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主观题情况分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7549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主观题情况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主观题情况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主观题情况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主观题情况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主观题情况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主观题情况分析.docx

《高二语文主观题情况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主观题情况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主观题情况分析.docx

高二语文主观题情况分析

201207高二语文主观题情况分析

第1至4题

得分情况:

第1至4题平均得分为16.31(满分24分),得分率67.96%;得分密集在15—21分;满分415人,约占3.7%。

第1、2题

本题错误主要有:

①词义相近致误。

“烦”误写为“繁”、“深林”误写为“森林”、“东风”误写为“春风”。

②词形相近致误。

“栗”误写为“粟”、“巅”误写为“颠”。

③不明句意致误。

“听雨眠”误写为“听语眠”。

④字迹不清晰、书写不规范致误。

把“天”写得像“无”等。

教学建议:

①背诵识记时要以理解词义、句意为基础。

②对于音近、形近、义近的字,要提醒学生比较鉴别。

③突出记忆重点、难点。

如“觞”等难写字要重点记忆。

④背和写须相结合。

背完后要默写检查,及时发现纠正错误,以免考试时“背得很熟,得分很少”。

⑤养成清晰、规范的书写习惯。

第3题

本题错误主要有:

①把“山水田园”误写为“山水”或“田园”。

②把“春秋”误写为“左氏春秋”,把“国别”误写为“纪传”。

③把“通古今之变”误写为“通古今之史”。

教学建议:

①专有词语记忆要完整准确。

②对于相近易混点要多比较辨别。

第4题

本题错误主要有:

①把“许”误解释为“哪里”。

②把“阑干”误解释为“泪痕”、“流干”“栏杆”。

③把“危”误解释为“危险”、“高大”④把“霁”误解释为“停止”。

教学建议:

①注意一词多义现象,特别是常用词语的非常用义。

②文言词语教学要求“实”,掌握要准确、到位。

③对于一些重要词语、重要义项,要多次提醒、强化记忆。

第14题

本题满分9分,均分为5.68分,得分率63.11%。

1.本次阅卷严格按照答案及评分标准采点给分,结合译后语句的通顺情况酌情扣分。

2.大部分同学都是在这些得分点上因解释不够准确而被扣分。

3.三题的难易梯度明显,第三句有较多同学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因此在试卷上乱答一气,出现译文与原文意思相去甚远,以至异类答案出现。

4.翻译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错别字,若影响到句子意思,评改中会酌情扣分。

【评分示例】

1.忧虑劳苦可以使国家兴旺,安逸享乐可以使国家灭亡。

(“身”翻译不准确。

2分)

担心人民辛苦劳动国家就可以强盛,只懂得享受欢乐,会使自己走向灭亡。

(“兴”的解释不准确,2分)

负担百姓可以使国家兴起,安逸地享受,犹豫不决会使人迷失自己。

(“忧劳”的解释不完整,“亡”的解释不准确,1分)

国家要兴盛可以凭借忧心勤劳,国家会灭亡也可以凭借着安逸无为。

(没有得分点,与原句意思相差太大,语句不够通顺,0分)

2.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为积存威胁的人所胁迫。

(“为…所…”没有译出来,2分)

为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了很久的威胁胁迫。

(“为”没有译出来,2分)

统治国家的人,没有让积了很久的威胁度过。

(“无”解释不准确,“为…所…”译得不完整致使语句明显不通顺,1分)

治理国家的人,没有使者替他积累威望所遭到的劫难啊。

(“无”“为…所…”没有译出来,1分)

为国家的人常常不担心触犯威严而给自己带来的灾难。

(0分)

成为国家的,没有一个没有慢慢地被强大的邻国所瓜分的。

(0分)

为国家的人没有让自己积累而盗窃国家所有的财物。

(0分)

作为一个国家,不被自己的威望所迷惑就可以了。

(0分)

为国家着想的人,没有让小事而成为大劫哉。

(0分)

3.不能抑制它的果实罢了,就没有早又多的结果实。

(“藩”解释不准确,2分)

(我)不抑制消耗它的果实而已,并不能让它提早结果实。

(“藩”没有译出来,2分)

