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博物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764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戴河博物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戴河博物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戴河博物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戴河博物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戴河博物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戴河博物馆.docx

《北戴河博物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戴河博物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戴河博物馆.docx

北戴河博物馆

北戴河博物馆概况:

坐落在渤海之滨的北戴河博物馆,是以收藏古代艺术品为主要内容的艺术类博物馆。

它位于夙有中国“夏都”之称的避暑胜地北戴河风景区的黄金地段,在仿秦汉建筑“秦皇宫”景点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占地1.2万平米,建筑面积近四千平方米。

北戴河博物馆拥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及中亚、南亚等国家的古代和现当代艺术品近万件,其中包括陶瓷、青铜器、漆木器、玉器、石刻、书画、杂项等类。

相关专家认为,这些藏品生动形象的反映了亚洲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轨迹。

北戴河博物馆与北戴河区文化局联合共举办了四项陈列展出,一是由北戴河区文化局主办的基本陈列《北戴河历史文化展》;二是由博物馆举办的两个专题陈列:

《古代陶瓷艺术展》和《古代青铜艺术展》;三是引进的特展:

由徐州汉画大观园举办的《石头的史诗——汉代画像石展》。

北戴河博物馆讲解词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您参观北戴河博物馆,提及北戴河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它是著名休闲、度假区,一个四季皆宜的旅游胜地。

这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沙软潮平,拥有森林、海洋、湿地三大自然生态系统和我国北方最佳的天然海水浴场。

毛泽东说过:

“北戴河的空气、阳光和大海,最是吸引人。

北戴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留下了许多名人诗篇佳作和文物古迹。

秦始皇、汉武帝、魏武帝、唐太宗等帝王将相多次驻跸于此。

1898年,光绪皇帝批准北戴河海滨为中外人士杂居的避暑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确定的国际旅游地。

20世纪初,北戴河推出了一系列中国历史上的开先河之举,奠定了在中国旅游史上“开山鼻祖”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北戴河被确定为英雄模范人物和外国专家休疗养区。

自20世纪50年代起,党和国家领导人暑期在此办公,北戴河更为世人瞩目,被誉为中国的“夏都”。

我想当您踏上这块土地时已深有感受,这里不仅是天然的氧吧,而且还拥有金沙碧海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秦行宫、汉武台和多处秦汉遗址,以确凿的证据显示了北戴河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史。

在您游兴之余是否想更深入的走近和了解她?

那就请您随我走进北戴河博物馆基本陈列—《北戴河历史文化》,来打开北戴河厚重的历史帷幕……

北戴河博物馆是在秦皇宫基础上改建的,占地17.345亩,建筑面积3750平方米,2009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

馆内共有四个基本陈列,首先我们参观的就是《北戴河历史文化》陈列,陈列分为三个部分十二个单元。

第一个部分“秦行宫遗址”,展现的是北戴河的历史和考古发掘后的秦行宫遗迹。

第二个部分“近代避暑胜地的开发”,讲述了避暑胜地北戴河发展历程,对北戴河有影响的人物、组织及近代社会生活和建筑。

第三个部分“建国后北戴河各项事业发展”,展示新中国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戴河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陈列的第一个部分——秦行宫遗址,在介绍遗址之前,我们先追溯北戴河的历史溯源。

北戴河的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近些年在北戴河及附近地区出土的历代各种文物,反映和纪录了北戴河的历史以及先民们社会生活。

(介绍展柜中的文物)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帝三十二年),秦始皇第四次东巡“之碣石”,在北戴河区金山嘴一带建立一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行宫。

经过发掘,发现了大量遗址、遗物,由此表明这里曾建有大型建筑群。

1986-1991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秦行宫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遗迹有:

建筑基址、窖穴、井、水管道、灶等等;遗物有:

瓦当、水管、井圈、盆、鉴、甑、瓮、豆、罐、釜等,这些丰富的秦代遗存,是秦皇岛地区古代社会发展的标志性文物。

秦汉时期,北戴河是充满神秘色彩的碣石之地。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帝王巡狩,方士求仙……政治、文化、经济的交汇融合,给北戴河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

北戴河是在1948年11月26日解放。

从此,北戴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原有老别墅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干部和工人疗养院,在1950年夏,北戴河首次接待了中央领导同志休养,1953年秋,中央决定暑期在北戴河办公。

