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394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宁波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宁波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宁波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宁波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波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献综述.docx

《宁波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献综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波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献综述.docx

宁波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宁波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在文献的整理顺序上,笔者遵从人类认识的一般逻辑,从概念到判断再到判断的修正。

本研究设计的理论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

城市更新理论,文化创意产业,城市地理学理论,文化地理学理论,前人在这些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分别综述如下:

一、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综述

所谓“创意”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点子”、“主意”或“想法”,好的点子就是“好的创意”——“GoodIdea”。

这些“点子”、“主意”、“想法”一般源于个人创造力、个人技能或个人才华。

创意被认为不同于“智力”(intelligence),创意牵涉到综合的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它是“组合”:

将资料、观点、材料经过转换后,成为新而有用的组合。

它可以是一个新产品或新理论、解决问题的洞察力,或是为人欣赏的艺术品,应用广泛而多元化。

(佛罗里达,2003,p45)创意的基础是人的创造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性人人皆有,至少创造潜能人皆有之。

人的创造潜能的释放,主要依赖于人的自主创造意识和创造动机。

尽管迄今为止,专家对创造力的认识仍是众说纷纭,但基本都有一个共识,即创造力涉及到认知、人格和社会环境三个大方面,其中与个体相关的特征主要为认知和人格。

(蔡华俭,符起俊,桑标等,2001)

1、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

1994年,澳大利亚提出了建立“创意之国”(CreativeNation),并制定了相关的发展政策。

“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ies)概念也是首先在澳大利亚被使用,以标志由技术改变所带来的商业文化活动与新兴媒介之间接口的重要性。

它将这些活动的“企业活力”和它们与“新经济”之间的共鸣提到了前面。

(Cunningham,S,2002)有强烈危机意识的英国敏锐地感到了它的价值,立即派遣考察团赴澳,并于1997年提出把“创意产业”作为英国振兴经济的中心。

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推动,创意产业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就是产业融合的产物。

产业融合是由信息技术引起的一场产业革命。

20世纪90年代,数字化和通讯网络等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以及个人电脑普及所带来的匀_联网的广泛应用,推进了出版、电视、音乐、广告、教育等产业的融合浪潮,以这些技术为支撑的行业边界日趋模糊,创意产业也因此而具备了必要的发展条件。

与单纯依赖技术进步的高新技术产业不同,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还取决于创意阶层和富有创造力的杰出人才的积累规模。

美国学者佛罗里达“创意阶层(creativeclass)"论认为,创意部门的从业者是通过其思维而获取收益的,这是不同于制造业部门经由劳动或者服务业部门通过服务获得收益的卞要方面。

佛罗单达将创意阶层分为高级创意核心层和创意专业人群两类,前者活跃在计算机、数学、建筑工程、生命、物理和社会科学等学科专业领域,从事着教育、培训、艺术、设计、娱乐、体育和媒体等职业,后者则包括从事相关竹理、商业、金融、法律和高端销售竹理等活动的白领阶层。

2、创意产业的分类

创意产业概念乃政策制定及学术研究的全新概念,蕴涵于公共部门及社会文化形态互动的更广泛的意义。

(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2003)关于创意产业的定义有很多种,归纳起来有三种倾向。

第一种倾向是英国的定义,认为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英国根据本国文化资源丰富的特征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和相关电脑服务、电视广播等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

这一分类突出了创意产业的原创性,与文化特性。

所以,不少随后的跟进者认为创意产业即是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广创意产业时造成了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互用。

另外有学者强调创意产业的艺术性和创造性,与英国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大致相似。

如RichardCaves(2000)把创意行业定义为“那些生产包含实质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努力的要素的产品或服务的行业”。

第二种倾向是美国将创意产业等同于版权产业,认为它们是产品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经济部门。

创意产业的核心元素—娱乐软件、电影、电视、音乐发行、图书出版、视听和多媒体—被作为美国的“版权行业”分在了一组。

核心类版权产业的特征是创造有版权的作品或者受版权保护的物质产品,主要指对享有版权的作品的再创作、复制、生产和传播,如报刊、书籍出版业、电台和电视台广播业、录音节目制作及影视磁带出版业、电影制作、戏剧创作演出、广告业,还有计算机软件开发和数据处理等信息产业。

版权产业强调产业的创造性以及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依赖。

第三种倾向是关注从事创意活动的人并提出了创意阶层的概念,这一倾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学者佛罗里达。