(我)实际上只是不压制损耗它结果罢了,并不能让它提早结出很多的果实。

(“其”“实”没有译出来,1分)

不要抑制结果,没有能够提前去翻它。

(0分)

不追究它实际损耗的也就罢了,还不能早早地补充兵员啊。

(0分)

不想说出事实罢了,不是没有能够早早生下来的。

(0分)

没有去消耗他们的实力,就不能早点去削弱藩王。

(0分)

不压抑根本的消耗罢了,如果有能力的话早就让它成为一个藩属国,被我统治了。

(0分)

第16、18、19题

满分9分,平均分4.01分,得分率44.56%。

全市满分卷仅仅29人,得8分的269人。

0分卷多达410人(不包含缺考)。

大多数学生得分集中在3分(5381人)、4分(6379人)、5分(5547分)之中。

16题

学生答题概述:

解答这道题,一般要求先明白这句诗的意思,在阐述这句诗表现的心境。

有的学生没有读懂这首诗,不明白诗句的含义,随意阐释,更不能理解诗人在这里表现出的心境。

例一:

这一句描写山中只有幽人(即诗人)来往的凄清环境,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闲适悠然的心境,既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展现出一种超然境界。

(3分)

例二:

句中“惟”是“只、仅仅”的意思,而“幽人”则指作者自己,全句写了作者独自一人的情景,除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现他的孤单、寂寞的心境。

(2分)

例三:

这句写作者自己一个人在寂寥的隐逸道路中走,体现了诗人寂寞、孤独的淡淡的忧伤的心境。

(1分)

例四:

作者因为不满当时朝廷的黑暗,一个“惟”字更能强调作者走向了寂寥自然地隐逸道路,归隐大自然中。

(1分)

例五:

体现作者孤独一人,没有志同道远(合?

)的人,内心寂寞,希望有志同道远(合?

)的人来一起诉说心事。

(0分)

18题

有的考生不理解诗歌尾联的表现手法,答成“比喻”“拟人”“直抒胸臆”。

有的考生对课文注释不熟悉,后面两个空张冠李戴。

第二个空答成“孔子”“统治者”;第三个空答成“公孙策”“公孙术”“谢灵运”“赵子龙”者有之。

19题

学生答题概述:

解答这道题,一般要求先点出诗人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然后再分别阐述即可。

有的学生阐述时只谈“悲壮”“雄浑”一个方面,忽略了另一方面,导致答案不完整;有的考生不是分析诗人创造的意境,而是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答得最多的是“对比”、“映衬”等;有的考生甚至组织答案的语言表述问题多多,而这一点,是我们进入高三时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例一:

诗人将上下两句进行对比,悲惨的战争与壮美的三峡夜景相结合,渲染战争氛围,创造一种感时伤世,在战鼓声之下,作者无眠在河边的夜景壮美的意境。

(2分)

例二:

创造了一种雄浑悲壮的意境。

上句描写了五更时分,战鼓声声,战士们奋勇抗战的悲壮场面,下句则描写了星空下三峡美丽的夜景,将此二句放在一起,一悲一美,互为映衬,一个从听觉角度,一个从视觉角度,表达了诗人深沉悲壮的心境。

(2分)

例三:

此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战争场面,是作者所见所闻的传达,使读者有种置身于战争,亲身经历悲惨战争的体会,从而创造了真实的动荡年代的凄惨意境。

(1分)

例四:

上句写鼓角声的悲壮来直接描写悲惨的战争,而下句则是写动摇的三峡星河,是由于战乱而使之动摇的,间接描写了战争的悲壮,从而创造了一种悲壮、凄凉的意境。

(1分)

例五:

鼓角声、影动摇时诗人的所见所闻,通过听觉和视觉描写,仿佛使人置身于战乱之中和美景之中,创造出一种对战火不息(应该是“熄”),百姓受灾难,国家山河美景破碎的意境,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0分)

例六:

作者以动写静,通过描写鼓角声等痛切地表现出战争带来的灾难,同时也与三峡夜景作比较,更能形动生象(原卷表述)地表达战争带出了灾难和痛苦。

(0分)

第20—23题

一、评分细则补充

第20题:

“暝色”“孤月”各1分。

第21题:

“动静结合”1分,正确理解颔联1分,正确理解颈联1分,正确理解情感1分。

第22题:

“忧时”“无奈”各1分。

第23题:

用规定符号,正确断句一处得1分;错误断句一处扣1分,4分扣完为止。

在“初”后断句,不扣也不得。

二、答题情况

第20题

1.“暝”写错别字,将“日”写成“目”,或在“冥”上多写了一点。

2.找不到能表示时间推移的词,将“延”“次”;“延”“宿”;“延山径”“次水门”;“次”“宿”;“高斋”啊“水门”等词语都写了上去。

3.有些同学怕自己找的词不对,还特意在所找的词后面加上括号,再写上别的词,给老师出选择题。

第21题

1.不理解诗句意思。

例如把“鹳鹤追飞静”的理解为“鹳鹤在追逐飞行时时静悄悄的,没有声响”。

2.不理解诗歌所写景物的基本情调,乱贴标签。

例如“认为所写的夜景优美,静谧,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归隐田园的恬淡情怀”“生机勃勃,美丽的夜景”。

3.不理解鉴赏术语,乱贴标签。

例如“所写景物象征了战争或官场黑暗,运用了象征的写景技巧”“运用了炼字的写景技巧”“运用了拟人”“运用了比喻”“运用了对偶”“运用了对比”“运用了反衬”,尤以“拟人”为多。

4.自创“写景技巧”。

例如“运用了宾语前置句的写作技巧”“运用了名作状的写作技巧”“运用了在每个景物前面加上形容词的写景技巧”。

5.分析出的写景技巧和后面的赏析前言不搭后语。

例如“有动静相结合的特点。

将薄云和孤月对比,将鹳鹤与豺狼对比……”前面写结合,后面却分析二者对比的效果、作用。

第22题

1.此题答题情况较好,基本都能答出“忧国伤民”“无奈”“无助”等。

2.脱离诗歌,写套话空话。

例如“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时光流逝,功业未竟的忧伤”“思乡之情”“羁旅之悲”“渴望归隐田园”。

3.关键词写错别字。

“无奈”写成“无耐”非常多。

第23题

1.断在“初”后面的极多;许多学生只断了三处,被扣了1分。

2.“安亭”后的那一处断句很少有同学答对。

3.不理解“予”字,以致断在“予”后面的较多,不应该;断在“啜茗”后的也很多。

4.还有一些人竟在“竟日”的句号后面也划了一竖。

5.断句不用规定符号,有的用“逗号”,有的有“顿号”。

三、复习建议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诗文文本。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鉴赏术语。

3.加强科学训练,克服浮躁、投机的考试心理,提高考生的阅读品质。

第28题(写作)

一、题意分析

材料的关键词是“趣味”和“根底”。

考生必须围绕这两个词进行诠释、发散。

第一个发散点:

什么是趣味?

趣味包括哪些方面?

考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第二个发散点:

趣味做根底到底妥不妥?

除趣味外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人生根底?

趣味的反面是干瘪,是萧索、枯燥、寂寞、痛苦……这些有没有积极意义呢?

中国文化提倡要耐得寂寞,要吃苦拼搏,要在寂寞中做到轻财、律己、量宽、戒奢、清心寡欲;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敢坐板凳十年冷,任尔东西南北风”;需要“八风吹不动,独坐紫金台”的冷静与执著,提倡毅力与自制,提倡寡欲平淡,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诱惑。

过去,人们常常把“趣味”意识形态化,被当作“资产阶级情调”,正如诗人于坚所说:

“我们从小就告知,要使自己的一生有意义,语文老师布置作业,题目一定有过:

记有意义的一天。

这种教育构成了我们的基本结构。

而有意义的,又往往是意识形态所批准的部分。

这使人丧失了对无意义的、私人生活的记忆。

梁启超认为,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

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

这是不错。

但趣味的性质不见得都是好的。

譬如沉迷网络游戏,以取笑他人为乐,何尝不是趣味?

