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最新教学文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244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2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最新教学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最新教学文档.docx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最新教学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最新教学文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最新教学文档.docx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最新教学文档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选择题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1.(2分)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A.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B.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C.对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

D.注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2分)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

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3.(2分)“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的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

最大的灾难是1920年和1921年的全国性干旱,它促成了俄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荒。

”为此,苏维埃俄国实行了

A.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国家工业化方针23.

4.(2分)1921年列宁指出了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紧迫性,强调“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为此苏俄实行了

A.粮食税政策

B.余粮征集制

C.没收私人企业

D.实物配给制

5.(2分)(2009江苏淮安摸底,17)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

“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的实行(  )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D.为苏联工业化实现奠定基础

6.(2分)2019年普京指出: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

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这里的“苏联式的经济”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重点发展农业的政策

7.(2分)2019年,俄罗斯社会科学院某院士说:

“把苏共送入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

我们俄罗斯人以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向世界宣布:

苏联的所谓民主化、私有化、多元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

”从中可以看出,这位院士将苏联解体的原因片面归结为:

A.经济危机

B.政局动荡

C.和平演变

D.戈尔巴乔夫改革

8.(2分)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这些反映出共同的问题是(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互学习借鉴

B.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9.(2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机器设备购买者。

1931年苏联购买了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

”苏联能够大量进口机器设备是由于

A.西方工业国放弃了敌对苏联的政策

B.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C.经济危机迫使西方国家扩大对苏联的出口

D.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初步建立

10.(2分)“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①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②属于适应战时需要的军事性措施 ③是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④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2分)据《全球通史》记载:

1987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上坦率地说: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正在迅速变化的社会,我们面临很多新问题,相当复杂的情况。

”苏联当时面临“很多新问题”的根源是(  )

A.严重的国内民族纷争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与美国全面对抗处于劣势

D.国内政局时空

12.(2分)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在于

A.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B.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C.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D.对工农联盟及农业发展的认识

13.(2分)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

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A.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

B.战时共产上义超经济剥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不满

14.(2分)图片隐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了历史演变的轨迹。

下图所示场景发生在耶戈列夫斯克地方的农民在踊跃缴纳粮食税

A.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的沙俄

B.20世纪20年代前期的苏俄

C.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苏联

D.“一五”计划完成后的苏联

15.(2分)苏联建立集体农庄后,实行高度的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并受集体农庄本身和机器拖拉机站的双重领导和干预。

1958年,苏共做出决定,机器拖拉机站改为技术维修站,把部分机器直接卖给集体农庄。

这一决定

A.解决了苏联的农业问题

B.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主性

C.削弱了社会主义的基础

D.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

16.(2分)如图,下面两图是前苏联和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如果图中C=G,那么,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

A.B=F

B.A=E

C.B=H

D.D=H

17.(2分)前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指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国家无偿向农民征收公粮、调拨农产品和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从中得到有利的差价),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主要是

A.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B.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C.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化

D.增加资金积累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18.(2分)这是流行于苏联某一历史时期的一则笑话:

某家庭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

”“没有”。

“那牛奶呢?

”“我们只管卖肉,过街的那家店才有牛奶卖的。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苏联在工业化资本积累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B.苏联市场管理混乱,不如中国使用票证规范

C.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发展缓慢,人们生活必需品匮乏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影响了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

19.(2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个场景:

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

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木材作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

它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经济措施

A.实行成年人义务劳动,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B.企业国有化

C.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D.铁路部门必须由国家经营

20.(2分)有人说:

“■■■■■  即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又带有强烈的社会主义色彩,同时又具有落后国家推行赶超现代化的特点。

”这句话中“■■■■■ ”最恰当的应填(   )

A.战时共产主义

B.斯大林模式

C.罗斯福新政

D.文化大革命

21.(2分)俄国总理(前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A.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片面发展重工业

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22.(2分)在斯大林时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最高苏维埃成了只是“通过”党中央指示的表决机器,被称作“橡皮图章”,这反映了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表现是

A.党取代了政,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

B.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C.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D.党对新生政权的控制得以巩固

23.(2分)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上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②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③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④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4.(2分)列宁曾这样说过:

“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

”列宁此话的意图是①要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政策③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④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5.(2分)邓小平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列宁的思路”是指(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优先发展重工业

26.(2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是

A.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

B.明确了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C.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肯定了商品和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7.(2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①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过渡时期,出现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②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美国独霸的单极世界③美国撇开联合国,相继发动科索沃战争、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④和平与动荡并存,世界总体趋于紧张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28.(2分)苏俄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工业企业经营方式有很大不同。

根据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我们可以推出,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

A.集中全国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扩大经营权

C.国家政权和国外、国内私人资本合作

D.重要工业企业归国家所有和由国家经营

29.(2分)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决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由此开始实行

A.重农抑商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海禁”政策

30.(2分)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着将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为社会主义的现存方法。

……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曾处理过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下列哪一项内容不属于列宁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D.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1.(2分)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   )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治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32.(2分)有人评价赫鲁晓大“是徘徊在新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非选择题

33.(18分)(20分)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道:

“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

”还有人吼道:

“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西方人士却说:

“俄国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1)为什么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则认为“是痛击我们的”?

