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三历史部分解析教学文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6890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卷三历史部分解析教学文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全国卷三历史部分解析教学文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全国卷三历史部分解析教学文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全国卷三历史部分解析教学文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全国卷三历史部分解析教学文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卷三历史部分解析教学文案.docx

《全国卷三历史部分解析教学文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卷三历史部分解析教学文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卷三历史部分解析教学文案.docx

全国卷三历史部分解析教学文案

 

2018年全国卷三历史部分解析

2018年全国卷三历史部分分析

历史教研组姜志炳

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考点:

必修二,中古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解题过程:

粗读题目,此题是一题图表类的题,找关键信息,题干中:

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看问题: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分析问题内涵,“据此可知”中的“此”指什么?

“战国以前”怎样,注意给了限定选项的时间范围,必须是“战国以前”,结合题干可知:

“此”指的是题干部分——得出思路:

利用题干信息和图中信息对比选项得出答案——看选项:

A“铁制农具”与题干“铁器实物”不对应,排除。

B“联系紧密”中的“联系”指的是双方有来往,通有无,在材料中没有明显支撑语句,即看不出来,排除。

C“相当普及”中的“相当”是一个程度副词,此词表示的是范围、规模等程度涉及面要广,与“几乎全覆盖”的意思差不多,从地图的分布来看,显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覆盖,排除。

所以正确答案为“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联系所学检验,春秋战国时期,认了文明从青铜文明进入到铁器文明时代,所以铁器的出现说明社会进步,所以铁器的分布可以反映出各地社会的发展程度。

25.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考点,必修一,科举制的演变发展)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解题过程:

粗读题目,此题依旧是一题图表类选择题。

看题干,此题的题干是全表格,注意表格的标题“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意思是:

宋朝的宰相的父亲、祖父、先祖等做过官的数据统计,看表格内容:

横向上看,南宋的前三项数据对比北宋是在下降的,无官职记录的数据要高很多,纵向上看,无官职记录的数字要比前三项大——看问题: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分析问题:

“反映出两宋时期”怎样,注意时间限定是“两宋”——对比选项:

A无官职记录从纵向上来看数字要大这一点来看,出身低下的人成为宰相的很多,所以“世家大族的影响巨大”是错项,排除。

B理由同A,是正确的选项。

C“宰相的权力下降”强调的是宰相,而我们的表所列数据强调的不是宰相本人,而是宰相的先人,属于偷换题干的主语,排除.D材料中没有明显提及科举制度,属于与材料无关,且宋代实行“糊名制”、“誊写制”、增加科考录取名额都说明科举制的功能得到强化,让更多寒门学子得以入仕,社会流动加强,由此,D错,检验出B项正确。

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考点,必修三,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解题过程:

粗读题目,此题是一题材料选择题,看题干,找信息: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看问题: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注意是限定词是“古代”,时间范围覆盖各个朝代,所以选项里边一般不会出现超出时间范围的答案——对比选项,“源于”“得益于”“是……的结果”“受到了……的推动”可以看出来此题还是原因类的选择题,但但不是选择某种原因,而是选择材料中所涉及的原因,由所找出的信息可知B是正确答案。

A“大一统”不符合古代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发展规律,C商品经济繁荣是唐宋及以后的朝代,D只涉及宋明,显然是偷换了问题的主语。

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

“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考点,必修三,四大发明的影响)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解题过程:

粗读题目,此题是一题材料选择题,看题干,找信息: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

“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看问题: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这种现象”指的是题干部分,“当时”指的是“明朝中期以后”——对比选项,A材料说的是“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涉及的人物是“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士大夫”,“胸无墨、眼无丁者”是不识字的人附庸风雅,跟文化水平提升没有关系,“迅速提升”指的是在前面的基础上提升得很快,前面的“学术文化水平”怎样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排除,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材料核心描述的是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没有涉及地位问题,排除,C“经世致用”与今天“理论联系实际”意思相近,且是明清之交顾炎武提出来的,不符合题干信息以及时间要求,排除。

印刷术有利于文化传播,提升文化氛围,D项正确。

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考点,必修三,维新变法)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解题过程:

粗读题目,此题是一题材料选择题,看题干,找信息: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阅读材料的时候注意转折词“但”,“但是”,其后面的信息是解题关键)。

看问题:

严复意在……首先主语是严复,出现人物的时候先想一想阶级属性,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其次“意在”指的是严复的目的、意图——对比选项:

“煞费苦心”将二者联系起来说明严复的目的不是为了纠正错误,A排除,维新派并不是反清革命,而是要借助清政府的力量进行资本主义改革,B排除,“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观点,与严复的阶级立场不一致,C排除,维新变法发生的时代背景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所以救亡图存意识需觉醒,D正确。

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表明当时(考点,必修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年及其影响)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解题过程:

读题目,此题是一题材料选择题,看题干,找信息:

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材料的信息是:

,1920年,“一些人”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主张对社会“根本改造”,怎样改造?

