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7937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

25、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

会写“矛、盾”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理解“难以招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了解矛和盾的用途。

2.学写生字“矛、盾”。

3.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过渡:

矛和盾是两种对立的事物,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会怎样呢?

出示课题,齐读:

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出示词语,各种方式认读。

理解“难以招架”的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4.点名读课文,正音。

5.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同桌谈论,全班交流。

填空:

________把矛和盾集合成了_________。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交流易错生字,教师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矛、盾、龟。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四、再读课文,把握重点

1.快速地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来矛、盾、坦克三者之间的关系。

2.交流出示: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1)指名读。

(2)读了这句话,你想问什么?

3.师概括: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怎样合二为一,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在初读课文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呢?

(指名回答)

(1)出示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找出其中反义词:

自卫——进攻、矛——盾

(3)回顾问题: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怎样合二为一,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二、学生讨论,解决问题。

1.带问题自学,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好标记。

2.小组内交流,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三、全班交流,深入理解。

1.交流一:

发明家究竟是怎样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呢?

(1)出示: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

“盾太小啦!

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通过理解“忽然”一词了解当时发明家产生想法的原因。

②联系句子体会“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的意思。

③体会发明家当时的心情,指导朗读。

板书:

产生想法

(2)出示: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了。

①理解“固然”一词,发明家本来的想法有什么问题吗?

②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现在怎么办?

(3)出示: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4)出示: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①理解“当然”一词,由此了解发明家想法的延伸。

②观察坦克图片,认识履带、轮子、“矛”和“盾”。

③看了这样的发明,谈谈你的感受。

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板书:

延伸想法。

(5)归纳总结:

简单说说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整个过程。

2.交流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1)出示: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齐读这段话。

(3)用别的例子来说明,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如:

带橡皮的铅笔集合了橡皮和铅笔的优点;自动铅笔是集合了铅笔和圆珠笔的优点;电动车是集合了自行车和摩托车的优点。

四、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五、教学反思:

 

26、科里亚的木匣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字。

能正确读写“木匣、冰鞋、斧头”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

3.能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懂得作者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伴随着我们的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今天我们就随作家左琴科去认识一个叫科里亚的苏联小朋友,去感受他童年中的一件事。

2.板书:

科利亚的木匣。

3.木匣的“匣”怎么写呢?

师范写。

(半包围结构,里面是个“甲”)

4.学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了哪些内容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照自学要求自读课文。

(1)默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看清字形,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3)想想课文讲了科利亚围绕木匣做了些什么?

2.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认读词语。

注意多音字:

量、盛。

(2)进行字形分析,学写生字。

(3)交流理解词语。

(4)课文讲了科利亚围绕木匣做了些什么?

这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启示的故事。

(5)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

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课件四)

3.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木匣——()木匣——()

4.文章哪几段写的是这些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朗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意义段。

2.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划分到的二段。

3.分段:

第一段:

(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埋木匣。

第二段:

(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挖木匣。

第三段:

(第十三自然段)得到启示。

五、研读课文,理解“埋木匣”。

1.科利亚到底是怎样埋木匣的呢?

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读文、圈画、理解)

2.科利亚和妈妈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3.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

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课件五,出示句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

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2.指名回答:

科利亚到底是怎样埋木匣的?

(出示句子:

他从家门口朝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3.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动词理解。

(“走、数、挖、放、盖、踩、撒”说明他埋得很仔细、认真。

也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4.指导朗读:

读出科里亚的仔细。

指名读,齐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流利的朗读课文。

3.思考:

科利亚埋下木匣后,有没有再挖出来?

怎么挖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文讲了科利亚围绕木匣做了些什么?

课文分几段?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

(什么时间埋的?

怎么埋的?

在哪里埋的?

过渡:

四年后,科里亚又回到了可爱的家乡,他又见到昔日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

他想到想到了木匣、想挖木匣。

他挖到木匣了吗?

从哪里知道?

二、继续研读课文“挖木匣”。

1.挖到了木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这一内容,齐读最后一段。

2.科利亚是怎样挖到木匣的呢?

默读课文4-6自然段。

(生默读、圈画、理解)

3.交流:

(1)出示句子:

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她高兴地说:

“算术真有用。

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

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

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2)比较妈妈与科里亚挖的结果与时间。

(3)理解:

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说明算数很有用。

(4)科里亚他怎么挖的?

理解:

“还”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5)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

是敌人挖走了吗?

科利亚是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6)了解匣子是在的:

“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

这里面一定有原因”他是怎么思考的?

(7)出示“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

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

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

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8)科利亚的想法对吗?

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4.小结:

四年前,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四年后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量五步挖到木匣。

从这之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继续研读课文“懂得的道理”。

1.子都最后一段,想一想这一段有几层意思?