但从教育的眼光看来,这种趣味的性质当然是不好。

于丹说:

“生活需要一点悠闲的情趣,但情趣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生命中涵养而出的;情趣也不是在斗室里酝酿出来的,而是在天地间自然滋养而成。

情趣的养成,是对生命的唤醒,继而提升个人与宇宙间的通灵与感悟。

实际上,古代中国人是有他们自己的情趣的。

我们可以从古雅的古书装帧、精美的陶瓷器皿、韵味隽永的国画和一切未受现代影响的古玩中看到这些情趣的痕迹。

林语堂曾说,由于有丰厚的文化传统,我们中国人总是那么亲切、和蔼、活泼、愉快,那么富有情趣,又是那么会玩。

他们抚琴、下棋、品茗、赏花、打牌、看戏、唱戏等等,一派怡然之景。

人生之享受包括许多东西:

我们自己的享受,家庭生活的享受,山水、花草、树木等大自然形形色色的享受,此外又有诗歌、艺术、友情、聊天、读书的享受。

这些都是心灵交通的表现。

粗略说来,世间有三种趣味:

第一种,低级趣味。

庸俗情趣是平庸鄙俗、不高尚的情趣,它会使人经受不住不良诱惑,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精神颓废,不利于身心健康,并且有可能走向犯罪。

对低级、庸俗的文艺作品有兴趣和爱好,则表现了一个人个性的低级。

第二种,无趣。

张岱曰: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追求金钱权利无可厚非,然而一个人只知道追逐物质,没有精神上的追求和提高,旁人看起来便是一个极端无趣的人,一个经济动物。

社会应该警惕经济动物,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因为这样的人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努力的工作似乎创造了GDP,与此同时却破坏社会的安全、稳定和良性发展。

经济只能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部分,社会的健全发展需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文化的高度决定了社会发展的高度。

现在很多孩子,大学毕业了,却不知道自喜欢什么,要做什么,小小年纪就成了一个无趣的人。

原因就是兴趣爱好被忽略,人生缺乏了热情和动力。

 

第三种,高雅情趣。

高雅情趣是健康、科学、文明、向上的情趣。

它符合现代科学和文明的要求,也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它体现了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

高雅情趣能使人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能使人修身养性,经常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有益于身心健康。

高雅情趣可以拓宽人们学习和生活的领域,发展人的想象力,使人充满活力,有助于开发智力和激发创造力。

高雅情趣能催人上进,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使人道德高尚,使生活更加充实而富有意义。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趣味随着阅历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高深的学问,完善的理论体系,促进人类智慧的发展,更高的智慧决定了更高级的趣味,艺术水平也就有了更大的发展。

 

二、写作角度

考场上800文作文,时间有限,篇幅有限,因此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求选择一个小角度切入。

这个角度往往要小到一个领域的某个侧面的某一点,小了,才便于由事及理,以小见大。

对这则材料,或正面落笔,或反面剖析,或分析原因,或阐明结果……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关键是有生活,有想法,有自己思考的过程。

下面这些角度都可以视为切题:

第一类:

赞同梁启超观点:

培养生活趣味、享受生命乐趣。

闲情与雅趣

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幼儿教育等)

人有趣味情自深

看中国传统日常生活审美中的文人情趣

大师(文人)的雅好与真性情

当代功利主义对生活本真的破坏

阅读经典的是生命最根本的趣味

“玩”出大家

有趣味方能成就学问

汉字流露出的传统趣味与今人精神

美(禅)之趣乃人生根本

中国人无趣生活的反省

……

第二类:

反对赞同梁启超观点;趣味不是生命的根底,生命还有更有意义的内涵。

趣味仅是人生的附属,非根底

趣味主义让人“玩物丧志”

低级趣味也是人生根底吗?

枯寂无味乃生命根底

无味也是趣味(无趣之趣)

为趣味而趣味,趣味变成了娱乐、装饰

……

三、文体选择

选择了什么文体,则必须符合该文体的基本特征。

记叙文要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展现自己的心理和情感,融自己的思考于其中,不能缺少细节描写。

允许适当、合理的虚构,但虚构必须有生活的依据。

议论文说理是其本质特征,要善于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提炼观点,能够有条理地议论自己的观点。

在论述中,不止于“例证”,能展开“论证”,不停留于“怎么样”,能深入阐述“为什么”,辩证地分析、说理。

论证须合理,论证方法应用得当,推理合乎逻辑。

下面的问题应视为议论文的硬伤:

观点不明或骑墙,没有自己基本的立场。

以叙代议,铺排罗列素材,没有基本的逻辑分析。

堆砌名人名事,提不出有针对性的现实问题,没有现实感。

过多地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甚至展开生动的人物对话。

语言散文化倾向。

在同一个平面上堆砌材料,只有例子,缺乏论证。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说理是它的本质与根本。

在论述中,不止于“事例”,能展开“论证”,不停留于“怎么样”,能深入阐述“为什么”,辩证地分析,“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论证“合理”,论证方法运用得当,推理合乎逻辑。

论证结构一般有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和综合式等。

评卷时,教师不仅要看学生“写什么”,更要具体考察其“怎么写”(文脉层次、论据论证、语言表达等)。

四、存在问题:

1.没有抓住关键词,不理解“趣味”的含义。

.比如“人生观”、“根底”、“趣味”,并且弄不明白之间的关系,甚至还有完全抛开材料的。

于是出现了纯粹讨论“我们需要怎么样的人生观”、“人生的根底是什么?

”“怎样才算有价值的人生”等问题的文章。

“趣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含义是指使人愉悦、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如文学的趣味等。

另外它也可以是指爱好、情趣、旨趣或兴趣。

一些同学把“趣味”等同与“风趣”、“幽默”、“有趣”,对“趣味”的理解不透彻,将其窄化或泛化。

也出现一些牵强的解释或套作,将“趣味”偷换成“好奇”、“乐观”“志向”、“毅力”等,并有套题的嫌疑。

由此反映出我们平时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即:

对命题不进行必要的界定,以致表面上看在议论,其实没有明确的观点没有明确的立场,更谈不上议论的深刻。

2.脱离材料,另起炉灶写作。

误读“你同意这种看法么”:

或者说“不同意”,说完也不说为什么不同意就另立炉灶了;或者仿佛受到冥冥中暗示般,直接无视掉材料。

前者表面我们的学生在议论文“驳”的方面训练得不够,不知道先破后立更有力度;后者则反映出了学生对议论文题目中的材料的作用并不了解。

很多学生把梁启超的话“拿趣味做根底”抛开,直接表达自己对人生根底或对人生观的看法。

如“我认为人生要以快乐(乐观)做根底”,“梁启超用趣味做根底,我则拿坚持(道德、爱、宽容等)做根底”,“相对于趣味,我觉得人生更需要一份执着(谦虚、实干、责任、直面挫折等)”。

这种对于“为什么趣味不是根底”未做任何批驳和解释,直接以自己心目的关键词行文,使得文章的套作现象严重。

3.论证缺乏深刻度。

虽然能扣材料关键词“趣味”和“根底”展开文章,但是对趣味的展现多停留在个人生活经验或陈旧的古人事例(李白、苏轼、爱迪生、居里夫人)等,对趣味的意义理解空泛,如“趣味让动力永动”,“趣味让世态洞然”,“趣味让人更易成功”等。

4.论据缺乏剪裁,用例不典型。

举例论证时,例子叙说太长,过多运用叙述描写,且缺乏扣话题的分析。

堆积例子,并且不懂得取舍材料,导致论证无力;例子不能证明观点,生搬硬套。

比如“海上钢琴师之所以成功了,是因为他喜欢钢琴”等等;对例子不加分析。

用例不典型,主要体现在用自己或身边的同学为例子,插入大段的回忆。

而大段的回忆(叙述)又让文章的体裁模糊,不像议论文了。

5.语言和文体问题。

把议论文写成议论性散文不在个别,散文化的语句不在少数,必须引起老师与同学的警醒,尽快改变这种思维、语言习惯。

生造词句,貌似很有文化,其实不知所云,譬如“根以为乐”、“悦活人生”;有的同学喜欢用单音词,须知现代汉语以双音词表达为主,例如:

若——倘若。

——我们鼓励、倡导学生运用晓畅的现代汉语写作。

写作文像在回答政治题。

比如“我同意梁启超的看法”、“我不同意”,然后大段生硬地引用哲学教材里的话。

(评卷题组长)

(说明:

因时间仓促,以上分析可能存在不周,甚至错误,仅供各位老师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