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郡中学高语文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6482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郡中学高语文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长郡中学高语文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长郡中学高语文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长郡中学高语文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长郡中学高语文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郡中学高语文模拟考试.docx

《长郡中学高语文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郡中学高语文模拟考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郡中学高语文模拟考试.docx

长郡中学高语文模拟考试

长郡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考试

(1)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蜷缩(quán)矜持(jīn)赧然(nǎn)汗流浃背(jiā)

B.铁锭(dìng)倏忽(shū)羼杂(chàn)冠盖相属(zhǔ)

C.脚踝(huái)踱步(duó)梗条(gěng)肉袒负荆(tǎn)

D.谶语(chèn)褶皱(zhě)鸟窠(cháo)怀瑾握瑜(jǐn)

2.选出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

A.暗淡迥然不同纷至沓来天网恢恢,梳而不漏

B.安谧眼花缭乱冥顽不化心旷神怡,宠辱谐忘

C.嘻戏呕心沥血目不瑕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D.福祉覆水难收一蹴而致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准确的一句是

A.我们衷心期待中国体操,特别是中国体育传统优势项目的团体代表队在北京奥运之后能够走出沉重的荣誉负荷,实现与国人平等自然的性情互动。

B.张继刚出任残奥委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并非偶然:

在8日北京奥运会美轮美奂的开幕式上,张继刚是负责这场盛典的开篇——《灿烂文明》的执导。

C.我们应借此契机,不断输出更多能真正体现中国魅力的文化产品,多方位演绎中国的“软实力”,让世界直接感受中国:

中国不仅好看,还耐看!

D.对文学大师心怀尊敬之心、追念之心是一个民族的基本涵养,是每一位有责任文化人的基本修养,贬低大师甚至出言不逊已超出文艺争鸣的范畴。

4.下列各句中表达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通观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其间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促进教育公平,更好地保障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们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B.为建设一个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的新社会,政府因其权力应担起守卫民生的责任,社会因其权利享有改善民生的自由。

C.今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灾区九洲帐篷学校的黑板上亲笔写下:

多难兴邦!

这对于那些已经离我们而去的同胞,该是多么沉重而严肃的承诺和告慰。

D.我们既有能力维护西藏的稳定和正常的社会秩序,而且要继续支持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保护西藏的文化和生态环境。

5.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依序分别选填最准确连贯、鲜明生动的一项是

(1)人生的主流是百折不挠的执著和追求,。

世上没有救世主,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要生存先要把泪水擦干,走过去前面是蓝蓝的天。

(2)如果说经历是一笔财富,那么苦难和挫折就是生活的恩赐。

经历了磨难之后,回首俯望,你会发现你已经站在世俗生活之外,微笑着面对人生。

追求总是与挫折和痛苦为伍,执著总是与孤独和寂寞为伴

执著总是与孤独和寂寞为伴,追求总是与挫折和痛苦为伍

瑰丽雄奇的风景,都在常人难及的深谷山巅之处

令人羡慕的胜利,常在难以忍耐的痛苦坚持之中

A.

(1)

(2)

B.

(1)

(2)

C.

(1)

(2)

D.

(1)

(2)

二、现代文(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

“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

”这里提到的“那种愉悦”,其实就是审美对象作用于审美主体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活动,是产生于语情感悟基础上的特殊心灵感应现象。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这里,刘勰不仅指出了语言创造中的情感作用,而且也注意到了语情感悟在学习情境中的重要意义。

语情信息的传递,有时往往不仅限于语言本身,而在于语境。

语词运用是否准确,语言色彩是否得体,语句表达是否流畅,语体风格是否成熟,其最终的衡量标准往往决定于语境。

例如,“狡猾”的原义是“诡计多端”,但作家却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巧妙引来写孩子们的目光,不仅毫无牵强杜撰之感,它倒给孩子们平添了许多的机警、聪慧和乖巧。

有时,在语境的作用下,看似不完整的句段反而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情感境界。

《红楼梦》写黛玉之死时写道:

“猛听黛玉直声叫道:

‘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

”黛玉究竟要说什么?