他认为创意阶层,的主要特征,在于他们的工作是“创造有意义的新形式”。

创意阶层包括两大族群,一个是超级创意核心(Super-CreativeCore),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大学教授、诗人、小说家、艺术家、娱乐业人士、智库研究人员、分析师与其它意见领袖。

他们全心全意参与创意过程,产生可被转换或广泛应用的新形式或设计‘,例如可以广泛生产、销售与使用的产品设计,可以多方应用的原理或策略,或是可以一再演出的音乐。

除了核心阶层外,创意阶层还包括“创意专业人士”,他们在知识密集的行业工作,如高科技、金融服务、法律、健康医疗与商业管理。

这些人的工作涉及以创意解决问题、运用复杂的知识解决特定问题,因此需要接受正式的高等教育,以及拥有较高的能力。

这些人要为自己所做的工作思考、应用或结合一些标准程序以解决问题,还得运用大量的判断,也许经常要尝试一些新的办法。

创意人员如医师、律师或经理,经常要面对不同案例,或是测试、改良新技术,提出新的治疗或管理方法,甚至自己想出新办法。

佛罗里达实际上并没有直接给出他的创意产业的定义,但他的“创意阶层”概念却影响了许多学者对创意产业的认识与研究。

这三种倾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产业中的创造性活动。

从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涉及以下11个行业:

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时装设计、动漫设计、网络媒体、时尚艺术、影视制作、品牌发布、工艺品制作。

总体上看,创意产业只在北京、上海等一些沿海大城市出现了发展的端倪,在产业的研究上也相对延后与国外。

3、国外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

由十国内外对十文化创意研究的起点和重点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本研究对文献的整理分为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

不管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还是从近代史开始的中国,新兴概念的兴起一般都是“西风东渐”的结果,文化创意产业也不例外。

因此,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追溯还应从国外开始。

在国外,涉及“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文献中,有代表性的学者包括PeterHall,MichaelPacion,T.Jordan,H.Dblji,RichardFlorida,AllenScott等,他们对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构成要素、类型以及公共政策作了深入的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源于创意时代的来临。

佛罗里达(FloridaRichard,2005)从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出发,把经济发展分为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和创意经济时代四个时期。

他认为现在“创意时代”已经到来。

在创意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技术也不是信息,而是创意。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S.Nye,1996)认为,在信息时代,资本、自然原料、甚至土地都不再是主要的财富。

今天投资驱动型经济已经走到尽头,我们必须走向创新驱动型经济与知识驱动型经济的领域。

它需要新创意、新知识来推动。

RichardFlorida(2002)归纳了创意经济发展的“3T”理论,即:

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宽容(Tolerance)。

他同时认为,创意阶层(知识工作者、专业与科技工作者等)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他们将决定未来工作场所的位置甚至城市的繁荣和衰败。

二、城市更新研究综述

1、城市更新的内涵

城市更新(UrbanRenewal)的概念有两种内涵,一是特指1949年美国联邦政府《住房法案》中提出的全国性城市更新计划及其实践。

其目的是消除低标准和衰败的区域,为每一个美国家庭提供体面的住房和高品质生活,从而引发了持续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之久的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

另一种是广义的内涵。

城市更新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或其它需要(如政治、军事等)伴随着城市整个发展过程的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讲,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永不停滞的脉搏,是永不衰竭的动力。

城市更新涉及到城市系统的方方面面,涵盖了住宅、交通、环境、土地利用等诸多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社会工程。

1958年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城市更新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同意城市更新的目的在于根据对城市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对现有区域进行调整,从而有目的地改变城市环境,增强城市的活力。

2、西方城市更新的理论与实践及总结

现代意义上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始于1960年代、1970年代的美国。

为了解决城市空心化与城市贫民区的问题,美国联邦政府补贴地方政府对贫民窟土地予以征收,然后以较低价格转售给开发商进行“城市更新”。

这一时期,美国的城市更新早期在以形体规划(PhysicalDesign)为核心的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影响下采取对贫民区大规模、激进式的推倒重建的方式。

然而,大规模城市改造并不成功,相反还给城市带来了极大的破坏,1980年代后,美国的大规模城市更新己经停止。

总体上进入了谨慎的、渐进的、以社区邻里更新为主要形式的小规模再开发阶段。

60,70年代美国的城市更新引起了众多学者不同角度的反思。

L.芒福德指出:

“城市更新—只是表面上换上一种新的形式,实际上继续进行着同样无目的集中并破坏有机机能,结果又需治疗挽救”。

J·雅各布斯认为大规模改造计划是一种“天生浪费的方式”—耗费巨资却贡献不大。

在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J·雅各布斯指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主张“小而灵活的规划”(VitalLittlePlan)。

她将城市的最初生命力归功于未经规划、看上去杂乱无章的发展,并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通过对大街上日常行为的紧密观察,她发现创意在人类交往和邻里间的多方联系中诞生。

总结来说,她认为城市规划应该强调多样性,具体体现在土地使用上、居民和房屋的融合上、由路上行人和房屋所有者一起维护街道安全的地方区域所组成的连续网络上,以及面向公众、营造社区气氛的市政空间上(NeilBradford,2004)。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城市间激烈竞争,1990年代后城市更新具有了单纯改善内部环境之外的更高要求,即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以谋求更高的竞争能级。

这时候城市更新的目标是首先着眼于外部的竞争环境,然后再回头审视内部环境的差距和改造之策,特别是对于纽约、伦敦这些国际性城市。

这样的城市更新被更确切地称为“城市复兴”(urbanrenaissance)。

所谓城市复兴,就是对那些传统产业己经衰落,并且其社会、经济、环境和社区邻里也因此受到损失的城市,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在物质空间、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改善,再生其经济活力,恢复其已失效的社会功能,改善生态平衡与环境质量,并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

城市复兴者强调,社区必须满足人们两个方面的基本需求:

即人与自然的融合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1)城市更新绝不仅仅是旧建筑、旧设施的翻新,不仅仅是一种城市建设的技术手段,不仅仅是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经济行为,它还具有深刻的社会与人文内涵。

忽视社区利益、缺乏人文关怀、离散社会脉络的更新不是真正意义的更新。

(2)城市更新的成功有赖于建立一个真正有效的城市更新管治模式,即要有一个包容、开放的决策过程,一个协调、合作的实施机制。

只有将社区力量纳入决策与实施的主体之中,与公.、私权力形成制衡,才能保证更新效率、公平与目标的统一。

(3)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城市更新机制,政府的积极作用不可替代。

政府既要运用一些激励性政策吸引私有部门对城市更新进行投入,又要维护公众利益,为社区创造条件,在三方伙伴关系中起到协调、引导、监察和调解的作用,确保社区利益不为商业利益所吞没。

国外旧城更新的理论基本上是沿着清除贫民窟一一邻里重建一一社区更新的脉络发展,指导旧城更新的基本理念也从主张目标单一、内容狭窄的大规模改造逐渐转变为主张目标广泛,内容丰富,更有人文关怀的旧城更新理论。

国外的城市更新运动,在一开始受到以物质规划为核心的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深刻影响,具有代表性的有:

奥斯曼的巴黎改建,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芝加哥的城市美化运动以及CIAM的功能主义思想等。

在接下来就是人们对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反思,1961年,L.芒福得在其第20以人为中心,注意人的基本需求、符合人的尺度。

国外关于城市旧城更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在经历了许多挫折和教训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从目前看,旧城更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有如下发展趋势:

(1)旧城更新方式从大规模的以开发商为主导的剧烈的推倒重建方式转向小规模的分阶段的主要由社区组织的谨小渐进式的改善。

(2)旧城更新的重点从对贫民窟的大规模扫除转向社区环境的综合整治、社区经济的复兴以及居民参与下的社区邻里自建。

城市更新更加注重人的尺度和人的需要,“人本主义”思想对城市更新的影响与日剧增。

(3)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的内容从单纯的物质环境改造规划转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物质环境改善规划相结合的综合的居住区更新规划,强调规划的过程和规划的连续性,其主要内容是制定城市更新的政策纲领。

(4)旧城更新的思想转向可持续性发展。

这一思想已成为社会共识,逐渐被参与更新的各方接受。

今后的城市更新将更多地注重住房建设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2、国内城市更新理论综述

国内对旧城更新的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真正发展起来的,在旧城更新的原则、土地资产经营方式、经济和政策策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台湾1997年出台的《都市更新条例》(草案)中提出应将更新计划的基本目标、整体发展方向及对策、更新地区范围、土地使用分区及公共用地设施之调整、更新单元之划分等纳入都市整体发展计划。