1954年仲夏,毛泽东主席来到北戴河,工作之余,写下了著名词章《浪淘沙·北戴河》。

1956年,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北戴河进行了第一次城市规划,确定其性质和功能为“中央暑期办公地,包括劳动人民休疗养地”。

党和国家领导人暑期经常在北戴河商讨国内外大事,接见外国领导人、政府首脑、外交使团等和其他中外友好人士,北戴河成为北京之外的政治中心。

在人们心目中,北戴河成为一个有政治意义的“夏都”。

(介绍领导同志的图片)

北戴河的今天真可谓是“千舟竞发,百舸争流”。

面对诸多机遇和挑战,我区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攻坚“十一五”,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北戴河将以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跨步建设世界名区。

北戴河历史展厅的陈列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让您对避暑胜地——北戴河有了更深了解,把北戴河的天然美景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带给你的亲朋和好友。

现在我们要参观的是古代陶瓷艺术展厅,此厅占地面积为357平方米,以中国陶瓷的朝代演变为主线,展现陶瓷的独特魅力。

中国陶瓷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明显的特点。

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中国古陶瓷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

”首先,我们要参观的是陶器专展区。

陶器的烧制在我国已有九千年的历史,如果把后陶时代的干陶阶段算在内,陶器至少流传了一万年以上。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至夏代时达到顶峰,它们品类众多,代表马家窑、齐家、仰韶、龙山等不同文化类型体现了不同区域的风格。

首先我们看到的这三件展品为先秦时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中原地区早期的龙山文化是以灰色为主,多为手制,器型还保留继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晚期的龙山文化以灰陶器为主,红陶器已占有一定的比例,黑陶器数量有所增加。

黑陶有细泥、泥质、夹砂三种。

细泥乌黑发亮,学者们称为“蛋壳黑陶”,我们所看到的这件展品为蛋壳黑陶双耳杯是山东龙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陶器,它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器物本身的实用价值,它反映了当时高度发展的制陶业的水平。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汉代陶器皆为明器,所谓的明器就是专门用于随葬用的。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小一大两件展品为茧形壶又叫“鸭蛋壶”,因器型似蚕茧又如鸭蛋而得名。

这种器物的彩绘图案有流云、几何图案还绘有红白相间的涡云图案,给人以古朴、庄重、鲜丽之感。

茧形壶是秦汉时期的代表器物,在当时既可以用作容器又可在战争中埋入地下用以倾听远方敌军的马蹄声。

请大家跟随我继续往下面参观。

汉陶包罗万象,反映了当时的人间百态。

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葬俗礼制,加上羽化成仙、黄老之说的思想,明器在汉代盛极一时,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

在汉代以人殉葬是非法的,从商代开始的残酷人殉制度,至此逐渐消失。

俑作为奴婢的替身被大量的放置在统治阶级的墓中。

这件为灰陶说唱俑,它席地而坐,头部硕大,裹着头巾,前额布满皱纹,赤足,左臂环抱一个圆鼓,右手高扬鼓锤,但鼓锤已丢失。

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它得意忘形、神情激动、表情夸张,竟不自觉的手舞足蹈起来,虽然我们并不了解它说唱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但一看到这位热情、乐观、充满生命活力和幽默感的艺人,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甚至还可以想象到在它的面前正有一群兴致勃勃的听众在倾听着他出色的表演。

可见,汉代的雕塑家是多么的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

他们并不只是简单的模仿生活中的场景,而是采用了及其大胆夸张的手法,着重表现说唱者那种特殊的神气。

中国历史博物馆有一件类似的藏品。

请大家继续往这边走。

这几件展品为低温铅釉陶器,低温铅釉陶器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有黄、褐、绿等色,绿釉较为流行。

汉代铅釉陶器一般都是明器,这可能是因为它的烧成温度比较低,气体不坚固以及铅釉对人体有害不宜做实用器的缘故。

汉代铅釉陶器为后代施釉的技巧以及唐三彩的出现奠定了良基。

这件展品为红陶灯,我国最早的灯具始见于战国,质地上以青铜为主,灯具的造型除了个别多枝灯外,还有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型灯。

