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强化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7178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强化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政治强化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政治强化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政治强化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政治强化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强化班.docx

《政治强化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强化班.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强化班.docx

政治强化班

哲学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一般默指广义上的定义):

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学说以及各国的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2、三大主要理论内容(注意不是全部):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介)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归宿)。

其全部内容涉及到文化、军事、历史等诸多区域,博大精深。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法国里昂运动、英国西里西亚运动和德国的宪章运动,三大工人起义均以失败告终,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是结论。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

1、辩证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代表劳动阶级的根本利益

3、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最根本的特征是实践性、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指示的概括和总结,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哲学与世界观:

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

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将永远发展,也就是说只要有时代,就会有对时代的总结,因而就会有哲学,到共产主义的时候哲学会没有阶级,看一下两句话:

哲学是有阶级性的(√)一切社会中哲学都有阶级性(×),一般是默认不能达到共产主义的,因此第一个是对的。

而正是因为哲学有阶级性,所以属于社会意识(有阶级的思想、观点)的范畴,而物理、化学等,由于不具有阶级性,所以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

物质与意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第一性问题或本原问题;另一个是同一性和可知性问题。

首先应该区分同一性和统一性的关系:

同一性是指永远一致,也就是可知性,因此通过可知性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而统一性是指最终归结为一种存在,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形式的,将物质和意识统一,则称为一元论,根据对第一性问题的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第一性,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而唯心主义则强调精神第一性,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二元论则强调二者均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心和唯物主义的矛盾,但最终陷入二元论。

另外,唯物主义全部坚持可知论,而唯心主义部分坚持可知论,部分坚持不可知论,因为可知论是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若认为物质向意识靠拢,实现同一,则为唯心主义,反之则为唯物主义。

例如,康德的唯心主义则坚持不可知论,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则坚持可知论。

(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和反映论和先验论是一一对应的)

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社会历史观领域也有自己的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指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包括人、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各种财产、知识等,只是庞大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因此物质远远大于社会存在,脱离社会,物质仍然可以存在,但是由于意识不能脱离人类存在,所以社会意识就是意识,也就是说任何意识都是社会意识。

4、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根据世界存在状态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和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三大发展阶段。

注意,由于近代的唯物主义都是形而上学的,所以不存在近代唯物主义辩证法。

5、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两大统一(在实践性的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注意以下发展过程:

黑格尔(唯心主义、辨证论、可知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形而上学),以总结后形成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结合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史观的发现,于是,形成了完整的、彻底的唯物辩证法。

注意以下说法:

唯心主义的最后的避难所是历史观,旧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唯心的,在辩证史观的发现后,才有了彻底的唯物辩证法,也是马哲出现后才有了维新历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斗争。

(二)、物质的客观存在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特点: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应。

(特点:

揭示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2、人类意识的产生经过的三次有决定意义的转变:

第一次是从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第二次是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第三次是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其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正是由于这样的发展过程,决定了人类意识和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所以说“一切物质都有类似人类感觉的反映特性”。

3、意识的本质:

是客观物质的主观映像,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的反映,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首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则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来源),其次,意识的内容只能来自物质世界,脱离了社会实践,不接触客观对象(意识的来源),意识就不会自动产生。

从意识的本质上看,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因为意识是物质的活动,意识的本质是物质,因此说物质和意识的区别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绝对性表现在从本原上看,物质是第一性的,而意识是第二性的,相对的是从本质上看,意识的本质也是物质。

所以,注意一下说法: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超过这个范围就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即本原上)。

4、庸俗唯物论的错误认识:

把意识看成是“人脑的分泌物”,它完全否认了人类意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否定了人类意识的主观性和选择性,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殊表现。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形而上学的五大差错(孤立的观点、静止的观点、片面的观点、外力论以及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列宁物质定义的提出,由于把握住了万事万物多样性的最高共性----客观实在性,真正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从而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也就是正确的处理了物质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此外,它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而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误把物质结构的某一层当做永恒不变的本原,否认了具体物质形态的无限可分性,没有真正处理好物质存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

(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并列):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相互依赖,首先,物质离不开运动,任何物质都是处于运动之中,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不存在绝对静止的实物,其次,运动也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需要物质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2、静止的含义:

是标志物质运动处于相对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有两种表现:

一是特定的物体之间没有发生机械位移;二是物质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质变。

承认量变一定属于辩证法。

(×)因为承认量变就是承认了静止,可能属于形而上学而非辩证法。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一方面,它们相互区别,这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另一方面,它们还相互联系,运动的存在和认识不能完全脱离静止,静止也是运动的特殊存在状态,二者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比如,运动的物体其组成部分之间一般是相对静止的,而且运动的物体往往处于相对稳定的量变状态。

