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健康管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35118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3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糖尿病健康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糖尿病健康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糖尿病健康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糖尿病健康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糖尿病健康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糖尿病健康管理.docx

《糖尿病健康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健康管理.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糖尿病健康管理.docx

糖尿病健康管理

糖尿病临床篇

近2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肥胖、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的迅速增加,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有糖尿病患者达2300多万人,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大糖尿病大国;虽然目前糖尿病的患病率并不很高,但同期调查的空腹血糖受损率1.9%,以及超重率17.6%,肥胖率5.6%,考虑到后3者将来发展成糖尿病的可能性很大,10-15年之后,我国可能出现一个糖尿病的发病高峰,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1.什么是糖尿病及分型?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以及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紊乱,主要特点是高血糖。

糖尿病所造成的高葡萄糖血症可危及体内诸多系统,特别对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影响最大,易并发心脏、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等慢性疾病,引起功能缺陷和衰竭。

本病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

临床上分为4型,①1型糖尿病;②2型糖尿病;③妊娠糖尿病;妊娠妇女原来末发现糖尿病,在妊娠期,通常在妊娠中期或后期才发现的糖尿病④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指除以上三种类型外的糖尿病,比较少见。

在这四型中2型糖尿病多见,发病率达95%以上。

此外,按照糖尿病的自然史,新的分型标准分出了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损伤IGT),二者是介于血糖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

 

发病率

发病年龄

病理

治疗

病因

1型糖尿病

5%

青少年

(消瘦)

胰腺损伤程度严重,基本丧失功能

注射胰岛素

自身免疫有关,病毒感染

2型糖尿病

90%

中老年

(60%肥胖)

胰腺功能轻度受损

药物+胰岛素+中药等

环境,饮食,遗传等(肥胖、体力活动的减少、精神紧张)

2型糖尿病没有特定的病因,是由多个遗传基因和多种生活习惯的负荷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的作用不足(机体对自身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糖不能被正常的利用,血液中胰岛素浓度正常甚至高于正常,但作用下降)而导致的病态,其中生活习惯是重要因素,因此,2型糖尿病是可以通过矫正生活习惯而预防、改善的疾病.在糖尿病状态下,平时以葡萄糖为基本能源的全身肌肉组织(尤其是骨骼叽)、脂肪组织和肝脏对葡萄糖的利用与处理发生障碍,导致血糖浓度增加。

2.血液中的葡萄糖是从哪里来的?

答:

血液当中的葡萄糖是从日常的饮食当中获得的,主要

①食物中获得:

米面玉米薯类水果乳类等经过胃肠道消化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占60-70%

②储存于肝脏中的肝糖原和储存于肌肉的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入血;

③非糖物质即饮食中的蛋白质、脂肪等物质通过糖异生转化。

3.血液中的葡萄糖去哪里了?

答:

①葡萄糖在组织器官中氧化分解供应能量,这是主要去路,为完成人体各项工作提供能量。

②在剧烈运动时机体缺氧,葡萄糖进行无氧酵解,产生乳酸及少量能量以补充机体需要。

③葡萄糖可以合成肝糖原、肌糖原储存,可以转化为脂肪。

4.糖在人体中的代谢途径是怎样的?

答:

食物经过口腔、胃消化,进入小肠,在小肠液的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被肠壁血管吸收,引起血糖升高,这时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入血后与靶细胞(肌肉、肝脏、骨骼肌、红细胞等)结合,打开葡萄糖通道,使血液当中的葡萄糖顺利进入细胞内。

一部分糖转化为能量,一部分转变成为糖原储存;促进脂肪合成,促进蛋白质合成。

如果在胰腺分泌胰岛素环节出了问题,胰腺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引起血糖的升高为1型糖尿病。

如果在胰腺可以分泌正常的胰岛素,胰岛素能够顺利入血,在与靶细胞结合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引起的血糖升高为2型糖尿病。

5.2型糖尿病主要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答:

①遗传因素在我国的遗传率是3.21%,2型糖尿病有家族聚集性,糖尿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亲属高4-8倍。

②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发病率均与超重和肥胖有明确相关性:

近年来,社会环境、膳食结构的快速变化(动物性脂肪摄入量的增加)以及由于电脑、电视、汽车普及引起的体力活动减少和肥胖的增加,是引起胰岛素抵抗性(敏感性降低)的主要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又进一步增加胰岛素分泌的负担,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③体力活动不足体力活动不足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活动最少的人与最爱活动的人相比,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相差2-6倍:

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改善糖耐量.