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2.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不光......还.......”,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3.用事例理解“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4.小结: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阅读园地七中的成语故事“刻舟求剑”,联系今天所学,想想,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3.以《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通过一件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26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

十步子(步子小)

启示:

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四年后)挖:

五步子(步子大)

教学反思:

 

27、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会认“陶、谦、辩、恼、……”等10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嘴、恼、怒、”等14个生字理解“奚落、谦虚”等词义。

2.抓住关键词句,学习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寓意: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抓住句中描写人物神态或动作的关键词,感受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从而有感情地朗读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

教学难点:

了解寓意,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板书课题,教学“陶”的书写。

(注意它的第一笔是“横撇弯钩”)。

2.介绍陶罐。

3.齐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

陶罐和铁罐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通读顺。

1.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2.出示词语:

陶罐御厨傲慢奚落谦虚懦弱流逝宫殿相提并论

轻蔑争辨恼怒羞耻掘开朴素盛东西和睦相处

3.自读、同桌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认读词语。

“盛”“处”多音字。

4.理解:

奚落:

讽刺、挖苦、讥笑。

相提并论:

把不同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

懦弱:

软弱无能,不坚强。

轻蔑:

轻视,瞧不起,不放在眼里。

5.指导书写:

“懦”,分辨:

分“辨”;花“瓣”;争“辩”;

6.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1)指名说。

(2)出示:

这个故事讲了许多年以前,许多年过去了,陶罐,铁罐。

(知道了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只是陶罐,另一只是铁罐,铁罐仗着自己坚硬,常常傲慢地奚落陶罐。

许多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精美,成了无价之宝,而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

(3)铁罐哪里去了?

补充小资料袋:

关于铁罐氧化作用的科学道理。

7.请你观察人物的表神态,说说故事中的2个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铁罐的骄傲,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2)体会词语:

骄傲、奚落。

指导朗读。

三、研读课文2~9自然段,朗读体会。

1.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呢?

默读2~9自然段,用“——”划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

用“~~”划出陶罐回答的话。

抓住人物“神态语气”体会。

2.出示第一部分对话:

2-6自然段。

(1)同桌自由练习该怎么读,指名分角色读,评价。

(2)指导找出描写神态的词语读好对话。

(从称呼上感受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骄傲、无礼。

(3)铁罐为什么这么傲慢?

(引导学生讲出铁罐的坚硬和陶罐的易碎的特点。

(4)听了铁罐的傲慢的语气,陶罐没有生气,反而很谦虚,又是为什么呢?

(5)指导朗读,体会铁罐的轻蔑以及恼怒。

(6)陶罐要争辩些什么?

(他不是懦弱……)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想象陶罐会说些什么呢?

(7)分角色读,要读出铁罐和陶罐不同的神态和语气,可以加上一些眼神和动作。

3.出示7-9自然段。

(1)想象一下陶罐和铁罐当时说话的神态。

出示:

“陶罐()地说”,“铁罐()地说”。

(2)指名同学分别说说铁罐和陶罐的神态,说好后读一读。

4.分角色朗读。

5.小结:

铁罐的态度一次比一次傲慢,一次比一次狂妄,而陶罐却始终是那么心平气和地在和它讲道理。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骄傲的铁罐自以为很坚硬,总拿自己的长处去和陶罐的短处比,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那故事最后的结局又将带给我们哪些更深的思考呢?

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回忆故事的主要内容。

2.听写生词。

3.从词语中各选择一个来形容陶罐和铁罐的性格。

二、学习10——17自然段。

过渡语:

是不是真的像铁罐说道那样,陶罐破成了碎片,而他自己坚固得什么也不怕?

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自由读10至17自然段,并思考:

1.他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铁罐被氧化消失的无影无踪。

2.当人们发现陶罐和铁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

为什么呢?

(板书:

无价之宝、无影无踪)

3.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三、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1.你想对陶罐和铁罐说些什么?

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2.解释道理:

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否则骄傲必败。

3.师小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确看待自己的短处。

我们要相互尊重,友好相处!

齐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选做)

1.复述故事。

2.你想对陶罐或铁罐说些什么?

又想对自己或谁说些什么?

写一写。

3.想象:

很多年以后,受了伤的铁罐也被人挖出来了,陶罐和铁罐又见面了......(用上面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想象场景,写一写。

板书设计:

27、陶罐和铁罐

(短处)易碎坚硬(长处)

谦虚傲慢

(长处)美观氧化(短处)

无价之宝无踪无影

教学反思:

 

28、狮子和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好看的东西有时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却会带来好处。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脚和腿的前后不同的态度。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再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出示狮子、鹿的图片),用几个词语评价一下狮子和鹿。

2.鹿是“温顺可爱”的,它和“凶猛可怕”的狮子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来学习课文——狮子和鹿。

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质疑,提目标:

认真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明白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倒映倒影不禁抱怨犹豫挣脱使劲一扯泛起波纹

撒开长腿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没精打采灰心丧气

(2)正确认读。

分辨“倒映”和“倒影”。

(3)注意多音字:

禁、挣、撒。

(4)动作理解:

撒开长腿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没精打采灰心丧气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来说说吗?