“深入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看问题:

这表明当时,“这”指的是一些人的观点主张,“当时”指的是1920年。

——对比选项: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核心主张,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诉求,不符合要深入工人群众这一说法,A排除。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甲午战后,“如火如荼”说明在大规模地开展,与材料中“一些人”这个主语不符,B排除,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增强,时间上符合,与工人群众联系符合,影响了“一些人”,从对社会“根本改造上”也能得出,C符合题意,传统礼教指的多是封建等级旧观念方面的内容,材料并没有涉及,D排除。

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考点,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解题过程:

读题目,此题是材料选择题,看题干,找信息:

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材料的信息是:

1956年,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指出“迫切任务之一,是健全法制”——看问题:

这反映当时,“这”指的是刘少奇做的政府报告,注意,实在中共八大上,所以刘少奇代表的是国家,“当时”指的是1956年,问题的意思是,刘少奇的政治报告提出的迫切任务之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情况?

——对比选项:

“开始”这一词从材料中是无法体现的,材料中有一个词“健全”,健全的意思是以前有,需要进一步完善,A排除,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围绕组建新政权工作展开,B排除,中共八大指出了主要矛盾的变化,法制建设就是要围绕解决主要矛盾,C正确,但是不要急,历史选择题时最佳型选择题,看D,材料只提出了迫切任务是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没有提到任何依法治国的内容,且依法治国是中共十五大提出来的,排除D,最后,可确定答案为C。

31.表2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

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考点,必修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解题过程:

读题目,此题是表格选择题,看题干,找信息:

表格的标题是“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看表格,横向上来看,涉及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五项,纵向上来看,除农业的数据下降以外,其它的都是大幅度的上升。

——看问题:

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数据变化”指的是用1988年对比1982年,这种题重点是变化后,“这一时期”指的是1982-1988年,所以问题的意思是:

1982——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中农业的数据下降,其他行业的数据上升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

——对比选项:

其它行业的数据上升,增加几百万个,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实现劳动力转移,A应该是正确的。

城乡一体化指的是城乡结合紧密,联系紧密,从表格中是看不出来的,B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在1992年,建立是在21世纪初,从时间上已不符合,C排除,“工业结构趋于合理”“工业”只是乡镇企业中的一项,属于偷换概念,D排除,最后确定答案为A。

3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

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考点,必修一,雅典的民主政治)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解题过程:

读题,此题是材料选择题,看题干,找信息:

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

得出的信息是:

雅典公民有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怎样表达,通过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

——看问题:

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此”指的是题干信息,“当时”指的是公元前5世纪,此题的问题是:

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通过在大兴公共集会上谈话、辩论与说服而获得更多地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反映了雅典的什么?

——对比选项:

“必须”的意思是“不得不,一定要”,说法过于绝对,A排除,获得更多表达机会,有利于参政议政,B应该正确,从材料的描述来看,公民能够表达自己,应该是褒义的、积极的,出现危机则是贬义的、消极的,C排除,“思想纷争”应当是各流派相互攻击,材料并没有体现出这一层的意思,D排除,最后,确定答案为B。

33.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

这表明(考点,必修三,启蒙运动)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解题过程:

读题,此题是材料选择题,看题干,找信息:

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

材料的信息是:

18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思想家等一部分人讨论的话题不再局限于传统。

——看问题:

这表明,“这”指的是题干信息——对比选项:

启蒙思想逐渐流行,材料并没有明确说明是启蒙思想,只说了思想活跃,从时间上来看A是符合的,暂时姑且认为其是对的,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材料设计的三类人均不能代表民间各阶层,或者说是普通民众,所以“普及”是不对的,B项排除,“上流社会”有不少人乐意资助,说明等级依旧存在,由此,C、D都可以排除,所以,确定A项是正确的。

