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业务知识问答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551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业务知识问答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统计业务知识问答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统计业务知识问答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统计业务知识问答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统计业务知识问答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业务知识问答2.docx

《统计业务知识问答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业务知识问答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业务知识问答2.docx

统计业务知识问答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统计方法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它用价值量形式综合说明了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农林牧渔业生产的总成果和总规模,是观察农林牧渔业生产水平和发展速度、研究农林牧渔业内部比例关系和农林牧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布局的一个重要指标。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核算采用产品法,其计算方法通常是按农林牧渔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分别乘以各自单位产品价格求得;少数生产周期较长,当年没有产品或产品产量不易统计的,则采用间接方法匡算其产值;然后将四业产品产值相加即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农、林、牧、渔业的统计范围:

(1)农业 包括农作物种植业和其他农业。

农作物种植业:

包括谷物、豆类、薯类、棉、油料、糖料、麻类、烟叶、蔬菜、药材、瓜类和其他农作物的种植,以及茶园、桑园、果园的生产经营。

其他农业:

包括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实、油料以及柴草、野生药材、菌类等。

(2)林业 包括林木的栽培(不包括茶园、桑园和果园的栽培、管理和收获等活动)、林产品的采集和村及村以下农户的竹木采伐。

  (3)牧业 包括除渔业养殖以外的一切动物饲养和放牧以及野生动物的捕猎和饲养。

(4)渔业 包括水生动物和海藻类植物的养殖和捕捞。

报表数据收集过程:

目前我市农村统计采用逐级上报方式:

除林业、渔业、农机报表由林业局、海洋水产局、农机局按季度、年度报送市统计局外,其余的农业、畜牧业及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均由我局直接布置收集统计,即由各村调查统计报乡镇统计汇总,再由各乡镇报市统计局汇总。

其中种植业报表按秋冬播、春收、春播、夏收、夏播、秋收分别填报,其他农业、茶叶、水果、畜牧业、食用菌则按季度填报,所以农林牧渔业产值只有计算季度产值、全年总产值,而没有计算月度产值。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编制方法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是指城乡居民购买支付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是社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最终价格,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在整个国民经济价格体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标。

是通过一组代表性消费品及服务项目随着时间的变动,反映在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相对数(指数的基期数值定为一百)。

其按年度计算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率通常被用来作为反映通货膨胀或紧缩程度的指标。

一般来讲,物价全面地、持续地上涨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

价格指数的基本编制方法如下:

首先,确定代表规格品和调查点。

城乡居民购买并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划分为八大类,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费、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

目前我市根据《居民消费价格调查方案》规定的价格调查点的抽选方法,代表规格品的选择原则和数量规定,共抽选了45个调查点和601个代表规格品。

其次,按照“定人、定点、定时”直接调查的调查方法采集规格品的价格。

对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比较频繁的商品每月调查六次价格,对价格相对稳定的商品、服务项目每月调查一次价格,对一般性商品每月调查两次价格。

第三:

编制计算价格指数的权数。

权数是反映调查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动在总指数形成中影响程度的指标,是根据居民家庭用于各种商品或服务的开支在所有消费商品或服务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来计算,并辅之以典型调查数据进行补充和完善。

第四:

计算价格总指数。

每月录入完各种商品及服务项目的原始价格后,首先要根据年度权数自动生成月度权数,再进行加权汇总计算,最后生成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和消费品价格指数及服务项目价格指数。

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如何统计的?

1、住户调查点、户是如何确定的?

农村住户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我市现行农村住户小样本是2004年在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的基础上按对称等距的方法抽取7个国家点(村)和2个扩大点(村),这9个点(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能代表本市农民纯收入平均水平。

然后在抽中的村中选取能代表该村农民收入水平的组(自然村)1-3个,对选中的组(自然村)中所有农户收入进行摸底调查,根据摸底结果按对称等距方法抽10个农户作为样本户,全市共有90个农户作为农村住户调查户。

调查户在国家统一格式的现金收支帐和实物收支帐上逐笔记录发生的现金和实物收支情况,国家统计局福鼎调查队通过对调查户登记的原始数据加工整理,以此推算出全市农民的收支状况,全面反映一定时期内农民的生产、生活、收入和消费情况。

2、农村住户调查中的基本概念

   总收入:

是指农村住户年内从各种来源得到的全部实际收入(包括现金收入和实物收入)。

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组成。

这时的家庭经营收入应包含生产成本。

   总支出:

是指农村住户全年用于生产、生活和再分配等方面的全部实际支出。

它包括家庭经营费用支出、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税费支出、生活消费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纯收入:

是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

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以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

 

   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家庭经营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税金和上交的承包费用-赠送农村外部亲友支出。

人均纯收入=纯收入/常住人口

   农民人均纯收入按收入构成分,可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

指农村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

主要有:

在非企业组织得到的收入,在本地企业得到的收入和外出劳务获得的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

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并扣除成本的收入。

主要是家庭经营一产、二产和三产的收入。

这里的家庭经营收入,不仅包括出售产品部分,还要包括未出售产品部分。

   财产性收入主要有:

利息、股金、租金、红利、土地征用费用及其他。

转移性收入主要有:

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亲友赠送(含农村外部亲友赠送)、调查补贴、救济金、救灾款、保险年金、退休金、抚恤金及其他。

 

   现金收入:

是指一定时期内农户家庭所有成员的全部现金收入。

不仅包括期内结存现金,还要包括期内用于生产、生活等支出的现金。

期内现金收入没有扣除期内生产经营费用,它应大于期内人均纯收入。

  根据现行国家统计制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在年度统计时才计算,平时季度统计中只计算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3、基尼系数的含义是什么?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

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

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4、恩格尔定律与恩格尔系数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系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其计算公式如下:

          食物支出金额

  恩格尔系数=───────

           总支出金额  

  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如何计算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是城调队通过住户调查得来的。

住户调查是了解城市居民家庭人口、就业、收入、支出、消费、手存现金、商品需求、家庭主要耐用品拥有和住房等变化情况,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研究制定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货币流通、商品生产和供应等政策提供依据。

协助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及时掌握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情况,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困难,改善居民生活。

调查住户的确定:

是采用两阶段抽样,直接抽选调查居委会,再从中抽选调查户。

具体做法是从桐山、桐城、山前三个办事处的13个社区、居委会抽中9个,将这9个社区、居委会按一定户数分成54个调查片区,再从54个片区中随机抽10个片区,每个片区随机抽选30户,共抽300户做为大样本进行一次性调查,取得调查户家庭人口、就业人口、收入等辅助资料,然后按可支配收入从低到高进行分组,运用等距抽样法抽出一个小样本50户作为经常性调查户。

住户数据采集方法:

被抽中50户采用每日计帐方法登记城市居民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城市居民家庭就业情况、城市居民家庭现金支出、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城市居民家庭非现金收入等内容。

通过对50户调查户登记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最后推算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家庭总收入:

是指调查户中生活在一起的所有家庭成员在调查期得到的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总和,不包括出售财物和借贷收入。

可支配收入:

是指调查户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既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以及调查户的记帐补贴后的收入。

计算公式为:

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帐补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平均人口

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含义及核算方法

GDP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地区(或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

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1)生产法GDP=各行业增加值之和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2)收入法也称分配法:

  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支出法也称使用法:

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从理论上讲,上述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GDP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资料来源的不同以及基础数据质量上的差异,三种方法计算的GDP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计算误差。

目前以生产法GDP为准。

值得注意的是,GDP虽然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数字之一,但它不是万能的,它只是衡量生产的尺度,而无法全面反映效益、福利等其他与发展相关的指标。

另外,GDP总量也不是越大越好,因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如何,不仅与GDP总量有关还与GDP结构有关,包括GDP的生产结构、支出结构和使用结构。

只有合理的结构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我局每年公布GDP数据是如何形成和使用的?

由于GDP涵盖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所以其计算是建立在专业统计及部门统计与会计核算的基础之上的。

在统计局内部,GDP核算的资料来源于统计局内部各专业常规统计报表,普查资料,各种抽样调查资料。

在统计局外部,则需要财政、税务、金融、保险、教育、卫生等各相关部门的统计及财务资料。

除此以外,对于未能纳入常规统计报表和不易取得的资料,还要到相关的系统、行业搜集替代指标进行补算和估算。

GDP计算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

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进行。

它得到的年度GDP数据只是一个初步数(即预计数)。

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年初进行。

初步核实所获得的GDP数据更准确些(即快报数),一般地,统计公报就采用快报数。

最终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进行。

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基本齐备。

所以这个GDP数据显得就更准确些(即年报数),年报数一般在统计年鉴上公布。

 

  此外,GDP数据还需要经过一个历史数据调整过程,即当发现或产生新的资料来源(如普查)、新的分类法、更准确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则时,要进行历史数据调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这是国际惯例。

三次产业的划分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和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即工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什么是“贡献率”?