好狠心?

好可恨?

好绝情?

好糊涂?

这千般滋味,万种风情,是不必去规定性地虚拟出几个选项来补白的。

因为,在这特定语境中所生成的语情信息,大可涵盖所有命题者的思考。

在这里,语言符号的短缺反而带来了语情信息的增值,充分显示了语情信息特有的表现力。

语境传递语情信息时,还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信息输出效应。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几组镜头,几种情景,分别看似乎都是并无联系的景物,但接连说出,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语境意象,就奇妙地显现出了阴翳于景物表象之下的缕缕乡愁、丝丝怅惋,形成一个极富社会人情内涵的语境信息库。

鲁迅《秋夜》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作者为什么不说“都是枣树”呢?

原因就在于这两种说法所产生的语境信息是大不相同的。

“都是枣树”只是传递了树的种类信息,而“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说法则无疑产生了一种单调、枯燥、孤独、冷落的语境情感。

所以说,语情是一种境界。

对于这种境界的理解,任何殚思竭虑的理性分析都不可能收到最佳的理解效果。

因为,这种理性分析虽然可以使人处于高度的有意识注意之中,这时,他们的思维也许是精确的、谨严的、规范的,但绝不是自由的、遐想的和通感般的妙悟,所以也不可能真正找到一种自然的语情感悟的灵气与天机。

而语情感悟恰恰在“悟”字上着力,强调一种灵性。

因为在阅读思维中,有意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感悟则更是一块无垠的绿洲。

神智会于气韵,性灵钟于境界,“无意于佳乃佳”,才是语情感悟的上乘之境。

6.下列对“语情”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情”是一种在审美过程中可以感悟的特殊心灵感应现象。

B.“语情”可以感悟,在此基础上才能产生审美的“那种愉悦”。

C.“语情”信息传递涉及语词、语句、色彩和风格等语言要素。

D.“语情”是一种能够进行理性分析,但更须灵性感悟的境界。

7.对第二段末划线句“在这里……表现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中的“在这里”指代的是黛玉临终前直声叫出来的最后的不完整的那句话。

B.“语言符号的短缺”意为对黛玉的话不必去规定性地虚拟出几个选项来补白。

C.“语情信息的增值”指特定语境中“留白”的语言生成的更丰富的语情信息。

D.这句话强调了语情信息传递在特定语境中的辩证生成作用以及丰富的表现力。

8.下面是分别对各段文意的概括,不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以审美愉悦引出情感在审美过程和语情感悟中的重要意义。

B.第二段,列举典型事例说明语境在语情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调适作用。

C.第三段,分析语境传递语情信息时,还会产生特殊的信息输出效应。

D.第四段,强调对语情这种境界的理解不能偏倚理性分析,更要感悟。

9.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伴随着情感活动,因此,如果善于以情染景,以情感去触动学生的心灵,就有可能创造出高质量的语情感悟的教学情境。

B.由于语境能影响语情信息的传递,所以,无论是写作(“辞发”)还是阅读(“披文”),

我们都要注意通贯上下文,瞻前而顾后。

C.既然语境能生成语情信息,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信息输出效应,那么,在阅

读作品时,应注意多方联想、开掘和感悟。

D.由于“无意于佳乃佳”,才是语情感悟的上乘之境,故而,在对文本材料的阅读过

程中,要尽可能的摒除有意识的理性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杜正伦,隋仁寿中与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弟。

隋代举秀才者止十余人,正伦一家有三秀才,甚为当时称美。

贞观元年,尚书右丞魏征表荐正伦,以为古今难匹,遂擢授兵部员外郎,太宗谓曰:

“朕今令举行能之人,非朕独私于行能者,以其能益于百姓也。

朕于宗室以及勋旧无行能者,终不任之。

以卿忠直,朕今举卿,卿宜勉称所举。

二年,拜给事中兼知起居注。

太宗尝谓侍臣曰:

“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言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能多言。

”正伦进曰:

“君举必书,言存左史。

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

陛下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直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太宗大悦,赐绢二百段。

四年,累迁中书侍郎。

六年,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咸上封事称旨,太宗为之设宴,因谓曰:

“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王,便得尽诚规谏,至台龙逢、比干,竟不免孥戮。

为君不易,为臣极难。

我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触之则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卿等遂不避触,每进封事。

常能如此,朕岂虑有危亡哉!