我国古代以汉陶灯最为精彩,有单枝灯和连枝灯。

常装饰有各种动物和百戏人物。

两汉时期灯的样式精巧而实用,从质地上,陶制灯成为主流,铁灯、石灯和动物形象灯也逐渐出现。

陶灯多用于中下阶层为先人所做的随葬明器,以多枝灯和俑形灯为主。

这件为多枝灯。

北齐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存在时间非常的短,只有二十多年。

陶器多是小件的陶俑以人像为主,胎质细腻、雕刻精细、主要采取手塑的方法、形态各异、各具性格。

这件仪卫俑是最具北齐民族特色的陶俑头戴风帽,身披风衣。

北齐是个善于骑马打仗的王朝,所以武士俑也较为常见。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

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达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陶器艺术成就最大的当属唐代的三彩陶器,唐三彩以其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它是由魏晋点彩,特别是北朝的褐彩技术发展而来的,以黄、绿、白三色为基本釉色,多为陪葬的明器,这类明器以陶俑人像、马及骆驼的艺术成就最高。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两件为三彩天王俑:

一般把武士俑脚下踩踏基座或怪兽的俑叫做天王俑。

天王俑是唐代墓葬中最常见的镇墓兽之一,起镇墓的作用。

多与镇墓兽一起,摆设在墓道或墓室前面。

镇墓兽在前,天王俑在后,通常都是成对出现,被称为四大天王或四神。

大家看到的这两件三彩天王俑,体魄强健、气宇轩昂,制造艺术技巧娴熟。

造型既夸张又真实自然,无论从面部表情,还是姿态动作,甚至服饰,都体现了武士外表和内在的完整统一,以及盛唐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和唐文化的阳刚之美。

天王俑将唐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术表现的淋漓尽致,对研究唐代的葬俗和工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唐代女俑形象直接取材于宫廷的嫔妃、贵妇、侍女和年轻的生活在社会上层的歌舞伎。

按照封建社会宫廷的打扮来塑造,是宫廷、官府和贵族之家生活的缩影。

这件为贵妇俑,她面部丰圆、高髻广袖、体态丰满腴润,这是唐代女俑标准的造型。

宋代陶俑的使用数量逐渐减少,但仍有它自身的时代特色,这一时期的陶俑造型取材更加生动、多样化。

在形象面貌和肌肤刻画上,力求反映现实人物的风貌,所以宋代陶器不再是主流,但仍以它独特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宋代,尚文不尚武。

所以陶俑多为文臣形象。

这一组为生肖俑,造型多作人身兽首,人身均作文臣形象,再配以不同生肖的头像,构成一个个独立的单体生肖塑像。

继唐代之后,宋代仍继续生产三彩器。

宋三彩是低温彩色釉陶制品,为仿唐三彩工艺制造的陶器。

宋三彩主要采用刻划方法进行装饰。

它是在第一次烧成涩胎后,按纹饰需要填入彩色釉,再经第二次烧成。

宋三彩釉色丰富,除黄,绿、白、褐四种主色外,尚有艳红、乌黑、酱色,并新创一种翡翠釉,色泽青翠明艳。

与唐三彩相比较,宋三彩画面生动,填色规整,不见蓝釉。

其釉色虽不及唐三彩斑驳灿烂,却显得非常浑厚、凝重、幽深古朴,颇具特色。

辽代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

辽三彩是辽代生产的低温彩色釉陶制品。

受唐三彩影响,在陶胎上挂白粉后,再施彩色釉,辽三彩多用黄、绿、褐三色釉,辽三彩与唐三彩的区别除胎土不同外,主要是辽三彩施釉不交融、釉面自然流动感稍差、缺少斑驳华丽的特色。

宋代以后陶器已经逐渐衰落,瓷器已经大放光彩。

现在我们就去参观瓷器专展区,去领略瓷器的独特风采。

瓷是水火土的完美结合,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好体现。

陶是世界性的,而瓷是中国人的发明。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早在我国的商代就已出现了原始瓷器。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烧制成功于东汉晚期,最早出现的瓷器为青瓷。

东汉时期青瓷胎质致密坚硬,胎色多为灰白或淡青色。

这件青釉带盖附耳鼎就是东汉的青瓷。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时期,也是瓷器大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瓷器逐渐代替陶器广泛进入生活得各个领域。

当时南北制瓷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在比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的越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成就。

南方的青瓷居于当时瓷器的主流。

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争连绵不断,朝代更替频繁。

在这种长期混乱的时代里,“人人厌苦,家家思乱”,人们对生和死的认识产生新的人生态度,对自身的生命更加的珍爱、珍视,这时候的人们已经脱离了远古以来神秘思维的笼罩,来正视自然的现实世界。

