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753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小学校舍加固项目

2、承办单位:

*****小学

3、建设地点:

*****小学

4、建筑规模:

加固建筑面积1872㎡

5、加固内容:

教学楼

6、项目投资:

人民币123.55万元

7、资金来源:

申请上级财政拨款

1.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3、**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08]71号);

4、2006年《**省建设工程概算定额》和《**省建设工程其他费用》及物价上涨情况;

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

6、《工程投资经济分析》;

7、《**省建设工程其他费用标准》2002年

8、**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9、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10、国家现行的行业规定、法律法规、设计标准;

11、编制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协议。

1.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本项目在建设实施过程中涉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下表所示:

经济技术指标表

序号

指标

数量

备注

1

C级加固面积

1872.00㎡

教学楼

2

D级拆除面积

96.00㎡

危房

3

总投资

123.55万元

加固费用

1.4研究结论

本项目实施后,将全面消除**小学的危房,提高教学办公楼、学生食堂的安全系数,确保教师学生人身安全,提升学校学生老师的学习和办公环境。

从经济效益上看,项目可以达到收支平衡,在财务上可行。

从社会效益上看,提高学校办学条件,做好中小学校舍质量安全工作和普及中学阶段教育工作,是推进全市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为我区经济发展培养具有一定科技文化知识的劳动力后备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必将进一步发挥示范性作用,起好基础教育领头羊的表率作用,带动区内小学教育的发展。

社会效益良好,所以项目是可行的。

项目总投资估算为123.55万元,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本次建设规模程度,结合设备、材料的市场价格变化因素估算分析,认为本项目的提出合理有据,切实可行,且已具备建设条件,后续工作可以开展,建议相关部门尽快立项,给予支持,以便使其尽早发挥作用。

第二章项目提出背景和重要性

2.1项目建设的背景及提出

2.1.1**小学简介

**小学前身为铁路局所属的一所企业学校,学校分为南北两院,南院占地12亩,北院占地11.6亩。

学校现有单面教学楼一栋,且为砖混预制板结构,有多处裂缝。

只能容纳双轨约600余名学生就读,现有教职工56人,教学条件简陋。

对照教育现代化的办学要求相距甚远。

2004年学校移交***政府后,根据区政府学校布局调整及规模办学规划,决定对学校进行改扩建,并列入***政府重点工程。

2.1.2项目的提出

**小学的教学楼及其它建筑均建成年代较长,施工要求及设计强度均已不能满足现今规范、条例,且经过多年使用,墙体、楼顶等许多部位已不同程度出现裂缝,有关部门已鉴定为C级、B级危房。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总体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的通知》精神,为保证教学质量及学生、教师人身的安全,现需进行加固以及扩建。

2.2项目建设的重要性

2.2.1履行责任,抓住重点,深入细致做好工程实施的各项工作

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对全国中小学校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加固改造或重建,使其达到当地重点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防御其他地质灾害和防洪、防台风、防火、防雷击等安全要求,确保将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主要任务是,用三年时间,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七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洪涝灾害易发地区、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各级各类城乡中小学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提高综合防灾能力。

其他地区按抗震加固、综合防灾要求,集中重建整体出现险情的危房、改造加固局部出现险情的校舍,消除安全隐患。

这项工程覆盖全国城市和农村、公立和民办、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所有中小学,时间之紧迫,任务之繁重,是以往教育工程中少见的。

国务院批准的方案已经印发,我省将认真贯彻落实。

2.2.2本项目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榆次”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标之一,随着榆次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西**改造扩建以来,居住环境与消费条件得到改善,周围居住小区日益增多,长住居民数量较之几年前有了很大增长。

适龄小学生的基数不断增长,而原有学校自建成起一直没有进行大的调整扩建,现有的教学条件与规模已不能满足本地区适龄儿童上学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矛盾因素,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由于不能满足学区学生就读条件,致使学区内的部分学生只能舍近求远,不但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也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小学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学楼楼的加固建设能够推进我区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因此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省关于发展教育优先的政策精神。

本项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经过***政府、***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安排,在研究落实校舍安全任务的前提下,经过对**小学教学楼的科学鉴定,做出加固的决策,以保证师生的人身安全。