④膳食不平衡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与生活方式,特别是饮食结构改变有明显关系.我国1996年比1980年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约5倍,在此期间的1978~1987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只增加了30%;,而人均肉类、蛋、含糖饮料的消费增长了200%,而与此同时,人们的活动量反而减少了,目前认为,摄取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缺乏纤维素的膳食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⑤长期快节奏而紧张的工作与生活:

会影响内分泌功能,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⑥长期精神紧张:

也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⑦疾病:

长期的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会导致糖调节异常,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6.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多少?

答1)1999年WHO新的诊断标准,将符合下述标准之一,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诊断为糖尿病:

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他诱因的体重下降.空腹血浆葡萄糖(FPG)≥7.0mmol/L(126mg/dl),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OGTT仍然按WHO的要求进行,IGT(糖耐量损伤)的诊断标准为OGTT时2小时血糖≥7.8mmol/L(140mg/dl)但<11.1mmol/L(200mg/dl);

lFG(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5.6mmol/L(100mg/dl)但<7.0mmol/L(126mg/dl).

2).糖尿病的相关检查及其意义

(1)血糖:

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标准。

血糖值受饮食、运动及应急等影响而较大幅度的变化,一般以安静空腹时的检查值为标准,理想值为5.6mmol/L(lOOmg/dl)以下;但是,餐后高血糖也与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有关,因此,餐后2小时的血糖理想值为7.8mmol/l(140mg/dl)以下;低血糖症状一般在血糖低于3.3mmol/L(60mg/dl)时,会出现饥饿感、头痛头晕、恶心、出汗等症状。

(2)糖化血红蛋白(HBAlc):

糖化血红蛋白是指与葡萄糖结合而糖化的血红蛋白占总血红蛋白的百分比,血糖值升高时HBAlc就会增多,而且一旦发生糖化就不会逆转,直到红细胞(寿命120天)崩溃为止,因此HBAlc反映的是过去1-2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正常范围为4.3%-5.8%,6.5%以上基本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但由于正常人与糖尿病的HBAlc值在分界点有一定重合,6.5%以下时也不能否定糖尿病的司可能性;此外,HBAlc百分比还受贫血、血液病等影响)血糖值很不稳定,受诸多因素影响,而HBAlc反映的是过去1-2月血糖的平均水平,所以HBAlc在糖尿病的健康管理中更有意义,也是人群糖尿病调查的较好指标(不受饮食影响),在先进国家已被广泛使用。

目前在我国还未被广泛使用:

(3)尿糖:

血糖值超过9mmol/L时,葡萄糖会从尿中排出,因此,通过尿糖可以间接地知道血糖的情况:

但是尿糖不能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在血糖管理方面也不很敏感。

因为空腹血糖在7mmol/L以上时即可诊断糖尿病,餐后血糖在7.8mmol/L时就可判定为糖耐量受损,而出现尿糖阳性时血糖值已经超过了9mmol/L.不过,尿糖值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尿的采集和尿糖测定方法简单,它可以用于监测和观察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高峰浓度,如果餐后尿糖出现阳性,说明血糖值已经超过了理想的控制浓度(约8mmol/L),应该加强血糖管理。

此外,在糖尿病合并肾病时,血糖值即使正常也会出现尿糖阳性。

(4)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耐量试验是指口服75g葡萄糖之后观察服用前及服用后30分钟,1小时和2小时的血糖变化情况,和空腹血糖一起用于糖尿病的诊断。