并从珍爱自身的生命移情到对其他生命和对生活强烈的热爱中,并加以适当的艺术表达。

鸡首壶的创烧便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这件为青釉盘口鸡首壶为南北朝时期的。

鸡首壶出现于三国末年,壶的造型与盘口壶相似,不同的是肩部一侧安鸡首,另一侧是鸡尾,前后对称。

鸡首有空心、实心之分,空心的多为实用,实心的是冥器。

鸡首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器的一个重要类别,鸡首壶在当时非常流行,反映了人们对于安定生活、繁荣经济的渴望。

大约从唐代中期开始鸡首壶便大体消失,受当时状况的影响,鸡首壶的生产已进入衰退阶段,到唐代中期就被注子所代替。

隋代南北制瓷业都有所发展,特别是北方青瓷发展迅速。

隋朝青瓷以北朝青瓷为基础,吸收南朝青瓷的特长,又有所创新,形成独特风格。

南方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唐代的制瓷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

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逐步成熟;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发展迅速。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为普及烧造技术迅速发展。

唐代器型从总体上看,往往给人一种浑圆丰满稳重的感觉。

大家看到的这件巩县窑白釉双耳龙首瓶是北方白瓷,而这件青釉手拍纹壶是南方的青瓷。

与唐代书法艺术普及相关,唐代多有瓷砚制作。

唐代瓷砚的足较多,砚面明显向上凸起。

这件五足砚就是唐代的瓷砚。

五代时期的制瓷业是唐代制瓷业的继续和发展。

五代时期的瓷器前期造型较多地沿袭晚唐风格,从五代墓葬出土的器物造型来看,绝大多数沿袭晚唐的风格,保留了唐代的形制。

但制作均较前唐更精巧优美,丰富多样。

这两件为灶厨,它又叫冥器灶或鬼灶,盛行于汉代至五代,东汉时期最为流行,其质地有陶、瓷,釉陶也有烧制。

形状有长方形、三角形等样式。

灶的结构与实用灶没有太大的区别,灶上除置放炊具外,还刻或贴塑人物、动物等。

宋代是我国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各具特色。

其中以五大名窑、八大窑系为代表,最能凸显沉静素雅的美学风格。

宋代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名窑峰起、名瓷迭出承上启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件展品为卷草纹多角罐:

此器造型由盖、罐两部分组成。

盖仿重檐楼阁式建筑,创角飞翘,气势宏伟。

瓶口为圆形,与盖底相吻合。

肩部堆塑瓦楞形的花边,与腹中部齐平,腹部塑卷草纹流畅、自然。

全器施青釉,但罐施釉不及底。

由于年代久远,器物长期在底下埋藏,釉色不鲜亮。

辽代瓷器风格粗犷豪放,表现出了鲜明的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

这些器物便于携带,适于骑马打猎生活得需要。

这件为白釉绿彩鸡冠壶,是辽代特有的陶瓷器之一,它形状模仿契丹族传统使用的盛水、盛酒的皮囊壶的容器,壶的上部有鸡冠状的孔鼻提梁,故称鸡冠壶,因便于在马上使用,又称马蹬壶。

造型结构从实际出发,呈管状小口、肥身、上扁下圆,底置圈足,使液体宜储存,能保暖,保留着游猎生活的痕迹。

金代前期陶瓷多利用辽瓷旧窑烧造,工艺水平较低,制品多粗糙,民族风格和地域色彩较明显。

金代陶瓷器类以盘、罐、碗、瓶、壶为多,日用器物造型多袭宋式,时代特点鲜明的造型有双系罐和双系瓶等。

元代龙泉窑发展历史上的高峰时期,开始出现一些器型较大的器物。

据文献记载,龙泉青瓷在重大祭典上当做陈放祭品的容器,一些大盘、碗、瓶的出现应该与此有关。

大家看到的这件龙泉窑盘浅腹、圈足,通施粉青釉,内底心印饰牡丹花卉,腹部刻似花瓣叶片的竖条装饰。

胎体较为厚重,内外均施釉且施釉较为厚重,釉色呈深绿色。

我们看到这些造型比较奇特的瓶子叫“魂瓶”,又叫谷仓罐活堆塑罐。

流行于宋至明代,是专为随葬烧造的明器,它所反映的是人们祈求田园富庶、六畜兴旺,寄予永远安康的美好愿望。

它把天上、人间、远古神话与日常生活糅合在一起,既有现实主义内容,又具浪漫主义色彩,把人们带入神话般的境界,其艺术价值是无可置疑的。

器形一般是细长颈、瘦高腹、带盖、颈肩部多堆贴龟、立俑、飞鸟、鹿、十二生肖等形象,也有在颈部堆塑龙和太阳或虎和月亮的,通常都是成对的陪葬,又有“日月瓶”或“龙虎瓶”之称。

