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课思考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6416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6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课思考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公共课思考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公共课思考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公共课思考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公共课思考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课思考题及参考答案.docx

《公共课思考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课思考题及参考答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课思考题及参考答案.docx

公共课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公共课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作为向一流大学迈进的博士生,我们的学术责任是什么?

所谓学术责任,是指学者在其科研领域内开展的科研应遵守一定的学术标准和职业道德,对其科研成果所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承担一定的责任,同时学者要有对公众、社会提出警示的义务。

作为在读研究生,现在应当建立哪些学术责任感呢?

把握研究方向,使科学造福人类。

学术责任是多方面的,但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求研究者把握研究方向,使自己所从事的科学活动有利于造福人类。

科学不仅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求善的过程。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说,学术研究“基本的最终的价值判断不是取决于为了科学而科学,而是取决于科学是否对人类有益。

”因此,研究生不仅仅要具有普遍意义上的伦理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有重大的社会责任感,非常负责地思考、预测、评估自己所从事的研究活动将要产生的知识对人类、对社会的影响。

务必使自己研究出来的每一个成果都造福于人类。

如果对其成果究竟对人类有利还是有害漠不关心,那么,他就是在犯罪或者是一种玩世不恭。

坚持学术规范,促进社会进步。

学术规范既包含学术道德规范,也包括学术标准规范等等。

研究生有遵循学术规范,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责任,其体现在:

一是不得选择那些从方法到结果都明显违背伦理道德,有害人类幸福或有碍社会进步的课题。

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

二是把自己的学术观点与政治观点或宗教信仰分开,在公开讲授自己学术观点时,不能加进自己的政治观点或宗教信仰,从而兜售自己的政治观点或宗教信仰。

三是课题的选择和研究不应服务于任何的种族歧视、法西斯主义、大国沙文主义、邪教、恐怖主义或其他有损社会宽容、团结、和谐以至反社会、反人类之目的。

四是如某研究涉及重大国家机密或社会安全,就应选择适时适地并经有关方面同意后再发表其研究成果。

五是要对自己的科研成果所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向公众做出及时的警示。

如克隆技术用于拯救濒危野生动物会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如用于人类自身则很可能造成人类伦理、道德、价值观的混乱,因此,就要对此及时向社会提出警示。

尊重科学,反对伪科学。

学者除要坚持科学态度,严谨认真,按科学规律开展学术研究之外,还要不断扩充知识面,着力提高自己识别伪科学的能力,严防被形形色色的伪科学所利用。

因此,研究生们尤其要注意弘扬科学精神,在学术研究中坚持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道德,做到严肃认真、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敢于实践、独立思考、尊重证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使那些明显违背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的伪科学活动得到应有的抵制。

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知识。

研究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传递知识,更要不断创新知识。

要创新知识,就要开展研究和探索。

如果把原创性工作丢于脑后,就不能创新知识,也会很快落伍。

因此,他们“应当尽力而为,发展他的学科;他不应当休息,在他未能使自己的学科有所进展以前,也不应当认为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职责。

”要始终保持一种不怕任何艰险去完成自己使命,像火一般的热情,保持一种敢想敢做,忍受痛苦,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学术上永远创新。

学术责任缺失的原因

首先是学术责任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重政治、轻学术的倾向根深蒂固,尤其是大学的领导者,在政治方面的责任意识较强,相比之下,学术责任意识较差。

而一旦学术责任理念淡化,在拥有较多学术自由的同时,又丧失了应有的学术责任的约束,出现问题就不可避免。

其次是市场行为对大学的负面影响。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利益之风逐渐吹进大学校园,一向言义不言利、谈学不谈钱的大学开始关注经济利益问题。

一些大学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热衷于扩大办学规模,热衷于作表面文章,追求眼球效应,而将教学放在次要地位,高楼盖了不少,但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的补充却遭到冷落,致使教学质量下降。

一些大学在专业设置上盲目跟风,不顾学校师资、实验等条件,一味追求热门专业,有的为了吸引学生,甚至只改专业名称,不改课程设置,干起了“挂羊头,卖狗肉”的营生;还有的学校为了应付扩招情况下教师短缺的需要,出台了不合理的课时津贴制度,教师受利益驱动,教学上只追求数量,不讲质量,课前不认真备课,课上敷衍应付,贻误了学生,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第三是学术评价制度的负面影响。

目前的学术评价制度存在四大弊端:

