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对勾高考一轮生物阶段综合测试6必修3第46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6966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对勾高考一轮生物阶段综合测试6必修3第46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红对勾高考一轮生物阶段综合测试6必修3第46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红对勾高考一轮生物阶段综合测试6必修3第46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红对勾高考一轮生物阶段综合测试6必修3第46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红对勾高考一轮生物阶段综合测试6必修3第46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对勾高考一轮生物阶段综合测试6必修3第46章.docx

《红对勾高考一轮生物阶段综合测试6必修3第46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对勾高考一轮生物阶段综合测试6必修3第46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对勾高考一轮生物阶段综合测试6必修3第46章.docx

红对勾高考一轮生物阶段综合测试6必修3第46章

阶段综合测试(六)〈必修3第4~6章〉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为100分。

考试时间为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标志重捕法、样方法等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D.在白化病家族中,调查白化病的发病率;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白化病的遗传方式

解析:

调查白化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白化病的遗传方式,可在白化病家族中根据遗传规律进行分析。

答案:

D

2.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解析:

根据曲线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存活率逐渐减小,说明种群中个体数量越少,越有利于生存,因此a代表的种群营养级较高,个体数少,但个体一般体型较大;同时也说明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种群密度超过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种内斗争逐渐加剧,因此d点时并非最剧烈。

D项中“竞争”一词也有误,竞争指的是种间关系,而本题强调种内关系。

答案:

D

3.如图甲、乙分别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f点,ac段可看成“J”型增长

B.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

D.根据“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Nt=N0·λt,可推知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率不能用乙图表示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识图能力。

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最快,对应乙图中的f点,但ac段有环境阻力,不能看成“J”型增长,A项错误;乙图中g点种群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将不再增加,B项正确;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可以保证持续高产,C项正确;模型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设定时间段前种群数量的倍数,故种群增长率为固定值,D项正确。

答案:

A

4.下图中a→d分别表示不同的指标,M表示某种指标的相对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石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为a→c→d→b

C.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在一段时间内,若c种群数量增加,则d种群数量下降,a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D.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解析:

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则其营养级之间的关系应该是b→d→c→a,因此在一段时间内,若c种群数量增加,则d种群数量下降,a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斗争最激烈的一定为b种群是错误的,例如同样的一个环境中老虎和蚂蚁。

答案:

D

5.下列有关食物链和生物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链就越多,其抵抗力稳定性也越高

B.如果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

C.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同一种动物可能占多种营养级

D.生态系统中引入的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对象是种群而不是个体,与个体数量没有直接的关系;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干旱环境只是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盲目引进外来物种会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

C

6.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④增多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

C.甲、乙种间关系的调节还需要信息传递的作用

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

解析:

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而④是分解者的呼吸作用;该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故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分析题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初级消费者,两者的种间关系需要通过信息传递进行调节;细胞呼吸产生的CO2能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答案:

A

7.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当一种生物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生物时,则同化量各占一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了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

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3条

D.如蛇要净增重1千克,则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3500千克

解析:

该图包括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等、分解者细菌构成了完整的生物群落,食物链共有3条:

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

蛇为最高营养级,如蛇增重1千克有0.5千克来自螳螂,有0.5千克来自黄雀,则消耗绿色植物最多为:

=500千克、

=2500千克与

=250千克,共需绿色植物最多为3250千克。

答案:

D

8.下图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后所发生的三种可能变化,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因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能呈“J”型增长

B.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

C.形成曲线Ⅱ后,若建立保护区可以提高该种群数量

D.形成曲线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

解析:

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该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A正确;由曲线Ⅰ可知,种群环境容纳量比原来略有减少,这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可能受到轻度破坏,B正确;形成曲线Ⅱ后,该种群数量减少,如果建立保护区,可以增加该种群的数量,C正确;形成曲线Ⅲ不可能是该种群的天敌数量增多,天敌多不会导致一种群完全消失,D错误。

答案:

D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的生物

B.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C.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D.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不仅可来自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还可来自于无机环境,例如湿度、光照等,A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或不同物种之间,而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起作用,所以B错误;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C正确;一定限度内,食草动物吃草有利于草的更新和分蘖,D错误。

答案:

C

10.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

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

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

解析:

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散者利用的能量,B错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100(摄入量)-20(粪便中的能量)=80,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倒推出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A正确;题图仅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并不能得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无法计算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选项D将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等同于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错误。

答案:

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15分)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中一部分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下表列出了四个生态系统中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入射日光量、生产者呼吸消耗量与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

玉米田

荒地

Meadota湖

CederBog湖

总初级生产量/

总入射日光量

1.6%

1.2%

0.4%

0.1%

生产者呼吸消耗/

总初级生产量

23.4%

15.1%

22.3%

21.0%

(1)四个生态系统中,光能利用率最高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

四个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低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

(2)下图表示玉米田中四个种群和分解者的能量相对值。

据此请在图的右边空白处绘制由甲、乙、丙、丁四个种群所形成的食物网简图。

(3)下图表示的是能量流经丙种群的情况,请在图中添加相应的箭头和文字,将能量流经丙种群的过程补充完整。

(4)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5)下图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玉米田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

图中P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____。

请在给出的坐标图上画出该植食性昆虫的数量变化情况。

(6)若Meadota湖中人工养殖了某种杂食性鱼,该鱼类的食物有1/3来自植物,1/3来自草食性鱼类,1/3来自以草食性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那么一条长到6kg的杂食性鱼至少需消耗植物________kg。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总初级生产量/总入射日光量的比值越高,则表明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效率越高;生产者呼吸消耗量/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越高,则表明总初级生产量转换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越低,因而题中光能利用率最高的是玉米田,总初级生产量转换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的是荒地。

玉米田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单一,抵抗力稳定性最低。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分析题中提供的柱形图可知,甲生物含的能量最多,营养级最低,乙、丁生物含的能量大体相同,为同一营养级,丙生物含的能量最少,营养级最高,分解者不占营养级,据此可绘出食物网图为

摄食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贮存量,贮存量是指用于该营养级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即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贮存量中一部分随该营养级的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而被利用,另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据此可绘出能量流经某一种群的情况。

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蓝藻大量爆发,是由于水体中N、P元素含量过高而引起的,不适宜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

分析题中P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仍大于0,此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增长型(S型增长),据S型增长规律可画出该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

需消耗的植物量为:

6×1/3×5+6×1/3×5×5+6×1/3×5×5×5=310kg。

答案:

(1)玉米田 荒地 玉米田

(2)

(3)

(4)B

(5)增长型 

(6)310

12.(15分)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

图2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A表示该营养级的摄入量。

(1)图1中,①表示的生理作用主要是________,此过程中碳传递的形式主要是________。

③过程中碳传递的形式是________。

⑤表示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

(2)图2中,B、D、E依次表示的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确保该生物的能量需求,其生存领地的相关植物所固定的能量至少应达到B的________倍。

(3)人类活动会引起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减少,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________。

解析:

(1)据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非生物的物质(大气中的CO2)。

①过程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②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

在生产者和大气之间(①②),碳以CO2的形式循环。

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碳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

⑤表示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2)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其中的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后者中,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利用,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

(3)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减少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降低。

答案:

(1)光合作用 CO2 有机物 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2)同化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5

(3)降低

13.(10分)“稻鱼共生系统”中,鲤鱼通过冲撞稻秧导致稻飞虱等害虫落入水中并食之,同时使清晨水稻叶片上的露水滴落,减轻稻瘟病原孢子的产生和菌丝体生长;鲤鱼的游动,又使水浑浊,抑制水中杂草的生长;稻叶在给鲤鱼提供食物的同时,还为鲤鱼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与水稻单种系统相比,稻鱼共生系统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分别表现在:

①生态效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济效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亚洲鲤鱼”被引入美国,在当地已经构成了生态入侵,它与美国的本地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导致入侵地的________锐减。

(3)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

仅从该模型分析,图中最可能代表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调节。

解析:

(1)稻鱼共生系统作为人工农业生态系统,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其还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2)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竞争、捕食关系,导致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3)分析该模型不难发现,猎物种群数量超过N2,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P2,则引起猎物数量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数量在N2和P2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

(1)①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或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态(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②降低生产成本或增加鱼的产出,增加农民收入(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竞争 捕食 生物多样性

(3)N2 P2 (负)反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