综上所述,该项目的建设是适应政策要求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和实际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章项目所在区概况

3.1自然条件及地理环境

榆次是**市委、政府所在地,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位于**中部的**盆地,东与寿阳县交界,西同清徐毗邻,南与太谷县接壤,西北与太原市相连。

全区面积1328平方千米,人口五十三万,辖6镇4乡9个街道办事处,283个行政村、61个社区,古曾有“榆次八景”之说,即“罕山时雨、涂水洪涛、龙门晚照、源池荷花、榆城烟柳、井峪寒泉、神林积雪、蔺郊无霜”。

榆次地处东经112°34’-113°8’,北纬37°23’-37°54’,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主要自然条件如下:

年平均气温             9.8℃

冬季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12℃

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    -9.2℃

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    19.9℃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15.7℃

绝对最高温度          35.8℃

绝对最低温度           -32.1℃

年平均降水量         418-483mm

日最大降水量         163.8mm

全年主导风向          SW 

夏季主导风向          SW

冬季主导风向          NW

平均气压          87.46%

全年无霜期          158天

最大积雪深度         290mm

冻土深度          110cm

基本雪压         200N/㎡

基本风压          300N/㎡

平均风速         2.7M/S

全年日照指数         2662H

地震烈度          8度

3.2历史沿革

榆次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赵国重臣蔺相如、后汉高祖刘知远、宋朝名相寇准均出生于本地。

近代有“中国儒商第一家”常家庄园建于此。

漫漫历史长河,积淀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榆次古称“魏榆”、“中都”,早在战国时就已设立县制,春秋时期曾有名称为“涂水”、“魏榆”,战国时期称“榆次”;秦隶太原郡;北魏、北齐两度易名中都县;公元979年,宋太宗灭北汉,置并州于榆次,越三年,复迁唐明镇,榆次复县制;以后历代县名不改。

解放时期,1948年设置榆次专区,1958年设榆次市,是**行署、**地区所在地。

1999年9月24日,行政区划改革,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地区,设立**市(地级市),榆次市撤销,改称为**市***。

3.3社会环境

1、经济环境

榆次商贸流通兴旺,是晋商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历史上商贾云集、经贸繁荣,以“晋商故里”著称。

2007年,***GDP完成91.4亿元,增长达1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2077元,增长19.3%。

农民人均纯收入5315元,增长15.5%。

榆次是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市,深市上市公司经纬纺机(000666)就位于榆次。

商业新型业态如苏宁电器、国美电器、三友电器、肯德基快餐等纷纷抢滩榆次,另外,建材、汽车、家具等专业市场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斥资45亿元、占地近千亩的三晋国际物流城也落户于榆次,该项目建筑面积逾120万平米,紧扣**3500万人口消费需求,建成后可集纳三大省级批发市场,即“**汽配博览交易中心、华北五金矿机工业品博览城、中国北方小商品商贸城”。

这充分说明榆次经济环境及投资优势。

2、交通环境

榆次座落于太原之南,距太原市中心约25公里。

距新扩建的太原空港(武宿飞机场)行程不到10分钟,该空港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备降机场,开通国际国内航线50余条,年旅客吞吐量194万人次。

因而榆次被冠以“省城门户”之称。

榆次距北京约540公里,距天津约600公里,境内石太、南同蒲、太焦三线交汇于此;太旧、大运高速、108国道穿境而过,榆长、榆邢、榆盂、榆清省级公路纵横交错。

是**省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

“三小时高速”通达全省,5小时车程辐射石家庄、郑州、内蒙古包头等城市。

3、农业环境

榆次以建设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目标,着力建设“蔬菜、红枣、畜牧、加工”四大基地。

蔬菜种植面积34万亩,产量连续13年全省夺冠,无公害蔬菜认证品种达40多种;红枣面积30万亩,产量2200万公斤,被确定为全省七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全区规模养殖小区达到120个,集约化畜禽饲养总量占到80%,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万吨;农副产品加工有“丰元枣业”、“博瑞乳业”等一批围绕菜、枣、乳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稳步壮大,“白象方便面”、“恒顺精品醋”、“**威特食品”等加工企业相继投产,“娃哈哈果蔬饮料”和“古船面粉”项目等品牌项目落户榆次,充分说明了榆次农产品丰富,投资优势显著。