4、时间与空间的含义及特点: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时间具有客观性和一维性或者不可逆性,空间具有客观性和三维性的特点,空间一般被认为是可逆的。

5、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性,时间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失控的相对性是指具体事物失控的特性是可变的,人们关于时间空间的观念也是变化发展的。

6、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

(√)在由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所构成的物质世界中,物质是主体,运动、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的存在方式,都有客观性。

7、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一种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虽然在自然关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但在历史观上却把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归结为某种精神要素的作用,如个别历史人物或者理性、智慧、教育等精神要素的作用,因而导致了唯心史观,因为是一种不彻底、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8、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整个客观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本质上认识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手段、对象、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是一种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社会物质性。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而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是人类改造自然系统中的物质力量,这就决定了生产方式必然是现实的、客观的物质力量。

----马哲是唯一能动的唯物主义(首次提出了实践观);马哲是唯一彻底的唯物主义,首次统一了唯物自然观和历史观。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1、实践的含义:

是指人们有目的的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其含义有两方面:

意识时间使人变革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区别于思想、意识的一般本质;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能把人的目的、理想、指示、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2、实践的本质:

实践主体人运用时间中介作用于实践客体的能动的物质活动,构成了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正是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生产工具,才最终是人最终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

3、实践活动的三大基本特点:

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实践高于认识的特点:

直接现实性。

实践作为一种物质活动,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能够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有效改造,因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而人们的认识(有目的的意识),是一种思维推理活动,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现实,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因而“意念移物”是错误的,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带有主观唯心(主观唯心以人的意识为本原,客观唯心以人以外的意识为本原,如神)的色彩。

5、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践。

在阶级社会中,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集中体现为阶级斗争。

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表现: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人的本质力量也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时间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自身。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联系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中介:

实践既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表现: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定义:

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主要特点: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Eg:

有人认为,任何事物之间内部都有因果关系。

(×)因为事物内部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主观的对其强加任何关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定义:

发展是指事物有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是一种特殊运动,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但是运动不都是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

新事物代表事物的发展方向,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丧失了其必然性,正趋于灭亡;新事物是建立在对旧事物进行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因而由于旧事物;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能满足人民群众利益的需要,因而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3、新事物发展道路曲折性的原因:

一方面,新事物在刚出现时往往是不完美的,有这样那样的缺陷,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旧事物为了维护其利益必然对新事物进行打击、报复、压制或者破坏。

这两方面决定了新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4、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所谓过程,是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就其形式来说,是指事物在时间的持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上的交替。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无限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整个人类社会有生有灭(×),我们说的事物,一般是指具体的事物,人类社会是有声无灭的。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内容:

主要包括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辩证法的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本性和共性、一般和个别等多对矛盾范畴)三部分。

2、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原因: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与源泉与动力;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夸大外部作用,否认内部矛盾)斗争的焦点。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的区别: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思维推理过程中,由于违背形式逻辑的规律而产生的一种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状态,而唯物辩证法中所谓的辩证矛盾是指事物间或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它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们无法消除的(即使当前的矛盾消除了,也会有新的矛盾产生)。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即在某些方面的一致)和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形式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列):

一方面,他们的含义有明确的区别,而且矛盾的斗争性的存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同一性的存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另一方面,两者又有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

矛盾的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矛盾斗争性的存在都要以同一性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任何斗争性都以统一体的存在为前提,没有共同利益的双方是不对有斗争的。

第二,矛盾的同一性也离不开斗争性,任何同一性都以斗争性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不可能完全相等,脱离了斗争性的同一性也是不存在的(没有百分之百的朋友)。

结合分析:

国共关系

4、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

矛盾同一性的存在使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赖而存在,缺一不可;矛盾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对方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同一性规定了矛盾双方转化的基本趋势,就是向对立面转化,矛盾双方的转化不可能超出矛盾同一性所规定的范围,而只能从一个对立面转向另一个对立面。

结合分析:

WTO

5、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在事物发展的量变阶段,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矛盾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转化,为事物的转变准备了条件;在事物发展的质变阶段,矛盾斗争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促进旧事物向新事物转化。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普遍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矛盾分析法,不应该回避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方法论指导意义

矛盾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中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内部的双方都有各自的特点。

矛盾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不同事物中的矛盾各不相同,因而我们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的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方针,而不是套用苏联的以城市为中心。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列关系):

在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主要矛盾。

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并列关系):

针对同一个矛盾的内部

6、抓重点(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抓主流(在看待事物性质的时候,首先要看矛盾的主要方面)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并列关系):

