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庄中学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362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3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庄中学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兰庄中学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兰庄中学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兰庄中学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兰庄中学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庄中学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

《兰庄中学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庄中学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庄中学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docx

兰庄中学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兰庄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2.下列中,哪项不是生物圈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例子()

A.各种环境因子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使生物产生适应性

B.光合生物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大气的无氧气状态,并逐渐形成富含氧气的大气和对生物有保护作用的臭氧层

C.氧气的积累是需氧型生物出现和大发展的前提条件,需氧型代谢使生物的生命活动更加活跃,进化速度加快

D.地壳中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

3.下列生产实践措施不是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是()

A.人工合成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B.控制日照时间以控制开花时间

C.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棉铃虫

D.利用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作物田地中的双子叶杂草

4.菠菜在春末夏初开花而菊花在秋季开花,这主要是受什么的影响?

()

A.日照长短B.日照强弱

C.雨水多少D.温度高低

5.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电灯,这样做的是利用了土壤动物具有趋光性的特性

D.土壤中的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6.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作小生态瓶,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

下面设计生态瓶应遵循的原理中,不合理的是()

A.瓶内应加泥沙提供分解者

B.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D.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合理搭配

7.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和分解者(微生物)。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b+dB.a>b+dC.a<b+dD.a<c+d

8.右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该图可以说明()

①.该图主要体现的是碳元素的循环

②.A与B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③.图中的生理过程②全在线粒体中进行

④.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A.①④B.②④C.①②D.①③

9.在碳循环中,生物之间碳的传递形式是

A.CO2B.碳酸盐C.有机物D.化石燃料

10.森林中的鸟类一般有垂直分层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A.光照强度B.食物类型C.森林丰富度D.温度

11.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B.寄生生活在动植物体内的所有细菌都属于分解者

C.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链的条数越多

D.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少

12.切叶蚁中体型较大的蚂蚁将叶片咬下运回巢穴,交给体型较小的蚂蚁咬成小片,后者再交给体型更小的蚂蚁咬成更小的片。

以此类推直至叶片被咀嚼为糊状,然后切叶蚁将叶糊平铺在巢穴中“养殖”真菌。

真菌可以分解叶片中坚韧的组织,切叶蚁则以真菌为食。

切叶蚁体表覆盖一层链霉菌,该菌可抑制本巢穴真菌寄生物的大量繁殖。

由此能得出的推论是

A、“植物→真菌→切叶蚁”构成一条捕食食物链

B、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C、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组分之间完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D、蚂蚁能长期控制巢内真菌寄生物是共同(协同)进化的结果

13.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保护者研究该地区藏羚羊的数量变化和繁殖情况,他们的研究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

A.个体B.种群

C.群落D.生态系统

14.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1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①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一般情况下

,次级消费者增加1kg,生产者至少增加100kg

C.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16.在一个多变的生态系统中,下列生存机会最大的种群是

A.个体最大的种群B.个体最小的种群C.个体差异最多的种群D.个体差异最小的种群

17.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食物的摄入量,f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c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有机物

C.d中能量均未被该营养级生物同化

D.为提高羊肉的产量,应该提高图中c/a的比值

18.科学家将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盛在含有培养液的试管中混合培养,试管中有好氧细菌和酵母菌,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

实验过程中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形曲线

B.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都是随机分布的

C.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D.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试管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

19.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c点后,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一定是乔木

B.图中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图中0→a阶段,群落中不存在分层现象

D.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2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防治的是()

A.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棉铃虫B.利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

C.用黏蝇纸捕捉苍蝇D.瓢虫捕食蚜虫

21.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

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22.右图a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将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为图b中的()

2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光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2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A.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B.并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特征

C.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D.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人类活动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但可以改变演替速度

25.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0kJ

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15%

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2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

B.伯劳鸟和袋鼬只存在捕食关系

C.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

D.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

27.硅藻是单细胞的藻类,硅酸盐是硅藻生活必须的营养物质,将两种硅藻——星杆藻、针杆藻混合在一起培养时,种群数量及硅酸盐含量的变化如下图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星杆藻和针杆藻之间是捕食关系