一是重表面、轻实质,片面追求科技奖励、成果鉴定的等级,而成果的真正水平和价值反

而被忽视,促使大学科技工作者将主要精力放在通过公关获取奖励上;二是重数量、轻质t,在学术评价中只看论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浮躁的学术风气;三是学术机构行政化,以科技期刊、出版社的行政级别代表其学术水平,将原本十分复杂、慎重的学术评价形式化,导致了学术上的形而上学和不负责任。

四是评价过程缺乏必要的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致使许多评价活动中渗透着严重的人情、关系、金钱等非学术行为,从而滋生学任失甚至。

怎样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责任感

总体而言,研究生群体的学术责任感是好的或比较好的,然而,也不全尽人意。

比如学术浮躁、急功近利以及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等现象,在研究生中也时有发生。

因此,必须努力增强他们的学术责任感。

加强科学精神培养,增强学术责任意识。

学者之所以为学者,就是有其特殊的使命、品格和德操。

德国哲学家、柏林大学校长费希尔指出:

“学者阶层的真正使命:

高度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

”其实,这也是学者的学术责任。

为此,高校要加强对研究生学术责任心的培养。

培养他们“求真、求实、求精、求是”的科学精神,培养他们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增强他们为人类、为社会而献身科学的责任意识。

强化科学道德教育,增强学术伦理观念。

研究生教育要增设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等课程,使研究生明白遵守科学道德比掌握科学知识更为重要。

并要广泛深入宣扬古今中外科学家的高尚品德和为科学真理而不惜牺牲的精神。

重建学术规范,重申科学伦理底线。

在学术上积极开展“消除赝品,拒绝平庸,树立精品意识”的活动,大力提倡学术至上、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造就个个讲道德,人人讲伦理的学术环境。

严格学术自律,塑造优秀学术品质。

研究生应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严格学术自律,塑造优秀学术品质,追求高档次的学术境界。

为此,在学术研究中,应该做到:

一要进行原创性的研究,而不要重复他人已做过的研究。

二要有问题意识,也就是说在科研中要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三要实事求是,不能虚构和演绎,即使是一时还不能得出肯定结论的推测性分析或提示性结论,也需有足够的数据和证据支持。

四要明确说明使用过或引用过的别人的工作,在引用他人文献时,还应注意避免曲解和断章取义,更不得在“注释”或“参考文献”上暗做手脚。

开展学术批评,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

在学术研究中,我们也应该提倡学术批评。

学术批评既是一种反思性的审视,也是一种舆论监督。

开展积极、健康的学术批评,有利于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空气,促进学术发展。

因此,我们研究生也要拿起“批评”这个武器,对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如实揭露,无情批评,使之防微杜渐;同时表彰在学术道德建设方面的好人好事,使之发挥榜样的作用。

作为学术批评者,应当严格要求自己,离开自律(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就不可能理直气壮地开展学术批评。

只有自己站直了,才不可能倒下。

受批评者,应当虚心接受,不要怕批评,更不能拒绝批评。

作为真正的学者,有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错误,最可怕的是否认错误;批评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批评,最可怕的是拒绝批评。

通过一定的学术批评,在研究生中营造一种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总而言之,我们当代研究生一定要明了自己的学术责任,建立起高度的责任感,以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从事科研活动,努力实现自己的学术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我们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责任意识是个体对角色责任的自我意识及直觉程度,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人们的行为必须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另一方面,人们对自己发生的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繁荣和进步,对他人的生存和发展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

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进步,个人离开了社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客观地说,当今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意识有一定的理解,社会责任意识也比一般同龄人强,如志愿服务、投身改革、奉献社会、鞭挞恶疾等,表现出青年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青年大学生将自我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

但是,由于青年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

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对于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公民、大学生、社会责任

1公民与社会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中规定: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就应该在社会公共生活、家庭生活,特别是职业生活中表现出应有的道德尊严、道德品质、道德境界和社会道德价值。

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社会公德就是社会责任,即每个公民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这要求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都应以最底限度地不影响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为前提,更不应造成社会危害。

社会公德维系着正常的社会秩序,本身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我们国家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件大事。

《纲要》的实施,是我国全面加

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的重大举措,对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正确处理好公民个体与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

要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民主权利,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正当物质利益。

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把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2大学生与社会责任

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从法律意义上讲,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按照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所谓公民义务,就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个人应尽的最基本的责任。

社会越开放,生产力越发达,就越需要有责任的公民。

即使掌握任何高超的技术和理论,都无法替代其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公民教育的实质就是一种使社会成员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心的公民价值观教育。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3责任心教育是公民道德规范的重要内核

如果说一个人的基础道德修养是保证社会稳定的基石的话,那么责任心则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支撑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一个人的责任时,就曾经指出: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1]。