”寻加散骑常侍,行太子右庶子,太宗谓曰:

“国之储副,自古所重,必择善人为之辅佐。

太子年在幼冲,志意未定,朕若朝夕见之,可得随事诫约,今既已委以监国,不在目前,知卿志怀贞愨,能敦直道,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宜知委任轻重也。

”正伦出入两宫,参典机密,甚以干理称。

时太子承乾有足疾,不能朝谒,好昵近群小。

太宗谓正伦曰:

“我儿疾病,乃可事也。

但全无令誉,不闻爱贤好善,私所引接,多是小人,卿可察之。

若教示不得,须来告我。

”正伦数谏不纳,乃以太宗语告之。

承乾抗表闻秦。

太宗谓正伦曰:

“何故漏泄我语?

”对曰:

“开导不入,故以陛下语吓之。

冀其有惧,或当反善。

”帝怒,出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

后承乾逆,事与侯君集相连,称遣君集将金带遗正伦,由是配流州。

[注]封事:

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露,用袋封缄,称为封事。

(选自《旧唐书•列传二十•杜正伦》)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卿忠直,朕今举卿举:

推荐

B.陛下一言乖于道理乖:

违背

C.非直当今损于百胜直:

只是

D.称遣君集将金带遗正伦遗:

送给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能益于百姓也以勇气闻于诸侯

B.朕于宗室以及勋旧无行能者奉命于危难之间

C.必择善人为之辅佐必以长安君为质

D.乃以太宗语告之此乃效命之秋也

12.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和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正伦于隋末与两个哥哥都考上了秀才,当时能够考取秀才的总共才十几个人,而他一家就出了三个秀才,因此很为当时的人称道。

B.唐朝初年,著名的尚书右丞相魏征上表向皇上推荐杜正伦,给予他以极高的评价,而皇帝亦认为杜正伦是忠诚正直的人,便重用了他。

C.杜正伦曾与几个官员一起上书奏事,很切合国君的心意。

太宗就特地设宴款待他们,鼓励大家要竭尽忠诚,对君主加以规劝谏诤。

D.由于杜正伦深受皇上的青睐,官职得以不断提升。

但后来因管教太子不力被降职,逐出朝廷,又受组织谋乱的侯君集的牵连而遭流放。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每小题3分)

(1)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言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能多言。

译文:

(2)人主亦有逆鳞,卿等遂不避触,每进封事。

译文:

(3)开导不入,故以陛下语吓之。

冀其有惧,或当反善。

译文:

14.本文多处描写了唐太宗的对话,颇有特色。

试简析第四段太宗在宴席上的讲话,看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答: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15.宋人诗词一般比较注重于形象中的理趣,请简要分析苏轼这首词作所传达的情感意蕴。

(5分)

答:

16.古诗文默写。

(6分,每空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2)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兵车行》)

(3)屈平正道直行,________________,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________________,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司马迁《屈原列传》)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雨和瓦

苏童

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的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

毫不矫饰的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凭郁积在屋檐上的雨水以其惯性滴落在窗门外,小心翼翼的,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

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打雨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

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啦!

回家啦!

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

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

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

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

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

请想像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像人们来到室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么是什么替代我们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

20年前我住在一座简陋的南方民居中,我不满意于房屋格局与材料的乏味,对家的房屋充满了一种不屑。

但是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了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

对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索性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对岸热腾腾的街道和房屋,冲刷着我们的身体。

那是我惟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而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了,雾气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

我注意到雨水与瓦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

肉眼看见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

我第一次仔细观察不是雨水在屋顶上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于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说起来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

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二十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的我从窗内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哥哥的衬衣。

现在我已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

但是20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这也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17.“于是我们只能听凭郁积在屋檐上的雨水以其惯性滴落在窗门外,小心翼翼的,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请问作者为何会有这种“负疚的感觉”?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18.作者引用聂鲁达对“雨”的评价,这在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19.为什么“20年前的一场暴雨”会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

请概括其原因。

(4分)

答:

20.雨和瓦联结起来的情感纽带是什么?