宋代的一般较矮,元代以后向瘦高发展。

这件为元代的钧窑碗,中国元代钧窑系的产品统称为元钧。

我馆收藏的这一件元代钧窑天青釉碗碗壁上有很明显的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饰钧釉的特征之一。

釉层中常有一条条曲折线形状像蚯蚓走泥因此而得名的。

明代器形造型丰满、浑厚、古朴、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明代青花瓷器:

早期的晕散、中期的漂亮、晚期的发灰、暗淡。

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

清代满族入关历经战乱的景德镇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官窑也恢复了生产。

清代普遍实行“官搭民烧”制度,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烧瓷技术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发明了许多珍贵品种,工艺技术得到了空前发展,并形成了以瓷画为主的艺术风格。

这对出脊尊使用的是五彩技术。

瓷器施釉的技巧有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

五彩是属于釉上彩,又称“古彩”、“硬彩”。

五彩,含多彩之意。

特点是颜色丰富繁多,五彩斑斓。

五彩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新品种,由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明代彩料中无蓝彩,需用蓝色表现之处,皆以青花代之,称“青花五彩”,成为独特的时代特征,以嘉靖、万历五彩为代表。

清代五彩以康熙朝最负盛名,除常用的红、绿、黄、褐、紫彩外,还新配制了釉上蓝彩取代釉下青花,金彩和黑彩也广泛应用,使瓷器的色彩更为瑰丽多姿、浓艳夺目。

康熙五彩除在白瓷地上彩绘外,还在各色颜色釉器以及各种瓷地上施彩,使得五彩瓷器别开生面,别具一格。

雍正时期,粉彩盛行,五彩趋于衰落,所见多为小件器,画意较精细,不似康熙五彩粗犷豪放。

乾隆以后则基本上不见单独的五彩瓷器,而多与粉彩、珐琅彩等并用。

这件展品为黑釉军持,是一种盛水器,又叫净瓶,为云游僧人、伊斯兰教徒盛水洗手的用具,这种器形大约在隋唐时期传入我国,宋代还将其用于插花,元代以后极为流行。

结束了中国瓷器展区的参观,我们现在来到的是高丽瓷器专展区。

高丽瓷器深受中国瓷器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高丽瓷器大多素雅清新,多为青瓷。

大家看到的这些展品便是高丽瓷器。

器物的造型曲线柔和,有中国式样逐步向本土的高丽式样变化,器形大多模仿中国瓷器的器形,像梅瓶、玉壶春等。

装饰手法中镶嵌纹样逐步增多,纹饰以菊花为主。

《古代陶瓷艺术展》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请大家继续参观《古代青铜艺术展》,谢谢各位!

现在来到的是古代青铜艺术专题展厅。

本厅占地面积是352平方米,包括青铜器展区和铜镜展区两个部分。

首先我们要参观的是古代青铜器展区。

中国的青铜时代具有独特的风采,青铜铸造的文明,成就了一种永恒的记忆。

钟鸣鼎食的时代,贵族是青铜器的拥有者,青铜器是子孙永宝之器,是地位尊卑的象征。

国家有国之重器,所谓“九鼎”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可以上溯到六、七千年以前。

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是龙山时代晚期(距今45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

所谓青铜就是纯铜(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有的则是铜、锡、铅的三元合金,因颜色一般呈青灰色,因此得名。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

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

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

古代中国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是祭祀与征战,大量制作的是礼乐器和兵器,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青铜器种类繁多,造型优美、纹饰富丽、铭文典雅、制作精巧,是研究商周至秦汉时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在中国和世界物质文明史和艺术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灿烂的青铜文化,透过一件件珍贵的青铜器物,仿佛可以聆听到来自遥远的青铜时代的声音,感受到那一时代独有的风貌。