B.硅酸盐浓度高时星杆藻繁殖速度快

C.针杆藻对硅酸盐的吸收能力弱于星杆藻

D.通过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估算硅藻的数量

28.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a→b→c,根据能量流动原理可以预测

A.a比b具有更大的个体体积

B.a比b具有更多的个体数

C.b比c具有更广阔的生存区域

D.b比c具有更大的有机物干重

29.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樟树、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B.水稻田中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洞庭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30.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③该杂草地物种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

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⑤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

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③⑤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

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

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

回答问题:

(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强、减弱、不变)

32.请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问题:

(1)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都不断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又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这就是生态系统的,其特点是具有性。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100%地流向下一营养级,原因是。

一般来说,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

(3)大多数昆虫中,雌虫能释放性外激素吸引雄虫前来交尾,性外激素属于生态系统信息种类中的信息,这说明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在农业生产中,可利用此原理扰乱害虫的雌雄交配,从而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破坏,这种防治技术属于防治。

33.我国古代就已发展出的桑基鱼塘,其生产方式是:

“以桑叶喂蚕,蚕粪养鱼,塘泥肥桑”。

请回答:

(1)在某一批家蚕饲养过程中,如果投放的桑叶总能量为A.,到结茧之前,这批家蚕的蚕体所具有的总能量为b。

则能量A.减b主要包括等;如果把其中的鱼塘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那么从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有

(2)桑基鱼塘生产方式比单纯养鱼或栽桑的生产方式好,主要原因是:

②等;此外,还可以避免蚕粪等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3)在桑基鱼塘生产方式中,合理控制各个环节的生产是必要的。

如果在一个较小的鱼塘中一次投放过多的蚕粪,将造成鱼塘水质的污染。

若污染较轻,则一段时间后,水质可以逐渐好转,这是因为;若污染较重,则可能导致塘中鱼类死亡,其直接原因可能有等。

34.下图是某一资源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增长曲线图,请回答:

(1)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____型。

(2)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________。

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____。

(3)该种群的增长速度由缓慢逐渐加快是在迁入_____年后开始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后____年开始的。

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

(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动物中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以上?

______。

(5)若该动物是一类食量很大的啮齿类动物,容易破坏植被,为避免对新环境造成破坏,应在点开始防治。

35.研究人员对某淡水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此湖泊中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一个________。

此湖泊不同水层分别分布有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这种分布体现了群落在________上具有分层现象。

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湖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主要通过________调节。

若该相对稳定的湖泊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表所示。

已知此生态系统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

假设在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

种群

0.0028

0.027

0.027

0.35

0.34

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2分)

(3)由于湖泊上游污染严重,工作人员在湖水上游修建了厌氧沉淀池等,污水先经沉淀处理,其主要通过池中的________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物被植物利用。

此湖泊的污染和治理体现了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和速度.

(4)下图乙中a-d表示藻类和鲢鱼能量流动过程中不同去向能量的相对值,若c1=a2+b2+c2+d2,则从藻类到鲢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参考答案

1.D

【解析】丰富度是种群的多少,就是有多少种动植物.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方法是调查一种生物的数量多少。

答案D。

2.D

【解析】

3.D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传递应用;性引诱剂的重要作用是引诱异性个体交尾,生产中常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降低害虫种群密度;植物的开花需要一定时间的光照,分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等,利用植物的这一特点,创造长日照或短日照条件,可以使植物提前或延后开花;“黑光灯”可以发出较大剂量的紫外线,用来引诱一些对紫外线敏感的害虫,进一步将其杀死;生长素类似物如2,4—D等是人工合成的具有一定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它不能在生物体外自行传播,所以,它的使用不属于信息传递。

4.A

【解析】

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

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电灯,这样做的是利用了土壤动物具有避光性的特性来进行的。

C错。

故本题选C。

6.C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合理搭配。

在光照条件下,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同时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氧气和食物,泥沙中含有分解者,可将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瓶内物质循环,生态瓶保密封,不能向瓶内通气,故选C。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能量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还有部分能量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以及未被利用;所以有a>b+c+d;故选B。

考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点评: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推理能力,平时应该加强训练。