“雨”和“瓦”还有什么深层含义吗?

(5分)

答:

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以《雨和瓦》为文本,以下面的命题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以情谋篇缜密自然

——简析本文的构思技巧

七、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支探险队进入撒哈拉沙漠,在茫茫的沙海里跋涉。

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像炒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

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了。

濒临绝境时,探险队长郑重地拿出一只水壶,说:

“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于是,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

终于,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

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珍贵的水壶——然而,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与自己的感受,自主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

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湖南省200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试卷

参考答案

1D(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取材于教材五、六册课文。

以单音字为主,既有常用字,也有非常用字。

窠,应读为kē)

2C(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字形的能力,取材于教材五、六册课文。

着重辨析形声字、形似字和同音字。

C项:

嘻—嬉,瑕—暇;A项:

梳—疏;B项:

谐—偕;D项:

致—至)

3B(本题考查辨析常用词语和熟语的能力。

B项误用对象,“美轮美奂”一般用以形容房屋建筑高大美观,也可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用来形容开幕式欠妥。

其余词语使用准确妥帖。

“负荷”:

文中即“负担”的意思。

“软实力”:

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十分流行的的关键词语,与“硬实力”相对,意指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文化魅力和道德诉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即通过吸引、同化的方式,让别国去干自己想让他们干的事情。

“出言不逊”:

说出话来不谦恭有礼,形容态度傲慢。

4A(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B语序不当,本句总体按人生历程为序,“学有所教”应置于并列短语之首;C搭配不当,句中“沉重而严肃的承诺和告慰”的定心关系搭配不妥,同时,还存在结构组合方面的歧义,可改为“该是多么郑重的承诺和舒心的告慰”;D关联失误,本句是递进关系复句,“既”应改为“不仅”)

5D(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综合辨析能力。

(1)段中,

两个句子分承对应起始句中的“执著和追求”,上下衔接更准确连贯;

(2)段中,

运用比喻手法表达更鲜明生动,同时,与后文中的“回首俯望”前后衔接照应)

6A(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A项阴差阳错。

由第一段第二个长句可知,“特殊心灵感应现象”作为宾词,其主词是“那种愉悦”而非“语情”。

其余各项均可分别与第一段中间、第二段开头和第四段相关内容相对应)

7B(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

B项角度有误。

这里的“短缺”并非命题者的补白,而是指作者在写作时有意留下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和思考空间)

8A(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

A项归纳失当。

文意的概括要注意统筹兼顾、瞻前顾后。

本段的概括,一是要依据段末“不仅……而且”的递进关系复句,表意重点在后句;二是要联系全文看,话题中心是“语情”而非“情感”。

由此,本段的大意可归纳为:

“以审美愉悦引出语情感悟在审美过程和学习情境中的意义。

”)

9D(本题考查逻辑推断能力。

D项片面推断。

文章虽然强调阅读过程中的感悟意义,但并未由此完全否定理性思维和有意识的作用。

本项在理解和推断时,忽略了原文“殚思竭虑”对理性分析的限定和“重要”对有意识的肯定)

10A(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

举,有“推荐”之义项,但句中的主语是“朕”,皇帝不可能再向谁推荐,故而应理解为“任命”)

11C(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

“为”均为动词,作为。

A“以”:

连词,因为;介词,凭借。

B“于”:

均为介词,前者表对象,对于;后者表时态,在。

D“乃”:

副词,就;判断动词,是,就是)

12D(本题考查对信息的梳理和对文意的理解。

D项错在“因管教太子不力”和“又受组织谋乱的侯君集的牵连”。

联系原文可知,杜正伦被降职的原因是不该传话;同时,文中并没有侯君集组织谋乱的依据)

13.