启蒙思想是以理性主义反对整个封建制度,当然包括传统的信仰和礼仪。

34.表3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

时间

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考点,必修二,经济危机)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解题过程:

读题,此题是表格类选择题,看题干,找信息:

标题: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注意时间和主语,横向上来看,涉及两年,第一年的数据都是负的,第二年的数据也是负的,且数字在增大,说明工资都在下降,纵向上看,部分行业涉及三个行业,金属矿业下降的幅度最大,制造业下降的幅度最小。

——看问题:

据表3可知,当时美国,“当时”指的是1929-1931年——对比选项:

从材料上看,A项是说得通的,但是最低工资标准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时间上不符合,排除A,工资水平总体下降并不能体现出产业结构调整,B排除,从时间上看,经济危机符合题意,经济危机加深使得工资不断下降,C是正确的,材料给的数据是工资周数据,跟政府财政数据无关,D排除。

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考点,必修一,碎脸经济体制的改革)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解题过程:

读题,此题是材料选择题,看题干,找信息:

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看问题: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这”指的是“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对比选项:

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时间上符合,“工业生产总值要提高80%”说明注重发张工业,发电量、钢铁量要翻番重工业也受到重视,跟斯大林模式有相同点,因此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美国针对苏联提出来的,属于外交层面上的问题,材料是针对国内问题,另外,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是成立经互会,B排除,新经济政策存在的时间是1921-1928年,延续的意思是继续存在,且新经济政策允许商品市场存在,C排除,“加强了”说明以前就对经济进行控制,但材料没有涉及以前的情况,没有对比,不能得出程度更深的结论,D排除。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

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

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

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

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

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

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

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

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6分)(考点,必修二,中西方的近现代化历程及问题)

解题过程:

(1)看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问题的核心是“相同因素”,只有一问,主语是“上海和曼彻斯特”,时间限定是“近代”,要注意的是中国的近代是“1840至1949”,世界的近代一般泛指“新航路开辟至十月革命”,要找的是二者发展成大都市的相同的原因,且“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此题的时候,实际上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涉及的是两个城市,我们可以结合所学先考虑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

地理环境与交通条件、经济发展程度、政府政策、体制或制度的保障、思想文化氛围的影响、国际环境、周边因素等等。

从划“”部分可归纳出答案。

(2)实际上是第一问的延续,找的是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发展的不同的条件,只是又将时间限定在20世纪中期以后即1950年以后。

结合时代背景可以得出答案。

(3)是找出现代城市中发展应注意的问题,从划“”的句子来归纳。

答案:

(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

(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表4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恒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

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考点,必修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必修一,九品中正制的演变)

解题过程:

这一题考查的范围集中在中国古代史部分,这种题首先先看表格表格给的是时间是东汉班固的著作,首先往背景考虑,涉及必修三的内容,在东汉时,儒学成为正统,从孔子被评为上上、孟子和荀子被评为上中,子贡被评为上下可知主要的大儒的评价都非常高,因此可联系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及其对班固所著的著作造成的影响来阐明。

其次可以考虑其影响,东汉往后是汉魏时期,汉魏时期我们主要学了九品中正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佛道兴盛,从表格内容上来看,应该选择九品中正制来阐述,因为九品中正制选拔的标准一开始是根据人的品德和才能来选拔的,从这个方面来说将夏桀、商纣放到下中下下是符合的所以可以说班固的这部著作影响到了后来九品中正制的创设。

参考看法:

1.儒学成为正统影响了史书的创作。

2.《汉书·古今人表》是九品中正制的先声。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

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

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

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

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

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

(7分)

解题过程:

(1)问问的是原因,且是湖南保卫局创设的原因,撇开材料,第一应当考虑的是保卫什么,什么需要保卫?

结合材料可知,是地方治安的需要,找材料,第一句“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这句话是背景,可用,“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这两句话一句话说明政府的支持,另一句夜市当时的一个背景,可用,至此,4点完毕。

(2)问问的则是相对与以前有何不同,以前怎样的,“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

”“西方警察制度传入”、“参照日本”等说明原因上受到西方、日本的影响(或者说学习了西方的先进制度),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这是方式上的改变,“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则说明了职责上转变、管理上转变。

4点找出,完毕。

答案:

(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

(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

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

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

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教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

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

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

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