负荷后2小时血糖值,大于7.8mmol/L为糖耐量受损,大于11.1mmol/L即为糖尿病。

它的意义在于能够更敏感的观察到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情况及敏感性,尤其是一部分老年人群会出现空腹血糖正常,但耐量试验异常(糖耐量受损或糖尿病型)的现象,因此只检查空腹血糖会漏诊这部分人.而糖耐量受损者将来发展为糖尿病的可能性高于正常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在社区糖尿病筛查时,应注意这些问题。

(5)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指血中胰岛素的浓度正常甚至高于正常,但其作用下降,即胰岛素的靶器官——肌肉组织、脂肪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不敏感,不能正常地利用或处理葡萄糖,致使血糖升高。

2型糖尿病的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尤其是肥胖者,胰岛素抵抗的程度更大。

衡量胰岛素抵抗的简单指标有2个,空腹血胰岛素值和HOMA-R值。

早晨空腹时血中胰岛素的正常浓度为2-lOμU/ml,lOμU/ml以上可视为有胰岛素抵抗倾向,15μU/ml以即表明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性;HOMA-R值是早晨空腹血胰岛素值与血糖值按下列公式汁算而出:

空腹胰岛素值(μU/ml)×空腹血糖值(mmol/l)/22.5,正常范围在0.5-1.5之间,超过2.5即可视为胰岛素抵抗:

了解胰岛素抵抗情况可以指导糖尿病人的药物治疗和运动治疗,2型糖尿病一般同时具有胰岛素分泌下降和胰岛素抵抗,如病人胰岛素抵抗性较强,那么应更重视减肥和运动疗法,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使用非刺激胰岛素分泌的降糖药物)。

7.哪些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答:

①曾经有轻度血糖升高者;

②有糖尿病家族史(双亲或同胞患糖尿病);

③肥胖和超重者(体重指数超过24);

④妊娠糖尿病患者或曾经分娩巨大儿(出生时体重超过4公斤)的妇女;

⑤高血压患者和/或心脑血管病变者;

⑥有高密度脂蛋白降低(≤0.91mmol/L)和/或高甘油三脂(≥2.75mmol/L)者;

⑦年龄45岁以上,且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者。

8.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及危害

①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包括口渴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体重下降),常常称之为中“三多一少”。

出现典型症状,常常容易提示患者去医院就医,检查并发现糖尿病。

不典型症状:

经常感到疲乏、劳累;视力下降、视物不清;皮肤瘙痒;手足经常感到麻木或者刺痛;伤口愈合非常缓慢;经常或者反复发生感染,比如泌尿系感染、疖肿及霉菌感染;男性发生阳痿,女性发生阴道异常干燥;极易饥饿,恶心、呕吐。

早期症状:

有糖尿病家族史;明显肥胖,进食后出现低血糖反应;小便异常;曾分娩过巨大胎儿,不明原因的多次流产;顽固性腹泻等等。

②糖尿病的危害

答: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在于长期的高血糖损害血管系统(动脉硬化),导致全身血管老化的加速;引起大血管壁上的动脉硬化形成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心、脑、肾、肢体动脉);引起微血管壁上动脉硬化形成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视网膜、肾、神经、心肌)。

人体正常的老化过程主要是以血管老化为基础的脏器功能逐渐低下的过程,而糖尿病正是加速和促进这一过程。

在糖耐量低减期已经出现大血管病变,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微量蛋白尿;每年演变为糖尿病的速率7-10%。

1).大血管病变糖尿病可以促进动脉硬化,增加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的风险,这是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的事实:

糖尿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高,发病年龄轻,病情进展快.在疾病风险评估时,如果某个体患有糖尿病,那他将来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2).微血管病变糖尿病可引起毛细血管和微血管网基底膜变厚,血管瘤形成,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小球和神经组织,其中尤以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危害较大:

糖尿病肾病常见于病史10年以上者,最终发展为肾衰竭,这时,患者只能靠透析来维持生命,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给本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巨大的医疗经济负担: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糖尿病病史10年时大约半数患者发病,但开始时没有明显的症状,一旦症状出现,其进展很快,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还可引起白内障等眼病):

3).神经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一起,被称为糖尿病的3大并发症。

神经病变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最早而且发病率高。

症状主要为末梢神经障碍(可以出现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和疼痛感,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可达膝上,患者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和自主神经病变(心脏、肠道等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性神经病,加上微血管损害以及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肢端坏疽,尤其是足部坏疽.