4、工业环境

榆次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结构合理,形成冶金、机械、电气、化工、煤焦、建材、轻纺、食品八大产业。

榆次工业园区先后被评为“**省五大精品园区”、“先进民营经济园区”和“**省示范工业园区”。

2005年开工建设的榆次修文民营工业基地,总投资8000万元,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完成了核心区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

5、旅游环境

榆次旅游资源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自然、人文资源,人文古迹众多。

猫儿岭有战国时期的古墓群,坐落在榆次老城的明代清虚阁全部为木制结构,堪称一奇;榆次城隍庙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并受到联合国的捐款修缮。

榆次境内国家级、省级、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0多处,古代城池、衙署、寺观、庙坛、堡寨等遍布全区。

形成了“庄园、老城、古村、森林公园”四位一体的格局。

常家庄园享有“中国儒商第一家”的美誉,榆次老城是“中国封建城池文化的大观园”,乌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堪称“天然氧吧”。

于2005年9月竣工开放的东赵后沟古村,被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调查保护示范基地。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榆次的旅游产业已步入蓬勃发展时期。

6、文化环境

晋商文化是**商人、尤其是首创中国历史上票号的**票号商人所开创,经后人归纳整理总结而来。

票号和茶叶贸易是晋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两大成就。

明朝中叶,榆次的商号钱庄票号已有相当规模,清乾隆时,各种商号发展迅速,仅典当、钱庄、票号就有90余家,并在内蒙、东北、江南、河南、河北、湖广等地设有分号。

榆次成为**的商埠城市,榆次商帮成为晋商的一支劲旅。

其中,榆次的车辋常家、聂店王家等与晋商的一批巨商大贾,驰骋商海,富甲天下,执当时中国金融之牛耳,创造了名扬四海的晋商文化。

榆次聂店王家发迹于明朝万历年间,从清朝乾隆年间到光绪年间,在全国各地挂有王家商号招牌的就有200多家,遍及华北、西北、东北、华中各大城市,资金发展到1000余万两白银,成为**票号史上十大财东之一。

票号之外还经营钱庄、帐局等金融机构。

常家的独慎玉帐局还经营国际业务,分号远设俄国莫斯科等地。

榆次常家,以对俄国输出茶叶为主,开创了除“丝绸之路”之外贯通亚欧大陆的又一条商贸通道——“茶叶之路”。

乾隆年间到清末,常家一直是茶叶之路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历时最长的商家,商号从我国茶叶产区一直设到俄国莫斯科。

直至如今还传颂着“**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佳话。

**票号有“汇通天下”之称。

中国民协授予***“中国晋商文化之乡”、“中国晋商文化研究基地”的称号。

这两项美誉的授予充分说明了榆次深厚的晋商文化底蕴,大量的晋商历史文化遗迹,完整地极具代表性地体现了当年晋商的辉煌,全面而传神地再现了晋商的品质、晋商的精神、晋商的文化理念。

20世纪初榆次常家首开**教育的先河,常家曾开办了**最早的私立新式小学堂、最早的私立复合式中学以及第一所私立女子学堂。

在我国封建时代重文轻商观念根深蒂固的大背景下,榆次商人则倡导“学而优则贾”,又以榆次常家最具代表性。

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

4.1工程地质条件

建筑设计时需考虑本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参照有工程勘察资质的单位出具的本项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进行设计。

根据最新《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按相应的规定设防。

4.2社会环境条件

项目位于*****,学校周边基本为居民生活住宅,无大型工矿企业,社会环境较好,适宜本工程的开展。

4.3公用工程条件

⑴供水

学校所在地区已有自来水管道,可满足学校日常用水及建设期间用水需求。

⑵供电

本次加固及新建项目基本无新增用电量,仅在加固施工时需对原有供电线路进行临时改造,以满足施工机械的用电要求,施工结束后可恢复原使用状态。

⑶供暖

项目施工期为夏季,温度满足施工要求。

冬季学校采用集中供热采暖。

⑷交通条件

学校所在处于城市地带,交通设施完善,通行便利。

⑸通讯条件

无线通讯信号已覆盖项目所在地区,固定电话通信线路也已接至本地区,通讯条件良好,可满足使用。

第五章建设内容

5.1建设内容

本项目建设内容为小学加固工程,加固教学楼1872平方米,拆除D级危房96平方米。

5.2建设规模确定

根据***教育局对**小学校舍两次安全排查及鉴定,确定全校中B级、C级、D级危房面积,进行统一汇总后,研究确定了需要加固的面积为1872平方米,拆除面积为96平方米。