当代人文主义教育也特别强调加强“自由与责任”的教育,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不可推卸对他人、社会及自然的责任,并将自由与责任教育视为现代伦理生活的核心。

就大学生来说,加强责任教育,培育责任心,还是保证他们顺利走上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其健康成长,完善道德素养的内在驱动力。

一个文明的社会,首先是由一批具有公民意识的人组成的,一个没有公民意识的现代社会,即使拥有尖端的科技和富裕的物质生活,注定了它也只能是野蛮社会而非文明、和谐社会。

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使大学生实现从“自然人”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化,为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作为一个公民,对社会应有强烈的责任感,具有主人意识,他不只是享有公共设施带来的便利,而且会主动去维护、改善它;在潜意识里则有遵守秩序的习惯,自觉的意识大于自由的意识,当问题出现在自己面前时,表现出热情、主动的责任意识。

在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中,尽管明确规定“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要求和实施计划,加上学校受“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的冲击,中小学生围绕考试棒转圈,只要是与考试有关的功课成绩好就行了,作为一个公民应具有的权利与义务、社会责任感等的教育,他们接受较少或不系统,脑子里公民的概念模模糊糊。

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养是很必要的。

4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缺失与社会责任意识的冲突

大学生是否拥有强烈的公民意识,既是衡量其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体现我国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

大学生受过较高的教育,有理由首先要求他们具有现代公民意识。

有人认为,在校大学生大多超过十八岁,具有完全行为能力,对他们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但我们认为不然,过去中学阶段接受公民意识教育本来就少,现在学校对公民教育的重视远不如专业教育,许多大学生更注重专业的学习和今后谋生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基本的公民意识的提高。

文化知识的增加并不等于其公民意识的水平就水涨船高,大学生不会自动地成为合格的公民。

有人受了多年的教育,甚至取得了博士学位,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却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公民责任意识与其智力、知识发展严重失衡的事例并不少见。

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时期,新旧的更替和冲突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公民意识,尤其是公德心、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等的淡化和旁落。

公民意识的缺失会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制约因素。

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是打开现代化大门的钥匙,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强弱,标志着公民作为国家主体的自我觉醒和觉悟的程度,强化公民意识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呼唤和要求。

作为一名大学生,适应这个变化,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具有责任意识,就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要突出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大学生教育阶段的公民意识培养的侧重点应放在公民责任感和义务意识的培养上,这是因为:

a)在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大学生中,由于家庭教育的偏差以及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负面影响,突出的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和社会责任感弱化,权利意识强化,近些年我国青少年违法乱纪犯罪的增多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大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完全行为能力,但毕竟刚刚实现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他们的知识、阅历、能力尚不完全成熟,对权利的理解与运用受到其思想和智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个时期过分地强调权利是不适宜的,否则会形成片面的畸形的权利观。

不利于大学生从习惯于享受权利到勇于承担义务的转变。

b)青年大学生生理方面基本成熟了,但心理上未完全成熟,而此时正是一个人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思想等社会意识形成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进行正确的公民责任义务意识培养是最佳的教育时期。

c)许多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缺乏独立、自主、自强精神,责任感不高,自控能力差,不善于合作,不能够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没有主人翁意识,不尊重他人的权利等等,说明了学校在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权利义务教育中存在着严重不足。

让大学生了解责任意识、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最好的形式之一是开设公民教育课、法制课、思想品德课等,使学生掌握宪法和法律的有关知识,加强其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针对其成长的特点,帮助其了解与其生活、工作、学习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其头脑中内化为法纪信念、情感、意志和责任。

通过课堂教学、国情分析、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形式,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清楚个人不可侵犯的权利义务。

任何一个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让学生知道哪些可以去做,哪些必须去做,哪些禁止去做,树立慎重行使权利和认真履行义务的思想,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

3,如何实现我们求学的双重目标:

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

4,我们对于推进国家科学民主化有什么承诺?

5,一流大学的博士生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学术修养、学术水准和学术道德?