对于实施方式、拆迁安置计划、财务计划、实施进度、效益评估、相关单位配合办理事项等都应该纳入更新规划内容。

吴良铺教授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认为应该通过持续的城市“有机更新”走向新的“有机秩序”即采用适当规模,适当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依据旧城固有肌理,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

吴明伟教授认为要从总体上对旧城区进行全面的研究,制定系统的旧城改造规划,建立明确的评价体系、目标体系和控制体系。

张杰先生提出了探求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小规模改造和整治的思路。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中提出城市旧区更新的总目标是提高城市旧区的环境质量和运行效率,建设富有特色的空间形象,并由此提出更新改造的四条基本原则:

①“以人为本”的原则,旧城更新改造必须满足活动参与者的需要,尊重人、尊重人的行为、尊重人的活动,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公共性活动;②“有机整体”的原则,应该认识到城市旧区是一个动态的整体;③“连续性”原则,要求更新与改造必须建立在严谨的、科学的、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延续和发展城市的历史文化;④“高效率”原则。

《新旧街区互动式整体开发一一我国大城市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一种模式》中提出土地和文化资产相结合的新旧街区互动式整体开发模式,通过新旧街区的经济、文化互动行为拉动整个街区发展,使土地开发首先在经济上获得成功,进而为文化资产的保护提供有力的经济保证,为大城市传统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出了一种可行方案。

《上海市中心城区新一轮旧区改造模式研究》中根据上海市中心旧区的特点,从风貌形态、功能使用、社区结构这三个要素的角度出发,将新一轮旧区改造模式分为六种类型,并分别从使用情况、改造思路、技术手段、改造途径等方面探讨各模式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郭春英在其硕士论文《哈尔滨市道外区旧城更新研究》中提出了旧城更新中的四种土地出让方式:

①利用参与土地招标拍卖的资格保证金进行旧城拆迁,后进行净地招标出让;②进行土地使用权预招标拍卖,利用土地出让金进行拆迁安置工作,在合同期限内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提交熟地;③进行生地招标、拍卖;④对生地实行挂牌交易。

陈伟在《旧区改造的城市土地储备运作机制》一文中介绍了上海市充分发挥市区两级政府在旧区改造中的主导作用,以市区联合收购储备、市场化运作的改造模式,坚持“整体规划、政策聚焦、以区为主、分类实施”原则,对拟拆迁旧区改造地块严格按照规划控制单元要求执行,在区域功能、交通需求、环境容量、人口疏导等方面加强规划引导、控制和管理,科学地进行开发统筹,统一调度、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形成各区县土地储备机构分工负责、高效推进、协调运转的旧区改造工作机制。

《城市更新:

超越物质规划的行动与思考》中提出城市更新的目标是全面的城市功能和活力再生。

城市更新行动要与都市区长远发展的总体战略相一致,城市更新中应当重视扶植与引入新的产业,应该充分挖掘该地区独有的文化与景观特色并将之创新提高。

此外,成功的城市更新必须依靠政府、市场与公众的合力,政府应当扮演积极、公正和诱导性的角色。

我国关于城市更新的研究主要是介绍西方的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如阳建强(1995)分析和探究了西方现代城市更新运动的思想渊源和政策演变,并对其发展趋向和基本特征作了阐述,揭示了西方现代城市更新运动的发展是一个由以大规模拆除重建为主、目标单一、内容狭窄的城市更新和贫民窟清理,转向以谨慎渐进式改建为主、目标广泛、内容丰富的社区邻里更新的发展过程。

(1998)研究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在实践与理论上的发展历程,曲凌雁讨论了美国城市更新进程,及其与社区发展,周晓娟介绍了西方国家城市更新与开放空间设计,黄鹤(2006)系统介绍了西方城市运用文化资源促进城市发展的相关经验,并提出了“回应居民的文化需求,回应地方的文化特色,这是中国城市在文化建设中的必然之路”。

理论上比较突出的是吴良铺教授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并运用于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吴良铺,1994)。

国内对旧城更新的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真正发展起来的,在旧城更新的原则、土地资产经营方式、经济和政策策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吴良铺教授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认为应该通过持续的城市“有机更新”走向新的“有机秩序”即采用适当规模,适当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依据旧城固有肌理,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