9.糖尿病控制状况的生化指标是什么?

答:

见下表

理想

尚可

空腹血糖(mmol/L)

4.0-6.1

≤7.0

≥7.0

餐后两小时血糖(mmol/L)

4.4-8.0

≤10.0

>10.0

糖化血红蛋白(%)

≤6.2

6.2-8.0

>8.0

10.糖尿病的治疗:

五驾马车:

糖尿病教育及心理支持;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经常规律性的做有氧运动;长期定期自我监测;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

身体状态

血糖(mmoI/L)

空腹3.9—6.1餐后3.9—7.8

空腹6.1—7.0或餐后7.8—11.1

空腹>7.0或餐后>11.1

无疾病

不需干预

改变生活方式

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

高血压

不需干预

改变生活方式+降压药物治疗

+软化血管治疗

血压<140/90mmHg

改变生活方式+降压药物治疗+降糖药物治疗+软化血管治疗

血压<130/80mmHg

高血脂

改变生活方式

改变生活方式+降脂治疗+软化血管治疗

血胆固醇<5.2甘油三酯<1.7

低密度脂蛋白<3.12

改变生活方式+降脂药物治疗+降糖药物治疗+软化血管治疗

血胆固醇<4甘油三酯<1.7低密度脂蛋白<2.6

冠心病

 

改变生活方式

改变生活方式+降脂治疗+软化血管治疗

血胆固醇<5.2甘油三酯<1.7

低密度脂蛋白<3.12

改变生活方式+降脂药物治疗+降糖药物治疗+软化血管治疗

血胆固醇<3甘油三酯<1.3低密度脂蛋白<2.6

合并冠心病、高血压或高血脂

改变生活方式+降压治疗+降脂治疗+软化血管治疗

血压<140/90mmHg

血胆固醇<5.2甘油三酯<1.7

低密度脂蛋白<3.12

改变生活方式+降压治疗+降脂治疗+软化血管治疗

血压<130/85mmHg

血胆固醇<4甘油三酯<1.7

低密度脂蛋白<3.12

改变生活方式+降压治疗+降脂治疗+软化血管治疗

血压<130/80mmHg

血胆固醇<3甘油三酯<1.3

低密度脂蛋白<2.6

1糖尿病教育及心理支持、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及有氧运动指导、自我监测(见健康管理篇)

2药物治疗方案:

1级治疗方案:

针对胰岛素抵抗这一环节,节食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现象,用双胍类或增敏剂,适用于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的早期患者.

2级治疗方案:

胰岛素增敏剂(文迪雅\艾汀)+餐后血糖调节剂(拜唐平\倍欣).

3级治疗方案:

胰岛素增敏剂(文迪雅\艾汀)+餐后血糖调节剂(拜唐平\倍欣)+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或非磺脲剂),适用于胰岛素降至正常的1/2的患者.

4级治疗方案:

胰岛素补充疗法,即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采用白天服用降糖药,晚上睡前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空腹平均血糖值为基础单位或体重除以10为基础单位,再调整),适用于胰岛素降至正常1/3的患者。

5级治疗方案:

胰岛素替代疗法。

11.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答:

药物包括胰岛素和口服药物。

口服降糖药主要包括:

磺脲类(优降糖、达美康、美吡哒、糖适平)、双胍类(二甲双胍)、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糖平)、胰岛素分泌促进剂(诺和龙)、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等。

类别

通用名

商品名

作用机理

副作用

服用方法

 

