框架确立,但只能反应国民党调整农村土地关系的一个。

没有实质性成效

土地清查和整顿

“复兴农村”的整体努力

组织农村合作社:

新技术、新品种,基层合作社可民间借贷(试图打破农村权力格局)

农业技术和产品改良:

金陵大学农学院

中央农业实验所1932

1934年全国农事机构691个,人员7678人

3、地方当局支持下的乡村建设探索

晏阳初:

定县实验(1931-1937)

梁漱溟:

邹平实验(1929-1937)

1)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验:

河北定县

四大病根:

愚、穷、弱、私

四大教育:

文艺、生计、卫生、公民

三大教育方式:

学校、社会、家庭

四种力量:

知识、生产、强健、团结

推广平民文艺、良种、卫生、合作

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个人本位、阶级分论(西方)——伦理本位、职业分论(中国)——〉阶级斗争行不通——〉和毛争论

a、近代中国衰败根源:

中西文化冲突导致文化失调。

伦理本位丧失,固有传统破坏,以个人、社会为本位皆不成功,东不成、西不就。

没有阶级,没有革命的对象,只有建设的对象

乡村建设,救活农村,复兴中国

经济破坏:

外国人的商品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造成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政治破坏:

北洋政府对地方只是榨取,不重建设

b、梁漱溟的邹平实验:

政教富卫合一

韩复渠任山东主席,尊重知识分子

乡学和村学:

基层行政机构教育化(乡长、镇长等行政长官和国民学校校长合体)

合作社:

信用、运销、林业、产业、仓库、购买

推广良种,促兴农业,引发工业,工农协调

推广卫生,改良社会风气。

乡村自卫团 

 

第四章抗日战争

要点:

从九一八到卢沟桥

两条战线的抵抗

战时内政和外交

第一节从九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