(2分)材料二   1933年3月9日,国会颁布《银行紧急法令》、《存款保险法》;1933年6月16日,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1935年7月5日,政府颁布了《全国劳资关系法》;1938年2月16日颁布《农业调整法》;1935年8月14日,罗斯福总统签署了国会的《社会保障法》;1933年5月18日,颁布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法》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

——《世界近现代史参考资料》

(2)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什么?

(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是怎样“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的发展轨道”的?

(3分)材料三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

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3)据材料三,罗斯福新政前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2分)这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分)(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1分)

34.(18分)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14年至1820年间,英国有超过600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

这意味着严重的混乱和苦难。

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英国自耕农被大批大批逐出家园,使得关心社会的个别人极为恐惧,他们直言不讳地起来反对。

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令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

因此,圈地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为了摆脱危机和保障工业化计划的实现,1929年秋天,斯大林选择了加速全盘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希望通过集体化达到增加产量,尤其是保证收购的目的。

斯大林提出,为了保持工业化发展的高速度,必须通过“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入”工业,这是“一种类似贡款的东西”?

从以后的实践看,农业集体化并没有在发展生产、增加产量上取得成功,而且由于冒进和对农民的粗暴剥夺,使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呈现出绝对下降趋势。

但是,农业集体化确实起到了保证为国家提供粮食的作用,因为集体农庄是强制实行低价超额收购政策的强有力的工具。

斯大林在征购粮食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采取冒进和粗暴政策,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这里也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

加速积累、加速重工业化必然加剧同农民的矛盾。

从最初动机看,苏联之所以加速推行全盘集体化,与其说是为了农业本身的社会主义改造,不如说是为解决农工矛盾和保障国家工业化而寻找途径。

——肖冬连《加速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材料三 这是个青山环抱、翠竹掩映的桥头小镇……沿溪一条主要街道两旁,摆着一个紧挨一个的摊位,有七八百个。

有谁能想到,从这里,去年有五十亿粒纽扣“走”向全国各地……小小纽扣形成的大市场,像一块强磁体一样吸引着四方来客……它救活了濒临倒闭的工厂和行将停业的商店。

桐乡县有个生产金鱼扣的化工厂,由于产品积压曾一度陷入困境。

这个厂和桥头纽扣市场挂钩以后,市场负责为其推销产品,“小金鱼”游向了全国各地,工厂迅速有了转机……户办纽扣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目前,桥头镇及邻近乡家庭纽扣厂年产值一千七百多万元。

一业兴,百业旺。

纽扣专业市场的兴盛,为其他企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子。

这两年桥头镇新办起服装厂五十多家,旅馆、饮食店近百家,修理、运输、五金、电器等服务行业一百多家,从业人员两三千人。

——王学孝《温州农村发展商品经济见闻》,《人民日报》1985年12月材料四 19世纪末第一次正式形成了世界各国普遍采用金本位为基础的国际性货币体系,该体系实际上是以英镑为中心的。

……客观地说,世界需要一种通用的货币。

一旦某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成为通用货币,这样的通用货币不仅能够简化汇率的计算,促进贸易的发展,它还具有很强的价值尺度,让全世界都懂得这个国家的“价格语言”。

——宋泓均 高强著《货币变局》材料五与战前比较,二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首先具有普遍的统一性,除了苏联、东欧等国以外,它几乎把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置于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以下,维持以美国为中心的金汇兑本位制。

其次,它具有国际金融行政管理上的严整性特点。

这不是一个松散的货币制度,而是有“共同”拟定的协定,以美国政府为首的大国对维持该货币制度的正常运转的有关问题都做了全面的规定,并要求各国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管束,甚至惩罚。

                ——王正毅张岩贵《国际政治经济学》请回答:

(1)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4分)

(2)材料一、二中的英国和苏联与材料三中的中国在处理城乡关系上有何根本性不同?

(4分)(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19世纪末会形成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性货币体系?

(4分)结合材料五,简析二战后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较之有何变化?

(5分)(4)英国、前苏联、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国家工业化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3分)

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

A

分析: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戈尔巴乔夫对苏联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他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这是与其它两人最大的不同。

2答案:

C

分析:

紧扣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是十月革命后和1922年,两个时期的土地政策不一致,反映了当时苏俄社会形势的变化,这种新变化推动了农业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故选C。

A错在彻底这个词,表述绝对。

B项只是一种改革的尝试,当时党内还有很多反对意见,B项错误。

D项与题意无关。

【考点定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答案:

B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新经济政策实行的经济原因的认识。

4答案:

A

分析:

5答案:

B

分析:

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6答案:

C

分析:

7答案:

D

分析:

8答案:

D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经济发展的政策,其中三种政策都体现了对原有生产关系的调整,而这种调整都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