甲苯磺丁脲

D-860、甲糖宁

主要是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或分泌胰岛素

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用短效的。

对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选用格列喹酮安全。

长期强力刺激会导致胰岛麻木胰岛素衰竭。

表现为:

①低血糖反应;

②消化道反应:

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胆汁郁滞;

③影响造血系统使白细胞减少

④过敏反应;

⑤其他:

可加强酒精作用、头痛、头晕、嗜睡、肌肉软弱、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餐前30分钟服用

格列本脲

优降糖、消渴丸

格列齐特

达美康、甲磺吡脲、

氨磺丙脲

 

醋磺己脲

乙酸磺环己脲

格列波脲

克糖利、克糖脲、甲磺冰脲

格列喹酮

糖适平、糖肾平、克罗龙

格列吡嗪

美吡达、瑞易宁控释片、迪沙片、

糖贝克控释片、吡磺环己脲、

秦苏、优哒灵、安达、美迪宝、利糖妥、麦林格、灭糖灵、灭特尼

格列美脲

亚莫利、圣平、圣唐平、普唐苹、万苏平、迪北、伊瑞、佳和洛、力贻苹、安尼平、糖酥、阿迈瑞

苯甲磺酸衍生物类(格列奈)

瑞格列奈

诺和龙、孚莱迪

短效,促进胰腺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其在胰岛细胞的作用位点和磺脲类的不同

低血糖、胃肠道反应、肝酶系统异常、过敏、偶见视觉异常

餐前或餐时服用

那格列奈

唐力、唐瑞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

拜唐苹、卡博平

抑制小肠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延缓糖的吸收

过敏、胃肠功能紊乱:

表现为消化吸收障碍

第一口饭时嚼服

伏格列波糖

倍欣

胰岛素增敏剂

双胍类

苯乙双胍

降糖灵、苯乙福明、

盐酸苯乙双胍

在小肠抑制葡萄糖的吸收、增敏、抑制食欲、抑制肝糖原异生作用,降低肝糖输出、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和贮存,降低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

消化道损害、乳酸性酸中毒、过敏、体重减轻、减少维生素B12吸收

餐中或餐后即服

二甲双胍

美迪康、格华止、迪化糖锭、

甲福明、降糖片、君力达、

陪顺(缓释片)德艾缓释片、

糖泌呋肠溶片

复方二甲双胍

格列苯脲和二甲双胍(可瑞特)、格列吡嗪和二甲双胍、

吡割裂酮和二甲双胍、

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文达敏)

胰岛素增敏剂

罗格列酮

文迪雅、太罗、爱能、圣奥

长效制剂,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消除胰岛素抵抗

肾损害、肝损害、血液系统损害,心脏病风险增加

每天一次

吡格列酮

艾汀、瑞彤、卡斯平、顿灵

降血糖药

可引起低血糖

 

 

磺脲类

苯甲酸衍生物:

瑞格列奈

D-苯丙氨酸衍生物:

那格列奈

胰岛素

抗高血糖药物

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

 

双胍类:

二甲双胍

噻唑烷二酮:

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拜唐苹)

12、胰岛素的适应症有哪些?

答:

胰岛素使用方法

适应症

1型糖尿病、全胰腺切除后继发性糖尿病;

2型糖尿病合并严重心、脑、肾并发症;

妊娠、分娩的妇女;

糖尿病人在手术应激时;

2型糖尿病人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效果不好时。

剂型

分为速效(短效、正规RI)、中效(NPH)、长效(PZI)胰岛素

类型起效高峰持续

RI0.5h2-4h6-8h控制一餐后高血糖

NPH1-3h6-12h18-26h控制二餐后高血糖,以第2餐后为主

PZI3-8h14-24h28-36h无明显作用高峰,主要提供基础水平的胰岛素.