加固项目实行后,将彻底消除**小学的现存危房,提高学校建筑的安全度,保证全校师生的人身生命安全。

第六章建设方案

6.1工程设计依据

⑴《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⑵《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⑶《砼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⑷《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3—2001)

⑸《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⑹《建筑结构可靠度统一标准》(GB50068-2001)

⑺《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⑻《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

⑼**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建改扩建与加固技术导则(2009.06)

⑽《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98)

⑾《砖混结构加固与修复》图集(03SG611)

6.2加固原则

根据**市人民政府下发的(市政办发〔2008〕96号)《关于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意见》精神;全市要按照当地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对教学楼进行抗震设防的要求对所有中小学校舍全面排查,对各类中小学危房实施分类处置。

B级危房尽早采取措施修缮补强,C级危房立即采取措施加固补强,D级危房停止使用。

1、现有校舍在加固、改造或重建前,应依据其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后续使用年限和结构类型,按现行国家规范《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规定进行抗震鉴定。

2、凡是存在安全隐患及抗震性能达不到重点设防要求的现有校舍均应进行加固、改造或重建。

应按照轻重缓急有计划、分步骤、严要求安排落实。

3、现有校舍经鉴定适修性强的或有重大保留价值的的建筑可以采用加固措施;对加固改造后使用功能降低、加固费用大于重建费用70%的校舍应拆除重建。

4、对现有中小学校舍进行的加固改造,应使其达到重点类抗震设防标准。

高度、层数或最大横墙间距超过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或《**省抗震设防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界定规定》的校舍,加固设计出图前必须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同时符合防御其它地质灾害和防洪、防火、防雷击等安全要求。

并应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6.3工程设计内容

该项目的工程设计主要为结构加固方案,对于原有建筑的建筑、给排水、采暖、电气照明等设备因加固造成影响的,根据其原有设计方案进行必要变更。

6.4工程设计方案

(1)设计原则

1、加固方案应根据抗震鉴定结果综合分析,分别采用房屋整体加固、区段加固或构件加固。

2、加固方法应便于施工,并应减少对教学、生活的影响。

3、抗震加固宜结合维修改造、改善使用功能,并注意美观。

(2)设计要求

1、加固的总体布局,应优先采用增强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方案,改善构件的受力状况。

2、加固或新增构件的布置,应避免局部加强导致结构刚度或强度突变。

3、新增构件与原有构件之间应有可靠连接;新增的抗侧力等竖向构件应有可靠的基础。

4、女儿墙、门脸、出屋顶烟囱等易倒塌伤人的非结构构件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应拆除或降低高度,需要保留时应加固。

5、尽量减少地基基础的加固工程量,多采取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同时考虑地基的影响。

6、对不规则的现有建筑,宜使加固后的结构质量和刚度分布较均匀、对称。

7、对抗震薄弱部位、易损部位和不同类型结构的连接部位,应采取增强承载能力或变形能力的措施。

(3)材料要求

1、砌体、混凝土、钢材等加固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对材料指标的要求。

2、加固所用材料的强度等级尚不应低于原构件材料的强度等级。

3、大量推广使用建筑节能和新型墙材,该技术能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应在建设中大量使用。

4、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应用。

该技术具有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的特点,应在各项建筑中积极应用。

(4)设计方案

根据抗震设防区划图确定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

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经抗震加固后,本工程后续使用年限为30年。

根据房屋鉴定报告及现场实际情况,本项目主要加固方案为:

①墙体强度不足:

外加柱、灌浆、板墙加固;

②整体性不足:

纵横墙连接差,用钢拉杆、外加柱、圈梁等加固;

③预制板连接不足:

增浇叠合层加固。

(5)施工要求

1、施工应由有加固资质的专业队伍或经专门培训后的队伍进行,并应按加固设计图纸及现行规范进行验收。

2、应采用措施避免或减少损伤原有结构构件。

发现原结构或相关工程隐蔽部位的构造有严重缺陷时,应会同加固设计单位采取有效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3、对可能导致的倾斜、开裂或局部倒塌等现象,应预先采取安全措施。

4、原墙面碱蚀严重时,应先清除松散部分并用1:

3水泥砂浆抹面,已松动的勾缝砂浆应剔除。

5、穿墙钢筋插入孔洞后可采用水泥基灌浆料、水泥砂浆填实。

铺设钢筋网时,竖向钢筋应靠墙面并采用钢筋头支座。

6、抹水泥砂浆时,应先在墙面刷水泥浆一道在分层抹灰,每层抹灰厚度不超过15mm。

面层应浇水养护,防止阳光暴晒。

7、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采用手工分层抹制,第一层要求揉匀刮糙,第二层压实抹平,第三层压光。

为避免裂缝,面层砂浆宜采用膨胀砂浆。

8、墙体或楼板钻孔时不得伤及原有钢筋,贯通墙体或楼板的钢筋插入孔洞后,采用M10水泥砂浆填实,当孔洞较大时,采用C20细石混凝土填实。

9、钢筋网在墙面的固定应平整牢固,与墙面净距离不宜小于5mm,网外表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0mm。

(6)其它说明

所有加固措施应在不改变原有建筑的使用功能及效用基础上进行。

并在加固过程中尽量不改变原有设备安装。

保证原有给排水、采暖及电气的正常使用。

6.5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

根据建设部科技进步发展规划,结合**市目前建筑科技发展情况,在本项目建设中拟采用以下几项科技进步成果:

1、应用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的技术。

该技术具有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的特点,应在各项建筑中积极应用。

2、建筑节能和新型墙材,该新型材料能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应在工程建设中推广使用。

利用新技术及新型材料能够提高建筑质量,节约能源和资源,降低工程造价,建设“绿色”的现代化阳光学校。

第七章环境影响与安全保护

7.1环境保护

1、环境保护依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⑵《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29日

⑷《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

⑸《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GB12523-90)

2、环境保护执行标准

⑴环境质量标准

①大气环境: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一级标准;

②地表水环境:

GHZB1-199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水域水质标准;

③声环境:

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的Ⅱ类标准。

⑵污染物排放标准

①大气污染物:

GWKB2-1999《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②污水:

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

③噪声:

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⑶环保设计采用的标准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③国环(87)002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

④《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

⑤《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96

7.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1、根据该项目的所处位置分析及施工的主要噪声源分析,施工场地的噪声源主要为各类高噪声的施工机械,这些机械的单体声级一般均在80dB以上,施工期间各类设备交互作业,使用率也有较大的变化。

由于该项目周围有居民住宅等居民建筑,建议施工时避开休息时间,不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

2、施工扬尘的影响:

加固工程及危房建筑的拆除工程会造成工区扬尘,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7.3环境保护措施

项目建设期建议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

①噪声:

尽量选用低噪音的设备;混凝土搅拌机等使用频繁的机械安排在带护拦的棚内作业;通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如,强噪声设备,如打夯机、水泥搅拌机等不得在夜间(晚上10点以后),中午(12点—14点)施工,尽量减小噪声对学校影响;在施工场界采取设立围墙等措施降低噪声污染。

②大气污染:

必须做好施工场地防尘措施和场地布局工作,施工期的扬尘要严格控制,运输车辆不得超载,防止抛洒,物料堆放要整齐有序,洒落在地上的水泥、沙、石灰及时清扫,散装水泥、沙、石灰等易扬尘的建筑材料尽量避免露天堆放,运输过程中也要采取相应措施,如覆盖抑尘网;建筑垃圾要及时清理,尽量减小扬尘对环境的影响。

③固体废物:

节约建材部的随意丢弃,固体废弃物要及时处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

④废水:

对工地施工废水加强管理,施工单位应配套相应的施工排水设施,施工用水尽量循环利用;施工工地应修建临时厕所、化粪池、淋浴场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