8.A

【解析】从物质循环的过程,可以判断A是生产者,B、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不可缺少的成分是A、D,过程①主要是指光合作用,过程②③是呼吸作用,在细胞质的基质和线粒体中进行。

9.C

【解析】

10.B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为生物群落结构。

动物的分布主要受到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的影响,因此森林中的鸟类一般有垂直分层现象与食物类型有关。

1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有关内容。

寄生生活在动植物体内的所有细菌都属于消费者,B错。

故本题选B。

12.D

【解析】

试题分析:

依题意可知:

真菌属于分解者,而捕食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所以“植物→真菌→切叶蚁”构成的不是一条捕食食物链,而是一条腐生食物链,A项错误;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属于同一物种,他们之间的关系属于种内互助,B项错误;能量流动的范围是各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因此该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组分之间能完成能量流动,但不能完成物质循环,C项错误;蚂蚁能长期控制巢内真菌寄生物,这是二者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即是共同(协同)进化的结果,D项正确。

考点:

本题以“切叶蚁”为情境,考查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答案】B

【解析】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保护者研究该地区藏羚羊的数量变化和繁殖情况,他们的研究属于生

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种群。

【考点定位】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14.B

【解析】

试题分析:

甲幼年个体偏多,老年个体较少,为增长型;乙幼年个体偏少,老年个体偏多,为衰退型。

B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5.C

【解析】①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即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故A项错误;一般情况下,次级消费者增加1kg,求“至少”消耗生产者的量应按20%传递效率计算,故生产者至少增加1÷20%÷20%=25kg,B项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只能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流动,C项正确;因为②同化量先要满足于次级消费者自身的呼吸消耗,所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②不可能等于③+④,即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名师点睛】1.能量传递率的计算方法

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约10%的能量流入到下一营养级。

计算方法为:

能量传递效率=

×100%。

2.能量传递的相关“最值”计算

(1)如食物链A→B→C→D

①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则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M÷(20%)3,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M÷(10%)3;

②已知A营养级的能量为N,则D营养级获得的最多能量=N×(20%)3,最少能量=N×(10%)3。

(2)在某食物网中,确定生物量变化的“最多”或“最少”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6.C

【解析】个体差异最多的种群,也是适应环境能力最强的种群。

17.D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a表示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C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散失的能量,故A、B、C错。

为提高羊肉的产量,应该提高图中摄入量c与储存量a的比值,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8.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分析,细菌每20min就分裂繁殖一代,则Nt=m×2n,其中N代表细菌的数量,n表示第几代.

解: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细菌繁殖遵循J型增长曲线.T小时细菌繁殖代数为3t,则种群的数量为m×23t.

故选:

D.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19.A

【解析】从图示可知,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培养在有限的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形曲线,A正确;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故大草履虫应分布在培养液上部,袋装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随机分布,B错误;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分别以不同生物为食,二者没有食物上的竞争,而生存空间相同,说明依然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标志重捕法适合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培养液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用血球计数板进行估算,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20.C

【解析】

试题分析:

A.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A正确,不选。

B.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自身同化能量,去路包括在⑥途径中;B正确,不选。

C.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不可以循环利用的;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D正确。

考点:

能量流动图解。

点评:

本题考查相对综合,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

21.D

【解析】由于山区坡地水资源短缺,c点后,不一定能演替成乔木,A错误;图中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图中0→a阶段,群落中有多种生物存在,也有分层现象,C错误;图中b→c阶段,物种①不断减少甚至消失,而物种也下降但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故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22.C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对生物防治的认识.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常用的生物防治有以菌治虫、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三大类.

解: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大致可以分为以菌治虫、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棉铃虫、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属于以菌治虫;瓢虫捕食蚜虫属于以虫治虫,用黏蝇纸捕捉苍蝇不属于生物防治.

故选:

C.

考点:

生物防治.

23.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出生率的计算应该是20%,自然增长率是10%,故A错误;雌雄比例接近1:

1且婚配制度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较高,故B正确;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故C错误;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使得种群密度增加,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24.A

【解析】

25.B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阳光属于非生物的能量,故A错;硝化细菌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故B正确;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故C错;蚯蚓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分解者,故D错。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