(1)我每天上朝,每讲一句话,都要想一想这话对老百姓有没有好处,所以就不能多说。

(评分要点:

“坐朝”,上朝;“与”,介词,表对象,而非连词;“所以”,在此古今同义。

(2)国君也有逆鳞,你们竟不躲避,(还敢于去)碰触(它),每每进献封事。

(评分要点:

“人君”,国君;“遂”,情态副词,竟,而非连词;“避触”,联动短语,而非一个动词。

(3)(我)开导(他,他)不接受,所以就用陛下的话来吓唬他,希望他有所害怕,或许会回到善良。

(评分要点:

“入”,接受,听从;“冀”,希望;“反”,通“返”,回到,返回。

14.这段话首先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以龙逢、比干这样的忠贞之臣,竟然免不了被加刑杀戮为例,说明做国君不容易、做人臣则极难的感慨;接着又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以龙有逆鳞为喻,赞扬忠臣们敢于秉公进谏的精神品质,具体生动,鲜明形象。

(评分要点:

论证方法1分,内容简要1分,表达效果1分。

大意如此即可。

15.答题要点:

这是一首触物生情、借景发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1分)作者以明

快的笔调、鲜明的意象,结合点睛式的议论,(1分)表现了一种热爱生活、乐观旷

达的人生态度。

(3分)(大意如此即可)

16.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3)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信而见疑

17.

(1)因曾怀疑狂暴的“雨”怀着满腔恶意而负疚(2分);

(2)表达了作者对“雨”的钟爱之情(2分)。

18.由对“雨”的描写过渡到对“雨”与“瓦”的描写(2分),并为下文揭示主旨作了铺垫(2分)。

19.

(1)在暴雨中注意到雨水在屋顶上制造了音乐,雨不再令人恐怖(2分);

(2)那场暴雨让“我”深切体会到亲情(家)的温馨(2分)。

20.

(1)联结雨和瓦的情感纽带,是作者对母爱的思念(2分);

(2)文中的雨不只是自然的雨,还包括人生的雨;而瓦作为房屋的组成部分,在文章中还是家与亲人的象征(3分)。

21.

【范例】

本文构思新颖精巧,结构缜密自然。

全文由景而发,因情升华,贯穿其中的情感起伏绵延。

作者选择雨和瓦两种事物加以抒写,以情谋篇,巧妙有机地把二者糅合在一起。

开篇,触景生情,意在笔先。

文章先述诸于读者以听觉,形象微妙地描写了雨和瓦交织而成的音乐的独特之声,并且以“回家了”的欢呼结束乐曲,使对家的情思初见端倪。

随之,欲扬先抑,曲径通幽。

先写自己对青瓦房屋的不屑,随即调动读者的视觉想象,通过生动细致地描绘雨和瓦创造音乐的过程,把人们引入栩栩如生的画卷中去体会作者情感的全新转变。

最后,因情升华,凸现主题。

文章进一步扩大记忆和想像的空间,由雨和瓦写到母爱。

文中的雨不只是自然的雨,还包括人生的风雨,而瓦作为房屋的组成部分,则成为家与亲人的象征。

正因为有瓦,雨不再恐怖而成为可爱的事物,雨声或瓦声才能形成美妙的音乐。

总之,对家对母爱的思念是联结雨和瓦的情感纽带。

作者正是在如乐如画的描写中,曲折有致地抒写了萦绕不绝的亲情,意味而深长……

22.提示:

这是一则给材料限体作文。

立意方面可从“信念”“坚持”“主观能动”“思维方法”“精神力量”等方面提炼确定。

只要言之有据,从材料引出观点,注意思辨即可。

评分请参看2008年“湖南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

文言译文

杜正伦,隋仁寿中与兄杜正玄、杜正藏都考上了秀才。

在隋代,考取秀才的一共才十几个人,而杜正伦一家就出了三个秀才,很为当时的人称道。

贞观元年,尚书右丞相魏征上表推荐杜正伦,认为古今以来难有人比得上他,于是杜正伦被提拔授予兵部员外郎之职。

太宗对杜正伦说:

“我现在让推荐有品行有才干的人,并不是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