是绝对与相对、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一方面,两者相互区别。

个性、特殊性比共性、普遍性丰富生动;而共性、普遍性比个性、特殊性要普遍深刻,普遍性不能完全包括特殊性,共性不能完全包括共性。

(说明:

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成反比,规定性越少,范围则越大,内涵越少)。

所以我们说个性远远大于共性,因为个性的范围小,内涵多(一般默认比较内涵)。

另一方面,两者又相互依赖。

首先是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脱离特殊性的纯粹的普遍性,其次,特殊性又包含了普遍性,没有脱离普遍性的纯粹的特殊性,最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普遍性可以转化为特殊性,特殊性可以转化为普遍性。

认识事物的正确道路,就是从特殊到普遍再到新的特殊的过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是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质与属性

质是把一切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质是客观的、多样的,与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即质和事物变化相一致)。

事物的质作为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往往也是多方面的。

而且事物的质作为一种内在规定性是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在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质,称为属性。

2、量的含义与特点

量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水平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也是客观的、多样的。

量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因为虽然是无在梁上有了变化,但事物的性质并不一定改变,因而事物量的变化和事物性质的变化不是一致的。

3、度与关节点:

度是指事物保持质不变的量的活动范围,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关节点是指事物保持质不变的量的极限值。

可见,度的两端是关节点。

4、质变和量变的区别:

根本的区别不在于形式上是否显著,也不在于变化是否激烈,而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原有的统一体是否破裂。

量变是一种渐进性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体还没有破裂,事物的变化还在度的范围之类。

质变则是一种显著的、突然地变化,是原有连续体的终端,统一体已经破裂。

5、质变和量变的关系(并列、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渗透):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无限发展;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和质变不是纯粹的,而往往是相互渗透的,质变中有量变,量变中有质变,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的质变,例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没有纯粹的质变(√)即使开始了质变,只要有先有后,就有量变。

6、反对左倾与右倾错误:

在我国革命与建设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既要反对量变不具备条件时急于质变的左倾错误,又要反对条件具备时不敢质变,贻误战机的右倾错误。

Eg: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对于我国现阶段所处的情况,宣扬自有资本主义属于右倾主义错误;坚持计划经济属于左倾错误(坚持左的错误也还是左的错误!

);实行计划经济是左倾错误;苏东剧变(变回了资本主义)属于右倾主义错误;老红军易犯左倾错误;留学回国的青年学生易犯右倾错误(推崇西方自由资本主义)

左倾错误过于夸大了能动性,是唯心主义的错误;右倾则贬低了能动性,属于形而上学的错误。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肯定和否定

肯定或肯定方面是事物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否定或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体。

但是不能说,肯定方面就是利于事物发展的方面。

对病人来说,体内存在健康和病态的矛盾,此时,病态属于肯定方面,显然是不利于病人健康的。

2、辩证否定观的主要内容:

事物发展主要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辩证的否定是在内部矛盾推动下事物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发展;辩证的否定既是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一种扬弃的过程,即发扬和抛弃、肯定和否定、克服和保留、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

3、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主要缺陷:

夸大外因的作用,否定内因的作用,从而导致外力否定观,把否定的动力主要看成是外部矛盾的推动;盲目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不能正确的、辩证的认识到否定应当是一种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一种辩证的过程。

(“复古主义”是肯定一切传统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完全否定了传统文化,是形而上学的错误。

4、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否定之否定形成的肯定要高于肯定,是一种新的肯定,是对之前的否定的发展):

事物的发展是有周期性的,在每一个周期内都要经历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两个过程。

在每个周期内都要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5、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螺旋式上升或者波浪式前进):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首先,前进行的原因是,在每一个周期内事物的发展经过的两次辩证的否定,使后一个阶段优于前一个阶段,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前进行性;其次,曲折性的原因:

由于事物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在每个周期内,虽然有前进和上升,但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总是要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点(会呈现之前的特点,但有不是完全重复的),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

6、在事物发展道路问题上的直线论(完全否认曲折性,容易导致盲目乐观和左倾冒险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表现)与循环论(夸大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完全否认其前进行,看成了绝对意义上的循环,容易导致消极等待,悲观失望等否定人类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1、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含义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处的一种联系、运动、发展和矛盾的状态,包括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式呈现出来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则是指人们的认识和思维活动的辩证法,也可称作改变辩证法,是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2、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反映客观辩证法,会随着客观辩证法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因果联系及其方法论指导意义:

因果联系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其中,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式辩证的,既区别又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并列:

依赖、转化和作用的关系,原因作用于结果,结果对原因反馈,反作用于原因)

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和确定不移的时间顺序:

原因必然在先,结果必然在后。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指导意义

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性质和趋势,偶然性则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的性质和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