吴明伟教授认为要从总体上对旧城区进行全面的研究,制定系统的旧城改造规划,建立明确的评价体系、目标体系和控制体系。

张杰先生提出了探求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小规模改造和整治的思路。

综观国内旧城更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旧城更新单项实施机制研究较多,对更新实施机制的系统研究较少,尚未形成旧城更新实施层面的完整理论体系。

(2)研究成果往往侧重于宏观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宏观思路和宽泛原则,缺少微观层面的相应实施对策。

即或提出相关对策,但大多缺乏实证研究,现实的可操作性不强。

(3)按照旧城更新项目的实施顺序进行递进式研究的较多,采用城市规划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互动交叉的研究方法较少,研究思路比较程式化,研究成果前后脱节、缺乏必然联系。

(4)旧城更新的城市规划机制偏重对物质形态规划的研究(例如对城市设计、规划布局的研究),尚缺乏规划策划研究的相关内容,部分规划成果不能有效指导实践。

(5)在旧城新的实施机制中,土地资产经营机制属于研究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关于旧城更新中土地储备的融资方式、土地交易的具体操作模式等研究成果十分匿乏,形成了理论研究的瓶颈。

(6)对旧城更新运行保障机制的研究不够透彻、尤其是对政府的具体工作机制以及促进更新的政策机制的研究还需不断深入和完善。

在对国内外旧城更新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分析后可以看出,建立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加强具体实施对策的研究对旧城更新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站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城市多元发展的角度,结合旧城更新的工作环节和实际困难,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从微观层面加强城市规划、土地资产经营、运行保障等实施机制的互动研究,从而保证旧城更新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平衡,实现旧城更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

1、创意城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还于2004年发起成立创意城市网络。

该创意城市网络希望通过将创意城市联系起来,使它们可以在全球的水平上分享经验,专门知识,并训练企业能力和技术。

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报告认为,创意城市是充满着创新与探索的地方,在这里,新的创意不断涌现,各行各业的人们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发挥公众力量、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利益,共同为了创建一个更好的生活、工作、休闲家园而同心协力(NeilBradford,2004)。

佛罗里达的《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指出了创意是怎么改变人们的工作、休闲、交流和日常生活,对当今关于创意城市的讨论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他将视角集中在文化或艺术创新在商业界企业家精神与技术革新两者中的结合,并称这种协同对基于知识型生产是非常关键的,但这种协同只出现在优秀人才选择居住且通过网络正规碰面的局部环境中。

这种新经济关键的“创新环境”有三个条件。

第一,有发达的劳动力市场,能为空间接近的技术公司中、资本家中,大学及研究机构中的知识分子提供丰富的工作机遇;第二,有先进且吸引人的设施—环保的建筑环境,符合年轻专业人士的审美观,适合他们进行再创造;第三,都市文化受两方面决定,一是该城市对差异的接受度,二是反应在咖啡馆、酒吧、音乐、剧院、设计、时尚中的当地韵律和气息。

佛罗里达说只有在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城市中才会出现创意产业集群,才能富有想象力地重新使用都市空间以播种“创意”的种子。

Landry的《创意城市》(2000)一书是关于创意城市理论的权威著作之一。

他认为创意城市的概念是“描述的一种新的城市规划战略方法,检视人们如何在城市中以创意的方式进行思考、计划与行动。

该书探索我们如何可以透过驾驭人们的想象力与天分,使我们的城市更适合居住与更具活力”。

2、关于创意产业与城市更新互动的研究

创意产业因为适合在城市的中心区发展,同时由于它的意象与文化价值,所以与城市更新的互动作用较为明显。

创意产业概念提出后,如何利用创意产业推动城市更新就成为了研究者与实践中的重点。

研究中主要关注了城市更新中文化与艺术的作用问题、利用城市建设的文化“旗舰”项目带动城市旅游业的问题、以创意产业推动工业建筑遗产的再利用问题。

业发展的最重要障碍”。

这对我们的研究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关于城市大学周边创意产业集群区域的城市更新问题,美国学者G.Bugliarello通过大量个案研究,对高技术园区与大都市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是这类研究中最近的一个颇有意义的发展。

他以纽约的知识园区Metrotech为例,提出大都市区中的知识园区作为新的增长点和复兴点,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模式,将对城市结构的演变产生重大作用。

这种演变的中心是区位因素的变化,这种变化总结自知识园区的空间结构:

以院校、研究机构为核心,与政府、产业、公共团体协同运作,在周围形成一个新的城市发展空间。

因此未来的大都市空间结构可能以此为模式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