注射部位

注射部位有:

腹部、手臂上端以及外侧、大腿前以及外侧、臀部;

不同的注射部位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不同,由快到慢的吸收速度为腹部、手臂上端以及外侧、大腿前以及外侧、臀部;

腹部注射方法:

肚脐3厘米外为腹部注射范围,分为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个象限,每个象限再分为60个注射点,每点相距1厘米,一个象限用一个月。

腹部注射吸收快,疼痛轻,注射方便,适于冬季和外出。

腹部吸收快痛小,大腿敏感,三角肌和臀部也可,离心脏越近吸收越快。

注射短效胰岛素推荐注射在腹部,注射中效胰岛素可注射在大腿前外侧,注射完后针头在皮下停留30秒左右的时间。

保存方法

避光—晒2小时作用失效怕冷---冷藏怕晃---剧烈晃动生物活性降低

不良反应

低血糖反应:

心慌、出汗、饥饿感、精神症状、昏迷【血糖低于2.8mmol/L(50mg/dL,表现为震颤、出汗、焦虑、恶心、潮热、头晕、混乱、疲劳、讲话困难、无法集中注意力等】

过敏反应:

较常见,反应轻微。

表现皮肤瘙痒、皮疹

注射部位脂肪萎缩

出现胰岛素耐受

 

低血糖时处理

a)立即食用下列一种可快速升高血糖的食品,例如:

饮一杯糖水,含食糖15-20g;

饮一杯葡萄糖水,含葡萄糖15-20g;饮一杯果汁或可乐(300毫升);吃1-2汤匙蜂蜜;吃6颗糖块或2块饼干(约重30g);处理过低血糖后,仍保持原来的饮食计划;发生严重的血糖,神志不清时,家属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急诊

b)低血糖时选择的食物:

不同食品引起血糖升高快慢不同,由快到慢依次为:

葡萄糖>蜂蜜>白糖水>可乐>果汁>牛奶>冰淇淋>巧克力。

当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首选那些能够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如葡萄糖、糖水、果汁、糖块等,这些食物都是单糖,吃进去后很快被胃肠道吸收入血,可迅速纠正低血糖症状,其次选择饼干、馒头等干粮。

与前者相比,后者属于多糖,在人体内经过逐级代谢才能变成单糖,被人体吸收,纠正低血糖的速度相对较慢。

需要注意的是,当出现低血糖时,不要吃一些含很多脂肪或者蛋白质的食物(如冰激凌)。

脂肪会使胃的排空减慢并且延缓碳水化合物食物作用,使血糖不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而低血糖的刺激会使患者继续食用更多的食物,导致接下来的血糖难以控制。

另外,如果低血糖的患者所用的降糖药中有糖苷酶抑制剂(如拜糖平、倍欣等),补充饼干、馒头等淀粉类物质会抑制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这种情况应该选择葡萄糖。

c)夜间低血糖

v夜间低血糖可能维持数小时而不惊醒患者,可能导致猝死

v如果睡前血糖水平低于6-7mmol/L,表明患者可能需在睡前加餐

v预防措施:

睡前适当加餐;减少晚饭前或睡前胰岛素剂量;若剂型不合理,也需调整;加强夜间对血糖的监测。

1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哪些表现?

答:

多数患者在发生意识障碍前数天有多尿,烦渴多饮和乏力,随后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伴有头痛,嗜睡,烦躁,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

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严重失水,尿量减少,嗜睡甚至昏迷。

14.长期使用胰岛素会成瘾吗?

答:

不会。

很多人认为长期使用胰岛素会成瘾,因而不敢用胰岛素。

其实这种担心没必要,因为糖尿病病人分泌的胰岛素不够维持正常生理需要,用胰岛素,正是一种补充疗法,是要满足正常生理需要。

有些长期应用胰岛素的病人需要增加剂量,医学上叫做胰岛素抵抗。

它与成瘾完全是两回事。

胰岛素依赖型(1型)糖尿病病人需要终身用胰岛素,而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病人必要时也要用胰岛素,这些都不会成瘾。

糖尿病健康管理篇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但又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提高全社会的糖尿病防治知识和技能水平,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糖尿病发病率和致残率,是健康管理的重点。

糖尿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应终身进行,它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量;巩固治疗效果;降低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非药物治疗包括合理膳食;控制体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