商周时期为青铜器发展的鼎盛阶段。

商代的青铜器表现为器类繁多,造型庄重,花纹繁缛细密。

在器型类别上,商代最多见的是鼎(方形四足)、尊、爵、觚、觯、觥、甗、簋、彝、豆等。

商代后期青铜盛酒器鸟兽尊是新的创造,主要有:

象尊、鸽尊、猪尊等,这些象生铜器,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它们既是用品,又是优美的青铜艺术雕塑。

商代后期青铜器普遍出现铸铭,书体雄劲有力,常作首尾尖、中间粗的“波磔体”。

铭文均较简短,少者一二字或十几字,多者铭文可到四五十字。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饕餮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它所表现出来的狰狞、粗犷、豪放不羁,显示出的震撼人心的威力,象征着中国的历史挣脱野蛮,跨入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凡有饕餮形象的礼器,即显示着尊严、权威和力量,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件饕餮纹鼎铸造精密,样子坚稳,并配有朴素的装饰。

鼎体浑圆且深,向上收口,两侧对称设耳,鼎体上部有扁平浮雕。

一对龙的图案有些变化形成一道突出的棱,形成饕餮纹。

甗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甗的继承与发展。

在功能上仍然是煮水蒸食的蒸锅,形态上也是上甑下鬲并连为一体的组合。

但由于青铜铸造业的发达及社会审美趣味的变化,商代铜甗的造型更加规范,装饰也更加繁杂。

这件商代饕餮纹甗的上部是带有双立耳的深腹甑,下部是有高柱足的鬲。

上下连接处呈束腰状,器身匀称,器表光洁。

鬲的空袋足部各饰有一组平地高浮雕的饕餮纹,圆鼓的袋足与长长的柱足相连,配以简洁的兽面,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头驯服温和的大象。

文献中所说的甗多以商周铜甗为标准。

汉代经学家说甗就是甑,大概只是就功能而言。

后世学者进一步解释说"一穿为甗,七穿为甑",是说在形态上甑有七个孔,而甗只有一个孔,即甗上体如甑而无底以便与下体的鬲相通,相通处加箅于其中以承干食,下体盛水而蒸汽上升。

西周王朝是奴隶制继续发展时期,建立了更加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礼乐制度,青铜礼乐器成为巩固奴隶制国家的重要思想统治工具载体之一。

西周青铜器,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段从武王至穆王,可称为西周前期;后段从共王至幽王,称西周后期。

西周前期青铜器,与商后期没有更多区别,但在某些方面也出现了新的特点。

不仅庄严厚重是这时的主要风格,而且铜器的数量也远远超过商代。

其器物的种类,食器主要有鼎、簋、甗,鬲、豆不多见;爵、觚等各种酒器虽然品种很齐全,但数量较商代大大减少了,这与西周王朝吸取了商纣“酒池肉林”,疯狂地酗酒导致最后灭亡的教训有关。

青铜礼器的组合,有爵、觯,鼎、簋的配合。

鼎制上开始了列鼎制度,反映了礼治的加强。

在形制上,三足器柱足与蹄足并存。

兽面纹和夔纹仍是这时花纹的主要题材。

青铜器铭文这时有发展到上百字的,铭文书体沿袭商代后期,仍作典雅秀美的波磔体。

铭文主要包括祭祀、赏赐、策命、征伐等内容。

西周后期,酒器爵、角、斝、觯、觚、方彝等基本消逝了,而壶、罍、盉、尊、鸟兽尊仍继续保留。

盛食器的簋、盨、注水器匜,是新出现的器种,造型大方而实用。

器形上鼎、甗多作蹄形足。

出现了有时代艺术风格的纹饰,如环带纹、窃曲纹、鳞纹、重环纹、瓦纹。

出现了许多素面或器身或有几道弦纹的器物。

兽面纹一般已不再作为主题装饰了,而作器足上端的装饰,鸟纹则继续流行。

(周)

鼎是青铜器中最重要的礼器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

商周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这件西周中期的窃曲纹鼎口沿外撇,立耳宽大、外侈且立于两足之间,腹倾垂且圜底,三柱足稍内收。

口沿下装饰有窃曲纹,下加两道凸弦纹。

造型古朴典雅,美观庄重。

簋相当于今天的碗,是商周时期的盛饭工具。

文献中说是用来盛黍,稷,稻,粱的器皿,在西周时期簋也是重要的礼器,是列鼎制度中不可缺少的器物。

尤其在西周时作为祭祀和宴飨时的重要礼器与鼎相搭配而使用。

据文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卿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