作为在读的一流大学博士生,在学术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是学术生态链的良好的学术道德、学术修养,提高学术水平,无论对个人将来的学术研究,还是末端和基础,形成对中国学术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学术道德

道德是指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

去年5月10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术道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方面,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2006年上半年中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77。

39%的院士对我国学术界目前的科研道德状况给予了“非常严峻”和“比较严峻”的评价。

然而一年多来的学术生态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像邹承鲁这样德高望重的学术道德的捍卫者在我国科学界、学术界、教育界凤毛麟角,有些院校成了学术不端行为单位保护主义的避风港、保护伞,对于一些已经披露多时的本单位有相当学术地位的教师涉嫌学术不端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主动调查和处理,遗憾的是这种情况还为数不少。

博士生应该具有以下学术道德:

诚实客观。

在数据资料采集、记录、分析和解释,成果公开、传播,成果审核、评价等过程的各个阶段,均应做到实事求是、客观诚实。

忠实观察、记录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资料,严禁编造、篡改数据或资料,禁止随意对原始数据进行删裁取舍。

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规整和表述数据时,不得为夸大研究结果的重要性而滥用统计方法。

制定研究计划或撰写博士论文时应如实陈述。

不得借用科学名义宣传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观察记录和事实陈述中不得出现有悖理性的表述。

严谨认真。

在科研工作中应保持严谨的态度和作风。

成果表述应客观。

一旦发现作品(印刷中或已公开出版)中有疏漏或错误,作者有义务及时向相关人员和机构报告,根据错误性质实施有效补救措施(如勘误、补遗或撤回论文)。

提出重大创新理论须提供确凿的事实根据和理论论证;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或环境影响的应用研究,必须进行科学和伦理两方面论证。

未经严格科学验证或同行评议的研究结果,不得在公众媒体炒作,也不得草率地推广应用,以免造成科学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性的社会后果。

不得为未经严格科学检验的不成熟的科研成果作商业广告,误导消费,损害公众利益。

公开、保密与知识产权。

遵守国家有关保密和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维护他人知识产权,不使用、不复制盗版出版物、影像制品和软件等产品。

尊重他人尚未获得知识产权的成果,保护本人尚未获得知识产权的成果。

在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遵照数据共享、思想共享、理论共享和成果共享的科学公开原则,加强交流与讨论,接受学术界检验。

积极履行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纠正各种错误思想和观点的义务,提高公众的科学鉴赏力。

引文规范引证内容不得构成创造性作品的主要部分或核心内容。

在论文、著作、项目申请书、研究报告等作品的实质部分,引用须获得原作者准许或以适当形式予以注明。

不得将未查阅过的文献转抄入自己的引文目录或参考文献目录中,不得为增加引证率而将自己(或他人)与本论题不相干的文献列入引文目录。

署名权与鸣谢只有对研究成果做出实质性贡献(从选题、设计、实验、计算到得出必要结论的全过程中完成重要工作)者,才有资格在论文上署名。

对虽对研究有帮助但无实质性贡献的人员应予鸣谢,不宜列入作者名单。

对于确实在可署名成果中做出重大贡献者,除应本人要求或保密需要外,不得以任何理由剥夺其署名权。

对于合作研究的成果,应按照对研究成果创造性的贡献大小,或根据学科署名的惯例,确定合作成果完成单位和作者(专利发表人、成果完成人)署名顺序。

署名者应为成果内容的正确性与合法性承担责任。

任何成果均应在发表前经所有署名人审阅;除非明确标明不同作者的责任,否则成果因失误或欺骗而产生的责任由全部署名作者承担。

不得一稿多投,即不得将同一论文、作品或实质内容基本相同的论文、作品同时投寄多个出版社或会议发表。

一稿多投一经发现,署名者应做公开道歉并接受出版社处罚,还应接受学校相关处理。

任何人不得以拥有的科技资源和条件(如经费、奇缺实验试剂、精良实验设备或者难以公开检索到的资料等)为手段,迫使因缺乏这些研究条件而不得不与他们“合作”的研究人员出让署名权。

维护学校声誉。

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本职规定的教学、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各项活动。

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应自觉维护学校的名誉和利益,要按学校规定使用本大学的名义。

在经允许使用本名义开展的学术活动中,应保证学校获得合理利益;在参与校外合作学术活动时,若需使用本大学名称来表明身份,应保证不使人误解为本大学对该活动、产品或出版物予以认可或负有责任。

二、学术修养

“修养”一词原意包括修身养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养道德。

马克思主义赋予“修养”新的含义,就是要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

学术修养是指勤于学术研究的习惯和对有价值的学术问题进行有创见性研究的学术研究意识。

博士生应该具有以下学术修养:

增强献身科技、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博士生要置身于科教兴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之中,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要增强事业心、责任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将个人的事业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不良风气。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要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

要模范遵守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作为科学研究的直接目标和动力,把学术价值和创新性作为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

在学术研究中要坚持严肃认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反对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的浮躁作风和行为。

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

要严以律己,依照学术规范,按照有关规定引用和应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不得剽窃、抄袭他人成果,不得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反对以任何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

要敢于对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老师说不,并积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