(引导以精炼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了一只鹿为(自己有两只美丽的角)而得意,抱怨自己的腿(太细,难看),当狮子追来时,(头上的美丽的角让他差点送命),而四条难看的腿(却让他狮口逃生)。

三、品读第1—4自然段,了解“美丽”和“难看”。

1.漂亮的鹿有漂亮的资本,可也有抱怨的时候。

快速默读2—4自然段,把描写鹿角美丽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把描写腿难看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2.交流:

(1)出示句子:

“啊!

我的身子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2)小鹿的身段很匀称。

小鹿的角很美,像珊瑚。

理解“精美别致”。

(3)当鹿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读出鹿自我陶醉的语气。

(4)用“多么……多么……”夸夸身边的人或事物。

(5)当鹿自我陶醉地欣赏美丽的鹿角时候,忽然觉得自己的腿很难看,开始抱怨了,他是怎样抱怨的?

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4)从哪里看出他不满意自己的腿?

这时候鹿的表情怎样?

(5)带着表情朗读,读出不满、抱怨、嫌弃的语气。

四、品读第5—7自然段,感悟“美丽”和“难看”。

1.就在小鹿抱怨的时候,危险也向它逼近了,狮子悄悄地向他逼近。

带着你的害怕和紧张,谁来读一读第5段

2.鹿能脱险吗?

它又是靠什么脱险的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3.交流:

(1)小鹿靠什么逃离狮子的追赶?

(2)这是怎样的腿?

从哪儿可以看出腿的有力?

读课文第六段的第一句。

(3)美丽的角是不是也帮了它很大的忙?

朗读剩余部分,读出危险

(4)幸好有惊无险,鹿最终逃脱了狮子的追捕,小鹿终于明白了,不禁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

“唉,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5)为什么美丽的鹿角差点儿让它送命,而难看的腿却让它狮口逃生?

当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差点儿让它送命的时候,鹿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当有力的长腿让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的时候,鹿又会想些什么呢?

出示:

鹿对角说:

“你虽然美丽,但是()。

鹿对腿说:

“你虽然(),但是()。

4.小结:

鹿看到的美丽的角也有不足之处。

难看的腿却在逃生中发挥出了优点,对自己的角和腿有了新的认识。

四、感悟寓意

1.总结课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了它的长处。

2.谈自己的收获。

五、拓展作业:

1.这次灾难之后,鹿决定锯掉头上那两只美丽的角,大家认为他该不该这样做呢?

你想对鹿说什么,请写下来。

(写在课本空白处)

2.读一读,背一背。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背上的灰,自己瞧不见

耻笑别人之前,端详端详自己

板书设计:

28.狮子和鹿

鹿角美丽差点送命

鹿腿难看逃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2.通过练习编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日积月累”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

4.通过连连认认的方法,认识“谎、笛”等8个生字。

5.读成语故事,使学生懂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创编构思新颖、想象合理、内容具体生动的童话故事。

并能使用简单的修辞手法,注重对想象能力的培养。

3.使学生懂得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

搜集自己喜爱的动物图片与资料。

3.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联系生活导入,引出交际话题。

生活中你可能会有不方便的地方。

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想一想,你有过吗?

想过怎么解决吗?

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问题。

今天我们交际的话题就是“动脑筋解决问题”。

二、遭遇问题,想方设法。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出示课件:

处处都有创造的机会。

2.想一想,你曾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

3.组内提出问题,作好记录。

4.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讨论改进方案。

5.推选发言人代表小组全班交流。

提醒注意:

说的:

交流时说话通顺、连贯。

口齿清楚,大方自然。

听的:

要专心致志,能提出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

四、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

五、总结收获,提出希望:

希望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时时事事处处留意生活中的问题,做一

个善于动脑的人。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读过哪些童话故事?

喜欢童话故事吗?

为什么?

(出示学生熟悉的童话。

2.在童话故事里一块石头可以让人听懂动物的话;一朵七色花可

以实现孩子的任何愿望……世间万物在童话的世界里都有了人类的善与恶。

3.说说童话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童话故事最大的特征

是:

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等物体人的感情;有有趣的内容;童话故事中善恶分明。

4.我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

这次习作就是创编童话故事。

二、明确目标,指导写作。

1.方法指导:

A.选择自己熟悉的动物做主人公;重点想象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事;确定题目。

(提醒:

主人公不能过多,题目要简洁。

B.“故事”要注意说清楚:

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事情是怎么发生、怎么发展的?

结果又是怎样的?

C.你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

这个“道理”可以直接写出来,也可以蕴含在故事里面。

D.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的描写表现其性格特点。

2.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写下来。

三、组内交流展示,互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