它是怎样计算的?

    贡献率一般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作用大小的程度。

  计算方法是:

  贡献率(%)=某因素贡献量(增量或增长程度)/总贡献量(总增量或增长程度)×100%

    上式实际上是指某因素的增长量(程度)占总增长量(程度)的比重。

  各产业贡献率:

第一、二、三产业增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即为各产业的贡献率。

  如:

第三产业贡献率=第三产业当年增量/国内生产总值当年增量×100%

什么是“拉动力”

拉动力是指在总的经济增长率中带动的百分点数。

如产业部门拉动力是指在GDP增长中各产业部门拉动的百分点数,需求拉动力是指在GDP增长中各需求构成(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拉动的百分点数。

   其计算公式为:

       拉动力(%)=贡献率(%)*GDP增长率(%)  

 三大需求和三驾马车

三大需求是指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国外需求。

消费需求是指全社会形成的对最终消费品(包括货物和服务)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量。

消费需求作为一种统计范畴,从广义来看,就是最终消费综额,包括实际支出的购买力和虚拟支出的购买力。

投资需求指作为GDP的最终使用的资本形成总额,分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国外需求是指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从支出角度看,GDP是最终需求,等于消费、投资、净出口这三种需求之和,因此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和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对经济增长原理最生动的表述。

“现行价格”、“不变价格”与“可比价格”

在社会经济工作中,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等指标都是用货币额表示的,因而在计算时,有采用什么价格的问题。

为了分析指标的变动情况,不同情况下应分别采用当年价格、可比价格和不变价格。

当年价格,也就是报告期当年的实际价格,如:

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商品的零售价格等。

用当年价格计算的一些以货币表现的物量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反映当年的实际情况,使国民经济指标互相衔接,便于考察社会经济效益,便于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之间进行综合平衡。

因此,当我们需要反映当年的实际收入情况时就应采用当年价格。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以货币表现的指标,在不同年份之间进行对比时,因为包含各年间价格变动的因素,不能确切地反映实物量的增减变动,必须消除价格变动的因素后,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动态。

因此,在计算增长速度时,一般都使用可比价格计算。

  不变价格,它是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目的是为了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前后时期之间、地区之间、计划与实际之间指标的可比性。

 

单位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的统计方法

单位从业人员  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不包括辖区内所有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所有隶属关系属乡以下的集体单位,所有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中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及离退休人员)。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即其他工资:

如附加工资、保留工资、以及调整工资补发的上年工资等)及过年过节费。

目前工资总额只对在岗职工统计,不在岗职工生活费另作统计。

工资总额的计算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依据。

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职工生活费 指用人单位对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职工支付的生活补贴费用,包括下岗职工生活费。

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职工生活费已不具有劳动报酬性质,因此在统计上应与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分离。

报表数据来源

劳动情况统计报表由辖区内全部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但包括国有、集体改制的私营企业)报统计局汇总。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统计方法

一、什么是固定资产和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上不改变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

固定资产再生产过程包括固定资产更新(局部和全部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活动。

新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

固定资产局部更新的大修理作为日常生产活动的一部分,发生的大修理费用直接在成本中列支。

按照现行投资管理体制及有关部门的规定:

凡属于大修理、养护、维护性质的工程(如设备大修、建筑物的翻修和加固、农田水利工程和堤防、水库、铁路大修等)都不纳入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也不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范围和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以固定资产再生产过程的经济现象为统计对象,包括建设准备、设备安装、建成投产的全过程。

国家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范围是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按照现行统计制度规定: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照报表管理种类分为:

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含城镇集体和私营、个体投资)、城镇和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以上各类投资统称为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按工程项目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按工程项目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的,采取全面调查的方法,由统计局按月进行统计,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下的农户投资,则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由调查队按季进行调查统计。

 

工业总产值的统计方法

工业总产值:

它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目前采用“工厂法”计算,包括原材料等转移到产品中的价值量,是工业企业生产的总周转量。

作为总量指标它的缺点是包括从其他部门转移来的中间投入价值,与其他部门重复计算,不能全面反映工业生产发展的规模、速度、效益和结构。

在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它的位置渐被工业增加值指标所取代。

工业总产值的三项内容:

1、本年生产产品价值;2、对外加工费收入;3、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

价格缩减法工业总产值发展速度计算方法

2004年1月起取消工业不变价增长速度的计算,采用工业品价格指数,对现价工业总产值及发展速度进行缩减,得到工业总产值发展速度,再计算工业增长速度。

工业总产值发展速度计算方法。

现价工业总产值发展速度=本年现价工业总产值÷上年同期现价工业总产值

工业发展速度=现价工业发展速度÷工业品价格指数

数据资料来源

工业总产值由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和规模以下工业产值分别计算相加取得。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由全市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直接填报报表报送市统计局,通过计算机录入汇总取得;规模以下工业产值的计算采用抽样调查,由国家统计局宁德调查队按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我市33个村作为规模以下工业样本,对被抽中村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进行全面调查,然后由宁德调查队根据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按抽样调查方案推算我市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以宁德调查队推算反馈数据为准。

工业增加值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分别计算相加取得。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根据全市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直接报送的报表按“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取得;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的计算以宁德市企调队反馈的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为基础,按照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率分行业计算汇总取得。

工业品价格指数是由城调队从全市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分行业共抽取59家企业,每月分2次采集工业品价格,然后宁德调查队根据我市样本数据按抽样调查方案推算我市的工业品价格指数,以宁德调查队反馈的数据为准。

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实施方案解读

“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十一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客观、真实地做好节能降耗统计工作,加强对节能降耗工作进程和数据质量的监测,是各级政府及其统计部门的神圣职责,是扎实推进节能降耗的重要基础,是科学评价节能降耗工作的基本依据。

  根据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抓紧建立和完善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的要求,国家统计局今年以来会同有关部门深入研究,提出了《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

为了满足各级政府指导、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的需要和考核工作对能耗数据质量的要求,国家统计局提出了《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

  《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的实施对象是全国统计系统和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等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全国和区域性大型能源生产经营公司;统计对象涵盖全部能源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用能单位。

方案内容包括:

一是建立健全能源统计指标体系。

重点是建立健全从供应角度核算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所需要的地区间能源流入与流出统计指标,流通企业能源商品的批发、零售、库存统计指标,同时健全能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统计指标。

二是健全能源统计调查体系。

重点是健全规模以下工业能源产品生产调查,流通企业能源商品销售调查,第一产业、规模以下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城乡居民生活等能源消费调查。

三是完善能源产品统计分类和能源品种统计范围。

重点是适应能源平衡核算和国际比较的需要,对能源产品统计分类方法逐步进行完善;健全可再生能源、余热余能、工业废料以及城市固体垃圾等利用的统计。

其意义和作用,一是规范统计方法,使能耗统计建立在科学、统一的基础之上;二是健全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使能耗指标核算有坚实可靠的调查数据作支持,尽量减少核算中的估算因素;三是建立制度化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统计机制,使各项统计调查任务落实、责任到位;四是对工作手段、用能单位的基础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今后加强能源统计基础工作提供了法规保障。

  《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实施对象是政府统计部门和节能工作管理部门;监测对象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级节能工作管理部门确定的重点耗能企业。

监测内容:

一是对全国和各地区节能进展情况实施监测。

主要是通过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电耗及其降低率指标,观察节能降耗工作的进展和取得的具体成果。

二是对地区单位GDP能耗数据质量实施监测。

主要是通过对地区GDP和能源消费总量的若干逆向指标和相关指标,如财政收入、税收、居民储蓄、贷款、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用电、能源利用效率、分行业能源消费和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等指标的监测分析,评估各地区单位GDP能耗及其降低率数据的质量状况,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各地区节能降耗工作的进展。

三是对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实施监测。

其意义和作用,一是规范节能降耗工作成效的评价指标,使各级政府和企业工作目标清晰、责任明确;二是按照能耗指标和其他统计指标的内在规律性,规范单位GDP能耗指标数据质量的监测、评估办法,使能耗考核工作建立在客观、公正、真实的基础之上;三是规定节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